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歷代御醫推薦給皇帝的養生食譜

歷代御醫推薦給皇帝的養生食譜

發布時間:2021-02-26 22:02:17

1、歷代御醫推薦給皇帝的養生食譜

黃帝吃的不一定適合你吃啊!還是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學習下專食療的課程吧!
中國中醫屬科學院是隸屬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的集中醫葯科研、臨床和教學為一體的國家級的綜合性的權威機構,是中醫葯行業的「國家隊」。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非學歷教育(包括繼續教育、中醫葯技能培訓和中醫葯普及教育等)唯一的直屬機構。中心成立於1994年,旨在充分利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各項資源,為國內外在職中醫師、中葯師、針灸師、按摩師以及有志從事中醫葯事業的人士提供一個學習、深造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提高醫療、技術和學術水平和實際技能。中心擁有充分、高效整合、配置中國中醫科學院,甚至國內中醫界各項人才資源的能力和條件。
找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網站非常簡單,只需百度一下即可!

2、古代皇帝吃山珍海味,還有專門的御醫,為何大多中年不到就死了?

古代的皇帝之所以中年不到就死,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身體體質很差,雖然吃的很多,吃的很好,但是平時不運動,再就是基因的問題。

3、古代皇帝天天熬夜爆肝為了朝政,那他們都是通過哪些養生的手段來調理身體呢?

在古代,皇帝的身體也就是龍體,也是需要好好調理好好保養的。雖然皇帝在古代熬夜爆肝為了朝政,有時候也是為了紅顏,但是他們調理養生的方式卻有很多。

首先,他們的飲食方面,皇帝會有一個專門的營養師為他調理,皇帝他們吃的不光是山珍海味,還有各種營養補品,太醫對皇帝的身體狀況進行定期查正,後會進行一些針對性補充。而且對於不同的時節節令,也會用相應的食材進行調理,可以說是比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生活要規律,要健康的很多。而且皇帝的飲食是非常的規律的,因為會專門有人記錄時間來給皇帝制定一個營養補給。

另外皇帝也會去很多地方去旅遊玩耍,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放鬆,也是對身體的一個調理調養。看看那些美麗的風景,心情就會好很多,自然自己的那些疲勞也會緩解。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是值得推崇的,遊玩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個調理。

另外古代的皇帝也是非常喜歡騎馬和射箭的,他們通常會去那些樹林去騎馬射箭,去獵捕那些野生動物。在很多的影視作品當中都會看見那些皇帝和帶領著自己的小軍隊去樹林裡面捕獵,這些運動也是非常的調理身體鍛煉身體的。

另外很多皇帝也會做一些運動,我知道在康熙皇帝的時候他每天早上就會早起做一些運動,比如說,深呼吸,四方跳等,這些運動對於皇帝的疏通脛骨,活動血脈都是非常的有幫助的。所以康熙皇帝也活了很長的壽命。


4、有沒有人知道古代御醫醫好皇帝的經典案例啊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衛,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內家。曾擔任南朝容梁宮廷的御醫,江陵之戰後,被北周朝廷招募。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連年的征戰中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說話,眼瞼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見東西,還有一隻腳也縮短了,無法行走,從這些症狀看,武帝得的是中風。請來姚僧垣看過,姚僧垣認為皇上得的病涉及五臟多個器官,不能一下子全都治療,要一個一個地治,於是他按照輕重緩急,先用葯治療語言功能,待皇上能夠言語自如,就開始治療眼部的疾患,最後再治療腳,這樣循序漸進地治療,武帝的病逐漸痊癒了。
許紳,明代醫學家,京師(今北京)人,任太醫院使。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發生了壬寅宮變,楊金英等十數名宮女用黃綾布幾乎把明世宗勒死 。明世宗被勒受驚,氣息將絕,諸御醫畏懼獲罪,不敢用葯。惟獨許紳冒著萬死,大膽下了重葯,明世宗吃完之後,過了七八個時辰終於呻吟出聲,吐了好幾口紫血。之後,再經過許紳一段時間的調治,才慢慢康復。

5、是中國最後一位御醫,現104歲,他的皇家養生秘方是什麼?

