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中與養生有關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2、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3、老子養生理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養生方面就別提孔子了,他專長的是克己復禮。華子,誰啊?復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養生方面有一套的,具體可分三個方面講,第一人與社會方面,老子主制張無為處世,君子得時百則駕不得時蓬累而行,就是見機行事不妄為的意思,這個層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擊,第二個方面度是人與人的方便,老子主張人與人要真誠要簡單,免去繁文禮節可以節約時間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個知人修煉,內丹修煉,就是深根固柢道長生久視之道,這三個方面做好則可稱為得道
4、老子(道家)體現什麼養生思想?什麼是養生之道
清心寡慾、無為、隨心隨意
5、老子養生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道的含義很廣,從大的方面講,道是講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和規律;就養生來說,道便是指人生及生命活動的一種准則和典範。而人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是人體變化的過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才能健康長壽。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自然界的變化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因而人體就必須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一切順從自然的變化,即不違背自然的規律,做到天人合一。這種養生觀點一直為中醫學所推崇,被歷代醫家不斷充實和完善。
恬淡虛無少思寡慾
老子主張「恬淡虛無,少思寡慾」。他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男女交合的性活動產生的,性活動的產生是源於人體之精。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精足,則生命就強健;精衰,則生命就虛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虛無、少思寡慾。這一思想為後世醫家和養生家所尊崇。《老子》一書中大量地論述了這一重要思想,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意即要外表單純,內心質朴,少私心,寡慾念。「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過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滿足這樣的滿足,就永遠滿足了,後世知足常樂養生思想即由此而來。
靜柔氣功生生不息
老子還十分重視氣功養生,為後世丹道養生家所重視。呼吸吐納法源本於老子,常修此功,漸將真氣自動地推向經絡中去,達到氣貫全身的目的。靜柔功論體現了老子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思想,後世據此創作出好多種氣功和武術功法,如靜坐功、柔氣功、《易筋經》中的內壯功等。老子所說的柔、弱、靜,孕育著剛、強、動等積極力量;是外柔內剛、外弱內強、外靜內動;是柔中有剛、弱中有強、靜中有動。保持人體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氣,使生命永遠處於運動的狀態之中,這是使人體獲得健康長壽的根本。
行事謹慎迴避禍害
老子說,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節度善護養的可活得更長。這就好比蠟燭用大芯和小芯燃燒的時間長短不同一樣。一個人大聲說話與小聲說話、過多勞神與少耗精神、脾氣暴躁與從不發怒會產生不同的後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沒有功業而勞心,也不追逐名利隨波逐流。淡然無為,神氣自然充盈。他把這些稱為「不死之葯」。
老子認為,人的生命從出生一直到死亡,不受憂思嗜欲的損傷而能長壽的佔十分之三;因安逸富貴而短命夭亡的佔十分之三;本可長壽因為行動不慎造成不正常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為什麼人不能全都長壽呢?善於養生的人,懂得行事謹慎,就能迴避禍害。
老子的養生哲理對後世醫家攝生學有著很大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之生死乃一氣之化,生者氣之聚,死者氣之散。人之生必有生之理,人之死必有死之因,生生死死自然之理也。常有富貴之人席豐履厚、增益其生,追逐聲色、厚味,不知「甘脆肥濃為腐腸之葯,蛾眉皓齒為伐性之斧」,皆死於聲色、厚味之下。善攝生者則不然,知生有常理,守道抱德而不厚其生,知死亦常理,樂天處變不憂其死,生死不動其心,則物無足以害之。
老子的養生理論有著深刻的哲理,後人不斷地繼承和發揚,豐富了老子的養生理論。
老子的哲理思想對後世的思想界、教育界、醫學界、武術界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慾,少思虛無」、「知足之足」、「有節制、善護養、常運動」的思想理念和研創的氣功養生方法,對現代人的養生保健仍具有指導意義。
6、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7、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8、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