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

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

發布時間:2021-04-29 18:57:36

1、談談中國傳統養生學理論基礎和原則是什麼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傳統養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旨在表述養生對人類生命全方位的影響。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正在煥發新的活力,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養生要養好,一鱗半爪地學習一些養生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懂得養生理論,理解其思想真諦。
中國養生學以古代中國傳統生命哲學思想為基礎,是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及獨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包括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等思想都對養生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形態,是世界的本元。為天地間的起始物質;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世間萬事萬物均在於一氣之變化,物的產生是氣之聚,物的滅亡則是氣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氣而已。《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元,形態萬千的物類,均為太虛元氣一氣所化,故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氣也是組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稱「原氣」、「元氣」、「真氣」。氣遍布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所不到。人體與自然界皆本源於「氣」, 「人與天地同紀」、人與天地相應。《內經》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
疾病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整失調之氣機、氣化,使之復歸平衡。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養精氣,使體內之氣平衡協調,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二、太極陰陽五行說
太極。源於《周易》。太極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渾之氣。《易•系辭上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變化的過程。太極是宇宙變化的開始。原始混沌之氣運動而分為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由陰陽而生春夏秋冬四時,產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一步則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
陰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如下:陰陽的互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消長(運動斗爭,經常會發生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如:水——雲——雨;人體功能與物質(氣與血);「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事物異常發展到極點,必然向著對立面轉化)。
養生鍛煉的目標在於協調陰陽,使軀體內環境趨於平衡,並順應外部陰陽環境的變化,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內經》雲:「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們平時的養生鍛煉中,應把握以下陰陽原則:
選擇鍛煉功法應順應季節陰陽;
鍛練時應順應時辰陰陽;
選擇鍛煉項目應區別體質陰陽;
辨別病情陰陽去養生;
練呼吸調和明陽;
用意念平衡陰陽;
不同的鍛煉姿勢可以協調陰陽。
又有古人語:寄語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2、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本理論與原則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傳統養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旨在表述養生對人類生命全方位的影響。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正在煥發新的活力,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養生要養好,一鱗半爪地學習一些養生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懂得養生理論,理解其思想真諦。
中國養生學以古代中國傳統生命哲學思想為基礎,是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及獨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包括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等思想都對養生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形態,是世界的本元。為天地間的起始物質;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世間萬事萬物均在於一氣之變化,物的產生是氣之聚,物的滅亡則是氣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氣而已。《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元,形態萬千的物類,均為太虛元氣一氣所化,故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氣也是組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稱「原氣」、「元氣」、「真氣」。氣遍布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所不到。人體與自然界皆本源於「氣」, 「人與天地同紀」、人與天地相應。《內經》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
疾病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整失調之氣機、氣化,使之復歸平衡。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養精氣,使體內之氣平衡協調,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二、太極陰陽五行說
太極。源於《周易》。太極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渾之氣。《易•系辭上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變化的過程。太極是宇宙變化的開始。原始混沌之氣運動而分為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由陰陽而生春夏秋冬四時,產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一步則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
陰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如下:陰陽的互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消長(運動斗爭,經常會發生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如:水——雲——雨;人體功能與物質(氣與血);「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事物異常發展到極點,必然向著對立面轉化)。
養生鍛煉的目標在於協調陰陽,使軀體內環境趨於平衡,並順應外部陰陽環境的變化,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內經》雲:「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們平時的養生鍛煉中,應把握以下陰陽原則:
選擇鍛煉功法應順應季節陰陽;
鍛練時應順應時辰陰陽;
選擇鍛煉項目應區別體質陰陽;
辨別病情陰陽去養生;
練呼吸調和明陽;
用意念平衡陰陽;
不同的鍛煉姿勢可以協調陰陽。
又有古人語:寄語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三、 形神合一論
所謂形,是指形質、形體、身形而言。包括了人體的皮肉、筋骨、脈絡、臟腑及充盈其間的精血,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外殼 ,屬自然范疇的物質實體。所謂神,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主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指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總稱;狹義的「神」,指意識思維。
「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一方面,形的存滅決定了神的存滅,神只能依形而存,決不能離形而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一方面,神的健康與否,也直接影響形體的盛衰存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運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闡述生命活動本質的理論,即為「形神合一論」。
在形與神的對立統一關系中,神佔有主導的地位。養神為首務。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為全身臟腑經脈氣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神以形為物質基礎,又作用於形而成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機體進行正常的生命運動。
無論老子或是莊子,都十分強調「神」的內在主宰作用。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要形與神俱存,就應「修形」與「保神」並進。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預期的實效;否則,兩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將是蹩腳的養生,絕對收不到實效。
四、性命學說
性,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的基礎或本原;命,指人體機能活動的基礎或本原。性與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為生命。研究性、命及性命相互關系的學說,稱為「性命學說」。
有的養生家就按性命學說將氣功分為性功、命功及性命雙修。性功注重精神的煉養,命功注重氣的煉養,性命雙修則神氣並重,身心兼練。
性與修性。性,有元性、質性之別。元性是先天固有的「天賦之性」,又稱「元神』;質性是後天獲得的「氣質之性」,又稱「識神」。性命學說中的「性」主要指「天賦之性」,因為「天賦之性」是「天質之性」的根本。古人認為,後天的氣質之性消耗元氣,成年人因「元性微,質性彰」,故日趨衰老。 性命鍛煉的原則就是恢復元性的主導地位,使「本元之性勝氣質之性」,恢復元神,是使人體精氣神充盈的先決條件。
修性以煉神為主,重在精神、意識的鍛煉。古人認為,修性的關鍵在於心靜,心靜則「神全」,神全而後「性現」。
命與修命。命,是「氣」的本原。人體功能活動是「氣」的運動狀態,而「命」則是「氣」的本原,指腎中元精所化之元氣。命常潛於臍,古人認為,胎兒在母腹中時,靠臍帶與母體相連,隨母體呼吸以為呼吸,因此臍部即為命之根蒂。下丹田在臍中,是元氣潛藏之所。
修命以煉精煉氣為主,重在身體素質的鍛煉。
性命雙修。性與命不能截然分開,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佛家坐禪講究修性,修心養性;道家功法中有單以修命為主者,強調煉升腎中元氣。宋元以後的內丹術則開始主張性命雙修,成為我國傳統靜功的主流。性命雙修思想建築於形神統一、身心一體的生命觀上,認為無形則神無以化,無神則形無以生。
五、 天人相應論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與自然界存在著共同的變化規律。
運用「天人相應」的觀點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規律,指導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論,即為天人相應論。
《內經》認為,自然界是產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體的氣血運行與氣候的寒熱溫涼變化相關:天熱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則氣血凝滯沉澀。
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靈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人體的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並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
綜上所述,無論根據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中的任一理論來養生,都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靈樞》:「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力求「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為了資助陽氣的發生,早晨應多開展室外活動,吐故納新,流通氣血,旺盛生機;傍晚日落,陽氣開始潛藏,於是要相應減少活動,避免風寒和霧露之氣的侵襲。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有:「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 。
《黃帝內經》倡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的養生原則。
其實傳統養生即是追求人的形與神的健康、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和諧的整體和諧狀態。

