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賞析對聯
十副經典對聯賞析
1. 風聲雨聲讀書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楹聯叢話》卷六)南京燕子磯旁永濟寺有一聯(《楹聯叢話》卷六)雲:
松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廣寺原有一聯(蘇文洋《古今聯話》第139頁)雲:
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天擊鍾聲無聲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
以上兩聯與第一聯採用相同的藝術手段,均無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斷定誰是創新,誰是仿效;但可以說明,相同的藝術手段,可以表達絕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節塞上稱觴
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介壽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節塞上稱觴
此聯是彭元瑞和紀曉嵐合作的萬松嶺行宮新聯(《楹聯叢話》卷二)。上聯由彭元瑞出句,下聯由紀曉嵐應對。乾隆55年(1790年)重陽節前,乾隆從熱河木蘭圍場打獵回來,駐蹕於萬松嶺行宮。聯文是乾隆八十壽誕的頌詞,妙在切人(乾隆)、切地(萬松嶺)、切時(重陽節),而且採用了拆字(松-十八公)、疊字(處處,年年)和兩字顛倒自重自對(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於俗套,不是文字游戲,雖是奉承之作,可謂對聯極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車入有魚當代孟嘗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盡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聯為"聯聖"方地山所作春聯。方是袁世凱的門客,袁世凱二兒子袁寒雲的老師(《名聯趣談》284)。有一年春節他寫了這副春聯,說東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節不回家了。方把東家捧為孟嘗君,自比為蘇秦,既誇了東家,又誇了自己,確是大手筆的"傑作"。王君實先生在四十年代講授此聯時,用了另一版本,下聯是" 金未盡衣未敝",可惜未知其來源。
此聯在結構上由兩個三言句式和一個七言句式構成,讀起來,節律感很強,用二元序列表示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復一次,而且與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結構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復。這是我們上面沒有提到的最佳結構。此聯在用典上也非常講究,上聯用《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下聯用《蘇秦以連橫說秦》的故事,都出自《戰國策》。讀這副對聯等於重溫了兩篇名著。
4. 東牆倒西牆倒
東牆倒西牆倒窺見室家之好
前巷深後巷深不聞車馬之音
朱熹贈漳州某士子聯(《楹聯叢話》卷一)。朱熹是宋代理學家,但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總是道貌岸然。此聯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繪了一個讀書人,居住條件雖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雖然沒有人去拜訪他,倒可以安心讀書。上聯寫得有點誇張,但對比強烈。這是最早的用韻聯,
有客醉無客睡福簡簡吁可愧
長歌粗短歌疏詩平平聊自娛
梁章鉅也寫過一副用韻聯如上(《楹聯叢話》卷十二)。此聯掛在"藤花吟館",記錄了他在58歲引疾歸里後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評價,對聯用韻,並非必要,但用了韻,讀起來更入調。十年後他又將此聯作了修改:
客來醉客去睡老無所事吁可愧
論學粗論政疏詩不成家聊自娛
此聯掛在浦城的"草堂",時年68歲(《楹聯續話》卷二)。將兩聯比較,可以了解梁章鉅 在詩藝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識舊相識春宵有約期方值試問今夕何夕一樣月色燈色該尋覓
這邊游那邊游風景如斯樂未休況是前頭後頭幾度茶樓酒樓盡勾留
此聯是何淡如(1820-?)為佛山"春色賽會"寫的對聯(《名聯談趣》54條)。寫出了民間歡樂的元宵節情景:燈月交輝,遊人如織,多麼美好的春夜!
