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名醫養生經 石仰山

名醫養生經 石仰山

發布時間:2021-05-10 13:27:03

1、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2、張兆發醫生的簡介?

張兆發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男科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高職稱評委、入選《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
張兆發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葯大學,先後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從事中醫臨床研究與教學工作40餘年,張老出身於中醫世家,是我國著名的泌尿男科名老中醫,集師承和師教為一體,博古識今,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兩方面功底豐厚,頗有建樹,在其四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挖掘出多個古籍名家名方,總結出了中醫體質學理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診治方法,使臨床醫療療效有很好的提高,首批入選為《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多次被邀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健康講座,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外援醫療工作,歷年來主編和參與編撰寫了《電針基礎與臨床》、《除病有妙方》、《名醫夫妻養生經——男女養腎各不同》等著作8部,在國家級出版刊物發表論文6篇,其論文曾獲得韓國、巴西、台灣等學術討論會獲得獎章榮譽。
張兆發擅長: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早泄、遺精等),功能性不射精,性慾低下,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陰莖硬結症等男科雜病及泌尿男科疑難疾病。

3、張兆發主任簡介?

張兆發 、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男科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高職稱評委,入選《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
畢業於上海中醫葯大學,先後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從事中醫臨床研究與教學工作40餘年。出身於中醫世家,是我國著名的泌尿男科名老中醫,集師承和師教為一體,博古識今,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兩方面功底豐厚,頗有建樹。
首批入選為《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多次被邀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健康講座,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外援醫療工作,歷年來主編和參與編撰寫了《電針基礎與臨床》、《除病有妙方》、《名醫夫妻養生經——男女養腎各不同》等著作8部,在國家級出版刊物發表論文6篇,其論文曾獲得韓國、巴西、台灣等學術討論會獲得獎章榮譽。

4、古代名醫孫思邈,健康又長壽,他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發常梳。將雙手掌互搓數次,令掌心發熱,然後10指向後,由前額開始用手疏頭發,經後腦至回頸部。早晚各做數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梳頭動作,可以明目,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門齒、左側臼齒、右側臼齒,各30-50次。叩齒時,不用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叩。叩齒一面方面可鍛煉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漱玉津。口微微閉合,舌頭從門齒中間開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士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轉,不過,方向轉反了也沒有關系)轉三圈然後舌尖點依次點下鄂、上顎和門齒縫50次(過去講72次)目常運。第一個方法是合眼或閉眼均可,用眼珠轉圈,先左、上、右、下順時針方向轉,然後眼珠逆時針轉圈。

 兩掌使勁把雙耳掩上,用力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二是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要噗噗有聲。這動作要在每天臨睡前做,可起到增強記憶和聽覺的效果。一是雙手互搓數十次後,用雙手心上下敷臉;二是兩手搓熱手後,雙手同時向外摩臉。經常做這個動作,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要由小到大,做9-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脹。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些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得由雙腳做起。輕松地散步的時候,最好心無雜念。

5、養生名醫鄒雲翔立家規,不讓自己後代吃冷飲,冷飲到底有何危害?

知道中國為什麼很少出現食物中毒,而國外經常會有,是因為中國食品一般都是熱的,而國外一般喜歡吃生的或者是冷的東西。所以咱們中國很少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是一些不幹凈的,火鍋店之類的也不會出現鬧肚子什麼的。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咱們中國人都胃很強大,另外一部分就是,因為熱可以消毒殺菌, 可以有效的破壞有毒物質。例如像黃花菜之類的,如果沒有經過煮熟,然後晾涼,直接炒來使用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就這幾方面就可以看出熱的食品就比冷的食品要強。

所以養生名家周雲翔說做得很對,中醫上講,內臟器官一般都是喜溫不喜冷,而冰冷的食品對胃部的負擔很大。對其他內臟器官的危害也也不小,畢竟人體的很多功能全靠內臟來維持,造血、血液循環、排毒,這些通通是離不開內臟器官。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運動之後喝了一大口冰冷的水,然後感覺整個心臟都涼,很爽,但是感覺內臟有點不舒服。內臟器官本來就是非常柔弱的器官,雖然每次喝冷飲的傷害不大,但是很容易對身體有影響,積小成多,所以還是要注意。

