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關於食品養生之道的論文

關於食品養生之道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4-05 00:59:28

1、食療與健康論文

對養生方法的探究,可說是自有人類以來就被重視了的,往大處來看,世界文明與文化的進展,無時無刻不需要更多的人們作長期的奉獻;往小一點的立場看,人生是短暫的,就促使人類努力去追求延年與益壽。古代儒家也不例外,道家就更不用說了。但前人對它多未作根本上的探討,以致效果不彰,甚至有弄巧成拙的,如道教徒的服用膏丹丸散,江湖術上的吃符用咒。直到近世,有識之士在飲食的根源上正式養生問題,再加上醫療,葯理的研究與配合,終於為人類的健康開出向上之路,可說已觸及人類養生學得最秘奧處;繼續努力探求,必對人類有最偉大而完美的貢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素食有利健康,可以凈化血液,養顏美容,並安定情緒,和肉食相比,素食在養生方面實在是益處多多,難怪素食蔚為流行,成為現代人崇尚健康的養生之道。

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因此,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如果說,過去由於窮困,人們不得溫飽,營養不良,那麼,在今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絕大數人衣溫食飽,營養不良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營養不平衡的問題卻日益突出。由中國預防醫學中心主持的1982年中國營養調查的情況表明,在飲食中,熱量攝取雖然達到供給數量的標准,但是蛋白質的人均日攝入量卻只有67克,處於供給標準的低水平。攝入的鈣、核黃素、維生素A則明顯低於供給標准。尤其突出的是青少年攝入的熱量、蛋白質均低於供給標准。這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雖然有能力實現溫飽,但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供給不平衡。

2、關於食品營養與健康的3000字論文

團員總結。 over。

3、求一篇3000字的論文,關於食品安全與健康的

3000字的論文20個參考文獻,假如一個文獻引用30個字,總共引用了600字。
也就是說論文的五分之一都是抄別人的。
而且實際上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內容會更多。

我建議最好重新想一想要寫什麼。20個參考文獻我感覺能寫至少三萬字的論文了

4、有關健康飲食的論文3000字左右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5、關於飲食健康的論文

