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都可以調理什麼?
?
2、怎麼判斷中醫的水平,和知道他到底是不是騙子,我是外行,不懂他們到底說的是真是假,謝謝
一、愛心。
好的中醫不能說是心懷大愛,但至少要對患者一視同仁,對身邊的每個人都要有愛心,不能有所偏見。用愛心開出來的方子,自帶療愈作用。
二、高度。
中醫幾千年,最大的成就其實是包容,所有外來的醫學,都能夠被中醫包容進來。所以優秀的中醫,一定要站在全人類健康的高度,去看待身邊的患者。健康是人類永恆追求的話題,健康的密碼需要人類長期努力去追尋的,中醫也應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了解更多的信息。
像現在非常流行的基因醫學,中醫師也應該了解。基因其實就是我們講的體質,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決定了這個人的先天基礎,這與中醫里的體質養生觀不謀而合。
三、全面。
這是衡量一位中醫技能方面的重要指標。古時的中醫師,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括五運六氣,經絡穴位,子午流注等,都要明白。
中醫,是不應該分科的, 真正優秀的中醫,應該兒科,婦科,內科,外傷什麼的都能看。而且開葯方的時候,不會局限於中葯,而是應該有飲食建議,穴位搭配等等,這些都掌握了才能算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中醫!
3、你好,看你在得了頭風怎麼治的回答,想詳細詢問一下,請問頭風是什麼樣子,起因和造成痛楚的原因。
頭風病是以慢性陣發性頭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相當於西醫的偏頭痛和部分肌緊張性頭痛等。
經久難愈之頭痛。《醫林繩墨·頭痛》:「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因素有痰火,風寒襲入則熱郁而頭痛經久難愈。其症自頸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間,有麻痹不仁之處,或頭重,或頭暈,或頭皮頑厚,不自覺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聾,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狀(見《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熱者消風散,冷者追風散。頭風發時悶痛,必欲棉裹者,為熱郁,用二陳湯加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頭風痛在一側者,名偏頭風。兩太陽連腦痛者,名夾腦風。頭風而見頭面多汗,惡寒者,名首風。 頭風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1 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中醫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活動息息相關。人體的生理活動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療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所以然」的階段,但這些問題一旦解答清楚了,就必定是突破,有可能把中醫學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研究者對中醫的脈象、針灸、病理、生理等採用諸如光、電、同位素、波紋斷層、音譜分析等現代手段進行系統研究,更有運用現代諸多的高新科技對中醫葯的臨床進行新一輪的研究[4]。正如國外有學者一再指出的那樣,中醫理論包含若干諾貝爾獎級的問題,中國要獲諾貝爾獎,最有希望的是中醫葯,中醫將日益國際化。
生活環境的改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氣候變暖、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輻射的增強,處於劉河間所謂之「天以常火」的狀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論》言:「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自然環境的改變,氣候的異常,勢必影響人們的體質。魯明源認為,由於陽氣騷動,人常處於一種陽盛火旺的狀態,易於形成陽熱體質。此種體質的人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失眠,均是頭風病的危險因素。且陽熱有餘易從火化,一則氣火相攜上擾清竅,一則耗傷陰血,致使肝失所養,均可導致頭風病發作。
季節因素 中醫學重視季節對頭風病的影響。肝與春季相應,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肝者通於春氣」。春天是自然陽氣生發的季節,若注意養生,順應春陽之氣,則肝氣得以正常疏泄,否則肝氣抑鬱而變亂於內,諸病由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春氣溫升,人之氣血也隨之有向上的趨勢,若溫升太過則又成為致病的原因,即《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言之「故春氣者病在頭」,從而導致頭痛發作。
春季多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將風、木、肝、筋等一一對應,緊密聯系,故有「風氣通於肝」之說。正常的春風能萌生萬物,然風太甚則為風邪。《內經》有「東風生於春,病在肝」、「風傷肝」之說,可見肝臟最易受到風邪的侵犯。風性善動不居,具有輕揚、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而頭為諸陽之會,「巔高之上,唯風可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風邪每易上擾清竅,或上達頭面,阻礙清陽之氣而見頭痛。且頭痛症狀變化較快,突發突止,或全頭竄痛,遊走不定,類似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若風邪稽留不去,頭痛久而不愈,休作無時者即為頭風。
社會環境因素 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能影響社會,社會的變動也反作用於人。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的心理壓力增加並由此導致了許多疾病的發生。
