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專業知識 什麼是養生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養生yǎngshēng,意為保養身體。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
(1)健康養生大百科擴展資料: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四季養生:
1、春季: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
2、夏季: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3、秋季: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4、冬季: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
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養生竅門:
1、睡覺前口含桔皮一塊,含十五分鍾後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2、如果嗓子、牙齦發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塊,沾著鹽吃,記得一定要是晚上,當時症狀就會減輕,第二天就好了。
3、除面部皺紋:鮮黃瓜汁半兩,加入等量雞蛋(約一隻蛋)攪勻,每晚睡前先洗臉,再塗抹面部皺紋處,次日晨用溫水洗凈,連用半至一月,以使皮膚逐漸收縮,消除皺紋有特效。
4、牙出血(經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兩,浸2天後口含,一次3分鍾,一日2次,連用5天有特效。
5、洗頭時,在水中放少許鹽,也可預防脫發。
2、誰能給我介紹一本最全最好的健康養生的書,或者生活百科的書?
對於養生書籍,人們的熱情之高令人咂舌。
走進新華書店,以前占據霸主地位的財經類、教育類書籍都已退居二線,而形形色色的養生書籍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從《人體使用手冊》、《40歲登上健康快車》,到《無毒一身輕》等書籍,都十分受讀者歡迎。
據了解,在各地新華書店和圖書大廈中,養生類書籍的銷量都能佔到10%左右,而在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的圖書部,這類養生書籍更是佔到50%以上。正在北京一家沃爾瑪萬達店購書的張阿姨拿起一本《健康快車》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簡直就是他們家生活的指南針,「這個書出了好幾版,我一本也沒落下。」
照書養生的人真不少
張阿姨一番話,也算是道出了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聲。記者在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鄒大媽家看到,家中各類養生書籍、雜志,至少有七八十本。鄒大媽表示,自己老伴是個養生迷,書店裡的暢銷養生書都要買回家,還一板一眼地照著做。「前幾天,不知從哪裡聽來了喝檸檬水比白開水好,就每天早上往暖壺里放半個檸檬,酸溜溜的我還真喝不習慣。沒過兩天,又看到書上說,老年人腸胃差,不適合喝檸檬水。你說說,這些書也不統一一下,叫我們這些不懂的人越看越糊塗。」盡管如此,鄒大媽的老伴還是樂此不疲地嘗試各種「養生大法」,「最近又迷上了什麼排毒,頓頓都要吃蔬菜沙拉。中國飲食挺好的,何必學這些洋玩意兒。」鄒大媽無奈地說。
湖北武漢戴大爺的家更是令人大開眼界。一屋子滿滿當當養生書,多得都能開書店了。除了市面上常見的書,還有各種講座的「內部資料」。每本書上,戴大爺都認真做上筆記,貼好標簽。當記者問到是否會按照書中的內容身體力行時,戴大爺說:「當然會!現在老年人越來越關注健康了,但在這方面我們還是小學生,這些書就是教科書。寫書的專家就是我的老師,他們說的一定沒有錯!」說罷,戴大爺給記者展示了一本名叫《營養革命》的書:「這個專家是美國的博士,在很多地方都講過課,我身邊的老人都知道。」當記者問到如果書里的內容出現矛盾時怎麼辦,戴大爺倒是給了個好辦法,「看最新的書唄」!
書籍質量良莠不齊
那麼,市面上如此繁多的養生書籍,真能和專業、權威劃上等號嗎?
