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順應自然來養生 答案

順應自然來養生 答案

發布時間:2021-05-05 04:28:44

1、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應該怎麼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

中醫認為,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起居養生:秋季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

精神養生:保持內心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拋開一切煩惱,避免悲傷情緒,是秋季養肺的一個好方法。

房事養生:中醫認為,在秋季應注意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

飲食養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以收斂肺氣;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等,可避免發散瀉肺。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潤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養收,可適當喝些雞湯、骨湯等。

運動養生: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如登山、打太極拳、游泳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

葯物養生:秋季葯補的基本原則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的葯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等。

盲目進補容易導致毒素在體內滯留,秋季進補的同時切勿忘記排毒。 

人在經歷夏季炎熱和冷飲的「冰火兩重天」後,脾胃功能往往會減弱。如果此時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狀態的消化系統不堪重負,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腹瀉等症狀。而且,秋季進補的飲食往往高油高脂,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害物質如不及時排出,毒素滯留在體內會傷害到身體。

胡蘿卜、大蒜、葡萄、無花果等有助排肝毒;黃瓜、櫻桃等有助排腎毒;魔芋、黑木耳、海帶、蘋果、草莓等有助排腸毒。

魚腥草解毒茶

一是魚腥草解毒茶:乾的魚腥草50克至100克、紅棗15粒,先將魚腥草洗凈,紅棗切開去核,二者加水3000毫升,煮沸後用小火再煮20分鍾,濾渣即可飲用。此茶利尿解毒效果明顯。二是麥芽排毒奶:胡蘿卜、蘋果、小麥芽各適量,將胡蘿卜和蘋果洗凈切片,和催芽1厘米左右的小麥芽一起放入榨汁機榨汁,可以清熱排毒並調整體質補充元氣。三是玉瓜蓮排毒粥:大米500克、蓮子50克、冬瓜200克,將大米和蓮子洗凈煮熟後,將冬瓜去皮切丁與姜絲一同放入鍋中,加鹽調味,煮至冬瓜熟軟後,撒少許蔥花一起食用。可以清熱排毒、寧神定心,提升脾胃功能。

木耳

解毒四傑——木耳、豬血、綠豆、蜂蜜。

這些是功效顯著且最為廉價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境中,中醫認為有補氣活血、涼血滋潤的作用,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此外,木耳、豬血因具有很強的滑腸作用,經常食用可將腸道內的大部分毒素帶出體外。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間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葯」。

2、春季如何順應自然的養生

春天如何養生呢?
春季是一年的首季,如何養生關繫到全年的身體狀況,因此順順應天理,加強養生非常重要。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會生病。在春季要按時睡,早起,放鬆自我,緩行於庭院,使得的精氣慢慢升起來。春天不要壓抑自己,拂逆它就會傷肝,到夏季就會寒變。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它們是種子,主生發。比如五豆粥;吃春餅,各種蔬菜卷在餅子里,新鮮的蔬菜也是生發。但一定吃應季節的不吃反季節的。
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人體也是這樣,在春季生發。這時有舊疾的人特別容易復發舊病,這是人體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機來沖擊身體里的病灶,把病邪趕出體內。我們如果順應這個天機,合理的調養就會治好舊病。
春天屬性為木,在人體就是肝經,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發,到夏季心火就會不旺,供生長的東西就會不足。人體的生發主要靠的是肝氣。春季肝氣特別旺,過旺就會打破身體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氣又不能壓抑,就要合理的轉化和排泄它,稱為舒肝理氣。
肝氣要靠膽經來排泄,肝膽二經互為表裡的。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這些都是膽經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現。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沖劑;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可服加味逍遙丸;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可選平肝舒絡丸。平時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這條膽經,左右對稱兩條,促進膽經的暢通和機能,並可減肥。
春季人體陽氣向外散發,皮膚舒張開,風寒特別容易入侵,這時有人易犯咳喘症。外有風寒、內有肝火相逼,對肺臟來說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這時要泄肝火。敲打膽經、三焦經通肝氣;對心包經進行刮痧活肝血;對背部刮痧去寒氣。
春季有人腿常抽筋、腹瀉、睏倦,屬「肝旺脾虛」之症,可服逍遙丸、參苓白術丸、大棗薏米山葯粥以健脾養血,脾血充足,肝脾便相安無事。
常常按摩足大趾與二趾之間骨縫中的太沖穴,可排泄肝火。
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體各臟器「火症」的多發季節。無論是哪種內臟器官出現的「火」都和心理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是人們抵禦疾病重要的「滅火劑」。
靚湯DIY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蓮子湯去心火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葯物清心瀉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豬肝湯去肺火

肺火: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葯物清肺火。

表現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綠豆粥去胃火

胃火: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葯物瀉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喝梨水去肝火

肝火:古人雲:「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鬱氣滯而肝火上炎。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葯調治。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吃豬腰去腎火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隻,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盤點「下火」食物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熱外,其特點是能清潤肺系。對於肺熱咳嗽吐黃痰、咽干而痛的孩子極適宜。