在西醫上講,胃壁壘上有一層粘液,那是保護胃在消化食物的時候不會損害到自身的保障,是妨礙食物中不良成分的防禦武器。如果你使用冷飲,這樣會導致胃壁壘上的血管收縮,導致粘液變薄。胃中的胃酸就很容易對胃進行傷害,所以醫生絕對不會讓胃病患者去吃冷飲,就是這個原因。而且你可以想想,年夜變薄了,如果你吃的食物再有什麼不好的東西,或者是細菌什麼的,就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影響。

夏天天氣炎熱,每個人都很煩悶,一杯清涼的冷飲,是你有時候能快樂一天的來源,但是冷飲雖然好喝,不要多喝,對身體不好。至於養生名家鄒雲翔老師立一下家規來不讓喝冷飲,雖然是很好的決定,但我有一點太過了,既然冷飲傷害很大,但比起來冷飲更強的,還有不少,為此而立下家規,顯得有點兒戲。有自控力就行,不要經常去喝冷飲。

6、張兆發醫師介紹?

張兆發 、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男科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高職稱評委,入選《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擅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早泄、遺精等),功能性不射精,性慾低下,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陰莖硬結症等男科雜病及泌尿男科疑難疾病。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葯大學,先後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從事中醫臨床研究與教學工作40餘年。出身於中醫世家,是我國著名的泌尿男科名老中醫,集師承和師教為一體,博古識今,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兩方面功底豐厚,頗有建樹。在其四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挖掘出多個古籍名家名方,總結出了中醫體質學理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診治方法,使臨床醫療療效有很好的提高。首批入選為《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多次被邀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健康講座,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外援醫療工作,歷年來主編和參與編撰寫了《電針基礎與臨床》、《除病有妙方》、《名醫夫妻養生經——男女養腎各不同》等著作8部,在國家級出版刊物發表論文6篇,其論文曾獲得韓國、巴西、台灣等學術討論會獲得獎章榮譽。

7、四位古代名醫的遺言,究竟是怎樣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名醫,那麼今天說一下古代的四位名醫有誰呢,第一就是:扁鵲。第二是:華佗,第三個是:張仲景,那麼最後一個就是:李時珍了,前三位都是公元前100年到410年之間,只有李時珍是十五世紀的,距離我們最近的名醫。

1扁鵲的簡介: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因為他有高超的醫術,被古時候的人認為是神醫,那個時候的人們就用上古神話中的黃帝時候的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扁鵲在內、外、婦、子、五感等方面都很出色。用針灸、按摩、湯液、熱熨斗等治療疾病。扁鵲年輕時把醫療經驗用在民間人士身上,周遊列國,到各地去行醫,為民解除痛苦。因為扁鵲的醫道很好,所以為人們治了很多病。趙國工人給了他“扁鵲”的稱號。扁鵲是中醫的鼻祖,他創造了遠望、聽、聽、聽、四種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2、華佗的簡介: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有名的醫學家。華佗在少年時在外游學,行醫的步伐遍布: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華佗拿手的是養生,還有針灸和手術,比較精通內科,婦科,外科還有兒科的這種病症,被後人譽為“外科聖手”後來很多人稱他是神醫。

3、張仲景的簡介:

張仲景公元150~154年——公元215~219年,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人。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後來被人們稱為醫聖,張仲景是精通疑難雜症,還有各種傳染病,接下來是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是我國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也是精通各種疑難雜症,還有各種臨床症狀,而且還寫了《本草綱目》到現在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四位醫學家給我們現在的醫學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他們臨終前都希望人們少生病,希望現在的醫生可以懸壺救世。讓越來越多的人健康是他們的願望,而且扁鵲的按摩和華佗的養生和針灸到現在是越來越火,有句話說的是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對我們越來越受用。

8、誰知道古代名醫資料啊?急需啊!

