1、老子(道家)體現什麼養生思想?什麼是養生之道
清心寡慾、無為、隨心隨意
2、老莊思想中的養生思想有哪些?
【虛與靜】
以靜制動 動中取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他相信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的狀態,面對世事的紛紛擾擾,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療的妙方即「致虛守靜」。
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生命中,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他認為萬物雖然紛紛擾擾,但最終還得回到它原來的根,呈現靜的狀態。他間接指出,人世間囂囂攘攘,最後還是以回到清靜的狀態為宜。
靜不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消極,在老子的觀點中,有著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動中取靜的內涵,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老子想闡明的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的人生哲學。
如何保持「虛靜」?老子提出:一要「塞兌閉門」;二得「滌除玄覽」。塞兌閉門,通俗地說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滌除玄覽,則有「清除心中一切雜念」的意思。這樣才能調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學問。
【柔與水】
柔能克剛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應用在人生,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因為柔性的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動。
老子用草木來詮釋他的想法,他說草木在欣欣向榮時,形質是柔脆的,可以迎風搖曳,強雨不摧,花殘葉落時,就變成枯乾堅硬;人也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於這種觀念。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堅之強,卻也沒有可以勝過它的。我們看看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兩岸的斷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細流千年來的切刻之痕嗎?東海岸的海蝕天險,也是海用時間吻烙的戳記,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覷。
在老子的觀念中,柔弱並非軟弱無力的意思,其中有著堅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張,也有「處下」、「不爭」、「利物」的人生觀點,及謙虛容物、海納江河的內涵。
【有與無】
有中也無 無中也有
在老子的觀念中,有與無是相隨相生的,無是相對於存在的觀念。
許多念都在相對的前提中產生,於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說,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觀念產生後,就有丑的概念出現,但對於比美更美的事物,原來的美也會變成丑。
「相對」的哲理見證天下沒有「絕對」的美醜,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擾中,只會與最好的人比較,忘了與比自己不幸或與更差的人去比。
有與無事實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頓不如意時,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飛黃騰達時,別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實。這么一來,人生才不會因阻礙不通而喪失自我。
「有」、「無」之觀,建構了老子「道」的哲學。這樣的道是「無」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說明了萬物對立統一與周而復始的循環原理。
【謙下與不爭】
為而不爭 天長地久
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儉的人,可以廣;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下」與「不爭」,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導原則,也是道法自然的結果。因此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因為它善處於下流;上善若水,則是由於它善利於萬物而不爭。老子點出了他的「寬心學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是老子之學說,也是他尋求心理平穩的法則。
而謙下與不爭,是一條自然且無法更改的法則。爭名、爭利、爭錢、爭權是人類的四大業障,也是人類煩惱的主要來源,「不爭」則是滅絕煩惱的法寶。
【道法自然】
返璞歸真 順應自然
如果我們能用一句話解釋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貼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處於「包容」的狀態,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應付這樣的人生歷程,老子說出了他的看法:負陰而抱陽。
人的一生中會有難易、有無、長短、高低、前後、智愚、富窮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恆不變的習題。認同悲歡離合是人世間無可避免的常態,才能從中尋覓出可以解除困頓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倖免,自己並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為苦所擾,那正代表有紓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們別去相信世界唯獨自己最悲的哲學,在自然的法則中,每個人都有他必須面對的人生困境。於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將它解釋成「轉自然」,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將逆境扭轉成順境。
老子《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是全世界共同重視的智慧寶典。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任何一本哲學著作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無怪乎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名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觀點並不是否定與退化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性「自覺」,通過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靈,實現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點燈的歷程,點一盞返璞歸真、自然素樸的心燈。
參考中華國學網文章《老子的養生智慧:自然與不爭是消除煩惱的良葯》
3、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包括哪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4、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5、在養生方面孔子,老子,華子的主張各是什麼?
養生方面就別提孔子了,他專長的是克己復禮。華子,誰啊?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養生方面有一套的,具體可分三個方面講,第一人與社會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處世,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蓬累而行,就是見機行事不妄為的意思,這個層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擊,第二個方面是人與人的方便,老子主張人與人要真誠要簡單,免去繁文禮節可以節約時間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個人修煉,內丹修煉,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三個方面做好則可稱為得道
6、《老子》中與養生有關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7、在養生方面,孔子主張?老子主張,子華子主張?
1.孔子的養生觀
孔子是<<論語>>的作者,春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活到73歲,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人了,也可以說是古代的養生專家.
他的主要養生觀是:
仁者壽:開創了我國倫理養生的先河.
不時,不食:強調吃食令菜(四季菜).開創了四季養生的先河.
推出少、壯、老三個階段的養生准則.
少年養生,戒之在色,因為少年時候氣血未定.
壯年養生,戒之在斗,就是不要太拚命.
老年養生,戒之在得,因為氣學已衰,就要知足了.
2.老子的養生觀
老子,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道家的祖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壽星.
老子長壽秘訣在神養.
