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品鮑氏食療養生坊微博,說的主要是什麼?
?
2、既然萬法皆空,那麼眾生為什麼還存在
不知道。
以前人給我回答過,是說萬物都不長久,不論多長,都不會永恆,都會壞空。
我看一個報道,說原子的裡面,越向里追尋,越發現,他是一個大的空間,真正「有」的,是很小的一部分。
你學過中學物理,核子佔了原子的機會全部質量,可是大小在原子中卻相當於一個足球場中的螞蟻。
我相信,越向下,還會有構成,不是一個實心體,而如果科技發展到了終極,會發現,其實「有」的東西很少,只佔了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由於他們的運動,而造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實」像。
我比較相信這個觀點。
為什麼生存,雖然說是空,但他也有自己的不空性,就是運動性,他們都依照一定的規律運動,所以構成了他,你看到了,難道說不是他嗎?
以地球現在的科技,很難解釋一些現象。
如果你要學習或者駁倒佛法,只能在弄清佛法所講的是什麼意思,然後,翻譯成現代話是什麼意思,然後根據科學加以肯定或否定。
比如,佛說過閃電的形成。佛說是兩個方向的雲相擊產生的,用現在的科學解釋,就是帶正負電荷的兩片雲,相遇後的放電反應。這就證實了佛所說的話。
當然,佛還說了一些原因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我們就先不要反駁,等到可以研究清楚以後再回答,再做比對。
在佛法中,不盲目的信任,是一種學習佛法的方法。他們要求,人們要對佛有一定的信心,但也要保持一種懷疑的頭腦,在理解了佛所說的後,去證明,如果正確,再去信。
這叫證的過程。
佛法並不矛盾。
佛法只是描述的一種現象。
我們現實中不是就有很多矛盾嗎?
大人讓小孩子誠實,但是損害自己利益的誠實有事大人所不能接受的!等等,你可以自己舉例子。
3、鮑子難客中鮑氏之子的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故事借小孩子的語言批判了唯心主義,贊揚了唯物論的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與自然應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道理。
原文
《列子·說符》: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豈天本為蟻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翻譯
齊國姓田的(貴族)出行前在廳堂設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飯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進獻魚和大雁 的,姓田的看了,於是感嘆道:「老天對民眾很厚道啊!生長五穀,孕育魚和鳥,用來給我們享用。」所有食客附和。
一位姓鮑的人的兒子,年齡12歲,也在場坐著,進言道:「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一同生存,種類不同而已。種類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約,互相成為食物,並不是為了給誰吃而生存的。
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吃,難道是天為了人們而孕育它們嗎?況且蚊蟲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吃肉,難道是為了蚊蟲而孕育出人、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嗎?」
(3)上品鮑氏食療養生擴展資料
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鮑氏之子反駁齊田氏的一番話,批判了那種認為萬物由上天製造出來的唯心主義,贊揚了鮑氏之子的唯物論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與自然應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道理。
關於作者
列子,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時。
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
列子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4、《鮑氏之子》譯文
譯文:
齊國姓田的(權臣)在廳堂設宴祭神,一起吃飯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獻魚和大雁的。田氏看了,於是感嘆道:「老天對民眾很厚道啊!生長五穀,孕育魚和鳥,用它們來給民眾享用。」所有食客高聲附和。
一個年齡十二歲姓鮑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進言道:「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並存,只是種類不同而已。種類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約,依次互相吞食,並不是為了給誰吃而生存的。
原文: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
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列子及其弟子的《列子》。
(4)上品鮑氏食療養生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75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