華 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於醫葯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曹操聞聽華佗醫術精湛,徵召他到許昌作自已的侍醫。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癒。但華佗為人耿直,不願侍奉在曹操身邊,甚至認為作侍醫是可恥的職業,於是就托詞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葯為由,一去不再返回。曹操多次寫信催促華佗,又令當地郡縣把華佗遣還,最後派人偷偷察看,才知華佗不願為侍醫,遂將華佗逮入獄中。有人向曾操請求寬恕華佗,曹操不聽勸說,竟殘酷地殺害了華佗。
華佗生前著有醫書,臨死時拿出一卷交給獄吏,獄吏不敢接受,華佗將書焚毀。此乃千古之憾事,歷代托華佗之名而出的醫書有數種,舊題華佗所著的《中藏經》中,相傳記載有華佗的一些學術經驗與方術及葯劑。
曹操殺害了華佗後,常感到內疚後悔,特別是他的愛子倉舒(曹沖)病重時,更是非常後悔殺了華佗,令兒子的病得不到治療。早在三國時,華佗就被魏國列為著名醫家,後世譽稱他是「外科學鼻祖」。
華佗在醫葯學術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為最負盛名。《後漢書 ·華佗傳》記載,華佗「精於方葯,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發結於內,針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記載華佗的醫案有數十則,皆具體地反映了華佗高明的診療醫術,涉及到內、外、婦、產、兒、五官、針灸等科。他因病制宜,採用各種不同的療法。他以手術治癒了腸癰、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轉危為安。當華佗成功地應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進行腹部手術時,世界其它國家的外科麻醉術尚處於摸索階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華佗善辯證施治,他用刺血療法治癒了頭暈目眩、視物不清(類似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的病症。
華佗對養生和預防保健尤為注重,並身體力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他對弟子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華佗傳》)他總結並創造「五禽之戲」,仿鹿、熊、虎、猿、鳥的動作,時常操練,可強身除病。身體若有不適,做一禽之戲,汗出,即感輕松。華佗還重視節欲保健,他創制了一種具有抗衰老作用,久服可利五臟、輕身、烏發的葯物。
華佗的弟子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吳普常練五禽之戲,年高九十多仍耳聰目明,牙齒完堅,著作有《吳普本草》6卷。樊阿,彭城人,擅長針灸,善深刺要穴,他遵循華佗教授的養生法,享壽百餘歲。

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一說涅陽故城在今南陽市與鄧縣之間的稂東鎮,地屬鄧縣)人。(按《水經注》:「涅陽,漢初置縣,屬南陽郡,因在涅水(今趙訶)之陽,故名。」張仲景的里籍自來眾說紛雲,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范行准氏定為南陽蔡陽,嗣後廖國王、張炎二氏考涅陽故城在今鄧縣稂東鎮。尚啟東考為南陽郡棘陽(故城在今河南新野東北)),《後漢書》無傳,其事跡始見於唐代甘伯宗《名醫錄》:「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張仲景生活於東漢末。當時,除連年戰亂外,疫癘流行,曹植曾有記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集詮評》第九卷),張仲景稱其宗族原有人丁二百餘口,自建安以後的不到十年間,死亡者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竟佔十分之七。張仲景有感於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浴之弊,醫家之弊,醫道日衰,傷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醫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前代醫籍如《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又結合個人臨證之經驗,編成了《傷寒雜病論》。原書十六卷,經漢末戰亂兵火而散佚,復得後世醫家整理,成為今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專門討論傷寒病。後者主要論述內傷雜病。

傷寒是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張仲景基於此說而發展,他以六經為綱,剖析了傷寒病各個階段的病機病位病性,創立了傷寒病的六經辨證體系。對於各科雜病,張仲景以臟腑經絡為樞機,縷析條辨,開後世臟腑辯證之先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共載方劑269首,用葯214種,對葯物的加工與使用,方劑的配伍與變化都有很細致的要求。張仲景對外感熱病與雜病的認識和臨證治療的指導思想與方法,被後世概括為辨證論治體系,其在葯劑學方面的成就,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代之後的醫學家多尊稱其為「亞聖」、「醫聖」。

