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如何養生
春天到了。。。寧宇養生會所(151+3515+2333)溫馨提醒:開始春季養生吧、、、
中醫認為,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起居篇
晚睡早起精神足 防病首先要防風
春季養生首先提倡的是晚睡(晚上11點之前上床入睡)早起(可比冬季起得早一些)。
春季的氣候特點是以風氣為主令。《黃帝內經》載:「風者,百病之始也。」這是因為其他幾種邪氣(如寒邪、熱邪、濕邪等)都是藉助於風邪侵入人體的。風邪能通過侵犯體表使毛孔打開而進入人體,特別是攻擊人體陽氣聚集的部位,如背部、頭部、上肢等。如果風邪侵襲人體表面,會引起蕁麻疹、皮疹、皮膚瘙癢等;侵襲到頭部,會使人頭痛,整天發困;侵襲到關節上,會引發關節疼痛;侵襲到肌肉里,會導致肌肉酸痛等。所以,春季要注意保暖、防風。
情緒篇
春天生氣易傷肝 發怒不超3分鍾
肝陽、肝火在春季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要適當地釋放。肝喜疏泄厭抑鬱,生氣發怒易使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所以,春季一定要心平氣和、樂觀開朗,如果生氣了,要學會息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
運動篇
春季最宜散散步 串門也養生
春天陽氣生發,但寒氣仍在,所以不主張大消耗的運動,而散步、聊天、串門等比較合適。運動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對於老年人來說,以緩步為好,可以走走停停,或與親朋好友一起,邊散步邊聊天。
按摩篇
按太沖敲膽經
春季常按摩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可疏解情緒、緩解胸部不適感。另外,閑暇時敲敲膽經(坐在椅子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從大腿外側跟盆骨交接處的環跳穴開始,往膝蓋的方向敲,一共四下,每敲打四下算1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可促進肝的疏泄功能。
食療篇
春季溫補養生正當時
春季應多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一些具有溫補腎陽作用的食物,如牛蒡、藕根、胡蘿卜、山芋、薯類、青菜等,宜常吃,但陰虛火旺者忌食。容易反復感冒、有哮喘病史、體質虛弱者應多吃些清淡的蔬菜、豆類及其製品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下面推薦兩款春季養生食療方,供選用。
韭菜炒鱔絲:熟黃鱔絲300克,韭菜150克,植物油、鹽、醬油、料酒、白糖、胡椒粉、香油、水澱粉、蔥段、薑末各適量。將熟黃鱔絲洗凈後切段;韭菜擇凈、切段;鍋內加植物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蔥段熗鍋,再放入鱔絲和薑末翻炒,加入料酒、醬油、鹽、白糖、胡椒粉,用小火炒4分鍾左右;待鱔絲入味後,加入韭菜翻炒至熟;加水澱粉勾芡,淋少許香油翻炒均勻即可。具有溫補肝腎、助陽固精的作用。
干貝蘆筍:干貝(扇貝的干製品)85克,蘆筍200克,海蛤300克,鹽、香油、蔥花各適量。將蘆筍去皮、切段;海蛤吐沙、洗凈,用沸水燙熟後去殼取肉備用;鍋內倒香油燒熱,放入蔥花爆香,加入干貝、蘆筍拌炒,再放入海蛤用大火略炒,加鹽調味即可。具有補血養陰、滋補肝腎的作用。
2、立春後該如何養生?