他主張靜靜無為,強調無欲靜養;主張知足長樂.
老子尤其主張道發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相融才是更高境界的養生.
3.子華子的養生觀
一、全生為上,六欲得宜。子華子將養生所達到的程度,分為"全生"、"虧生""死""迫生"四等。全生是健康長壽之意,因此"全生"是養生的目的,必須做到七情六慾的平衡,如果只有部分的平衡就叫"虧生"。"虧生"就不可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所以要求人們注重六欲七情的調養,尤其不要"愁身傷生以憂之"。保持精神愉快,是達到"全生"的首務。
二、塞流則病,主運主瀹。子華子認為正常生理"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所以,主以"動"養生,以疏通氣血為養的觀點,並舉"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不蠹,以其運故也"來強調說明保持氣血流暢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氣血的順暢,臟腑功能的強健形成良性循環而促進養生。運動可以疏通氣血,疏通氣血才能達到養正氣的作用,他認為"運"、"動"可使生命"長久",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專家。生命在於運動,勤動手、動腳、動腦是名人長壽的原因,也同樣是普通人長壽的保障。
8、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9、老子的主張有哪些?
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有關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
據考證,老子曾做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書的史官。由於這樣的原因,老子不僅熟諳典章制度,對政治上的興亡治亂也多有見聞。
老子感到周王朝的衰亡已在所難免,於是便棄官西走,據說他西出函谷關,騎著青牛,到過我國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後來不知所終。
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他的思想主張,大部分也就保存在《老子》這本書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後來的人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因為這本書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另外又有稱它為《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目前學術界傾向這一觀點:《老子》一書並非老子親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都是老子的。它的成書時間不會晚於戰國中期。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但比較艱深難懂。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漢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雖然經過後人的增訂補充,但《老子》一書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創見。通過《老子》這本書,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學、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古人以為宇宙間的事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稱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識,能喜能怒。
到了春秋時期,這種「天帝」觀念開始起了變化。因為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對於天帝統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懷疑,老子就是較早地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認天帝的存在之後,接著提出了一個「道」是天地萬物本源的學說。
老子認為一切都在「道」中,不過在一切還沒有從「道」分化出來的時候,只在一種細微原始的狀態下存在。
老子認為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在這些階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些論點都表明,萬物的形成和變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種預定的目的。這是老子最早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思想反映。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從觀察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社會歷史與政治方面的成與敗、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面的相互關系的角度,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
老子首先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之中的。
按照老子萬物皆生於「道」的自然觀,老子卻又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只是一個反復的循環而已。
而且,老子還認為萬物的生滅變化是沒有窮盡的。
他又認識到,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接著又提出,對立的雙方是互相轉化的。
《老子》一書還深刻地論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
老子發現並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不完備的、自發的、樸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仍然有形而上學的觀點。
在認識論上,老子分別提倡「為學」與「為道」兩種方法。《老子》中說「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不幹,而是要無所為而為,就是要順乎自然。
老子從他的認識論出發,在《老子》一書中提出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描繪了他所認為的理想世界的圖景。
老子反對任何進步的東西,他把歷史前進的產物看作是「有為」。不僅在理論上反對「有為」』,並且認為「有為」在實踐上必然失敗,即《老子》中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走以取天下」。
為了反對「有為」,老子主張「無為」。他認為「有為」是從「無為」墮落而來。《老子》中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他就認為應該用這種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他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治理國家,是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們。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道本身就是空虛而不見的東西。
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東西來治理國家。他反對重稅,反對強大的兵力,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認為這些都是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
老子告誡統治者,如果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就會引起人民的變亂,以至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
老子又主張愚民政策。
從無為而治的觀點出發,老子所追慕嚮往的理想世界,乃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老子》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陣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種理想社會,是遠古的原始社會,這自然是不可能出現的。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戰國之際,戰爭頻繁,生活動盪不安,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它是一種保守落後的思想。
老子否認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來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並且把天地萬物的生長、運行和滅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並沒有什麼神的意志在支配。這種思想對我國古時的「神造萬物」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老子提出的對立雙方互相轉化及物極必反等辯證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是極為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特別珍視和驕傲的一份歷史遺產。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與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幻想,還有他的哲學思想中形而上學的東西,都是他思想體系中的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認老子的成績和歷史地位,老子仍然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說對我國封建社會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老子》一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喜歡閱讀的著作。
我國古代哲學家,研究人生的問題比較多些,而對於生活的態度、道德的修養等問題,注意的則較少。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第一次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宇宙觀,對後來的哲學家有很大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漢朝初年的黃老學說提倡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為內容的一種政治學說。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也常常採用老子所闡明的駕馭臣民的法術,來加強他們的權力,鞏固他們的統治。
老子的道家本與張道陵創於漢末的道教互不相干,道家是哲學派別,而道教是一種宗教,但張道陵為了吸引群眾的注意和信仰,尊老子為「太上之君」,《老子》也成為了道士們誦讀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