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當今社會之健康飲食3000字論文
淺談當今社會之健康飲食
原創一份 什麼時候交呢。
2、天文漫談 論文,求一篇2000——3000字
淺論天文
天文學歷史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歷法。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天體測量學。從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說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說使天文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著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著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天文學就本質上說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上的一切發現和研究成果,離不開天文觀測工具——望遠鏡及其後端接收設備。在十七世紀之前,人們盡管已製作了不少天文觀測儀器,如中國的渾儀、簡儀,但觀測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蘭人李波爾賽發明瞭望遠鏡,1609年伽里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作出許多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跨入了用望遠鏡時代。在此後人們對望遠鏡的性能不斷加以改進,以期觀測到更暗的天體和取得更高的解析度。1932年美國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轉天線陣觀測到了來自天體的射電波,開創了射電天文學。1937年誕生第一台拋物反射面射電望遠鏡。之後,隨著射電望遠鏡在口徑和接收波長、靈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斷擴展、提高,射電天文觀測技術為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十世紀後50年中,隨著探測器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觀測進一步從可見光、射電波段擴展到包括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在內的電磁波各個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學,並為探索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物理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觀測手段,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在望遠鏡後端的接收設備方面,十九世紀中葉,照相、分光和光度技術廣泛應用於天文觀測,對於探索天體的運動、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天體物理學正是在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後才逐步發展成為天文學的主流學科。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補充回答: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補充回答: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3、論文 淺談當今社會之健康飲食的改進措施及意義
當今社會之健康飲食的改進措施及意義這樣我了解
4、人生哲學漫談論文寫什麼喔
是作者通過作品中心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是在敘述、描寫、議論中流露出愛憎感情。
5議論:根據作品寫出自己的見解或道理.
5、廈門 觀生 寫的一篇關於養生的文章,好像是隨筆,挺有哲理的
1、記敘性隨筆
記敘性隨筆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片斷或作者的偶然經歷,基本內容是敘事寫人。隨筆的主旨是寫情見性,它的抒寫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觀感受,有時直截了當說出,有時是隱藏在文字背後;它描寫的往往是人人類似經歷的平凡小事,但經過你仔細體味後,會使你察覺世俗風情、感悟人生道理。
2、議論性隨筆
這類隨筆又叫「隨感」或「雜感」。所謂「隨」,有隨手記下而非刻意為文之義;所謂「雜」,是指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大至社會問題、人生哲理,小至身邊瑣事,風花雪月,鳥蟲寵物,校園風情,學習心得,書籍品評,親人友人,無可不寫。但隨筆的重點還是個「感『字,作者要有感而發,哪怕是一點思考、一點感受、一點閃光的意念都可帶到文章中去,不擺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種隨意漫談的風格。
3、說明性隨筆
黎先耀寫人和自然關系的隨筆《天之驕子》,著筆於形態各異的自然景觀,表達自己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著力加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因此,說明性隨筆不同於純粹的說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帶有鑒賞的性質,有時則借物抒懷,另有寄託。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斷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准確形象地描繪出來。練習這類隨筆,要以精細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筆調輕靈,不刻意為文。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6、淺談中醫整體觀與大學生活,論文1000字以上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社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於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各個臟腑形體官竅,實際上是人體整體結構的一部分;保個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現;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現。
五腑一體現: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後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
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一個在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結構的完整為機能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於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機能,並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同時,臟腑的機能活動又促進和維持了精、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貯藏和代謝,從而充實了形體,支持了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稱為「五臟一體現」。
根據五臟一體現,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臟腑間,即五個生理系統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協調平衡。
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各有不同的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諸如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以行血,肝氣疏泄以調暢氣機、舒暢情志,肺氣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氣運化水谷和統攝血液,腎氣主生殖、司水液代謝和納氣等,都有賴於心神的統一主導。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除心為主導外,還取決於五臟之間是否協調。在完成整體機能方面,五臟之間是密切配合,協調統一的。如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還需要肺、肝、脾等臟的協助。心臟的搏動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肺主氣而輔助心運血;肝主疏泄而促進血液於脈中。此四臟緊密配合,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五臟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復雜機能的保證。
由於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分別歸屬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而這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存在著協調統一的關系,因而這些外在形體官竅的機能,不僅與其內在相應的臟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聯系。如筋的作用是聯綴關節而主司運動,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稱肝主筋。但筋的機能還依靠全身氣血津液的濡養。因某種原因致使氣血津液耗傷過多,也往往出現筋脈拘攣、抽搐等現變。這說明筋不但與肝有關,而且與心、脾等臟也有密切的關系。又如目是主司視覺的,而目之所以能視萬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養。肝血虧虛而不能養目時,就會出現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現象。但《靈樞·大惑論》又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之論。故目之視覺功能,不但於肝血盈虧有關,而且與其他臟腑的精氣是否充足亦有關。由此可見,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與內在臟腑密切聯系,它們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人體內外的整體統一性。
形神一體現:形體與精神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形體,是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於其中的精、氣、血、津液等。它們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絡通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貯藏、運行、輸布、代謝,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的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形神一體現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
精是構成人之形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化氣生神的物質基礎,而精藏於臟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氣的控制和調節。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氣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質,氣充則神旺,而氣的運行,又賴神的控制和調節,即所謂「神能馭氣」。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