立春後養生要來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春季陽氣開始生發,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源的食物如香菜等。不宜食酸收之味,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可以多喝花茶、玫瑰花等,以幫助驅散一整個冬季聚積在人體內的寒氣和邪氣。同時芬芳的香味百和天然的營養物質,又能夠促進調節血氣和陽氣。「春捂秋凍」是有一定道理的,「春捂」是說春季氣溫剛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度暖還寒,而且氣溫變化又大,過早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3、立春後的養生食療有哪些
立春飲食在民國初年沒有改變。大量的地方誌對此都有記載,即使一些沒有提及迎春禮儀的地方誌,也記述了立春飲食。
與清代比較,民國時期的立春飲食習俗沒有大的變化。例如清代康熙《天津衛志》載「:立春食蘿卜,謂之咬春。先一日迎芒神,設宴啖乾隆《天津縣志春》和光餅。」緒《天津府志》的記述與此完全相同。民國《天津志略》則沒有提及官方的迎春禮儀,但是對民間立春飲食的記載卻很詳細:「是月如過立春,多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腌、鮮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白菜、粉干、雞蛋等,而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婦女多食紫水蘿卜,謂之子孫蘿卜,曰咬春。」 當然,這里描述的是比較富庶地區的富裕之家,但是即使貧困地區,立春的飲食習俗也沒有變化。
例如河南民國《林縣志》所載「:民國後禮廢,民間於是日食薄餅、蘿卜絲,謂之咬春。」即使節日食品相對簡單,立春的飲食習俗依然傳承。這與官方禮俗形成鮮明的對照。這是北方立春飲食習俗的基本情況。
在廣大南方地區,立春吃生菜的習俗也沒有改變。清末廣東《開平縣志》和《新寧縣志》記述了迎春禮儀,也記載了民間立春飲食習俗「:啖生菜、春酒,以迎生氣。」 民國《赤溪縣志》沒有記載迎春禮儀,但是對立春飲食習俗有著同樣的記載:「立春日,啖生菜,飲春酒,以迎生氣。」 這些記載明顯表示,在從清末到民國的社會變遷中,官方的迎春禮俗發生了劇變,而民間飲食習俗仍然如舊,沒有什麼改變。
由於迎春禮儀的消亡,官方的春宴在民國時期便不再舉行。
盡管迎春在遼寧和四川偶爾舉行,但是對春宴都沒有記載。這說明,與官方禮儀相聯系的春宴或者已經不復存在,或者不再佔有值得一書的地位,但是家庭中的春宴春酒還存在。民國《天津志略》對民間的立春飲食的記載實際是對立春家宴的描述,不僅有立春的節日食品春餅,而且備醬、熏及爐、燒、腌、鮮各肉及雞蛋,並各色炒菜,其中包括冬春之際稀有的菠菜、韭菜,菜餚相當豐盛。
春餅在民國時期,甚至在建國以後仍是北方人民喜愛的食品,幾乎成為全國通行的歲時特殊食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在黑龍江還盛行立春吃春餅卷白菜,在浙江則用春餅卷黃芽菜、茭菜和綠豆芽。
當然,在中國北方最有特色,至今比較普遍的立春食品還是蘿卜。在我的家鄉山東省泗水縣,蘿卜是冬季的重要蔬菜之一,也是人們喜愛的蔬菜。它不僅作為水果的代用品生食,還常常用作懸掛的花盆,把蘿卜從中間部位截斷,挖出內瓤,裝入串在一起的蒜瓣,白天懸掛在屋門外太陽光下。幾天之後,蘿卜和蒜瓣都抽出綠芽,時間久了,蘿卜還可以開花。在冬末初春的北方,樹木花草枯萎之際,這生機盎然的綠色便十分珍貴。
作為節日食品,充足的食物來源和對於這種食品的生理需求是必要的前提,但是人們對這種食品的價值評判也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節日食俗的架構中,生理需求常常構成內在的隱含的深層功能,而價值評判構成外在的表層功能。只要食物來源的基礎條件不變和這種生理需求一價值評判的對應結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那麼這種食品及相應的食俗就可以得以延續。在北方許多地區,自然環境和農村的生活條件在民國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基本上沒有改變,蘿卜的象徵意義也沒有改變,所以立春吃蘿卜「咬春」的習俗也還存在。
在廣東人們至今仍然十分喜歡吃生菜。但時間並不是僅限於立春,而主要是在春節。在正月二十六日朝拜觀音時,人們要吃生菜會,也就是會友們聚在一起吃蜆肉、生菜、韭黃做的生菜包。
但是家庭於立春舉行的春酒春宴已經銷聲匿跡。根據筆者年作的問卷調查,立春在許多地區已經不再作為節日看待。河南新鄉、商丘和安陽已經多年不過立春。
在山東的臨沂只是把立春作為一個農業節令。
人們不把立春作為正式的節日,當然不會再置酒作菜,邀親請友隆重慶祝。這種民間習俗漸弱的趨勢與官方禮俗的消失有著密切關系。在迎春禮俗盛行的清代,迎春場面浩大,節日氣氛濃烈,觀春歸來,余興未盡,相邀開懷痛飲,正如《蓬萊縣志》所載「:迎春日,無貴賤老少,相攜觀春於東郊,歸約親厚者飲,名曰春宴。」充分說明官方迎春禮俗對民間春宴習俗的影響。但是迎春禮俗消失之後,不僅立春的節日氣氛驟減,而且官方春宴的導向作用也不復存在。久而久之,人們關於立春的節日觀念淡化,只是把立春作為一個農業節令,那麼在比較隆重的節日才置備的酒宴自然而然也就漸漸取消了。如若追究最終原因,應該可以說是官方迎春禮儀的消失導致了民間家庭春宴逐步消失。
雖然春酒春宴在立春的節日食俗中消失了,但是作為春宴主要節日食品的春餅卻並沒有消失。春餅在山東又名薄餅、荷葉餅,上可以入宴席配烤鴨同食,下可以卷大蔥、抹面醬,而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結緣,最是餅中「通品」,深受民眾喜愛。
大蔥味辣,為五辛之一,春餅以五辛佐食,這正是古代立春飲食的遺俗。
春卷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食品,在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有春卷。春卷在德國甚至被看作中國食品的 代表。這里的春卷當然已經與立春沒有直接關系,不必只在立春食用。人們也大多並不知道,春卷本來是與立春相關聯的,曾是立春的節日食品。
