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知識,夏季養生之如何預防常見疾病
您去看病啊不看病是不會好的
2、夏日保健的夏日防病
夏季,天氣炎熱,特別是進入盛夏後,空氣濕度明顯增大,空氣流通性差,天氣更加顯得悶熱異常。常在室外勞作的人們,很容易中暑。中暑後除及時採取治療外,在飲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1、第一,忌大量飲水。
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2、第二,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3、第三,忌大量食用油膩食物。
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第四,忌單純進補。
進補過早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1、夏季炎熱注意飲食
天氣熱時,「冷食品」涼了胃,使腸胃蠕動能力減弱,容易積食,造成胃部反酸、脹痛等,因此夏天的飲食不要過涼;另外,隨著氣溫的升高,食物中各種細菌生長繁殖很快,加之人的身體機能在夏季往往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強,極易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等。因此,夏天飲食一定要保證食物的新鮮,要防止蚊蟲、蒼蠅對食物的破壞,對剩菜剩飯要處理好再食用,可以通過加熱等手段殺滅病菌。
2、胃腸「受傷」要及時就醫
專家提醒大家,胃腸疾病發病原因較復雜,如果不查清發病原因而隨便用葯,很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有些特殊人群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特別是孕婦、老人等特殊人群不要隨意用葯,一旦感到自己腸胃不適,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3、防腸胃病,老人是重點
專家說,近段時間到醫院就診的腸胃病患者中,老年人不少。對此,老人在夏季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水果、蔬菜都要清洗干凈,最好削皮吃;食物放久了,就不要再吃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老人腹瀉時不但不能禁食,還應適當補充一些營養豐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老人腹瀉時常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因此,要多喝淡鹽開水、菜湯、米湯、綠豆湯、西瓜汁等,以補充損失的水分、無機鹽和雙歧桿菌,使其恢復腸胃菌群平衡,預防和治療腸胃疾病。 夏季天氣炎熱,食物容易腐爛變質,加之蚊蟲多,傳播渠道增多,各種腸道傳染病在夏季頻發。
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科長李國華介紹,夏季易發的腸道傳染病主要有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水中毒等。為避免這些疾病,應採取以下措施加以預防:
一、隔餐隔夜的飯菜,食用前要回鍋加熱燒開,保證食用安全,不過最好是少吃隔夜隔餐的飯菜。
二、製作食品時應生熟分開,生菜、生肉、生魚蝦、生蛋等,特別是動物的內臟,可能帶有病菌,都要與熟食分開。已經烹調好的食品,不要再放回盛過生食品的碗內。
三、餐具、食物等要防蒼蠅、蚊蟲叮咬,做好洗滌消毒工作;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消滅蒼蠅、蟑螂、老鼠等。
四、不喝生水,防止水污染。
五、注意個人衛生,常洗手洗澡。
3、夏季養生有哪些方法?
夏季炎熱酷暑,雨水較多,悶熱難當,晝長夜短,萬物競長。應之於心,夏季養生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
精神調養
在炎夏之季要保持神清氣和,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切忌發怒,使機體氣機宣暢,通泄自如。
起居調養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加強自我防護,避免烈日暴曬;午飯後要安排午休,以消除疲勞;提倡洗溫水澡,以清潔皮膚,消暑防病;炎暑天氣,不可過於貪求涼快,不可在室外露宿、卧居潮濕陰冷之處及坐冷石冷地,不可在過道、風口處乘涼,以免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衣衫勤洗勤換,不穿濕衣或暴曬乾的衣服。
飲食調養
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適當選酸辛食物,以增強食慾。如大小米粥、紅綠豆粥、烏梅赤小豆湯、豆製品、黃瓜、苦瓜、豆芽、蘑菇、白菜、西紅柿等,適當搭配一些瘦肉、魚、蝦等葷食;還要多吃些西瓜、甜瓜及水果,有助清涼解暑;少吃油炸、刺激性食物及肥甘厚味、過鹹食物;吃涼拌食物,一定要注意清潔衛生;冷飲適可而止,且不宜冰鎮。
運動調養
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體育鍛煉,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均可,但不宜參加過於劇烈的運動,以免汗多損傷陽氣。出汗較多時,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湯,但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也不要運動後用冷水沐浴、洗頭,以免引發寒濕痹症。
防病保健
夏季酷熱多雨,人易中暑,故夏季以防中暑為首。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工作;加強通風降溫,避免暴曬,睡眠充足,飲食衛生;衣服宜寬大單薄,以絲、綢、麻和純棉為佳,淺色調為主;常洗澡洗頭、換衣保潔;適當用十滴水、仁丹、酸梅湯、綠豆湯等防暑,都是夏季養生中十分重要的。
4、夏季怎樣預防疾病
夏季三個月,從立夏到立秋,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夏季是一年陽氣最盛的季節,人體陽氣最易發泄。夏季氣候炎熱,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此時要順應自然,注意養生,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是大有裨益的。
夏季養生的「三字經」
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如何健康度過炎夏呢?祖國醫學認為,夏季養生重在「養陽」。
夏季溫熱,人體陽氣活動旺盛,陰津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人們比較注意養護陰津,往往忽視了養護陽氣。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易損傷陽氣。如何能做到夏季養陽呢?