鮮蓮子:生吃可以去心火,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荸薺:其性微寒,果汁豐富,凡熱病後余熱未凈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干尿黃等孩子非常適宜食用。

楊桃:性寒,味酸甜,清熱生津,內火熾盛、口腔潰瘍破爛的孩子最適宜。

白菜:性微寒,有清熱除煩,利二便的作用。

芹菜:性寒涼,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熱,容易「上火」的孩子常食有益。

萵筍:性微寒,質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點為清熱、順氣、化痰,適合肺胃有熱的孩子食用。

蓮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搗汁,功效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若與梨汁攪和同服其效更佳。

茄子:性寒涼,可以清熱解毒,給易「上火」的孩子食用時不要用油燒的方法烹飪,可以採用蒸茄子的方法。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功效,對熱病後余熱未清、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諸症均有療效。

苦瓜:性大涼,味苦,瀉六經實火,是一味苦寒清熱食品。

清爽去火菜

木耳萵筍拌雞絲

[材料]雞胸肉200克,木耳50克,萵筍50克,青椒、紅椒 少許。

[調料]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1.雞胸肉切絲,用沸水焯熟。

2.萵筍、木耳、青椒、紅椒切絲,用開水稍焯一下。

3.將全部原料用鹽、味精拌勻,淋少許香油,即可。

[營養]

木耳:木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葯用成分,是含鐵量最多的食物之一,有養血駐顏,祛病強身之功效,被現代營養學家稱為「素中之葷」。含有豐富的膠質,它能夠清除胃腸中的腐敗物質,對痔瘡有較好的療效,並能被吸收到循環系統中去,具有清肺潤肺的作用。

[飲食禁忌]

大便不實者應少食用。木耳不宜與田螺同食,蘿卜也不宜與木耳同食,否則易得皮炎。

[小貼士]

木耳是著名的潤肺清污食品,萵筍則是預防便秘的蔬菜之一,用這兩種蔬菜與高蛋白、低脂肪的雞絲相配,能充分發揮營養、排污、清火的三重功效。

小鏈接

● 飲食進補巧清「濕熱」

日常生活中可以結合自身體質進行相應調節、調理。具體來說,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如胡蘿卜、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有條件的也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

再者,具有清理胃腸濕熱功效的低脂肪、高纖維素、高礦物質的食物,比如新鮮的薺菜、韭菜、芹菜、菠菜和香椿等。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肝氣疏通、健脾和胃有較大的益處。

3、為什麼要順應自然

要想處世,就得拋棄名利和技巧,秉心游物,知道無可奈何而忘卻自身,安之若命。順應時世的變化,入得世則入,入不了世則止。用『心齋』,用空明的心境去與人相處。從事君上,要順應其意志而又不被其控制,要善於將其引向正確的道路。如何在激盪的俗世中保身呢?要像櫟社樹一樣,冒充社樹,並追求到於人無用的境地,才能保身自存啊(《莊子·人間世》);
「要想修養道德,就要先體會萬物同一的道理,靜觀萬物的變化。從萬物同一的角度去看待我的形體缺陷,只要看得到自己與萬物實為一體,就不會感覺到有什麼喪失了,腳猶土,手猶石,斷腳斷手不過是斷去泥土與石頭而已。死生、窮達、貧富、毀譽都是世間無休止的變化,要修好德行,就要學會『才全』與『德不形』,要融入萬物之中,順其自然。德性純真的人要超脫外物的牽累啊,人之於天,是被給予和被支配的呀;(《莊子·德充符》)
「要想治國,這本是一項不討好的事,因為『治』往往會違反『順』,但不得已,我們還是要討論帝王之術。治國仍不能脫離與自然融為一體,順應自然的方法論。治理天下的法則與逍遙、道衍生萬物的原則是相通的,明智之人治理天下,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向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為萬物之先。(《莊子·應帝王》)
「與自然融為一體,順應自然的變化,就能實現逍遙的心境,平和的辯論,寧靜的養生,平安的處世,淡漠的德性,寬厚的治理以及窺見道的本體。(《莊子·內篇》)
「道是本源,順道者安生,逆道者滅亡!芸芸眾生,請認真的聆聽罷:
「順應自然——自然即道、運動規律;懂得順應自然者,將飲得到快樂的甘泉,甜蜜的佳釀。
「順應自然——懂得順應自然者,不會認為他順應自然,而是感覺到自然在順應他。
「順應自然——看啊,落在流水裡的葉子,順著流水向下漂游。它浮在水上,依順著水流動。得以欣賞兩岸的風光,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落葉在想,是水依順它的意志,讓它駕馭著它雲游四方,它是自由的,它是逍遙的!
「順應自然——不順應自然者,下場悲慘;立在波濤中的碣石不順應波濤,讓浪水不斷沖擊自我,以致全身光滑,面目全非,甚至被水所沖化。它非但沒能戰勝水,還賠了自己的形體,歸於滅亡。
「芸芸眾生,請熟記我的忠告罷——順應自然!」
在經過不斷反思,得到「順應自然」的結論後,莊子休發覺自己得意志趨於平緩了,他終於安穩的睡了一夜。
青天拂曉,他按以往慣例,登上藐姑射之巔,向火紅的新日再次宣讀自己得感言。
之後,他緩緩的走下山頂,順著陽光照耀的角度離開。
整個白天,他采樵、垂釣,時而臨清泉長嘯,時而對微風撫琴。閉目養神,感受萬物的作息規律,去體察那虛無而飄渺的道。當黃昏時分,第一聲雁叫響時,他又重登山巔,吸吮暮色的涼霜,撥弄琴弦,鳴唱著不巧的詩篇

4、順應自然怎樣解釋

順其自然(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分開來講,順其就是不主動,聽之任之,"順,服從,不違背,順從.其,無非是指他.自然,是沒有經過人為的手段,而使其保持自身的物質.