由於精與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又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的有機整體,因而精神活動與五臟精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認為,精神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由五臟共同主持,但總由心來統領。五臟精氣充盛,機能協調,則精神充沛,思維快捷,反應靈敏,言語流利,情志活動處於正常范圍,既無亢奮,也無抑鬱。若五臟精氣不充,機能失調,則會出現精神方面的異常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動的異常也可影響五臟的機能,突然強列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常易影響五臟氣機,引起五臟精氣的相應病變。
(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能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
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可反映於相應的形體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體官竅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應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一般地說,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變,既可能是肝血、肝氣的生理功能失調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臟精氣的功能失常的表現。因而對目病之病理機制,不能單從目之局部去分析,而應從五臟的整體聯系去認識。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如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時,不僅肝腑本身出現病變,而且常影響到脾氣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腹瀉等症,也可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而見喘咳,還可影響心神而見煩躁不安或抑鬱不樂,影響心血的運行而見胸部疼痛。因此,五臟之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在分析某一臟病的病機時,既要考慮到本臟病變對他臟的影響,也要注意到他臟病變對本臟的影響。
由於人體又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體的病變,包括精、氣、血、津液的病變,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動的失常,也是損傷形體而出現精、氣、血、津液的病變。
(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如《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告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驗舌診病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由於舌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六腑相通,因而內在臟腑的機能狀態可反映於舌。驗舌不但可知臟腑精氣的虛實,而且還可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逆順轉歸。面部色澤是內在臟腑精氣的外榮,故診察面部色澤可知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驗舌與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使之恢復常態。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以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的治療原則。
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對口舌生瘡的治療,由於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口舌生瘡多由心與小腸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處方遣葯時,酌加利水之品,以讓火熱隨小便而出。心火與小腸火得瀉,口舌生瘡自愈。再如久瀉不愈,若屬腎陽虛衰,其病雖發於下,但可以艾灸巔頂之百會穴以調之,督脈陽氣得溫,腎陽得充,泄瀉自愈,即所謂「下病上取」;眩暈欲仆,若為水不涵木,其病雖發於上,但可以針灸足心之湧泉穴以調之,腎水得充,涵養肝陽,眩暈自減,即所謂「上病下取」/
人體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醫學強調形神共養以養生防病,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在養生方面,既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並加強身體鍛煉以養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虛無」,怡暢情志以養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復治療疾病時,若因軀體病變引致精神病變時,當以治療軀體疾病(治形)為先;若為精神的傷害引致軀體疾病,則當先調理精神的失調(治神)。但由於「神乃形之主」,軀體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損害,而這些精神損害又常阻礙軀體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故重視調理精神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強調首先「治神」。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溫度、磁場、引力、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同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是「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太極」或「氣」產生的。以「氣」作為宇宙萬物初始本原則的思想,艱險是「氣一元論」。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萬物化生。如《周易·系辭上》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命過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規定和影響,而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異也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故《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陰陽二氣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故人體的生理活動必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
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年間氣候變化的規律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這種規律性氣候變化影響下,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而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同樣,氣血的運行,在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改變。人體的脈象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日,如魚之游在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蜇蟲將去;冬日在骨,蜇蟲周密。」明·李時珍《涉湖脈學》也指出了四時脈象的規律性變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謂之平脈。」表明人體的生理機能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自有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另外,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還受風雨晦明的影響。據《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言,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人體陽氣也隨之充盛,故氣血無凝滯而易運行;天寒日陰,陰盛陽衰,人體陽氣亦弱,故氣血凝澀而難行。
不僅備戰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有影響,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體陽氣白天趨於體表,夜間潛於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
地域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勢的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長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遷居異地,常感到不適應,或生皮疹,或生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這是由於地域環境的變化,機體暫時不能適應之故。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就逐漸適應了。這說明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確有一定影響,而人體的臟腑也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環境,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過於劇烈或急躁,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疾病的發生關繫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抗邪等能力與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兩個方面。若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禦邪氣的侵襲,一般不會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而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禦病邪的能力相對減退,病邪就會乘虛侵入而致病。
在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點。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於氣候劇就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舊病復作。如關節疼痛的症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於症狀加重而能預感到天氣即將發生變化或季節要交替等情況,如《素問·風論》指出頭風病「先風一日則病甚」。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陽氣隨自然界陽氣的漸生而漸旺,故病較輕;午後至夜晚,人身陽氣又隨自然界陽氣的漸退而漸衰,故病較重。