調精神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巧運動宜通過有益的文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後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暑高峰,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勿貪涼老年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脹,四肢疲乏,精神睏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節飲食夏季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飢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素體陽虛的人,常食鯽魚、大棗、胡桃仁等益氣溫陽的食物,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療效。
防中毒盛夏細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後極易發生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羊城晚報 )
5、健康一夏,夏季需注意的養生防病知識有哪些?
首先要做好一系列防蚊蟲措施,蚊子是夏季傳播疾病的關鍵途徑之一,在夏天預防疾病之前,應該預防蚊蟲的叮咬。要做到長時間不要在家裡有臟水的殘留,經常保持通風乾燥,以減少蚊子滋生的環境。還可以把驅蚊植物如夜來香、茉莉、食用蟲草、薄荷等放在家裡。當我們外出時,我們可以使用驅蚊劑來防止蚊子騷擾,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必須做好防蚊工作。
其次就是防曬措施要准備充分,紫外線在夏天非常強,防曬是夏天外出的必要措施。防曬霜不僅適用於女性,也適用於男性。夏季皮膚暴露較多,如長期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很容易灼傷皮膚,甚至導致皮膚癌。出門時,我們應該塗防曬霜,如果可能的話,還應該帶一把防曬傘。
然後就是水分一定要補足: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的身體里充滿了水,在夏天,不鍛煉的話,每小時應該喝入二百五十毫升的水。即使我們不渴,我們也應該喝水,當我們感到口渴時,人體已經非常缺水了。因此,夏天的任何時候都要喝水,也不能讓飲料把水給代替了。
最後就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在夏天的時候,一般都是白天長,夜晚短,氣溫偏高,許多人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增加,同時,它還會導致精神緊張,容易導致神經衰弱等精神和心理疾病。因此,確保夏季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重要前提。成年人保證每天睡眠時間超過7小時,中午小睡半小時。
6、夏季的保健養生應注意什麼?
1.立夏時節的保健養生在古籍中曾有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也被人們稱為「孟夏」,即夏天的開始,這時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這個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節氣相交的時候應該順應天氣的變化,所以立夏的養生中應著重關注對心臟的養護。
「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這些我國古代醫學諺語都說明了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心」在中醫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為器官的心臟,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活動的能力。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在我國古代醫學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陰陽相互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通應。心屬夏氣,也就說,夏天這個季節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大,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保養。
立夏節氣後,人們減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較單薄,即使平時身體很好的人也要當心外感風寒。在這個季節一旦患病,中醫也不今張輕易使用發汗的葯劑,避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淤滯,預防心臟病發作。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以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保持血氣通暢。在膳食保養中,這個季節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適宜的膳食有荷葉鳳脯、魚腥草拌萵筍、桂圓粥等,有清芬養心、清熱解毒、利濕祛痰、養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滿養生小滿節氣正值5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果睡覺時貪涼容易引發風濕病、濕性皮膚病等。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也要做好各種預防工作。此養生觀點中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乾的病理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的環境因素密切聯系,人類需要掌握自然規律,並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體外環境的和諧,這樣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的觀點認為,疾病的產生,關繫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產生的條件,但是人體的正氣不足才是發病的內在原因和根據。這決不是否定外界的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會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養生觀中,我們應該盡量從增強機體正氣和防止邪氣入侵兩方面人手。
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皮膚病人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日常飲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利濕清熱作用的食物。
3.芒種時節的保健養生自於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徵也有差異。芒種時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南方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里不但要注意雨期的防曬防潮,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因為芒種時節常常陰雨連綿,因此,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而定: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芒種的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多吃瓜果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飲食不應該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至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秀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進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他疾病。適宜的膳食有西紅柿炒雞蛋、香菇冬瓜球、五味枸杞飲等,有生津止渴、補益腸胃、滋腎陰、助腎陽的功效。