葛 洪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游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後」。但這只說出了他煉丹采葯,隱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葯》、《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葯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葯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歷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陶氏為世醫出身,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歷經南朝時期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葯。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陶氏思想是釋、道、儒三家融於一體的代表人物。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准,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了使我國本草學成為一門包羅萬象的博物學。他還創立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發明,例如創立按葯物治療性質分類的「諸病通用葯」分類法,在體例上,又開創本草著作分總論、分論敘述的先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又應用朱書、墨書的方法來區別《本經》和《別錄》的原文的方法等等。他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陶弘景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敢於提出新的本草分類法,而不囿於原來那種三品分類法。他本人原來是個道教徒,但他卻能從實際出發,打破三品分類法,足以證明他在科學道路上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這又是他在科學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動力。如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終於得出正確的結論,認為《詩經》的說法「斯為謬矣,選詩者未審,而夫子何為因其僻也?聖人有缺,多皆類此。」直率地批評古聖人的謬誤。
據記載,陶弘景一生著作很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有陶氏著作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在養生方面,有《養性延命錄》、《養生經》,在本草學方面,除上述者外,還有《葯總訣》等。
陶弘景在醫學上也是有突出成就的。古代醫葯並不分家,是本草學家,在醫理上也必然精通其道,陶弘景正是如此。他首先整理了葛洪的《肘後方》為《補闕肘後百一方》,並著有《效驗方》。
此外,陶弘景在其他學科如天文歷算、養生學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據稱還制有「渾無儀」,可惜已無可考。

孫思邈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葯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卒於唐高宗水淳元年(682年),享年101歲(關於孫思邈的生年說法很多,主要有三種,一般較公認的是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年)之說:另有生於是西魏帝太統七年月日(541年);還有生於染天得籃十四年(515年)之說,這里取公認的說法)。
孫氏少時體弱多病,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刻苦研習岐黃之術。成年以後,他曾隱居在太白山(今陝西境內)從事醫學及煉丹活動。永徽三年(652年)著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擔任尚葯局承務郎,上元元年(674)即稱病辭歸。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孫思邈去世,遺命薄葬。子名行,天授中(690年~692年)曾任風圖侍郎,孫名溥,曾為蕭縣(今安徽蕭縣)縣丞。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他診病治療,不拘古法,兼采眾家之長,用葯不受本草經書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驗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療效顯著。他對民間醫療經驗極為重視,經常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不遠千里訪詢,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傳。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並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葯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
孫氏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稿誠」,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臨症時應,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貴賤貧富,一樣看待;治療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貪圖名利(見《備急千金要方》·序例·太醫精誠,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六百餘人,他的高尚醫德足為百世師范。
孫思邈積八十餘年醫學經驗,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較全面地總結了自上古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葯物學知識,豐富了我國醫學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並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診斷學上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治療學上創用了新的醫療技術;葯物學上,重視地道葯材以及葯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貯藏;在婦幼保健方面,強調婦幼設立專科的意義,為小兒、婦產建立專科創立了條件;在針灸方面繪制彩色三人明堂圖,創孔穴主對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對針灸發展有促進作用,並且,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求衛生,反對服石。
孫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見載的頗多,大多已散佚無存。主要有:《千金養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種,此外,現尚存世之眼科專著《銀海稍微》乃託名孫氏之著。
孫思邈在中國醫學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歷代人民的熱愛和擁戴。他死後,人民為他修廟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鄉陝西耀縣孫家塬還有孫氏祠堂,內有孫氏塑像。耀縣葯王山有葯王廟、拜真台、洗葯池、太玄洞等孫氏活動遺跡。