一代葯王孫思邈曾在《大醫精誠》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從古至今,醫生都是一份極為神聖的職業,真正優秀的醫者心懷慈悲、敬畏生命,歷來受到人們的尊重。

在古代醫生也分不同的類別,比如居無定所、四處行走治病的叫做游醫;一邊賣葯一邊治病的叫郎中;坐在葯店裡為患者診脈看病的叫坐堂醫等等,而在宮中專門為皇室供職的醫生就叫做御醫或太醫。

御醫通常直接為皇帝及皇室家眷服務,即使是末代皇帝溥儀,也有屬於自己的專屬御醫。這位御醫名叫愛新覺羅·鸚烈鵬,出生於1916年,是努爾哈赤第六子塔拜的後代,後來他們家族這一支發展為世襲清朝御醫,以醫術高明著稱。

鸚烈鵬出生的時候清朝已經滅亡,但由於他們家族為中醫世家,鸚烈鵬本人又展現了出眾的醫學天賦,故而他的叔父愛新覺羅·書堂決定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授予這個聰穎的孩子。在叔父的教導下,鸚烈鵬在沈陽滿族維城中學讀書時就已經掌握了清宮中多種宮廷方劑,甚至有許多還是祖傳秘方。

25歲時,鸚烈鵬成為了溥儀的專職保健醫師,當時溥儀在偽滿洲稱帝,鸚烈鵬也由此成為了清朝的最後一位御醫。他在溥儀身邊任職了10年,期間兢兢業業,並不斷充實自己,醫術愈發高明。只是好景不長,隨著偽滿洲國的覆滅,鸚烈鵬也在1951年因為曾為偽宮廷工作而被捕入獄。

1979年,在牢獄中關押了近30年的御醫終於被特赦,此時他已成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耗費在了獄中。然而鸚烈鵬並未對生活喪失信心,學醫之人不忘初心,始終以濟世救人為理念,他重新將自己投入醫學的海洋之中,從中重拾了人生的信念。

成為新中國普通醫師後,鸚烈鵬開始開辦自己的私人診所,曾經學習到的宮廷秘方也得以通過他而傳入民間。他高超的醫術並未被荒廢,多年來,無數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在他手中重獲新生,他也成為了沈陽、本溪等地的一代名醫。

不僅僅是治病救人,鸚烈鵬充分發揮了醫者無私、仁善的品格,將自己多年珍藏的秘方無償獻給了國家,還多次為省內外的中葯廠免費改良葯方。良醫濟世,著手成春,鸚烈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名醫本色,他高尚的品格無疑令人感慨又感動。

如今鸚烈鵬已經是個104歲的老人,由於心態好、保養得當又經常行善,老人的身體依舊很硬朗,如果有需要,他也依舊會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中國名醫傳》中,鸚烈鵬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妙手仁心,真醫者大愛無疆,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

6、古代御醫給皇帝治病有什麼規矩?