心理壓力使人易於發生頭痛,並使頭痛時間延長,甚至頭痛也常作為心理障礙的一個伴隨症狀出現。現代醫學研究發現[2],這可能與患者的5?HT代謝或5?HT的結合點或受體功能變化有關,主要是由心理應激時神經內分泌反應引起。
2 情志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外感六淫致病已漸退其次,人們承受的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重,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已成為現代人致病的重要因素,頭風病亦不例外。諸多情志變化中又以惱怒、憂思最為常見。
肝為剛臟,主疏泄,使人體氣血調和暢達,陰陽平衡,維持機體的健康。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張山雷認為:「肝氣乃病理之大門」。人的不良情志變化最易影響到肝而引起肝氣郁滯,疏泄失職,氣機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甚則氣血逆亂,陰陽失調而導致諸多病證。
「七情傷人,唯怒為甚。」(《東醫寶鑒》)憂憤惱怒,怒郁傷肝,郁而化火,氣火俱逆於上以犯清府,可致頭痛發生;火熱耗傷肝腎之陰,可致「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臨證指南醫案》)二者均可導致肝體失養,肝陽逆動而擾上竅,氣血逆亂,頭痛自生。肝鬱或肝虛,氣不暢達,血行無力則絡脈瘀滯,氣滯則津停,聚而成痰,如此則痰瘀痹阻清竅,清陽不升,濁氣瘀積伏於腦絡,亦見頭痛。而頭痛患者多伴有心煩易怒,兩方面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從而使病情更加復雜。
在生存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人們思慮、牽掛的事情越來越多。《素問·舉痛論》雲:「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則氣結矣。」情志不暢,致頭頸部經脈阻滯不通,「不通則痛」。肖熙教授[3]認為,內傷頭痛常因思慮過度而誘發,其基本病理為肝腎陰血不足,血虛脈絡失養,陰虛陽亢所致。 3 性別因素
中醫學強調因人治宜,故有必要就頭痛發病的性別特點進行討論。
女子有不同於男子的生理特點,即經、孕、產、乳。偏頭痛常因月經而誘發或加重,而肝無論在生理功能上還是經絡循行上都與月經有密切關系。金元時期劉完素就提出「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而天癸至到天癸竭這一青、壯、中年階段,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年齡階段,也是因工作生活壓力、社會環境、情志等因素致頭風病的高發期。葉天士言:「女子以肝為先天」,指出肝在婦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陳蓮舫則進一步強調女子「諸疾無不關乎肝」。
肝藏血,體陰而用陽,以血為本,以氣為用。《靈樞·五音五味》言:「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有餘於氣則肝氣易郁易滯,不足於血則肝血不足,情緒也易於變化。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決定其陰血易虧,一則不能涵養肝木,亢逆之木氣上攻清竅而致頭痛,即陳蓮舫所言之「女子……肝營為虛,肝氣偏旺」;再則血虛清竅失養亦可導致頭痛。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而「女子屬陰,陰性凝結,易於怫鬱」,「郁怒倍於男子」,其情緒易於波動,喜悲善怒,無論是因怒而致氣血上逆、壅滯清竅,抑或是因郁而致氣郁、氣滯,均易傷肝,致使肝氣失疏,氣血失其沖和,氣機逆亂,頭痛發作。
4、鄭州百草益壽養生苑
【簡介】 百草益壽養生苑
百草益壽養生苑是隸屬於北京清晨集團旗下的全國連鎖性企業,以「傳承祖先智慧,引導正確養生」為己任,積極響應國家「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的號召,秉承「讓國醫國葯,惠及千人萬家;讓上古養生之法,惠及芸芸眾生」的理念,致力於為中老年人健康服務的事業。
百草益壽養生苑汲取《易經》、《黃帝內經》等古代醫學智慧,以「扶陽」理論為基礎,與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易經研究院、北京岐黃醫易養生學院等國內中醫權威機構通力合作,推出神農益壽系列、慈孝堂系列、百草益膚系列及進口保健食品系列等產品。所有產品均秉承「葯食同源」的理念,選取《神農本草經》中的上品,採用嚴謹的現代工藝精製而成。精益求精、純凈自然,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之功效。
百草益壽養生苑內設三大服務機構:仲景辯證堂、岐黃大講堂、國醫科技療養園
仲景辯證堂-----傳承醫聖張仲景「辨體識病」的醫學理念,為大眾制定個體化養生方案。
岐黃大講堂-----弘揚、普及中醫中葯養生文化,打造中老年人的養生樂園。
國醫科技療養園------秉承「天人合一」理念,運用先進的高科技療養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經絡進行全面調養。
——仲景辨證堂——
中醫的精髓與原則是「整體治療,辨證施治」,這是由醫聖「張仲景」首次提出的,「仲景辨證堂」之稱由此而來。
仲景辯證堂就是秉承著這種因人而異的「辨體識病」理念應運而生的。它所採用的辨證方法是以扶陽理論為基礎、運用五運六氣學說來分析人的先天與後天體質的方法,並根據辨證結果,針對每一個人獨有的體質狀況,量身定製個體化的養生方案。
仲景辨證堂的辨證分為三大類:一是根據五運六氣來判斷人的先天體質狀況及未來可能產生的疾病走向,找到你的易感疾病;二是根據人體的12經絡來檢測當下的身體情況,分析出疾病的根源;三是通過舌診來預測人體潛在的疾病隱患,做到提早預防。
辨證所運用的是與北京中醫葯大學聯合開發的測控軟體「仲景辨證檢測系統」,該系統已申請國家專利。辨證師均持有北京中醫葯大學養生師資格證書及北京岐黃醫易養生學院上崗證。仲景辨證堂將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診斷方法與高新技術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中醫現代化的新道路。這一舉措解決了中醫難以復制、難以推廣的問題,是一種創新,糾正了當前中醫葯保健養生「千人一方」的不合理現象,是對社會、對百姓負責的一種表現。