飲食與健康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飲食更為關注,單純吃得飽已經不是我們的唯一目的,如何能吃得好吃的健康已成為我們關注的話題。科學飲食是很有講究,根據現代醫學概念,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飲食方法應具備:早餐宜早:人體經過一夜睡眠,腸胃空虛,清晨進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宜早。 宜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於唾液分泌,幫助消化,而且能減輕胃的負擔。 宜暖:俗話說:「一熱三解」,暖食味道好。中醫認為,胃喜肯惡寒,寒易傷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宜適量,應利於胃的消化、吸收;否則,會造成腹痛、嘔吐、腹瀉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飲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飲暴食,要做到善食還要善節。 宜軟:堅硬的食物難以消化,特別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飯菜應以爛熟為好。 宜淡:中醫認為,多食咸,傷心傷骨;多食辣,傷肝傷脈;多食酸,傷脾傷筋;多食甜,傷腎。因此,節制飲食,多吃淡味,於健康大有益處。 宜素: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製品有利健康,也不易發胖;常吃素食,還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飲食保健專家指出,邊走邊吃,不衛生;蹲著進食,不利於消化。因此,坐著用餐,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宜靜:用餐時,宜安靜地品嘗美味;而談笑進食,很容易嗆咳;哭著用餐,或者生氣吃飯,對身體健康很不利。飲食習慣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證健康的重要措施。(l)合理分配三餐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適應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應該是3:4:3。如果一天吃l·斤糧食的話,早晚各吃3兩,中午吃4兩比較合適。(2)葷、素搭配適當葷食中蛋白質、鈣、磷及脂溶性維生素優於素食;而素食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纖維素又優於葷食。所以,葷食與素食適當搭配,取長補短,才有利於健康。(3)不挑食和偏食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由各種食物供給的,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品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單吃一種食物;不管吃的數量多大,營養如何豐富,也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因此,在飲食中,不可長期挑食或偏食。(4)不暴飲暴食俗話說:「若要身體好,吃飯不過飽」,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飲暴食不僅能破壞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腸炎、急性胃擴張和急性胰腺炎,而且由於隔肌上升,影響心臟活動,還可誘發心臟病等,如果搶救不及時,會發生生命危險。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大吃大喝、暴飲暴食。一年當中,由於四季的氣候不同,存在著春溫、夏熱、暑濕、秋涼而燥以及冬寒等不同特點,人的生理、病理也會受到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在健康的情況下還是在疾病過程中,都要注意食物的選擇應與氣候相適應。 春季 陽氣生發,人的精力也易於奮發,好像只有外長之勢而無內藏之功,易發生熱性傳染病。因此,春季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油膩烹煎之物,應當選食一些鴨梨、橘子、甘蔗等果品為輔助。常食綠豆湯、綠豆芽,取其清淡、甘涼,以免積熱在內。 夏季 氣候炎熱,萬物華實,身體熱量不易外散,有中暑的可能,所以飲食宜甘寒、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暑熱兼濕之時,汗出易多,使人常易貪食生冷、寒涼之物,過食則傷脾胃。因此,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飲食宜利濕、清暑、少油之品,常選食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飲等,取其清熱、解暑、利濕、養陰益氣之功。涼拌苦菜可防止腸炎;海帶絲涼拌更適合老年,既化痰去濕又可增加鋅、碘,預防癌症。此外,還可常吃綠豆粥、荷葉粥、薄荷粥。在盛夏季節,平時陰虛的人,即使常服參、茸等溫補之品者,也應減服停服。 秋季 氣候由熱轉涼,處處有乾燥的徵兆,人體也同樣有燥感,如鼻干、口乾、皮膚干,甚至乾咳等。此時的飲食不要過分清淡,應適當增加些油膩,常飲銀耳湯、梨汁及其它果汁,尤其是梨汁。一般多在午飯後或午覺後喝,以養肺陰。 冬季 水冰地凍,萬物閉藏,這時就應去寒就溫。飲食上宜多食肉、蛋、棗、仁之類。天寒季節,血流緩慢,血液變得粘稠,抗病能力減退,所以少飲些酒和喝些附子羊肉湯是有利於身體的。有高血壓的病人,冬季可常服些山楂水。合理的烹調是提高食慾,保證營養不被破壞的關鍵。那麼正確合理的烹調方法是什麼?(l)主食的烹調淘米時要輕洗,不宜次數太多,也不宜用力搓,以減少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丟失。對於存放過久的米,則要多淘洗幾遍。米的吸水率在浸泡兩小時後最大,所以,先將米浸泡兩小時,然後再煮飯為好。米浸泡後煮飯,不但時間可節省 4 0%,米中的維生素 B;也只損失 35%。最好採用炯飯或帶水蒸飯,如做撈飯,米湯也應當飲用。煮飯、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鹼,因為鹼容易加速維生素C及維生素B;的破壞。(2)蔬菜的烹調選購新鮮的蔬菜,含維生素和無機鹽較多,如蔬菜存放過久,則營養素會大量丟失。蔬菜宜先洗後切,烹調之前現切,這樣可減少維生素的損失。切菜時一般不宜太碎,可用手拉斷者,盡量少用刀,因為鐵會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炒菜時要急火快炒,避免長時間燉煮,而且要蓋好鍋蓋,防止溶於水的維生素隨蒸汽跑掉。炒菜時應盡量少加水,煮菜時應先將水燒開,然後再放菜。燉菜時在油中先加鹽提高溫度,或適當加點醋,既可調味,又可保護維生素C少受損失。做肉菜時適當加一點澱粉,可以保護肉中的蛋白質,不至使其過於變硬,既好吃、又容易消化。烹調時盡可能不用鋼鍋、銅鏟。因為銅可以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用鋁鍋烹調,維生素c損失最少。人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合理的膳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兒童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此期生長發育旺盛,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為了使兒童能健康地發育成長,除了要注意營養要求以外,還要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兒童的營養要求:兒童活潑好動,肌肉系統發育較快,故對熱能和蛋白質的需要量較高。在蛋白質中,賴氨酸對生長發育更為重要,要供應充足的鈣和磷,同時還應保證維生素C、D、B1和B2的食入量和鐵、碘、鋅、鎂等元素的供給量。青少年時期,是一生中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這時期全身各部位、各器官逐漸發育成熟。為使青少年能健康地成長,在飲食中要注意如下特殊要求:(l)熱能青少年生長發育快,活動量大,故對熱能的需要量較多,平均每天需要熱能大約2800卡。(2)蛋白質青少年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比成年人多,而且在質量上也比成年人要求高,每天大約需要蛋白質80~90克。青少年應多吃一些動物性蛋白,如蛋類、乳類、瘦肉類及動物肝臟。另外,還應將動物性蛋白分配到三餐中吃,不可集中在一頓飯吃,以防增加胃腸道負擔。(3)維生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對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出現維生素缺乏症。如維生素A缺乏,會患夜盲症、乾眼病;維生素B;缺乏,會患神經炎、腳氣病;維生素B2缺乏。會患口角炎、舌炎;維生素C缺乏,會患壞血病;維生素D缺乏,則影響其骨能發育等。為此,青少年最好每天吃500克新鮮蔬菜。(4)無機鹽青少年需要有足夠的鈣、磷、鐵、碘等元素。鈣和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材料,青少年缺少了鈣和磷,骨骼發育就會出現障礙,嚴重時可患軟骨病。鐵是紅細胞的重要成分,青少年隨著身體的增長,血量逐漸增多,需要的鐵也就較多,如果缺鐵就容易發生貧血。碘是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狀腺素能促進機體代謝和神經骨骼的發育。青少年如果食碘不足,就會出現身材矮小,智力遲鈍。人到老年以後,由於消化器官衰退,消化和吸收功能逐漸減弱,再加牙齒脫落,咀嚼較困難,故應注意以下事項: (1)不要吃得太飽:老年人活動量少,消化功能差,吃得過他不僅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還會造成身體發胖,引起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增加心臟負擔。因此,適當節制飲食,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2)不要吃得太成:老年人的食鹽量,以每日不超過10克為宜。食鹽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引起浮腫,鈉鹽儲留還會引起血壓升高,增加高血庄、冠心病、腦溢血的發病率。(3)不要吃糖和脂肪過多:老年人運動量少,吃糖過多不僅會引起或加重糖尿病,而且糖在體內會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老年人胰腺功能較低,吃多了脂肪易造成消化不良,動物脂肪中膽固醇含量較高,會造成動脈硬化和肝臟摜害。(4)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無機鹽,纖維素和果膠能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防止糞便在腸道內停留,這對預防便秘,腸道腫瘤和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維生素有健身、抗衰老和預防癌症的作用。(5)要合理調整膳食:老年人飲食要多樣化,不要偏食,也不宜進食很乾和很燙的食物。宜多食些易消化的菜泥、羹湯、果汁類食物和含鈣、磷、鐵較多的食物。在保證營養要求的基礎上,務求清淡。(6)要少食多餐:老年人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較差,易感飢餓和頭暈,故易少食多餐。每餐可吃七分飽,在睡前或兩餐之間酌情進食少量食物,如牛奶、糕點等。以上談了這么多飲食與健康的問題,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健康飲食對於生命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都看是關注我們的飲食吧,只有人們健康了,我們的民族才會興盛,國家才會富強,明天愈來愈美好。