用韻後加強了歡快浪漫的氣氛。
5. 酒狂稱聖草
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
酒狂稱聖草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
這是梁章鉅為江蘇常熟草聖祠寫的對聯(《楹聯續話》卷一)。唐張旭曾為常熟縣尉,善草書,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世稱"草聖"。此聯將張旭的書酒風格寫活了。如見其人,如觀其字。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蟠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流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這是清代詩人顧復初為成都杜甫草堂寫的對聯(《古今聯話》第148頁)。杜甫是"詩聖",風格與"草聖"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廟。此聯從時代著眼,
上聯以感嘆口氣說,幾千年來能有幾個杜甫這樣的詩人。下聯說,即使像這樣的詩人在當時也並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財富是流傳下來了。
6. 萍水因緣成一夢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因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這是小鳳仙挽蔡鍔聯(《古今聯話》第202頁)。此聯情詞並茂,款款道來,兒女情長而不減英雄本色。論者以為非小鳳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筆尚待考證。燕支即燕脂,與鵬翼相對。因緣比姻緣意義更廣。
名既大謗亦隨焉學術之爭猶有待千秋定論
健則行倦則睡耳哲人屨萎究難消一代沉哀
這是梁寒操挽胡適聯(《名聯談趣》390條)。上聯說,胡適是大名人,也是最有爭議之人,但在學術問題上不必"蓋棺定論"。下聯認為生死是自然規律,浮生若夢,人人都有一死,但對他的去世難免使一代人感到悲哀。此聯持論公允,語氣老成,不頌而自揚,不悲而更哀。是耐人尋味的輓聯精品。
哥了了無言潦草文章拚命酒
子歸歸不得落花風雨葬魂詩
這是太倉吳養涵先生挽胡粹士聯。錢鍾書先生在《槐聚詩存》中有一詩題為《鄉人某屬題哭兒記,兒從軍沒緬甸,其家未得耗,叩諸乩,神降書盤曰,歸去來兮,胡不歸》。"鄉人某"即胡粹士(1888-1946)。胡太倉沙溪人,1931年赴美留學,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任上海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抗戰期間愛子敬侃殉職緬甸,因作《哭兒記》以文志痛,借酒澆愁。吳曾任太倉圖書館館長,系知名學者,與胡知交。上聯說"老兄無聲無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兒記》和拚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聯說"令郎想回也回不來了,只有讓春天的落花在風雨中把您的詩魂埋葬。"此聯巧妙地用"哥了"諧音愛發鳴聲的"知了"與無言形成強烈對比,用"子歸"諧音思鄉以至啼血的杜鵑鳥"子規",而且用了疊字,如聞嗚咽之聲。對仗工麗,含義深切,悲痛之情用藝術手段表達得淋漓盡致,堪稱輓聯精品。此聯由書法家胡繩祁先生憑五十年前記憶提供,難能可貴,否則將淹沒無聞矣。
7. 銜遠山吞長江
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
這是伊秉綬所作揚州平山堂集句聯。上聯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句,下聯集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中句,天然渾成(《古今聯話》第128頁)。讀一副好的名勝集句聯,不僅臥遊勝地,而且重溫名著,一舉兩得,其樂無窮。
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
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
這是郭沫若題麗江得月樓聯(王存信王仁清《中國名勝古跡對聯選注》第471頁)。此聯寫得月樓的山水環境,令人神往。聯家需要有詩人的想像力才能化優美為神奇。
8. 滄海日赤城霞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潮匡廬瀑布合宇宙奇觀繪我齋壁
青蓮詩摩詰畫右軍書左氏傳南華經馬遷史薛濤箋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吾山莊
這是明李東陽題書齋聯(《名聯談趣》589條)。此聯與眾不同的是大量使用三言句式,以最簡練的文字,網羅宇宙奇觀,古今絕藝,繪我齋壁,置吾山莊 。這確是聯壇奇觀,聯家絕藝。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氣爽岳州城東道岩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岳陽樓聯
這是清何紹基題岳陽樓聯(《名勝鑒賞詞典》第109頁)。杜少陵五言絕唱是指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范希文兩字關情是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的"憂","樂"兩字。滕子京百廢俱興是指王勃《滕王閣序》"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呂純陽即呂洞賓,曾三過岳陽樓。上聯寫岳陽樓人文,下聯寫洞庭湖水勢。悠悠歷史,浩浩江水,不勝感慨。
9. 過到六旬猶少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
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祗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
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以多
這是清鄭板橋六十自壽聯(《楹聯叢話》卷十二)。此聯雖系述懷言志,卻寫得生動活潑,其中有養生之道,經驗之談,顯示了鄭板橋的個人風格。
10. 五百里滇池
五百里滇池 奔來眼底 披襟岸幘 喜茫茫空闊無邊 看東驤神駿 西翥靈儀 北走蜿蜒 南翔縞素 高人韻士 何妨選勝登臨 趁蟹嶼螺洲 梳裹就風鬟雲鬢 更萍天葦地 點綴些翠羽丹霞 莫孤負四圍香稻 萬頃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 注到心頭 把酒凌虛 嘆滾滾英雄誰在 想漢習樓船 唐標鐵柱 宋揮玉斧 元跨革囊 偉烈豐功 費盡移山心力 盡珠簾畫棟 卷不及暮雨朝雲 便斷碣殘碑 都付與蒼煙落照 祗贏得幾杵疏鍾 半江漁火 兩行秋雁 一枕清霜
這是孫髯題昆明大觀樓長聯(《楹聯叢話》卷七)。此聯已傳誦海內,成為不朽之作。其結構特點是反復運用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 / 1100,0011,0011,1100),以三組同邊自對為中心,在不同位置上添加不同數量的領襯字,聯文顧盼多姿,聲調連綿一氣。
2、孟子賞析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汲(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汲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編輯本段]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於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於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後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遊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後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後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後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後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後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顯王47年 齊威王35年 魏惠王後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齊人城薛,滕文公問於孟子