4.夏至時節的保健養生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夏季炎熱,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主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夏至時節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利於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時節的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夏至時節的飲食調養同樣重要,夏至時人容易心火過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於削減心火。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古代養生學還認為:夏至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因為夏至時分,人體實際上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貪多則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適宜的膳食有荷葉茯苓粥、涼拌萵筍、奶油冬瓜球等,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補虛損、益脾胃的功效。
5.小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小暑時節,正是人們一年中最忙的時間。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在忙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旁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多飲水,是解除疲勞,緩解體內代謝的好辦法。水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70%,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有得過大病的,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陽歷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現在夏至後,小暑與大暑之間,立秋後還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等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達到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未伏(三伏)的第一天。戾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農村年書》中登載著這樣的日期。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得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有有些年份伏天30天,而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6.大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而且因為暑氣很盛,心氣比較容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署濕,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當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中暑者抬到通風陰涼處休息,最好同時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症等陽虛證,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大暑天氣,合理飲食,注重飲食的營養作用,從而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應當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一些葯粥來滋補身體。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葯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台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葯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葯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熗拌什錦、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等,有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秋季的養生要點秋季6節氣是萬物成熟、收獲的黃金時節,也是千樹落英、萬花凋零的時節。
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寒日生,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秋風瑟瑟,自然界一派肅殺、蕭條之景象。「陽消陰長、熱去寒來。」人體的代謝機能均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人體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所以,秋季6節氣保健養生要注意避免受到時邪的侵襲。
1.秋宜養陰,慎防津氣耗散秋季6節氣是陽消陰長的時節,夏季6節氣的炎熱剛過,人體陽氣逐漸內斂,陰精之氣不斷轉盛。所以人與秋氣相和,保持體內陰精,一方面是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人們應順應自然界斂藏之勢,收藏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滋養五臟、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為冬季6節氣的潛藏陰精作好准備,並進一步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下基礎,從而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在秋季6節氣不要損傷陰精之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冬養陰」。秋季6節氣養生還應防止勞傷太過,以免陰氣外泄,因為過度劇烈運動能使人出汗過多,致使津氣耗散。
2.防燥護陰,養肺為先秋季6節氣暑熱已過,燥氣當令。祖國醫學認為,燥為秋季6節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因此,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
秋季6節氣在人體應肺。肺主氣司呼吸,以鼻竅與大氣相連,以皮膚汗孔與外界相通。由於肺臟嬌嫩,「喜潤惡燥」,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尤其是秋令時節之燥邪。「燥易傷肺」,容易發生咳嗽或乾咳無痰、口舌乾燥等症。肺津傷則見口乾、舌燥、咽痛、目澀、鼻衄、乾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症狀。所以秋令時節應注意滋養肺臟,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這就是秋季6節氣的「養收之道」。
3.謹慎起居,調暢情志秋季6節氣氣溫由熱而涼,逐漸轉寒,晝夜溫差較大,人們的起居也應隨時令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應做到早睡早起以避風寒。肺主一身肌表,外感邪氣最易犯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之禍根。所以秋季6節氣應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免著涼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但是適度的「秋凍」對於人體逐步適應寒冷的天氣變化、增強機體抗寒能力非常有益,所謂「舂捂秋凍」、「秋不忙加衣」就是這個道理。
秋季6節氣,落葉遍地,萬物凋零,秋風肅殺,加上綿綿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緒不穩定,心情煩躁不安,讓人陡生悲涼之意。不良情緒的刺激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靜、安寧,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調氣安神」,使人體上下氣機貫通。這樣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禦秋燥肅殺之氣對機體的侵犯。因此調暢情志對於秋季6節氣養生十分重要。
7、夏季健康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夏季養生是一種順應中醫葯所說的季節性的一種養生。因知為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道,氣候比較炎熱。這時候是新陳代謝比較旺盛的時候,夏天的主要特點是燥熱會在這種情況下,清回燥解熱是夏季養生的。主要原因和關鍵原因,夏季的時候要答注意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