順其自然,就是聽之任之,不發揮人的積極主動性,純粹只讓其自身發展.

順其自然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在科學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以便於觀察.可以用在成長上,順其自然的成長.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更可以用於感情表白上,當然,用於感情表白時通常的意思是:算了吧,請放棄。

順其自然用於感情時,通常都是已經感情淡了或者就乾脆沒了。又無法同伴侶說分手,只好以這種婉轉的方式,讓感情自生自滅,當然這里著重「自滅」。

5、現在哪些做法不符合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1人體之陰陽,隨著自然變化漸生漸藏。

要深入理解中醫養生,應該首先了解中醫里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篇即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段話是對陰陽這個概念的高度濃縮和概括。

為了解釋清楚,我們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現象來加以說明。如晴天的時候陽光明媚,大大的太陽在天上,則相較於陰天來說就是「陽」。陽的屬性是向外擴張的,天熱時人們的汗孔都是張開的,使汗液外泄,帶走體內的熱氣。可是陰天下雨和下雪的時候,大家都冷得縮起來了。所以,向外張是陽,向內收是陰。

「陰陽」的最初含義 , 是針對太陽的向背而言。漸漸地,有智慧的古人就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而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

不難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也反映了陰陽消長的狀態。「春」實際上就是陽氣處於生的狀態所在的時段,「夏」是陽氣處於長的狀態所處的時段,「秋」是陽氣處於收的狀態所處的時段,「冬」是陽氣處於藏的狀態所處的時段。由陽的變化產生了春夏秋冬,而萬物又因春夏秋冬的變化而生長收藏。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四十五日」是指從冬至到立春,從夏至到立秋,均為四十五日。「冬至一陽生」,所以從冬至到立春,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下降,到夏季則陽氣盛極,陰氣伏藏。「夏至一陰生」,從夏至到立秋,陰氣逐漸上升,陽氣逐漸下降,到冬季則陰氣盛極,陽氣伏藏。如此循環,年復一年。人體內的陰陽之氣,會隨著自然陰陽之氣的變化而相應的漸生漸藏。養生,順應自然,才是王道。

2了解自己的體質,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由於氣候、地理位置、先天稟賦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體質也不盡相同。正如17世紀德國著名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類的生命現象是復雜而多元化的,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首先,從社會角度來看,人不單單是一個生物體(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人會因為周圍的人事關系的變化促使自我情緒的改變,這些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精神和情緒,甚至身體健康狀況。

其次,從自然角度來看,人又是一個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樣,新疆的風沙、日照、風土人情與生活在吳儂軟語、煙雨蒙蒙的杭州截然不同,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內蒙古大草原,奔馬馳騁,「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造就了游牧民族彪悍的個性,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再比如,炎熱的夏天同在開著空調的室內,有的人感覺溫度正好,而有的人卻要披上衣物,其原因或許是後者屬陽虛體質;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熱,空調溫度要調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時性子急,喜歡吃涼的東西,這可能因為其陽氣比較足。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體質不同,反應各異。

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體質,並由此得到自我「專屬」的養生保健方法。《靈樞·本神篇》指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 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人是天地造化的產物,是萬物之靈長。如果我們能夠多留意一下天氣的變化,慢慢感應和捕捉到自己身體微小變化的訊號,採用相應的方法調養治療,方能體悟到中醫養生理念之精華。

唐代學者王冰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養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也就自然能有利於身體康養,逐漸提高自愈能力。

6、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怎麼保持順應自然的心界?

遵循自然的規律展開行動。自然既用作名詞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詞指天然的,非人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也作自然界。是人類的生活場所,人們離不開自然,必須保護自然。


1.遵循自然的規律所展開行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界的規則,事物發展的潛在規則。主動去發現和利用規律,非指聽之任之。2.不聞不問,順應其規律,即事物應有其發展規律。3.科學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以便於觀察--任其自生自滅不聞不顧,順應自然的發展趨勢,事後知其果。4.日常生活中,用於感情表白上,是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還得聽自然規律的。

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生老病死、弱強壯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本質上就是一本講人生境遇變化及其應對策略的智慧大全。64卦,其實就是64類人生問題境遇,384爻就是384種不斷推演、沖突、發展的狀態。任何復雜的變化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


《易經·系辭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所謂「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我們要善於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從事物目前呈現出的不同現象上去發現變化、了解變化,從而應對變化。

7、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與順應自然來養生 答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