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有那些分類?
「民以食為天」,說明了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獲得所需營養,才可能維持健康和生命。
寓醫療保健於生活中,運用食物養生保健,具有食物的營養和葯物的功效之雙重作用。「寓醫於食,寓醫於補」、「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即為此理。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本文著重介紹的,是概要說明飲食的合理搭配與人的養生保健的關系。
人類的食物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不外乎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水和維生素六種。各種營養素在體內互相作用,一日三餐的安排就絕不能只擇其一而偏廢其它幾種。只有合理搭配,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怎樣才算飲食的合理搭配呢?
一、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二、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三、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四、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2、目前養老服務方式有哪些分類,每種類型包括哪些具體方式
養老產業鏈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老年療養,包括:老年康復醫療,保健醫療,養生保健等。
2、老回年用品,包括代步車、老年手機、助聽器等。
3、老年服務,包括答生活料理、養老保險和心理輔導等。
4、養老地產,包括養老公寓和養老社區等。
5、老年文化,包括老年人的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等。
6、老年出行,包括老年旅遊等。
7、老年餐飲。
3、中華傳統養生保健種類有哪些?
啊啊啊
我找到了
在咱們發的那個體育文化導論的第78頁
不過咱們可以理解為是基本方法
哈哈,,抄吧。。
還有。。。記得的答案設成最佳答案哦。。。哇咔咔。。。
4、養生的類型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5、食療養生的種類有哪些?
1.菜餚類
以蔬菜、肉類、蛋類、乳類、水產品及豆製品等食品為主要原料,適當配以相應的食物或葯物烹制而成的各類菜餚及湯羹,其烹調技術種類豐富,用料范圍十分廣泛,具有很多種類,如柚子蒸雞、海蜇蘿卜絲、白術雞肫、蓯蓉羊腎羹、銀耳蘋果羹、蟹肉冬瓜湯等。 2.米飯類 以粳米、糯米等谷類為原料,加入具有保健養生功能的食物及葯物蒸煮而成的各色米飯,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如薑汁牛肺飯、黃芪糯米飯、芹菜肉絲蓋交飯、蓮子回豬心炒飯等。
3.粥類
以粳米、糯米、粟米、玉米、大麥、小麥等富含澱粉的糧食為原料,加入具有一定功效的食物、葯物或其汁液,一同煮成粥。如冬瓜米仁粥、淡竹葉粥、天麻豬腦粥、人參雞粥等。
4.面點類
以米粉、麵粉等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食物或葯物製成答的糕、餅、饅頭、包子、餃子及餛飩等點心,種類繁多,美味可口。如百合潤肺糕、茯苓餅、蓮子柏仁包、海參蝦仁面等。
6、傳統的飲食養生分為哪幾種類型?
傳統飲食養生與治療可概括為補虛和瀉實兩大方面。例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來諸方面可視為補虛;而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祛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或補或瀉,無一不是在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對飲食宜忌,中醫也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體質人應忌食油源油膩;木火體質應忌食辛辣;對陰不足,而陽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某些患者,如皮膚病、哮喘病人則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發物;對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實質均從防止造成「實其知實」「虛其虛」而導致陰陽失調的弊病為目的。總之,在平人或病人飲食調理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原則。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制備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使手忙腳亂膳食無偏寒、今世熱、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調魚蟹等寒性時總要佐以姜蔥酒醋類溫性的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偏寒涼,食後損傷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食用韭菜助道陽類菜餚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也是為了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