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實秋的《雅舍小說》名詞解釋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後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後印出300多版,創中國現代散文著作發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於重慶。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後,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緻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像的「雅舍」雖然有那麼多缺點,但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朴,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在後來物慾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發,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此處排比,看似多餘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庄《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裡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盪年代的特徵。劉克庄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於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捨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是大才子自風流。」梁實秋在雅舍居住時表現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以及出入於「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於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代,不無借鑒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於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捲自如,恰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詞彙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從全篇來看,精緻、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義相當於「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餘地;引李白的文、劉克庄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總之,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於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並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緻的文句來收束——「盪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後,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後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庄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範。
2、對白體,晚唐體和西昆體進行一下名詞解釋,謝了!
「白體」是北宋人的說法,指宋初詩壇流行的學白居易的詩。但流行之時並無「白體」之說。最早提出「白體」或「白樂天體」概念的人是誰尚難斷定。田錫《覽韓偓鄭谷詩因呈太素》詩雲:「順熟合依元白體,清新堪擬鄭韓吟」。楊億寫過《讀史敩白體》詩。歐陽修《六一詩話》雲:「仁宗朝,有數達官以詩知名,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行於容易。」司馬光《溫公續詩話》稱魏野「其詩效白樂天體」。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雲:「昉詩務淺切,效白樂天體。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為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可知「白樂天體」之稱,在仁宗朝已流行。
「白體」詩的特徵是 「順熟」、「容易」、「淺切」。又惠洪《冷齋夜話》卷一亦雲:「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於鄙俚」。然而白詩之特點不止於此。陳寅恪曾因此辯曰:「若排律一類必為老嫗所解始可筆錄,則《白氏長慶集》之卷帙當大為削減矣。其謬妄又何待詳論!唯世之治文學史者,猶以元白詩專以易解之故而得盛行,則不得不為辨正耳」
http://.baidu.com/question/17315717.html
"晚唐體"是沿用已久卻沒有明確內涵的一個詩學和文學史概念,通過對其歷史淵源與界定的梳理和辨析,可以發現,雖然人們在使用這個概念時比較隨意,但是"晚唐體"概念本身還是有一定的明確指向,即以姚賈詩風為核心但其范圍又略大於姚賈詩派的詩歌風格,其具體內涵則表現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緻"、"長於五律"、"清雅有味"五個主要方面
http://.baidu.com/question/2209723.html
西昆體
中國北宋初年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宋初,楊億、劉筠、錢惟演曾於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聚集於皇帝藏書的秘閣,編纂《冊府元龜》,他們把在編書之餘所寫的酬唱詩結集為《西昆酬唱集》。這部詩集在當時影響很大,學子紛紛效法,號為西昆體,在宋初風靡了數十年。《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體詩,其中楊億、劉筠、錢惟演的就有202首。