記者在調查後發現,除了洪昭光等少數幾個專家外,大部分書的作者都不是專業出身,要麼號稱某某傳人,要麼號稱某某養生大師、營養學家,乍一看頭銜都不小,仔細看卻發現有些人連正經的學歷和工作單位都沒有。再細讀書中的內容,發現只有少數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其他大多數都冠以「驚天大發現」、「人類健康史最大的革命」等噱頭,招徠讀者。
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鈕文異也表示,養生類書籍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確實存在,不過,這也從客觀上反映了老百姓對健康相關產品的需求有所增加。「我也接觸過不少書,的確是有些嚴謹,有些粗製濫造,還有些根本就是七拼八湊的。」鈕教授表示,「但是對於不懂的人來說,則往往只會通過書名、簡介去決定購買哪本書。」
選書要謹慎,健康靠自己
因此,大家在購買這類書籍時最好關注「三個權威」——權威機構、權威專家、權威出版社,這樣且不論效果如何,至少內容可以保證是正確的。「一般來說,越權威的專家越謹慎。那些什麼都敢說的,大家心裡就要打個問號了。」鈕教授提醒。
對於照書養生是否可行,鈕教授則表示,只要不是太偏頗的,照著做也沒關系。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全都押到這些書上,畢竟健康涉及到很多方面,書里說「調整飲食可以減肥」,決不意味著你就不用運動了。當了38年保健醫生的聶阿姨對此更是深有體會:「看書學知識是件好事,但健康不是照葫蘆畫瓢。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首先要做好體檢、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對症下葯。」
3、養生百科有嗎?想知道怎麼養生
有,具體自己去看看,通常的養生小技巧如下,可以參考一下:
1.叩齒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牙齒堅固。
中醫上講腎主骨,牙齒也是骨頭的一部分。因此叩齒不僅有利於牙齒堅固,也能起到強腎的作用。在做叩齒的時候,最好同時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調胃。
2.閉口調息法: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呼吸做到平穩,是掌握閉口調息法的要領。這樣可以使得氧氣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讓氣血暢通,利於五臟六腑的協調工作。該方法建議早上做,因為此時陽氣處於上升階段,可以事半功倍。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面部經絡豐富,堅持做搓面法,還有利於延緩皮膚衰老。另外,用搓熱的手心蒙雙眼,這種類似熨燙的方法對於明目有一定好處。
5.梳發: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梳發時應用手指肚接觸頭皮,用力適度。長期梳發,易於毛發黝黑、烏亮。
6.運目法: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肝開竅於目,因此運目法對於肝臟健康有益,此外還有利於降低白內障的發病幾率。
7.凝耳法: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凈,驅除雜念。
腎開竅於耳,做凝耳法的時候,配合牽拉捏耳朵,對於強腎效果更佳。
8.提氣法: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再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的運行。
提氣法在於讓體內的氣往上走,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吸氣的時候搭配腳跟抬起離地的動作,效果更好。
9.摩腹法:每次飯後,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輕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與願違。
10.足心按摩法: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4、有關養生和健康的百科大全的書有哪些?
建議你去看看《求醫不如求己》-鄭幅中著;諸病源候論-巢元方;格致余論;遵生八箋-高濂
5、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1)平時要少吃點糖,因為糖會增加患上糖尿病以及腫瘤的風險。
(2)在平時要多喝些溫熱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或者是天氣比較乾燥的秋冬季節,身體缺少水分的時候會增加身體的炎症,並會出現咽喉腫痛並伴有口舌生瘡的現象。
(3)隨著天氣的變化注意增添衣物,避免因著涼後導致生病,從而影響到體能的下降,增加患上疾病的幾率。
(4)每天面對計算機工作者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喝枸杞、菊花和棗子做的茶,它們具有滋陰補腎、清肝明目、益氣活血等功能。一周喝三到五次。最好不要用這個不銹鋼杯子來浸泡這些物質。如果不銹鋼杯子的質量不好,它會溶解重金屬,最好用陶瓷杯子,陶瓷杯子泡出來的效果會比較好。
(5)健康養生大百科擴展資料
醫家養生,提倡「養生先養心,養心先養德,強調大德者方得其壽」。養生不能光靜不動,需要動靜結合。
養生又指養「生生之氣」。《黃帝內經》提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陽氣運行狀態分別有著「生、長、收、藏」的特點,所以春天要懂得養「生」氣,夏天要懂得養「長」氣,秋天要懂得養「收」氣,冬天要懂得養「藏」氣。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道家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