鑒 真

鑒真,俗姓淳於,唐代佛學大師,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年),卒於廣德二年(764年)。
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年)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雲寺(後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景龍初年(708年)隨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開元元年(713年)回到揚州時,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任揚州大明寺主持。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並邀請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寶元年(742年)鑒真接受日本接連人邀請。天寶二年(743年)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均未成功。第五次東渡失敗後,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鑒真是我國第一位到日本開創佛教律宗的大師。當時日本天氣皇、皇後、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鑒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三年,鑒真在奈良效區創建招提寺,並著有《戒律三部經》刻印流傳,是日本印板之開端。
鑒真通曉醫學,精通本草,他把我國中葯鑒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到了日本,並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天平勝寶八年),鑒真及弟子法榮治癒聖武天皇病,當時鑒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以口嘗、鼻嗅、手摸來鑒別葯物真偽,辨之無誤,因此他在日本醫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稱為漢方醫葯始祖,日本之神農。日本醫史學家富士川游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得祀像者,僅鑒真與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
鑒真於唐廣德二年(764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圓寂。葬於日本下野葯師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題鑒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國見在書目》中,著錄有「鑒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鑒真秘方》,其書久佚,佚文可以《醫心方》中考見。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及醫學家。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卒於會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因擔任過太子賓客,故稱為劉賓客。
禹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廷醫服葯。對醫葯頗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恆,遂成良醫。治病用葯,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治病善用單方、驗方,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葯經驗。他曾奉詔參加編撰本草和經方,著有《傳信方》二卷,此書包括他在連州時,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間經驗效方共五十餘首,因每方皆有所據,故以傳從為名。其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兼載急救內容,用葯具有簡、便、廉之特色。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明朝著名中醫大家,。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是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兄名果珍。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於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並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醫生。李氏承家學,閱讀醫書,教授生徒,為貧民治病,多不取值。後來因治癒富顧王朱厚焜之子,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1552年,李氏開始搜集材料,為編著《本草綱目》作準備。李氏編著《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葯藉之不足、繼承我國本草研究的傳統,獨辟蹊徑,把本草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李氏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達到一個新水平。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氏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
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時珍對葯物採用親自採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分類使葯物研究體系化,關鍵還是如何確立分類的標准。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葯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葯分類法,創立了葯物歸經分類法。
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葯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葯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葯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葯,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本草經》中只載枸杞之名,未言明葯用部位;《名醫別錄》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葯性論》謂枸杞甘平、子、葉皆同,《本草衍義》說枸杞是梗皮,李時珍說:「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也」。李氏經過研究,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前人未到之處」,這種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研究活動中。
李氏躬親實踐,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注意調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薟一葯,眾說紛壇,有謂似酸漿,有說為蒼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經過廣泛征詢,聚諸草諦視,得出薟即豬膏母之確論,他從京師還,見車夫用旋復花治跌打損傷,遂肯定其益氣續筋,補勞損之功。鄰家小兒食積,偶取羊食之,歸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載此品種入本草。他從獵戶口中知虎骨強志壯神之功能;從菜農處明確芸苔即油菜,從工人處學得防止采礦中毒之法,山人、漁翁、農夫、皮匠、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使他從調查研究中獲益非淺。
歷史考證方法是李氏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考柬,《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來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經中得到的醫葯知識。經過歷史考證,指出「按《本經》胡麻亦名巨勝,《抱朴子》雲,巨勝一名胡麻,以黃麻於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張人定勝天,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認為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舉之謬,服金銀,為賴水谷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罪,通乎天下」,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學嚴謹,對未知事物,常用「未審然否」?「亦無所詢征,妨附於子,以俟博識」,作為結語。
1578年,《本草綱目》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倉訪王世貞求序。李氏歿後,方得刊行。書印行後,節譯成全譯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諸種文字,流行全世界。英·李約瑟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瀕湖脈學》1卷,撰於1564年。李氏強調四診合參,反對單以脈診決病。至於論脈,將24脈分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數、動、滑劃為陽,沉、短、澀、弱、微劃為陰。
《奇經八脈考》,約撰於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李氏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葯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門在兩腎之間,為趙獻可所發揮;指出「腦為元神之府」,肯定腦為全身中樞的功能。尚著有《命門考》、《集簡方》、《白花蛇傳》、《脈訣考證》等,已佚。《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集體著作。

9、張兆發大夫介紹?

