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代人吃什麼早餐養生

古代人吃什麼早餐養生

發布時間:2021-03-14 06:30:57

1、古代人都吃什麼

到了清朝時期 百姓的飲食也和今天大體相同了 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2、古代人的一日三餐怎麼吃?

東方西方,飲食習慣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時從菇毛飲血逐漸進化到養生這一文明習俗。不過,中國的三餐習慣,從莊子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語句中,可以證實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國人已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也可以說明,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的習慣,非常普通,至於疾行逾白步之說,則相當於今日的體育鍛煉。恰如民諺所雲:「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飽食之後散散步,助腸胃消化,對身體有好處,看來自古皆以為然。不過,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所以,《五燈會元》把此條奉為佛律,即過了中午就不吃晚飯。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夜靜雙林怕,春深一食飢。」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人長年訣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宋民間避癉口訣又說:「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這卯時系指清晨五至七點之間,申時則指下午五至七點之間。早晨五至七點,一般人都是剛剛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聽來,似乎不是中國人的習慣。但讀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慶集》,發現白居易恰恰就是一個最愛喝卯時酒的人,他有一首詩叫《卯飲》,歌頌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詩句雲:「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看來他是在早晨五至七點種喝一杯酒再睡一覺的。其另一首《卯時酒》的詩,也盛贊「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詩更有這樣的詩句:「耳底齋鍾初過後,心頭卯酒未消時。」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據史載特別早,朝廷上朝大約都在早晨六點,他卻在早晨吃杯酒睡覺,到了中午寺廟都打鍾了,心頭那卯時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來,大約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當時任杭州太守)。唐人起床特別早的事,有筆記書札記載,當時的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是在早晨天還不亮時,即動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這雖然可以解釋作當時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許多時間,但也可說明唐朝人的宴會。大都在午前,請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蘇坡卻不是個起早床的,從他的詩《答黃庭堅見寄二首》之一「定應笑我勞生在,卯睡聞呼衣為顛:兩句詩來看,早上五至七點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書生秀才也大都睡懶覺,宋王炎的「雙溪詩」中有一首就對諸先輩的「書生卯飯動及午,姜摻菜絲煩自煮」,大作同情語。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答東野詩中也說:「朝餐動及午,夜諷恆至卯。」形容了詩人東野的貧困和懶。而如果秀才詩人通宵達旦地吟詩讀書,到了早晨的五至七點卯時才睡覺,民間避癉訣的「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又一點也不足為怪,卯前酒肯定也並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現代醫學證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過飽,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養口訣是為:「早餐吃得好(指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吃可少。」這是精確計算了卡里路與能量的關系作出的結論,與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不無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華人雖明知如此,一般的飲食習慣卻恰恰是「朝餐動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後,大煮大燒,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飽,這就既不符佛律,又並非養生之道。

3、你說古代人早飯吃什麼?

答案是:古代人不吃早飯:)
長期以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天只吃2頓飯:上午下午各一頓,也就是些雜糧鹹菜之類。
一來是因為生活條件所迫,不可能一天吃3頓,一天能吃2頓就已經很不錯了(范仲淹不是有個「斷齏劃粥」的故事嗎?);
二來是農業耕種的需要,這樣安排作息時間比較合理。現在在農村還有不少人保持著一天吃2頓飯的習慣。

至於早中晚三餐的習慣是近代以來才慢慢形成的。當然,古代城市裡的富裕人家在早晨會吃些點心之類的,就算是當時非正式的「早餐」吧

4、中國古代皇帝早餐吃什麼?

皇帝早餐吃的都是美飲珍饌。古代皇帝每頓飯有一百多樣了,早飯也是一樣,都是注重時序性和節令時俗的,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

具體吃了什麼,清朝記載的比較多,如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清高宗的晚膳單: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道東暖閣進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擺。燕窩雞絲香蕈絲火熏絲白菜絲餉平安果一品,紅潮水碗;續八仙一品,燕窩鴨子火熏片,片子白菜雞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共有28碗。

(4)古代人吃什麼早餐養生擴展資料:

皇帝用膳:

當皇帝感到餓了的時候,會吩咐身邊的御前太監「傳膳」,御前太監便會向殿上太監喊「傳膳」,殿上太監則向門外的太監喊「傳膳」,就這樣「傳膳」之聲一路接力傳到御膳房。之後,一支由幾十名太監組成的隊伍,各自捧著裝有食物的金龍朱漆盒,送到皇帝所在的宮中。

再由小太監接過食盒,並將裡面的菜餚取出擺好。菜餚多少並不固定,比如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每餐必須要擺上百樣菜餚,而出了名摳門的道光皇帝,每餐一般也要三十樣左右。

至於吃什麼菜餚,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里曾寫過一份「宣統四年」某天的菜單內容: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葯、爐肉燉、羊肉片川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

皇帝每天吩咐「傳膳」的時候,各種菜餚總會在第一時間送至皇帝面前。之所以能做到隨叫隨到,是因為這些菜早在半天或一天前就已經做好,然後用小火溫著。皇帝要吃的時候,就可以立刻裝到食盒裡送過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御膳

5、古代人早餐都會吃哪些東西

古代物資較為匱乏,早餐種類選擇少,此處以唐朝為例。
唐代主要以麵食為主,包括了幾十種餅,包含的種類很多,如煎餅、蒸餅、湯餅等。
最常見的早餐是「面片湯」,也就是湯餅的一種,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點調料。還有在蒸籠中蒸出的麵食,包括饅頭,都叫做蒸餅。
另一種是粥,簡單又營養,也受到很多唐代人的喜愛,包括大麥粥、芝麻粥、杏仁粥等各式各樣的選擇。
【TSD,M】

6、中國古代人吃什麼?