周慎靚王1年 魏後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後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於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於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於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於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於此時
七十五代後輩分排序: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編輯本段]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編輯本段]《孟子》全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多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如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不朽的失眠 賞析
《不朽的失眠》既是一篇小說,又是一篇詩化散文。張曉風以細膩、敏銳的筆觸,營造了一個美輪美奐的文學世界,讀後讓人沉浸其中,回味不已。
本文講述的是張繼落榜失意泊船蘇州而夜作《楓橋夜泊》的故事,其中警策世人的是亘古恆傳的哲理:一時的功名榮華都是過眼煙雲,而藝術的永恆才是「不朽」的,值得人們為之傾心竭力。本文體現了作者所抱有的「人以文傳」的價值觀,啟迪世人對「得與失」、「成與敗」作出辯證的理解。
這篇小說不注重情節的完整性,但小說的線索卻十分明晰,結構也精巧完整。全文以張繼落榜失意的心理變化為線索,按照「考試落榜—離開京城—夜泊姑蘇—秋夜無眠—創作詩篇」的順序來結構全篇,給讀者一種新穎的審美享受,讓讀者體驗「意識流動」的美感。
作為小說,本文並不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但注重用環境的渲染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讓人物觸景生情,因情入景。「江楓漁火」應該是美麗醉人的景物,可是在落榜者張繼看來,「美麗的古城」「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粗嘎嘶啞的烏啼」讓張繼「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嚙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寒山寺的「鍾聲」更是「一記一記都來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一切景語皆情語,人物心理刻畫和景物描寫緊密結合在一起,景為情設,情為景生,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摹了主人公內心的波瀾。文中有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即「沮喪」——「憂傷」——「驗傷」。由落榜失意而感到「羞慚沮喪」,到夜泊姑蘇「觸動愁情」而「放肆他的憂傷」,最後「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詩人的情緒發展,由落榜而沮喪,由觸景添愁而變得憂傷,由憂傷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進入姑蘇秋夜特有的意境,於是一曲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問世了。
張曉風的語言活潑生動,富於變化,再加上她嫻熟的修辭技巧,更使本文語言充滿詩情畫意。如:「這樣的夜晚」一段,誇張而不浮誇,煽情而不媚俗,以風中殘燈譬喻生命與時光抗衡的無力,表達渴望建立功名的焦慮感,有著既古典又十分現代的情感內涵。再如「江水睡了」一段,運用排比、對比寫出了夜的寧靜,反襯了張繼內心的孤獨,兩個比喻句更生動恰切地描述出了張繼內心的落寞。還有,這篇小說在句式、詞語的使用和搭配上,也力求突破日常語言習慣的束縛,但又不過分生澀,如「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不朽的失眠」等,都出新出奇又妥帖,給人以語言上的審美享受。
總之,《不朽的失眠》確實是一篇美麗的佳作,正如張曉風自己所說的:「也許,真正留住我容顏的,是這些美麗的方塊字的魂魄吧!」
不朽的失眠,不朽的美麗
4、李白《客中作》中心思想
李白《客中行》的中心思想是:抒寫了身雖為客,卻樂而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客中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兩句以輕快、幽美的筆調,歌頌了蘭陵美酒。全詩語奇意也奇,形象瀟灑飄逸,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原文如下: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譯文如下:
蘭陵美酒甘醇,就像鬱金香芬芳四溢。興來盛滿玉碗,泛出琥珀光晶瑩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後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
詞句注釋如下:
⑴客中:指旅居他鄉。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詩:「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⑵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一說位於今四川省境內。鬱金香:散發鬱金的香氣。鬱金,一種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後呈金黃色。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鬱金香。」
⑶玉椀(wǎn):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李少君識桓公玉椀。」椀,同「碗」。琥珀(hǔpò):一種樹脂化石,呈黃色或赤褐色,色澤晶瑩。這里形容美酒色澤如琥珀。
(4)答難養生論 賞析擴展資料:這首詩作於李白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漫遊東魯之時。李白在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這首詩作於東魯的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應為入長安前的作品。這時社會呈現著財阜物美的繁榮景象,人們的精神狀態一般也比較昂揚振奮。
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滿了美麗。當時他在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嘗與張叔明、孔巢父、韓准、裴政、陶沔會於徂徠山(在今山東省泰安縣東南四十里)中。此時李白雖抱有經世濟民之志,但對隱逸山林也很羨慕。
在這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他高歌縱酒,嘯傲山林,怡情自然,懷才自負,毫無末路窮途之感。
5、禮記的經典賞析
《禮記》全書體裁多樣,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禮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餚,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盞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餚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餚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大同篇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第九》
譯文:孔子說: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關當時太平盛世的記載。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只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於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盡其職務,女的各有其家庭。貨物資源恐怕其放在那裡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必私藏在自己這里。力氣唯恐沒有全部從身體中使出來,而不必計較是不是為自己做事。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大學,曲禮,檀弓,王制,月令,曾子問,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樂記,雜記,喪大記,喪服大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儒行,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以上所列並非科學分類,只不過想通過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質。
