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宜春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一】【民族英雄袁繼咸】
明朝末年,在抗擊清兵的入侵中,富有民族氣節而又值得稱道的官吏,除史可法、左懋第外,就要算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袁繼咸。他被清兵所俘入獄後,不食清餐,不著清服,拒絕剃發,也拒絕朝見清帝。他仿文天祥的《正氣歌》而作《正性吟》,死不降服,最後在清兵的屠刀下英勇就義。
袁繼咸(1593—1646年),字季通,號臨侯,明宜春縣寨下橫塘村人。自幼家貧,但聰明好學,胸有大志。12歲那年,他信筆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詠紅菊》:「自從陶令伴金 ,醉倒芙蓉欲笑時。血勝生來渾不改,寸丹留與報君知。」既頌揚了紅菊傲霜頂雪而血性不改的高貴品質,又寄託了作者忠君愛國的美好情操。
天啟五年(1625年),袁繼咸中進士,授行人,歷任御史、禮部員外郎、山西提學僉事、湘廣參議等職。袁繼咸性格剛直,以敢於忤逆當權宦官聞名朝野,深孚眾望。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為總督江西、湘廣、應天、安慶軍務的封疆大吏。
1644年3月19日,明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不久,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佔北京,大舉南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組織第一個南明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權臣馬士英誣告袁繼咸與寧南侯左良玉。左良玉由武昌起兵討伐馬士英。因為左良玉與袁繼咸素來友善,路過九江時就面見袁繼咸,企圖脅迫袁繼咸參與兵諫。袁繼咸認為異族大敵在前,應以民族大義為重,就斷然予以拒絕,並慷慨陳詞,曉以利害。
不料當夜左良玉暴病身亡,其子左夢庚秘不發喪,並將袁繼咸騙入軍中軟禁,仍按其父原來的計劃移舟東下。與此同時,清軍已攻陷南京,弘光政權滅亡。左夢庚是個貪生怕死的民族敗類,率部投降了清廷。他勸降袁繼咸,袁繼咸不從。左夢庚就獻出袁繼咸,以此向清廷邀功請賞。
清軍對袁繼咸禮遇甚優,設宴招待,袁繼咸就假說自己吃素,酒肉不沾。清軍又允諾只要他願意出面招降江西等地抗清武裝,仍委以總督職位,袁繼咸斷然拒絕。回到舟中,袁繼咸欲自縊死國,因被人發現而沒有成功。
清軍無奈,只好將袁繼咸押解北京。路經南京時,袁繼咸望著南京宮殿和明太祖的陵墓痛哭流淚。同時,他效仿江西老鄉、南宋官吏、詩人謝枋得(字疊山)那樣不吃不喝,想餓死以全節義,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他喟然嘆曰:「天不欲余為疊山,敢不為文山哉?」並以此賦詩表明自己的情感和決心:「衰年哀二老,一死酬至尊。從容文山節,誰招燕市魂。」
拘押北京囚禁後,清廷仍不斷以高官厚祿勸降袁繼咸。袁繼鹹的一些門生已經入清為官,他們環繞而跪,痛哭勸降,均遭到袁繼鹹的嚴辭拒絕。他仍舊戴明帽,著明服,並拒絕朝見清帝。在被囚禁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著作,寫有《經觀》、《史觀》兩書,並仿文天祥《正氣歌》作《正性吟》以明志,書寫了一首直薄雲天、警策後人的不朽史詩:
天地治亂,理數循環。湛茲正性,鼎鼎兩間。有懷鄉哲,炳耀丹青。維唐中葉,秀聳二顏。越在宋季,文山疊山。成仁取義,大德是閑。哀我遜國,方黃臭蘭。名成族圮,剛中良難。淑慎以往,學問攸關。我心耿耿,我氣閑閑。從容慷慨,塗殊道班。居易俟之,敢幸生還。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廷讓袁繼咸在投降做官與死亡之間作最後選擇,他不改初衷,決心以身殉國。兩天後,袁繼咸一見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清兵來到自己的住處,就知道為國捐軀的時候到了,他當即北面叩拜明先帝,雙膝還沒著地,就被清兵挾持上馬,出東便門,於三忠祠前英勇就義,譜寫了一曲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頌歌。
