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正其心 濟世誠其意

養生正其心 濟世誠其意

發布時間:2021-05-07 19:27:21

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什麼意思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什麼意思?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3】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7】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意思: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處及原文:

唐代韓愈在他的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白話譯文:

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4)養生正其心 濟世誠其意擴展資料

《原道》中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解:

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如今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

孔子作《春秋》,對於採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採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如今,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

因此,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准,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

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是什麼意思?誰能告訴我簡單明了的大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6、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為「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須表現出虔敬般真誠,虔敬真誠就會成為正人君子」這句話是《大學》中的

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意思: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拓展資料:
出處:《大學》
作者簡介:
曾子,姓曾,名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生於魯國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禮記·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後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譯文: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8)養生正其心 濟世誠其意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

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注》,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

9、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是什麼意思

就是讓人修習「真、善、美」,「真」和「善」是側重於起心動念來說,「美」是側重於人的行為。用白話來說,就是要做一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學生」。

與養生正其心 濟世誠其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