地域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癰瘍,南方陽熱潮濕之地易生攣痹。地域環境不同,人們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樣。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發生與「飲沙水」有關,已認識到此病與地域水質的密切關系。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於四時」、「四時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在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並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葯,即所謂「因時制宜」。因時制宜的用葯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但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夏用溫熱之葯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冬用涼潤之品養其陰,則夏日病減。遵四時之變而預培人體之陰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並應時有規律地循行於經脈之中的推理,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還受地域影響,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選擇適宜的地理環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條件,並積極主動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我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西北偏於寒涼乾燥而東南偏於溫熱濕潤。由於地有高下之異,氣有溫涼之別,故治療時應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涼之葯而東南慎用辛熱之品。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與社會環境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
人不單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中的一員,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而人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協調,此即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一般說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身心機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時期的李杲曾指出處於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有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內外傷辨惑論·論陰證陽證》。
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如《靈樞·師傳》指出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容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的機能和氣血的流通。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又可影響個體體質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梁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典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力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梁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堅固;典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因此,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上有一定差異。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社會環境常有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隨之而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並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這說明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的劇烈變化,常可導致人的精神活動的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發生。不利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可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故《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而對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產生影響,因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並通過精神調攝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綜上所述,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它以人為中心,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為背景,用同源性和聯系性思維對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作了廣泛的討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系,認為人體自身的結構與機能的統一、「形與神俱」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是其健康的保證,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態及其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的被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時,不僅著眼於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著至教論》),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異常,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若以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相比較,可見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並且給這一現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現。
7、淺談大學生營養與健康 論文 全文發我 啊 我很急 謝謝 啊
大學生營養與健康*
從大學生的營養需求、大學生的膳食營養調查、科學飲食、保證大學生膳食營養供應等
四個方面介紹了當前大學生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合理膳食與健康的聯系,並提出了如何進行科學健
康的飲食,提高大學生對營養與健康的全新認識,合理取食,維持身體健康,提高身體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膳食營養;健康;科學飲食
大學時代是學知識長身體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階
段掌握一定的營養知識,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促進生長發育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的意
義。尤其對於當代大學生,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要我們必須有健康的體魄,具備熱血青年的朝
氣蓬勃,才能成為國家棟梁,那麼,關注自我,關注健康就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高級知識人才,亞健康人群比例僅次於幹部(或白領階層),位居不同
職業人群的第二位。其主要表現形式依次為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減退、對自己的健康擔心、
精神不振、多夢、情緒不穩定、煩躁、用腦後疲勞、睏倦、耐力下降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
狀大多為心理因素造成的。其中男生亞健康人群比例高於女生,鄉村學生高於城市學生。造成
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1)心理壓力過大。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激烈的社會競爭、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錯綜復
雜的人際關系等,導致大學生心理負荷壓力增大。
(2)不規律的生活。大學生以年輕力壯為資本,不知道體力透支和無規律的飲食起居將
付出沉重的代價。
(3)缺乏科學的體育鍛煉。據調查表明,運動缺乏征直接導致的後果是"營養過剩"、體
重超標、肌體抵抗力下降,這些是造成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
8、淺談如何吃得更健康論文1500字
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
側重於駁論的議論文是駁論文.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邊破邊立,即在反駁對方錯誤論點的同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
批駁錯誤論點的方法有三種:1.駁論點2.駁論據3.駁論證.
但歸根結底是為了駁論點。
駁論文是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文體,在對一些社會醜陋現象的批判與揭露上價值尤為突出,但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感到不知從何駁起,無從下筆。其實,這類文章寫作有一個思路,那就是:1、列現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適宜高中課文,魯迅先生的名篇《拿來主義》為例,對駁論文的這一特徵予以探析。
列現象
對現實中不合道德、有礙社會健康發展的現象進行列舉。事例選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們;羅列的豐富性,以求引起讀者共鳴;修辭的多樣性,以求彰顯行文文采,增強氣勢。例:
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
示弊端
每一種(類)醜陋的現象都會或多或少造成社會的損失。有些損失是明顯的,人們不齒、唾棄;但一些損失在較長的時間段後才會出現,許多人看不到這種想像的危害,那就要揭示,這要求寫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過現象看本質,又具有先知先覺的本領。
(這種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質的枯竭。)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探根源
運用哲學的觀點去看問題,從理論的高度看問題,顯示思維的深度和思維的廣度。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來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找出路
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為讀者指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多從教育、政府規范和引導、法律嚴懲幾個角度談起。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又如:「莫使『英雄』淚滿襟」這一主題,可以寫出以下提綱。
第一層: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榮譽,嫉妒、中傷他人:這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典型表現。
第二層:傷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會,使社會正氣低迷。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產生出格舉動的危害。
第三層:個人慾望強烈,嫉妒心強,心胸狹窄,信奉「人人為我」,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產生出格舉動的根源。
第四層:不怕閑言碎語,反對嫉賢妒能,是我們對待這一出格行為的正確態度;加強道德教育,保護英雄權益,是我們對待這一出格行為的正確措施。
以上為筆者對駁論文的寫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廣大考生積極借鑒,在考場上表現出深邃長遠的目光,高瞻遠矚的見解,決勝於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