袁繼咸遇害後,同鄉將其屍體運回宜春,安葬於今袁州區蘆村鄉老立下村境內,現墓尚存。其老家橫塘袁姓保存袁繼咸血衣一件,畫像一幅,朝簡兩個,作為袁姓傳家寶。畫像,每年春節張掛。血衣,每年端午節曬一次。在橫塘村,尚存袁繼咸幼年讀過書的「六柳書屋」。袁繼咸生前著述甚多,共9種17卷,後人整理編為《六柳遺集》。《明史》卷二七七有繼咸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溢袁繼咸為「忠毅」。咸豐八年(1858年),縣人曾於宜春台下建有「袁忠毅公祠」,奉神主而祀之,表彰袁繼鹹的愛國主義情操。民國時,城內有一條路命名為臨侯路(即今鼓樓東路),以示紀念。
【二】江西宜春鄉村教師王茂華和岳父譚良才不顧自身安危、從火海中搶救6名孩童的舉動感動社會。目前,「英雄翁婿」仍在湖南瀏陽搶救中,他們的生命安危牽動著人心。一場搶救「英雄翁婿」的愛心接力行動,在湘贛兩省持續進行。
2、宜春市上高縣出過最高級別的大官古代
聶珙:接官村裡的抗倭英雄
有源長生
從明初起至嘉靖末的二百餘年間,倭寇在中國沿海為患。這期間,上高出現了聶珙、聶應科爺孫抗倭英雄,他們為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的歷史,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抗倭名將聶珙,字固贄,明代豸上(今上高縣敖山接官村)人。自幼志向高遠,性格剛強。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考中進士,授刑部主事。聶珙後被調往浙江擔任寧波府通判,任職期間因執法嚴明,秉公辦案,得罪權貴,被貶到福建一山區小縣做知縣。雖被降職,但聶珙仍公正剛強,不畏權貴。他視百姓為父母,體恤民情,為民辦事,為政清廉,被百姓稱為「聶青天」。聶珙在福建泉州任按察司僉事時,正值沿海倭寇在泉州異常猖獗,他們殺擄百姓,搶劫財物,占我城池。許多官員不管百姓死活,自顧逃命。聶珙卻挺身而出,帶領百姓奮起抗倭,築起了不少石堡,抵禦倭寇。聶珙捨身報國,運籌帷幄,將來犯的日寇葬身大海,收復了國土,保護了百姓。《泉州歷代大事年表》有記:公元1524年十月初四日,御史簡霄公令按察僉事聶珙督安溪、永春、南安、德化等縣率部合圍。現泉州清源山有摩崖石刻文:「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歲次甲申冬十一月,欽差督屯帶巡福寧道僉事瑞州聶珙,擒斬流賊盡絕,地方賴安」。《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六亦載:以擒滅福建流寇功升御史簡宵俸一級,僉事聶珙銀幣。聶珙以文治武功升為山東省兵備道副使,成為鎮守山東海防的武將,令倭寇膽寒。此後數十年間倭寇再不敢輕易入侵中國海防邊境。山東《臨清縣志》記載: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兵備副使聶珙重修臨清啟秀樓。聶珙解甲歸田後,低調做人。據同治《上高縣志》記載:他「親睦鄰族,不吝施與,常抑然自下,人不知為顯宦也」。聶珙從不在人前誇耀軍功,他用自己的俸祿,在接官村建造了一棟住宅,辦了一所書院,教讀兒孫和鄰里孩童。他的孫子聶應科在他的教授下也考中了進士,「爺孫同進士」一時在上高傳為美名。不避權貴聶應科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進士,曾任御使之職,同祖父一樣為官清正,卓有政聲。據明萬曆間漳州的官方紀事碑中載:推官聶應科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視察漳州知府周鋒在銅山所設浙兵營防務工作。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時節。任御史時,《中國思想家評傳·潘季馴評傳》中有記:其中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聶應科「彈劾潘季馴衰老無裨,疲駕負乘」的言辭尤為尖刻。潘季馴(公元1521-1595年)為明水利家。《明史·張廷玉傳》《明史列傳馬經倫》又記: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因侃侃直陳,不避權貴,「御史聶應科等19人俱調外,留者並停薪一年」。據《上高縣志》記載:聶應科以侍奉九十歲的老母為由,「後以親老告歸,侍養廷闈,課督孫子,捐資修葺學宮作記重新文閣」。他以聶珙為榜樣專事培養後人,一時聲名遠播。聶珙故居及墓地聶珙的故居坐落在豸上村中心地段,是豸上村聶姓的祠堂,但其故居曾於清同治五年(公年1866年)被火焚毀。今存在牌坊石物件,與聶珙故居形成了一個整體,當時十分氣派。聶珙葬於上高縣西35公里九峰山蘇公平背後。墓呈橢圓形,長4米、寬3米,周圍石砌,中間封土。墓前兩側豎望柱一對,有石碑兩塊。墓碑橫式陰刻隸書:「山東兵備道副使聶珙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