6、飲食與養生 論文

?

7、有關飲食的論文

飲食文化論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由此,這就形成了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既兼容又特別,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大而全的一貫作風,吃飯時自然是七大盤、八大碗,一是顯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場;近而各地比吃、全國爭雄,最終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個不同的「高手」;說得雖有些低俗,但還是很能傳情達意的。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緻;我們在得意時都喜歡在酒館、餐廳里點幾個精緻小菜,或自己做幾個精緻小菜來犒賞自己與親戚友人,而這時就需要吃出一種氣氛、品位甚至是文化來。飲食既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吃」的文化,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 「精緻」。尤其是現在非常注重個人身體保健的現代社會,更是要求我們的飲食向精緻化發展,使飲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從而「吃」出文化來,避免和摒棄那種「過之屠門而大嚼」不雅行為和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

悅目;這是將「吃」的文化與內涵進行升華的高級階段,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時,更令人拍案叫絕和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令人悅目的美味佳餚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悅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墜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因為菜系和飲食中蘊藏著各種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歡的飲食則抱著的是一種感激與贊賞。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數;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是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與禮數也滲透到了飲食當中。而飲食講究「禮數」,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數」中也講究著一種秩序和規范,比如在重要場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徵、來歷等等都體現著「禮數」。

我們談「禮數」,更應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飲食中的精緻、悅目、墜情、禮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華飲食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用嘴「吃」出來了一種文化,一種濃厚的中華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已經得以前仆後繼的不斷弘揚,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和身邊,影響到了全世界的飲食行業。

與關於食品養生之道的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