《禮記》是部儒學雜編,裡麵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當豐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讀《禮記》了。讀《論語》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確立,讀《孟子》、《荀子》、《禮記》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發展。
從《禮記》這部書里,可以看到儒家對人生的一系列的見解和態度。《王制》、《禮運》談到了儒家對國家、社會制度的設想。如《禮運》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讀第四聲),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這類光輝的語言,並不因為年長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極為精煉地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的社會的強烈嚮往。
《禮記》有不少篇章講修身作人的,象《大學》、《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性命、天道及人生哲學的重要資料。專講教育理論的《學記》,專講音樂理論的《樂記》,其中精粹的言論,至今仍然有研讀的價值。
《曲禮》、《少儀》、《內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小儀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貴族家庭成員間彼此相處的關系。今天看來,這些細節極為繁瑣、迂腐、呆板、缺乏生氣,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可以借鑒的。讀了這些篇,我們可以知道,說中國是個文明禮義之邦,絕不是個空泛的贊語。
《禮記》關於喪祭之類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這類文字有四大特點:瑣碎、枯燥、難懂、遠離今天的生活。可是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研究中國宗法制度的人們來說,實是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儀禮·喪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中還有不少專篇是探討制禮深義的。這類文章是研究儒家禮治思想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昏義》是解釋《昏禮》制定意義的專篇。一開始就解釋為什麼要重視婚禮,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長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禮節。從而得知,結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並不著眼於當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兩個家族的關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傳宗接代。儒家認為,結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莊重的事,不是個人的美事。傳宗接代意味著新陳代謝,這樣,做人子的不能無所感傷,所以《郊特牲》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鄭玄注說「序猶代也」。
此外,儒家對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飲酒禮、射禮、聘禮等等,在《禮記》中也都有一套解釋。顯然,研究這些都有助於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
6、曹穢論戰賞析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庄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庄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這是一篇文字簡短明快、內蘊豐富的記事散文。全文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寫戰前,寫曹劌請見庄公並與之討論進行的政治准備和用兵作戰的條件。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庄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一番對話。鄉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是相對於「藿食者」而言的,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與鄉人所表現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並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肉食者鄙」已為乾時之戰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於下道,是以皆止」(《左傳》庄公九年)。如今齊軍壓境,豈可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庄公圍繞「何以戰」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庄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戰事全局;後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並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唯有最後在庄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並隨即提出直接參戰的要求。
第二段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採取了後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當齊軍未動魯庄公急於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直至齊軍三鼓之後,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後動,制止了庄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後,才果斷地表示:「可矣。」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用補敘筆法寫戰役之後由曹劌論證戰術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夫戰,勇氣也。」在此,曹劌所說「勇氣」,是戰時士氣的集中表現,是軍士臨戰時的激情和果敢拼殺的昂揚鬥志。齊軍三鼓,魯軍並不應鼓而動,齊軍激發起來的勇氣沒有得到相對的呼應,反而很快由亢奮轉為衰憊。曹劌抓住了這種士氣和心理變化的有利時機號令魯軍,一舉得勝。此外警惕「大國難測」,不忘實地偵察,確證齊軍是敗潰而非詐退,也是擴大戰果、穩操勝券的重要原因。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禦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這一戰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於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於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於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於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禦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庄公的對比中,以庄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庄公出醜,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麼也正是藉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本文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7、李白寫的《客中作》的詩意是什麼?