在迎春禮儀消失之後,在立春的節日角色淡化之後,立春食品「走出」了立春,不僅「走進」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且「走向」高級宴席,有的還走出國門,成為具有特色的中國食品。
4、春季應該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文化,自古就非常重視「順應四時」。《黃帝內經素問》有一篇《四氣調神大論》,專門論述四時養生的原則。認為人在天地之間,要想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合理進行飲食、運動、心理養生。那麼,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
《內經》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說春季三個月,是主新生、升發的季節。大自然都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盛開,人順應春季這種新生、升發之氣,也應該夜間定時睡眠,每日早早起床,在院里散步,披散著頭發,穿戴寬松,以伸張志氣,勿行殺罰奪掠之事。違背這種春季養生之道,就可能損傷肝臟,並會影響到夏季養生,可能會導致一些季節性疾病發生。在這里,古人重點從起居和運動方面,介紹了春季養生的要點。
其實,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春季的氣候變化特點。《周禮》分醫為四,其中有「食醫」,就是指營養醫一類,說明中國的古人自古就非常重視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但應該指出的是,中醫食療葯膳較之現代醫學營養學,有其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它建立在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葯物四氣五味學說等中醫理論基礎上,並重視食物五味配伍、平衡營養、辨證用膳等,內容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中醫葯膳論食物性味,不僅僅是營養成分如何?還要明確食物的寒熱溫涼等陰陽屬性。春季主生發,可以適當多吃香椿、竹筍等具有生發作用的食物,可以飲用綠茶、薄荷茶、桑菊茶等,清涼透達,預防春季傳染病。同時,可以適當多吃水果,如雪花梨、蘋果、橙子等,可以飲用百合粥、銀耳粥、燕窩粥,或飲用雪梨汁、杏仁露、蜂蜜水、秋梨膏等。對於比較適合於寒冬的補品以及羊肉、狗肉等有溫補作用的肉食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對於春季多發疾病,如高血壓病血壓波動,常有肝火上炎,可以用苦丁茶、菊花等清胃火,因為苦丁茶、菊花性涼可以清肝火。季節變換期間常見的潰瘍病多為肝氣犯胃的胃痛,可以用蘇葉、陳皮、香櫞、佛手、月季花等疏肝和胃。而對於春季中多風熱感冒,表現為咽痛、發熱、口渴等,可用金銀花、金蓮花、薄荷等性味辛涼之品,泡水當茶頻飲,以辛涼解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咽喉。初春乍暖還寒,多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鼻塞、流清涕等,可以用蔥白、生薑、白芷、蘇葉等性味辛溫之品,或熬製成茶,或加紅糖,或進食稀米粥,以辛溫解表,疏風散寒。對於貪涼受風引起春季風寒感冒時,一碗姜湯,喝下後加蓋棉被,常可以一汗而解。
另外,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感冒後一定忌用冷飲。因為在臨床上經常能看見因為進食冷飲、冷食以及寒涼中葯導致病情遷延的情況。中醫學認為感冒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主要是體表的病症。《內經》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療總的思路應該是疏風散邪,應該發汗解表,主張向外發散。而「發汗不遠溫」,過用寒涼,會不利於解表散邪。在當今礦泉水、可樂、冰淇淋、冰茶等冷飲、冷食橫行的時代,人們感冒以後特別容易進食這些涼東西以緩解咽干口燥症狀。如此雖然可以得痛快於一時,但往往可以因為寒涼刺激,引起表邪內伏,病就往裡走了,古人謂之「冰伏邪氣」,特別容易導致咳嗽病情纏綿不愈。感冒沒好,又變咳嗽,進食冷食的弊端實在是太大了。
還有就是養肝的中醫葯膳處方,如燕麥芝麻枸杞子粥、桑菊茶等,比較適合於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食用。如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常常可以表現為頭發脫落、須發早白等,食療可用黑芝麻、枸杞子滋補肝腎、淤血生發。中醫古人有一首名方,叫作「桑麻丸」,就是桑葉與黑芝麻組成,對養護頭發有一定好處。茶飲一般應喝綠茶為好,婦女愛美人士,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花茶,可以取玫瑰花、月季花、綠梅花泡水當茶飲,有疏肝解郁、調經美容之效。
當然,我們對於中醫四季養生理論,不能機械理解。如春季陽氣升發,一般人不能溫補,但對平素體質屬於虛寒,畏寒怕冷,腹痛喜暖的人群,適當溫補還是必要的,依然不應該過用清涼飲品。總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個體化養生是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對待中醫學養生理論絕不能認死理。
5、立春的時候要怎麼養生
立春,是四季之首,意味著春天己來臨。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那麼,對養生而言也要有個好的開始。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意味著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應採取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十分重要。