作為粟和水稻的原產國,我國先民在先秦時期的口糧以由稻、黍(黃米)、稷(小米)、麥、菽(豆類總稱)組成五穀為主,輔以其它特色糧食。在之後的歲月中,傳統糧食或漸消隱,新的品種時有出現。

上古時期蔬菜較少,且質量不高。《詩經》中提到過一百三十二種植物,可充作蔬菜的僅有二十多種,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國人熟知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過是似睡蓮的藻類;「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荼,則是今日的苦菜。

《左傳》中力推的當時「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上流名菜「蘋、蘩(白蒿)、薀、藻之菜」,今日看來不過是些水草浮萍。

7、古代人早餐都吃什麼

古代百官每日都要入朝,上早班叫早朝,早朝時間很早,很多官員難免要餓肚子去見皇帝。明代陳繼儒《辟寒》一書,提及唐代官至宰相的劉晏,在他當宰相前,一次五更時去早朝,因為天氣寒冷,看到一處賣蒸餅的鋪子,叫人買餅以袍袖裹著,悄悄在朝堂上吃。

宋朝有懷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見於朱成《萍州可談》卷一的記述。那時四更天,百官就早起離家,向皇城進發。他們集中在紫禁城門外,因為天黑,都提著燈籠,聚在一起很是壯觀,有「火城」之稱。宰相一級的最後到達,他們來後燈籠就熄滅了。宰相與其他大臣、王、駙馬在皇城外有專門等候入朝的房舍,稱為「待漏院」,他們不與「火城」的低級官員同伍,並有資格在「待漏院」入座,享受一份備有美酒和水果等物的工作早餐,也有的官員見酒味絕好,特地自帶肉食下酒。有時散了早朝後,皇上要賜食百官,賜食的地點在殿堂廊下,所以稱為「廊餐」。

在古籍《冊府元龜》中,記載五代後唐同光元年中書門下的一則奏章說:「准本朝故事,朝退,於廊下賜食,謂之廊餐,百僚遂有謝食拜。」即吃了皇上所賞賜的廊食,還要為此謝拜一下,不能一抹嘴就了事。五代後周世宗柴榮,還曾為廊餐下過詔書,雲:「文武百官,今後凡遇入閣日,宜賜廊餐。」這位皇帝在百官廊餐時,還登上廣德殿西樓觀看盛況,他還命中黃門一一閱視,要求,「酒饌無不精腆」,以示他的功德。

明代的廊餐規模也很可觀,在朱國楨的《涌幢小品》卷一中,有比較詳盡的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每日視朝,奏事畢,賜百官食」。賜食在奉天門,或在華蓋殿、武英殿,「公侯一品官待坐於門內,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於門外,其餘五品以下於丹墀內。文東武西,重行列位,贊禮贊拜叩頭,然後就座。光祿寺進膳案後,以次設饌。食罷,百官仍拜。叩頭而退」。叩頭自然是給皇上叩頭,皇帝此時正在高高的殿台上觀看他的臣下進食。後來,因朝廷財力不支,不得不廢止了百官廊餐制度。

這只是對古代的官員的早餐趣聞,古代一般的勞動人民大多數只是一頓兩餐,往往將早餐省略或延長就餐時間。

8、古代人吃什麼啊?

遠在春秋時,中國人就已習慣把日常的飲食分為食、飲兩大部分,但在正式宴請場合,古人則把飲食分為四個部分:食、膳、饈、飲。
所謂"食"是指用五穀做的飯,"膳"則是指用六畜製成的肉食佳餚,"饈"又稱"百饈"指的是以糧食為主料製成的多種精美素食,"飲"則是古代飲料的

總稱。從上面的飲食結構可以看出,我國古人很早就已學會烹制各種食物,食物種類十分豐富,無論天上飛的,地下跑的,無不可以取來做盤中美味。這些食物包括五穀五菜五飲,六畜八珍。

"五穀"指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作物," 五菜"指韭、蔥、葵、薤、蒜五種蔬菜,"五飲"指水、漿、酒、酪、酏五種古代飲料," 六畜"指牛、馬、羊、豬、雞、狗六種肉食動物,"八珍"指龍肝、鳳髓、豹胎、鯉尾、猩唇、熊掌、酥酪、鳥舌等八種古時不易得的珍貴食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贅述。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飲食者、地域、時令三個角度來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

飲食者類型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註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范圍。這么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後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後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餚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製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睾丸,其狀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後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徹,再用專門特製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乾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後或皇後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餚,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像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餚。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製作了一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餚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范圍廣泛,製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製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咸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餚烹時易於軟爛,入口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製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雲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信息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匯集了當時的飲食精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鮓、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餚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於民間菜餚。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或入山林采鮮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網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製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燴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後可以磨成麵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面、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決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朴實無華為特點,任何菜餚,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餚」。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飲食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餚。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所處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於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於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製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於西北地區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他們的麵食要稍為豐富,並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饢、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其飲食以牛、羊、馬、駱駝、氂牛的肉和乳為主,並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臘干或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制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制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築、服飾、儀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於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並不食素,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於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於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培育其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餚,善於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製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強調「清靜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嚴格禁食豬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燜羊肉、臘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裡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如北京的鍋貼、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麵、釀皮、新疆的烤饢、烤包子,也別具風味。

與古代人吃什麼早餐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