詩意: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鬱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
8、求《七發》與《養生主》的賞析
【賞析】
一、本文首先描繪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一幅生動的解牛圖。手、肩、足、膝的四個動作,畫出了庖丁手腳利索、姿態美好: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上拍子的,跟《桑林》舞一樣美妙,跟《咸池》樂一樣動聽。這種描述里含有誇張的成分,文意也較之上一層有了遞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文惠君的贊嘆,連用兩個語氣詞,是對庖丁絕技的高度贊賞。「技蓋至此乎?」本領怎麼會這么高明呢?這句發問,承上啟下,引起了庖丁的議論。
二、主體部分是庖丁談到他解牛的經歷、經驗和感受。
首先,談解牛經歷。「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一開始宰牛的時候,與普通人一樣,眼中之牛是一頭整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經過三年,他不再把牛看成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因為對牛的生理結構已經爛熟於心,在庖丁的感覺里,它成了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反映了庖丁通過實踐,技術大大進步。
接著,寫庖丁在解牛時的具體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自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導大窾,因其固然」。說明庖丁解牛已達到極其高妙的地步,他不是憑五官得到的信息來解剖牛,而是憑自己的精神感受來解剖牛,達到了更高的境界。這就是說,他分析了對象的物質結構,找准了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把握了解牛的規律。
庖丁從比較入手,從理論上分析了自己成功的經驗。好廚子每年都得換一把刀,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他是在那裡切削;普通廚子每月就得換一把刀,又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 「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他的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之久,宰殺的牛達幾千頭之多,但刀刃如新。為什麼達到這高的水平呢?這是因為他能在牛身上尋找空隙。庖丁善於發現空隙、尋找空隙、利用空隙,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就「恢恢乎其子游刃必有餘地矣」。
緊接著,庖丁談特殊矛盾的處理。「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是庖丁在工作中常常遇到特殊困難,不易解決。他便全神貫註:「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這幾句話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怵然為戒」,顯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見出細心謹慎。「動刀甚微」,輕輕地下刀。由於這樣細心地對待難題。結果,問題得到解決。牛體「如土委地」
最後,是庖丁解決困難後的欣喜情態:「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他提著刀站在那裡,四下里張望,得意洋洋:「嘿,老子的活路普天下難有人比!」然後便把刀擦擦乾凈收藏起來。用恩師葉朗先生的話講,庖丁是「獲得了創造的自由」,從而得到一種精神愉悅,「這種精神愉悅,精神享受,實質上就是審美的愉悅,審美的享受。」(《中國美學史大綱》121頁)
三、全文以文惠君的贊嘆語作結,將庖丁之言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可以養生,即養人的精神乃至生命。
總地看,關於這篇散文的思想內容,可從如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莊子論述的原意。莊子的《庖丁解牛》選自內篇《養生主》。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之主」,也就是養精神(也應包含養生命)的意思。那麼,如何養神、養生呢?就是要象「庖丁解牛」那樣,善於尋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避開矛盾,象保護刀刃一樣地保護自己。這導源於莊子的世界觀和哲學觀。
二是莊子的這則寓言所提供的普遍意義。這則寓言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解牛,要掌握牛的內部結構,處理任何事情,都要勇於實踐,掌握事物的規律。既要分析普遍矛盾,也要解決特殊矛盾。既要藐視困難,又要重視困難,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得到一種創造的喜悅,一種審美的享受,從而得到精神上的「養生」。
【寫作特點】
1. 具有哲理之美。
這種哲理美的追求,是通過某一具體的故事與畫面來體現某種哲理。以形象的資料來說明抽象的養生之道;以具體的解牛姿態來表達悟道的快樂。
2. 描寫與論述相結合。
一開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寫出了解牛時的動人姿態,繼之又寫出了合舞合樂的美妙。為下面文惠君的贊嘆提供依據並引出庖丁的大段議論。文章的承接自然。
