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先養腦

養生先養腦

發布時間:2021-03-17 03:01:44

1、醫生說的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頭部是我們人體比較重要的部位,全身的經絡都源於頭部,中醫認為是五臟之血。那麼醫生說的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科學依據是因為頭部是最重要的,而且只要頭部出了問題,整個人都是比較不好的,頭部的按摩也可以緩解肢體勞累。和高血壓等問題。

總的來說,堅持對頭部進行按摩,可使督脈、磅胰經等循行於頭部的經給氣血通暢.活躍大腦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 同時頭皮也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小宇宙,有我們身體內臟的投影區,通過頭療可改善頭部血液供應,疏通經絡,防止面容衰老,所以,頭療一定要經常做!起到清腦提神、強身健體、烏秀發、改善面色的作用。

頭部有四條主要經絡,分別為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這四條經絡分別對應著大腦、脾腎、肝臟、心臟。此外頭部分布了包括經外奇穴間接調理著全身的人體器官,不但對失眠,頭疼有非常好的效果,更關鍵的是預防腦部疾病:腦中風,腦梗,腦血栓,腦出血等等、特定穴和反射區等近200個穴位,這些穴點和穴區完成了頭部與周身的臟腑器官的聯系;

所以,當頭皮不健康的時候,就會出現頭疼,頭暈,頭皮痛,脫發,面部衰老等症狀! 同時頭皮也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小宇宙,有我們身體內臟的投影區,這些穴點和穴區完成了頭部與周身的臟腑器官的聯系;我們在頭部進行這四條經絡和近200個穴位的疏通。

因此老人說的話都是比較有學問的,平時多按摩一下頭部,對心血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所以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俗語是比較有學問的。

2、養生頭療的功效是什麼?

頭療的好處,促進陽氣上升,百脈調合。提升人體抵抗力,防百止邪毒入侵,預防感冒,神經衰弱,高血壓,面部神經麻痹及神經性頭痛等疾度病。快速釋放頭部壓力,緩解疲勞。享受優質睡眠,改善血液循環,你進腦細胞運動,刺激回垂體平衡激素分泌,增強智力,延緩衰老。預防耳鳴,目眩,滋養頭發答,烏發防止脫發。

3、怎樣養腦呀?

腦為神之腑 神強必多壽 中醫養腦培神法 中醫認為,腦為神之本,神強必多壽,對如何健腦、養腦、培神,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法: 養神健腦 古代養生家認為,「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散,故不可不謹養也。」如何養神?首先是「以不傷為本」。要避免對精神的各種傷害,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過度刺激。第二是「心欲常靜」。這里所說的靜不是絕對的,「靜者,靜動也,非不動也。」司馬遷說:「精神不用則廢,多用則疲,疲則不足,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又說,「大用則竭。」合理用腦有助於健腦全神,提高智能。第三是避免精神郁悶不舒。古人雲:「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惡郁,郁則傷神,為害不淺。」我們在精神上不要郁悶緊張,也不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而要胸懷開闊,心平氣和,樂觀從容。 起居有常 名醫張隱庵指出:「起居有常,養其神也。」意思是說,起居作息有一定規律,可以健腦。要做到勞逸適度,按時休息。睡眠不足肯定影響腦神,但睡眠時間過長也不對。養生家認為:「凡睡至適可而止,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若「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不利於健腦,有損於健康。 節欲固精 腎與腦密切相關。腦的活動,依賴於腎精的充養。明代醫家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這說明能節欲,才能固精,能固精才能健腦全神,推遲大腦的衰老。反之,「多欲則志昏」,從而導致早衰體羸,百病叢生。適當控制性生活對養腦健神也很重要。 吐納養生 所謂「吐納養生」,即是指呼吸精氣。「吐」是用口吐出濁氣(二氧化碳),「納」是用鼻吸入清氣(氧氣)。《內經》指出:「服天氣而通神明」,意思是說,腦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吸收清凈新鮮的空氣,使大腦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能使人意志舒暢,思維清晰,增長才智,從而達到健腦全神的效果。操作時注意呼吸時逐漸稍稍用力,呼吸就會自然得到調整。 運動促神 《養生延命錄》指出:「靜以養神,動以煉形,能動能靜,可以長生。」說明養生之道要動靜結合。事實上,人們早就習慣於在思考問題時,踱來踱去地自由散步,藉以促進血脈流通,加強腦的機能,提高思索能力。有的老者,手托兩個核桃或鐵球運轉,不僅鍛煉肢體使之靈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手心的勞宮穴與「心主神明」相關聯,從而起到健腦全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打打太極拳,練練五禽戲、八段錦……均可以鍛煉身心,增長智力。 食補益腦 「飲食者,養其形」,飲食營養對於提高腦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唐代孫思邈大力提倡食補食療之後,歷代醫家在這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老老恆言》主張將健腦食品與米相配合,做粥以食用。如龍眼粥、大棗粥、蓮子粥等。

4、什麼是養生先養神?

「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里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緒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臟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養神,指精神情緒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

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神的效果。所以,養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或調節作用。

適時調神,是根據自然界的時間節律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界四時之氣的變化,包括消長盛衰、生長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動也應與這種變化一致。春天陽氣回轉,冰雪消融,花開柳綠,一派生機。此時應格外珍惜時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應使神志伸展舒暢,不宜抑鬱,以順應春天生發之勢。夏天艷陽普照,萬物繁茂,地氣蒸騰,雨水充足。此時應使神志充實歡愉,不可過怒,對事物充滿愛心,讓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順應夏天成長之勢。秋天,陰氣漸長,秋風勁急,萬物成熟,果實待收。此時應使神氣收斂,神志安寧,不可過分傷感,以避肅殺之氣,順應秋天收成之勢。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盛,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此時應使神志平靜,不可過分發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時再行活動,以順應冬天潛藏之勢。一日之中的時間節律也類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活動和精神狀態要隨四時變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應當情緒振奮,精神清爽;日中應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日落精神應保持安靜,不可過於波動;夜半應入睡休息,不可強使興奮。這樣,才能使神志變化與自然節律、生理節律同步,保證機體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5、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此話怎講?

