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人是怎樣通過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e68a847a6431333433616137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2、中國保健養生自古以來就有傳承,其先後經歷的層次有哪些?
養生也就是生活中的注意身體那個復意思 養生的層次有一是動養之道,以適度鍛煉,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適當休息,制以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均衡飲食而飲食有節,二便zd通暢;四是居養之道,起居有常而精神愉快、情緒安定
3、古人壽命都非常低,乾隆是如何做到如此長壽的?
我國古代的皇帝平均壽命大約是39歲,而乾隆卻是活到了89歲的高齡,這都是因為乾隆很會養生,他經常鍛煉身體,根據季節來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每天早晨起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做深呼吸運動,所以他的身體素質很好。
在我國古代的所有皇帝中,最長壽的一個就是乾隆了,他25歲的時候登上了皇位,在位了60年,還當了3年的太上皇,活了89歲的高齡,一直到老年的時候,乾隆的身體還是很硬朗,在他65歲的時候還讓後宮的一個妃子懷孕生下了和孝公主,80多歲還能帶著他的皇子們出去打獵。
乾隆的身體之所以這么好,就是因為他很注重養生,每天的生活習慣非常的有規律,每天准時6點起床,洗漱完了吃早餐,然後開始工作,和大臣們上朝,下午休息一會,在院里游覽一下,准時吃晚飯,准時睡覺,做到飲食起居都有規律。
吃的飯也是注重營養,飲食口味清淡,而且還克制用量,多一口都不吃,雖然他的後宮美女很多,但是他不沉迷女色。他雖然是一國之主,但是也經常的出宮巡查,不僅可以了解民間的疾苦,還可以很好的鍛煉身體,還能欣賞各地的美景。一舉三得。
他還經常帶著他的皇子們去狩獵,對文藝方面也很喜歡,他喜歡聽音樂,還會吟詩作對,還寫了一手好書法,這些都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使心情放鬆。這些都對他的壽命有很大的作用,他的這種習慣可比那些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實際多了。
4、調神養生的方法有那些?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葯,《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葯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5、養性學派的養生主張是什麼?
古人稱道德修養為養性,亦稱養德。從堯、舜起世人即把修性養神——大德與長壽聯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荀子提出「凡用血氣志虛,由禮則通;不由禮則勃亂。食慾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孔、荀認為堯、舜、禹之所以都比較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堯是古代人們理想的君王,以天下為公。孟子提出了養德的具體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內經》分析古代百歲老人長壽的訣竅時指出:「……所以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孫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呂叔簡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全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事纏心,神豈能靜。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好,即善於修性養神,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匯養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壽長」,道德修養好了,才能使機體陰陽平衡,內環境安和統一,達到延年益壽。
6、古代抹胸怎麼防乳房激凸的?
古代的女性防乳房凸起,都是用肚兜或布纏胸這種方式,那時候也沒有使用葯物之類的。再說女人熬人的胸脯就是驕傲,沒有特殊原因誰會去壓抑乳房發育
7、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發明的醫療保健操是
五禽戲
華佗五禽戲是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編創的一套導引術。「禽」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8、古代簡短家訓
1、「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低著頭,很快地走過去。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答:「沒有」。孔子說:「沒學詩你怎麼說話?」孔鯉便回去學習詩文。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內的孔子。孔子問:「學禮了嗎?」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於是孔鯉回去習禮了。這個故事叫做「過庭訓」,後來古人將父親訓斥兒子稱為「過庭訓」。
2、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過世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並、史記斷絕,當今海內統一,有許多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然而作為一名太史令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不安,因此臨終時邊哭邊囑咐兒子司馬遷,希望它能子承父業,不要忘記撰寫史書。
司馬遷不負父命,最終寫出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為了蜀漢之國事日夜操勞,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於是寫下這封書信告誡兒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勸戒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誡後代: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磨煉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舊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個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爭智慧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以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賤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
9、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