——岐黃大講堂——
岐黃大講堂為北京岐黃醫易養生學院在遼寧的分支機構。北京岐黃醫易養生學院為提高全民健康意識,普及中醫文化,特在百草益壽養生苑內免費開設岐黃大講堂;同時為繼承和弘揚祖國傳統醫學醫學,培養養生保健的文化精英,現面向東北地區全面招生。
岐黃大講堂的專家學者隊伍由岐黃醫易養生學院孫昱敏院長帶領的專業團隊組成,他們秉承著「岐黃傳薪火,懸壺濟蒼生」的信念,以「復興中醫,讓中醫惠及天下百姓」為理想,講解養生知識,傳授「扶陽五式」、「勸世歌」,有力地促進了傳統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國醫科技療養園——
國醫科技療養園是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讓古代養生方法完美實現的一個養生場所,主要是針對三陽開泰養生法中的通陽調養。內設扶陽養正療養儀、經絡導引康復儀、磁能氣血循環儀三種不同類型的療養儀,遵從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天、人、地的順序進行排列。通過排出體內的陰邪之毒、疏通經絡、補充人體磁能三個方面來進行全方位的調養。
5、中國葯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一門醫學。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而且,正是運用這種理論的指導和方法的診療,才保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和健康。
從古到今,也為許多國家所重視、引進和應用,甚至許多中醫學家也成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如李時珍。
中醫學不僅是中國醫療科學技術的偉大寶庫,在發展過程中,也充分吸收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內容和特點。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溫床上發展起來的,因此,中醫學在思想、理論、觀點,甚至具體內容上,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二、中醫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和脊樑
1、中醫葯有西醫葯根本無法比擬優勢
(1)中醫葯標本兼治,西醫葯標本不治
中醫葯是整體調理,西醫是對抗性治療,對症下葯的中葯幾乎沒有副作用,西葯副作用大且有耐葯性。
中醫葯有「簡、驗、便、廉」的特色,西醫的科技手段有嚴重缺陷;「慢中郎」是對中醫的誤解。
在一般人印象中,診斷和治療疾病還是要靠西醫,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醫沒有好辦法解決時,可以考慮去看中醫,但中醫最多也只能輔助西醫進行調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急性病如感冒、腸炎等,還是西醫治療快,中醫療效慢;急救靠西醫,中醫不會急救。
(2)中醫葯能抵禦大疫情,西醫葯則反映慢
中醫是以不變應萬變,西葯則必須出現新病後,提取細菌,再培植,用於治病,這樣快則半年,慢一兩年三四年甚至無法研製出新葯,如治艾滋病的葯。而中醫辯證論治效果顯著。
(3)中醫是中華文明的符號和象徵
中醫葯學術體系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最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科學門類,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過不朽的貢獻,在現代醫學較為發達的今天,仍然在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醫自己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它就具備雙重內涵,一個就是它的人文屬性,它是一種哲學醫學模式,它講整體觀,講天人合一,講陰陽,講這個人要平和,陰陽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現代科學認為人體和任何一個生命體的內穩定保持平和完全是異曲同工。這就是它的人文科學部分。
2、否定中醫是沒有文化自信
中醫葯學術體系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最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科學門類,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過不朽的貢獻,在現代醫學較為發達的今天,仍然在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中醫葯技術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歡迎和喜愛,形成了世界范圍的中醫熱。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針灸、中葯等傳統醫葯正在全球獲得廣泛重視,並盛贊中醫葯學是世界傳統醫學的榜樣。
3、中醫葯價格低廉,西醫葯價格高昂
美國也承擔不起西醫葯的葯用,何況中國。發展西醫葯,是拼資金和技術,中國沒優勢,而發展中醫葯,中國有核心技術,可全世界的醫葯市場上叱吒風雲。
三、中醫學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醫學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發展直接影響中醫學及其醫德的發展水平。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及傳統文化的發展水平不同,醫德的成就和進步也不同,特別是封建社會幾個階段的發展,更清楚地表明醫德的發展不是孤立的。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醫德的關系,有利於醫德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揚光大。
(5)從五運六氣看個體化體質養生和性格修養擴展資料
中國葯醫(中醫)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
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
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