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調養生發皇帝內經

調養生發皇帝內經

發布時間:2021-03-01 16:01:59

1、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2、春季養生,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原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專卧早起,廣屬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3、黃帝內經指出的排通調補固養生方法適合老人嗎

老年人更是要排除身體的毒和素,讓身體變得更加干凈通透,適量補充益生菌,多食用果蔬,才能保持基本的健康身體,再根據身體狀態進行調,也就是按照排通調補固的順序

4、皇帝內經上說,肺主皮毛,本人頭發掉,皮膚不好,請問怎麼去調理肺?

不關皮膚問題,是裡面毛朗組織

5、為什麼黃帝內經中 東生發,南生長,西收斂,北收藏

地球同太陽30幾度夾角;造成;中國地理上,看見太陽從東方升起【人為共同俗版稱=為東方】 例如;目前物權理學;電子流;實際上,是從負到正的流向;但是全世界物理學家=都言;從正到負=俗稱。 ------------------------------------------------------------------------------------------------------------------------------- 舊新石器萬年今年;伏羲一二自然規矩; 按;【農季為本】制定,四季=猶若;春播種植,夏季生長極盛,秋天收獲,冬天儲藏而收儲。 --------------------- 黃帝內經素問;周岐地一長者,根據人和天地自然;【遒陳】全世界人類福祉。

6、《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皇帝內經》中四季養生的說法:「故智者之生也zd,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年四季的特點:春溫、夏熱、秋涼、冬專寒。
合理安排飲食:春季宜補溫養生;夏季宜清熱屬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補溫去寒。

7、黃帝內經養生作息時間表

與調養生發皇帝內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