3、中國養生傳統大全txt全集下載

中國養生傳統大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zd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生命的追求,無外乎兩個方法:一是期待生命的延續,祈求長壽;二是希望免於疫病的侵蝕,擁有健康。那麼,人們究竟如何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呢?
在中華五千年的方明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們經過自己的實踐給醫學養生留下了豐富的著述,成為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本書作者基於研究、整理、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需要,編著了《中內國養生傳統大全》一書,為你探秘中華傳統醫學精粹,揭開祛病養生長壽之道。本書不僅包含了中華傳統醫典中的養生祛病法,而且匯集了目前國內外養生保健和醫學研究的新進展。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書並沒有僅僅滿足於「故紙堆的資料羅列」,而是立足創新,構建了自身獨容特的價值體系,鮮明地提出了養生保健的新理論、新方法,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等獨特的中醫養生理論,生動鮮活地再次……

4、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平衡陰陽,五行生剋,導引吐納等

5、中國傳統養生學

早睡早起,粗荼淡飯,適度運動,心如止水,坐懷不亂,淡泊名利,遠離塵囂,以荼代酒,以步代車,不焦不燥,不悲不鏗,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大概就這么多,以後想起來再告訴你

6、談談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順天,參見《黃帝內經》
人生乎天地,便應順於四時,依照天地的變化規律來持行生活的條理,就可以將生命寄託於天地,從而獲得長壽。其實人本身的壽命很長,之所以現在這么短暫,就是因為copy人們平時的生活沒有按照天時。因為人生於天地,自然與天地有著聯系,一旦違背天時,就相當於違背自身的正常運轉,自然生病,不得長久。
而天地的運行有其天時,古人以陰陽五行將之概括出來,所以按照一定的陰陽五行的規律生活,就可以順應天地,得享天年。

與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