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他們大多有良好的詞章修養 ,技法圓熟,善於在詩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詞妙語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諧美,詞采精麗,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他們不滿白體詩的淺切,也不滿晚唐體的枯寂,提倡學習李商隱,主張詩歌語義要深,詞章艷麗,用典精巧。對偶工整。由於西昆體作家,大多社會地位較高,生活優越,因此他們的詞少有現實內容,多為酬唱之作。另外,西昆詩人只是一味模擬,缺乏真情實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隱的詩題、典故、詞藻,所以被嘲為把李商隱「撏
3、名詞解釋「元白唱和」
是這個嗎
元白唱和
| [<<] [>>]
中唐詩人間的交往唱和之風,早在貞元年間即已初露端倪。當時應進士舉者「多務朋游,馳逐聲名」(《舊唐書·高郢傳》),形成了「侈於游宴」的「長安風俗」(李肇《國史補》卷下)。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詩唱和,有時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詩唱酬,或聯絡感情,或展示才學。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當首推一代文宗權德輿及其領導的文人集團。權德輿(759~818),字載之,歷任要職,並做過兩年宰相,兼有政聲和文名,「貞元、元和間為縉紳羽儀」(《新唐書》本傳)。在他現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詩中,不乏清新可誦、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後期詩歌,大都是與聚集在他周圍的一批台閣詩人酬唱應答、在體式技巧上競異求新之作,諸如《奉和李給事省中書情寄劉苗崔三曹長因呈許陳二閣老》、《酬崔舍人閣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簡兩掖閣老並見示》等等,從冗長的標題即可看出詩人們的交往概況。這些詩的內容並不充實,藝術性也不強,卻對貞元末年的詩壇風尚頗有影響。到了元和年間,又出現了比一般唱和更進一步的以長篇排律和次韻酬答來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這種形式的創始者。
元稹、白居易在相識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後他們分別被貶,一在通州,一在江州,雖路途遙遙,仍頻繁寄詩,酬唱不絕。所謂「通江唱和」,也就成為文學史上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元、白此期的唱和詩多長篇排律,次韻相酬,短則五六十句,長則數百句,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如白居易有《東南行一百韻》寄元稹,元稹即作《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回贈。這種次韻詩的創作難度是很大的,既要嚴守原詩之韻,又要自抒懷抱,還要寫上數百句,搞得不好,就會顧此失彼;但才力大者,則可藉此爭奇斗勝,施展才情。誠如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所言:「居易雅能為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為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別創新詞,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耳。」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鍛煉了詩人的智慧、技巧,豐富了詩歌的種類,另一方面也因過於重視形式技巧,詩人的真情實感反被沖淡乃至淹沒。相比之下,倒是二人那些寄懷酬答的短篇小詩來得更為真摯耐讀,清新有味。如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元稹《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知君暗泊西江岸,讀我閑詩欲到明。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元、白這類以次韻酬唱為主的短篇長章在當時流傳頗廣,以至「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這里的「元和詩」,實即元稹在其他場合提到的「元和體」。「元和體」除了上述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外,還包括元、白那些流連光景、淺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艷體詩。
中唐詩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後的長慶至開成年間。這一時期,由於黨爭激烈、政局動盪,不少當年曾積極參與政治的文人紛紛退出政壇,東都洛陽便成了他們的閑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時而與劉禹錫、裴度等人「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新唐書·裴度傳》),時而與遠近詩友庚答酬唱,就中與劉禹錫、令狐楚、崔玄亮等人的唱和尤多,詩的內容則以敘寫閑情雅趣、思念問候為主,很少再有昔日的政治熱情了。此外,劉禹錫與令狐楚、崔玄亮、李德裕也頻頻唱酬,一時間蔚為風氣。僅以此期編成的酬唱集來看,就有劉、白的《劉白唱和集》,白、劉、裴的《汝洛集》,劉與令狐楚的《彭陽唱和集》,與李德裕的《吳蜀集》,等等,這里需要一提的是令狐楚和崔玄亮。令狐楚(766~837),曾任宰相,長慶以後,歷任節度使之職,存詩五十餘首。崔玄亮與白居易同為貞元十六年(800)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州刺史等。存詩二首。現錄二人唱和詩各一首,以見一斑。令狐楚《春思寄夢得樂天》:
花滿中庭酒滿樽,平明獨坐到黃昏。春來詩思偏何處?飛過函關入鼎門。
崔玄亮《和白樂天》:病餘歸到洛陽頭,拭目開眉見白侯。鳳詔恐君今歲去,龍門欠我舊時游。幾人樽下同歌詠,數盞燈前共獻酬。相對憶劉劉在遠,寒宵耿耿夢長洲。
段承校
【摘要】:元白唱和詩繼承了和意唱和的傳統,也開創了和韻唱和的新天地。次韻唱和主要是元白在貶謫地的遙相唱和。將贈答詩的內容特徵和分題拈韻聯句的形式特徵融合改造成次韻唱和詩,開啟了詩人間相互異地唱和的新的形制規范,打破了傳統唱和詩的時空條件的諸多限制,為文人藝術化交往確立了新的範式,這便是元白次韻唱和的詩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