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這話意思是說要想長壽,必須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認為道德修養和長壽之間有一點距離。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品德受損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誹謗他人,也許他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陰謀,每天都害怕被他人發現,他的精力極度緊張和恐懼,這樣的人怎麼能活得健康長壽呢?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態度可以使身體分泌有益的荷爾蒙,並將血液中的各種成分調節到最適當的水平。同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穩定和快樂。自古以來,我國歷代醫學專家和醫生都把道德修養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唐代葯王孫思邈指出: 故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行兼於百行。會百行周備,雖絕葯餌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壽自遣。」 也就是說:沒有好的品德不論服什麼葯,還是去祈求,都不會益壽延年。古人明確指出了學生的培養與他們的品德之間的密切關系。每個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兩個基本素質,一方面,他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麼,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並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並不自私。他們可以制定總體計劃並考慮他人。他們能做好事,積累美德,願意付出。最後,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冷靜冷漠,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健康的身體和長壽。

6、為什麼說養生要先養心? 這種說法靠譜嗎?你怎麼看?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非常靠譜,從中醫的養生學角度來講,平心靜氣首先不會讓我們傷及五臟六腑,對內臟有著很好的調養療效,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們都知道,中醫的五行理論,每個元素都對應著相應的內臟器官,也對應著我們的五種情緒,無論哪種情緒,太過的話都會傷及我們相對應的臟器,所以,說養生先養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養心的好處,也有以下幾點:

1、鍛煉沉穩的性格

經常保持平心靜氣,可以很好的鍛煉我們的性格,不至於讓我們的情緒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人際交往方面,有一個好人緣,給別人留下一種容易接近和相處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對我們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對家人健康有利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鍛煉好良好的性格,有助於幫助我們與自己的家人和諧的相處,家是事溫馨的港灣,是我們勞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緩解的地方,家庭和諧會很大程度上的促進我們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養性也間接的對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從宏觀上來看,大部分的養生功法都含有鍛煉自己平心靜氣的部分,比如說太極拳,瑜伽,道家養生功法等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上乘養生功法,都強調著要養心,可見養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7、夏秋季節,養生先養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養生必須先養心,心煩心慌,身體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疾病,心定下來身體才會更加健康。


一、養生必養心這是從古至今的一種觀念,追求心靈的內在平和與和諧。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我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對身體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精神因素對身體的健康影響非常大,甚至有可能超過生理因素。良好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不良的情緒會增加患疾病的幾率,甚至發生癌變。

二、夏秋季節是養生的時候,那麼養生必須先養心。隨著季節逐漸轉涼,在臨床上就迎來了疾病的高發期,也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心梗、冠心病、腦中風等問題,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患者就會出現生命危險,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直接死亡。所以臨床醫生們大致認為,養生先要養好心,這里所說的心不僅僅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還要保護好我們的心腦血管。

三、在夏秋季節時可以多吃那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因為那個時候正是各種蔬果成熟的時候。這些食物對人體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既能滿足身體的機能,同時對心腦血管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片,不僅能夠增加飽腹感,還能起到通便的作用,例如火龍果、芹菜、韭菜、蘋果、葡萄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多吃大豆類的食物,大豆類的食物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經常吃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危險性,對我們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盡量少吃腌制類、辛辣類的食物,戒煙戒酒,錯增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更好的養好我們的心。

8、如何調養大腦?

大腦是人體中起著最重要的角色扮演,基本上所做的事情都是由大腦控制的,倘若是有一天,大腦說累了,想休息一下,試問,生活還會規律嗎。沒有了大腦的支配,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亂套。但是日常生活中又是時時刻刻都需要用到大腦,那麼能不能夠在平時就多注意保養,比如從飲食方面進行補充。

想擁有健康的體質,請先保養大腦。腦為元神之府,養生從人體最寶貴的器官開始。腦是所有經絡中的陽經會聚的地方是生命的樞機,腦髓充則神全,神全則氣行,氣行則有生機、感覺和運動。吃出聰明的腦、練出好用的腦、養出健康的腦。特別是腦力工作者,應十分注重補腦和健腦工作,那麼應吃些什麼能有效的幫助緩解腦疲勞,保護大腦:

1、核桃

核桃健腦益智。每日2-3個核桃為宜,持之以恆,方可起到營養大腦、增強記憶、消除腦疲勞等作用。

2、雞蛋

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質,雞蛋黃含有豐富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膽固醇和卵黃素,對神經的發育有重要作用,有增強記憶力、健腦益智的功效。

3、香蕉

香蕉營養豐富、熱量低,含有稱為「智慧之鹽」的磷,香蕉又是色氨酸和維生素B6的超級來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特別是鉀離子的含量較高,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就含有451毫克的鉀,常吃有健腦的作用。

4、牛奶

牛奶是優質蛋白質、核黃素、鉀、鈣、磷、維生素B12、維生素D的極佳來源,這些營養素可為大腦提供所需的多種營養。

5、魚肉

魚肉脂肪中含有對神經系統具備保護作用的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於健腦。吃魚還有助於加強神經細胞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

9、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與養生先養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