在飲食上應多吃甜食少吃酸食。《千金方》記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春天肝陽上亢,若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旺盛,應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大蒜、苘蒿、春筍、荸薺、甘蔗、大棗等,少吃洋蔥、花椒、肉桂、茴香、羊肉、狗肉、貝類海鮮水產品等,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精神上要保持心情舒暢。春季肝陽亢盛,情緒易急躁,因此要做到心胸開闊,心情舒暢。
多運動。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
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預示萬物復甦的春天的開始,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此時也是冬夏季風轉換交替的季節,於是就出現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的狀況。俗話說「春天孩兒臉。氣候常多變」,用來形容這個季節再恰當不過了。昨天還是艷陽高照,今天卻得裹著大衣,不少人都被這個季節折騰得不知所措。在江南各地的春季,降水時間和降水量都有顯著增加。連綿陰雨,溫度低、日照少、濕度大,對人體健康有其不利的一面。
6、立春後如何養生
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
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葯、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也可用山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蓮子25克、大棗10枚共煮成粥,加少許白糖當主食長期食用。
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人體應該藉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在於「動」,切忌「靜」。
老年人應該積極到室外鍛煉,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患傷風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鍛煉。另外,春練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對緩慢,體溫偏低,在鍛煉前應喝些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老年人晨起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鍛煉前應先輕柔地活動軀體關節,防止因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
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
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因為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郁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老人本來陽氣相對不足,而春天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慾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老年人在春天應適當節欲。
中醫認為,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利用春季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採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希望上述介紹給大家帶來幫助。
7、立春過後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1、早起早睡以養肝《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4、每天梳頭百下《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5、少吃補品和鹽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6、多吃韭菜香菜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韭菜蝦皮炒雞蛋是立春時節很好的葯膳。韭菜一把洗凈、雞蛋2-3個、蝦皮適量。韭菜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將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鹽,薑末、味精,再翻炒一陣即可。韭菜辛溫發散,有助於人體陽氣生發、舒暢,雞蛋養血,這道菜能滋肝養血,生發陽氣,適合立春食用。
8、立春後怎麼運動才養生
中醫:
怎麼動:
盡量節奏和緩百,運動量也不宜過大,運動地點選擇較為乾燥的地方度。
什麼時間動:
時間不宜過早,早晨太陽問出來的時候運動比較好,有助於人體陽氣升發。
西醫:
怎麼動:
運動量逐步加大,答以便身體從冬季僵硬的狀態逐步得到舒緩。
什麼時間動:
不用專專門安排時間,可以利用午休、乘車等「碎片時間」見縫插針動一屬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