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養生」四個字成語有哪些?
有「送往事居」、「恢恢有餘」、「目無全牛」、「投刃皆虛」、「養老送終」等。
2、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3、關於「養生」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關於「養生」的四字詞語:生聚教養、休養生息
1、生聚教養
拼音:shēng jù jiào yǎng
解釋: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同「生聚教訓」。
出處:續范亭《八一南陽府市場開幕大會朱總司令親臨訓話吳老歸來口述大概因志之以當慶祝》詩:「萬眾歡呼精神旺,老帥從容入將台。生聚教養七年苦,戰士概屬黨培栽。」
2、休養生息
拼音:xiū yǎng shēng xī
解釋:休養:休息保養;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於玄宗;受報收功;積極而豐。」
(3)養生四句字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道學等等。
4、關於養生四個字成語
延年益壽,龍馬精神,龍精虎猛,福壽康寧,身強力壯,身壯力健,膘肥體壯,生龍活虎,氣壯如牛,龍神馬壯, 老當益壯, 精神抖擻, 紅光滿面、人壽年豐
5、關於養生的2-4個字的詞語
容顏逐漸見蒼老,
白發漸布滿鬢角。
盼望子女成龍鳳,
兒女辛福心安好!
6、關於養生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熱心快腸
[rè xīn kuài cháng]
出處:柯岩《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三》:「也許因為是她熱心快腸,群眾有事愛找她拿主意,幫個忙。」
釋義:形容熱情直爽。
2.安心樂意
[ān xīn lè yì]
出處:清·曹雪芹《zd紅樓夢》第一百十四回:「我看二嫂子如今倒是安心樂意的孝敬我媽媽,比親媳婦還強十倍呢。」
釋義:原指心情安寧,情緒愉快。後多指內心情願,十分愉快。
3.感人肺腑
[gǎn rén fèi fǔ]
出處:常貴田《喇吧聲聲》:「輕重緩急,悠揚悅耳回,動人心弦,感人肺腑。」
釋義:使人內心深深感動。
4.沁人心脾
[qìn rén xīn pí]
出處:宋·林洪《冷泉亭》詩:「一泓清可沁詩脾。」
釋義:沁:滲入。原指芳香涼爽答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適。也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5.熱腸古道
[rè cháng gǔ dào]
出處:老哥~,我們是一向欽佩的。(清·吳趼人《糊塗世界》)
釋義: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7、關於「養生」的古詩句有哪些?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