3. 概敘和集中刻畫相結合。
庖丁介紹解牛經驗,先對三年前後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況,作了概括性的敘述。此後則集中刻畫庖丁解決難題的情景,尤其是困難解決後的動作神態:「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狀,栩栩如生。
4. 使用多種修辭手段。
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比喻解牛的姿態熟練、美妙; 「如土委地」比喻牛肉掉下地的情景。
誇張:用「刀刃若新發於硎」誇張地說明庖丁用刀的技術之高。
襯托:用「良庖」、「族庖」反襯庖丁的非凡本事。
9、游西池的賞析
開頭兩句,借《詩經》的兩首詩言志抒懷,無端而來,突兀而起,出手不凡。「悟彼蟋蟀唱」,指《唐風·蟋蟀》所寫的人生道理,既要及時行樂,又要自警不要太過分,以免自取滅亡。「信此勞者歌」,指《小雅·伐木》所寫的交友道理,勞者相與「伐木丁丁」,鳥兒相與「嚶嚶求友」,烏兒尚知求友,人不可無友。詩人撮取兩詩大意,抒寫結交良友,暢游山水的情志。可是,歲月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時而錯過,故而緊接出:「有來豈不疾,良游常蹉跎。」它又包含著逝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的意思,表達出此次得與友朋游覽西池的滿足。於是五六兩句直扣本題,轉入出遊西池的敘述:「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一寫結伴出遊,穿過街市,逍遙容與;一寫殷望此路常經,良游永得,顯露出出遊西池的歡欣心情。
在紆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闕在望,高台之上則可遠眺飛霞麗景,所以說:「回阡被陵闕,高台眺飛霞。」一路前行,風光滿目,美不勝收。在大自然的感召下,詩人情動於中而辭見於外,將西池清美景色一一收攬筆底,連續寫出四句:「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和風吹拂,輕搖著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雲如絮,屯聚在層巒深處。一片清新,一片幽麗。游覽中,不覺天色漸晚,在夕陽斜照之下,飛鳥歸巢,鳴叫著歡聚枝頭。此刻,落日的余暉流灑在池面樹梢,水含清光,樹現秀色,水清木華,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這四句寫高低遠近之景,動靜相間,視聽並用,清麗騷雅,格高調逸,充滿良游樂趣。西池的美景使詩人流連忘返,雖已暮色黃昏,猶然賞愛不盡,滯而不去,故而說:「襄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上句寫沿著生滿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游覽的情趣,下句寫手攀芳林枝條,細細把玩,留戀徘徊的情景。芳柯與蘭沚,和上句「水木湛清華」相照應,但在視聽之外又用了嗅覺,芳馨幽香,沁人肺腑,進一層豐富了西池的動人之處。
西池的景色,使人陶醉,而日暮昏黃之景又觸發了詩人遲暮之感,因而取用屈原的象徵手法,傾吐時不我待的情懷:「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日月不居,青春難駐,不知錯過了多少良游機緣,而今垂垂老矣,面對暮年暮景,該當如何呢?在深刻的人生自我反思中,詩人終於從《莊子》尋到了答案,這就是:「無為牽所思,南榮戒其多。」世俗之人,汲汲於功名利祿,攖於世網,自受其害,能從中醒悟,迷途知返者實在不多。可是,遠在上古之世,老子的門徒庚桑楚已經教導他的學生南榮趎說:「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後來,南榮趎又就教於老子。進一步領悟到守道抱一,忘我忘世,無欲無心的至道,因而自戒俗念之多,深得全年養生之術。所以這收尾兩句,實際上是詩人自我誡勉之辭,目的仍在於澄心悟道,摒棄俗念,不為功名所累,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山水之樂。
謝混在山水文學史上是一個頗受重視的作家,這首詩又是他的代表作。《宋書·謝靈運傳論》說:「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檀道鸞《續晉陽秋》也說玄言詩「至義熙中謝混始改」。可見在改變玄言詩風,創作山水新詩的文學發展過程中,謝混無可懷疑地有蓽路藍縷之功,是他的族侄謝靈運的先驅者。從這首詩也可見出他在玄風彌漫詩壇的情況下,為開拓新路,變革詩風所作出的努力,頗能令人一新耳目。謝混的《游西池》,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的詩篇,才開始給玄言氣氛籠罩著的士族詩壇帶來了一點新鮮的空氣,沖散了長期來講玄理的文辭,使虛浮的玄音漸趨淡薄。
水木清華水木清華:(《辭源》解釋)指園林池沼景色清麗。 詩人謝叔源《游西池》中的「水木湛清華」等詩句,描摹了園林中花木池水的幽美。後經歷代文人相沿使用,「水木清華」一詞邊成為清水秀木、悠閑自在、適於詩意棲居的等意義的代名詞。
水木清華: 清華園內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勝景,地處工字廳後門外。四時變幻的林山,環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正額「水木清華」四字,庄美挺秀。「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正中朱柱上懸有清道光進士,咸、同、光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南西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