張兆發 、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男科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高職稱評委,入選《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
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葯大學,先後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從事中醫臨床研究與教學工作40餘年。出身於中醫世家,是我國著名的泌尿男科名老中醫,集師承和師教為一體,博古識今,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兩方面功底豐厚,頗有建樹。在其四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挖掘出多個古籍名家名方,總結出了中醫體質學理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診治方法,使臨床醫療療效有很好的提高。首批入選為《中國當代名醫詞典》名醫,多次被邀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健康講座,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外援醫療工作,歷年來主編和參與編撰寫了《電針基礎與臨床》、《除病有妙方》、《名醫夫妻養生經——男女養腎各不同》等著作8部,在國家級出版刊物發表論文6篇,其論文曾獲得韓國、巴西、台灣等學術討論會獲得獎章榮譽。
張兆發擅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早泄、遺精等),功能性不射精,性慾低下,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陰莖硬結症等男科雜病及泌尿男科疑難疾病。

10、北京名醫武國忠擅長治什麼病?治抑鬱症行嗎?

武國忠,被稱為「北京最貴的醫生」;曾經著有《四大名醫孔伯華醫案解析》、《武國忠傷寒論臨床帶教》等專業學術圖書。《黃帝內經使用手冊》、《活到天年——秘傳全中國的養生祛病大法》為近期熱銷的兩本書。武國忠是中國傳統的三大養生學派的傳人,他是近代養生大師,[1][2]解放後的道教協會會長,近代仙學養生創始人陳攖寧先生的徒孫,當代仙學泰斗、著名中醫家、針灸大師胡海牙先生的入室弟子。武國忠追隨胡海牙多年,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重點研習仙學養生、丹道中醫、武當古法太極拳、道家針灸等。同時,武國忠又是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之女——著名養生大師,宮廷指科傳人——王玉芳的入室弟子、義子。還曾得到過峨嵋丹醫學派大師周潛川先生弟子廖厚澤先生的傳授,學習丹道醫家的「大方脈」。三上貴州尋訪高真觀廖復陽傳人彭顯光先生,學習丹家外丹的煉製法,訪得丹道家夢寐以求的融陰陽丹法於一爐的渾圓丹法秘傳。 武國忠是目前國內罕見的,融仙學養生、丹道養生與武術養生這中國傳統養生學三大最主要流派精髓於一爐的中醫專家。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北京孔伯華醫館首席特診專家。先後師從仙學泰斗胡海牙、意拳傳人王玉芳、丹道醫家等.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經驗,融仙學養生、丹道養生與武術養生等中國傳統養生學精髓於一爐,構建了一套全新的適合現代人體質特點的養生治療體系.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推崇和患者的高度認可。著有《(黃帝內經)使用手冊》、《活到天年》、《人體通補手冊》等,其中《黃帝內經使用手冊》由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策劃發行。擔任北京電視台《養生堂》、《健康生活》、山東衛視《養生》、河北衛視等多個健康欄目主講嘉賓。 祖國中醫兒科理論認為,小兒天生心、肝有餘,脾、腎、肺不足,小兒病就是太陰脾的消化病和太陰肺的風寒症。所以,小兒天生陽氣充裕,很多疾病可以通過自身的抵抗力抵禦。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和補葯,否則會破壞孩子的免疫機能,導致疾病叢生。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 武國忠醫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博採古今眾兒科名家之長,將《黃帝內經》養生寶典的古法今用,在本片中剖析小兒體質特徵、生理現象、喂養常識、疾病防治,詳解中醫治療小兒腹瀉、發熱、濕疹、黃疸、百日咳、哮喘、尿床等的獨到醫方,教會家長做孩子健康的守護神,讓寶寶快樂茁壯成長。

與名醫養生經 石仰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