御醫和太醫,早期國家體制下的醫生職務稱謂之一,專門服務皇帝及其皇帝宮廷中的家眷,直接聽命於皇帝、指定的大臣(包括皇帝身邊的掌事太監)、娘娘等,間接聽命於其它後妃、皇子等。
皇帝禮賢下士,會命御醫救命或者醫治重疾。
也有將御醫贈予重要的功勞勛著的大臣,短期或者永久貼身保健治療。比如,晚清一品經略督臣傅振邦,在其連連解圍邊疆吃緊戰事,每克必勝,救國朝於危難;由於陣前督戰腕部受重傷後,同時還在肩負國家重任,皇帝便賜御醫專門負責他的傷病及健康。後來另賜御廚,與御醫共同負責治療和保健工作。
御醫院在清代叫太醫院,所以御醫確實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真正的御醫是極少極少的。正如為官者常被人稱為「老爺」,而被稱為「老爺」者不一定是做官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來看看《清史稿·職官志》中關於太醫院的記載: 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與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三十人,無品,相當於現在醫院里的助理醫師。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太醫院的「御醫」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連院長、兩位副院長在內才十六人。即使從最廣義的意義上說,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醫院的大夫總共只有九十二人。太醫院的「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也就是說,有處方權;第四級的「醫生」看來只能當助手。「醫生」的「生」字,是「生員」的意思,「醫生」是見習大夫。
歷史上關於御醫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職責分工也各不相同,從最初的醫巫共侍皇上,到後來越來越龐大的太醫院,為皇宮貴族提供醫療服務的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跟我們今天的一個綜合醫院差不多。在這個組織中,御醫也進一步有了更細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專為皇上診脈的,有采葯制葯的,有嘗葯的,還有負責記載處方、整理檔案的,本書所要披露的就是這樣一群人的生活。在御醫中還有一群人,他們不是太醫院里的御醫,他們有的已經是朝中官員,有的是在民間行醫,由於他們出色的醫術被世人傳頌,皇室因此經常會請他們給自己治病,他們是皇帝欽點的御醫,通常這群「欽點御醫」治癒的都是疑難雜症,治療的手段都非同一般,其中許多醫案都成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御醫的一舉一動,都關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們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夠治癒皇宮貴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們就能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然而也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診治失誤,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這些榮華富貴就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甚至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清 《清實錄》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冬十月癸酉(1908年10月21日)載,「皇上胃不和,畏飲食,大便積八日,步履益艱,上疾增劇……諭令各省將軍、督撫,保薦良醫。旋據直隸、兩江、湖廣、江蘇、浙江各督撫,先後保送陳秉鈞、曹元恆、呂用賓、周景濤、杜鍾駿、施煥、張鵬年等來京診視」。「獨江督所保御醫周景濤,所開葯方與陳、曹各醫所開者不甚相同。據內監雲,近兩月來,各醫所開葯方,皇上輒不願飲,十劑之中僅服一二劑,獨周醫之葯,頗得聖上歡心,故四日之中已診三次。」(周景濤的脈案葯方略),一九零八年的《申報》對這一段也有詳細記載。光緒病逝後周景濤被革職返鄉,自製「景濤腸胃永康液」為鄉里治病,「一般病症,僅一劑湯葯就能治癒」,因周氏醫學湛深,又為御醫,識見宏博,故「遠近求診者,日以百計」。周氏醫德高尚、謙虛近人,所診者又多為貧困鄉里,所以深受百姓愛戴。周氏後人周健康教授秉承祖訓,在原組方基礎上,結合現代生產工藝,使祖方療效更趨明顯,已成為目前治療腸胃病的首選葯物。
綜覽光緒被囚後10年之醫案,雖然時有慈禧之干涉,以及光緒自己多次不當之過問,指責等,御醫們除不得不委婉尊旨診斷、處方、用葯外,在整個醫療過程中,無不盡心竭力,千方百計診視、治療。在他們的脈案中,幾乎反映了時代的最高理論與技術水平。即是受到無端之指責,甚至極嚴勵的斥責,仍然競競業業,認真負責進行診療處方用葯,在與同行會診中仍然提出自己的辨證論治意見,共同商討以求更佳醫療方案的共識。嚴格講:數十位曾為光緒診療過的御醫,特別是後期多位御醫與外薦名醫,無論從醫療技術,還是盡心盡力認真負責的態度上講,可以說一無責任事故,二無醫療技術事故可言。但是,當光緒34年10月21日,光緒帝因為久病不治而「龍馭上寶」後,諸位經治搶救之御醫們,無一因此而獲罪,慶幸的是必竟已是20世紀初了,他們被免除了殺頭、株連家族的重罪,但也絕難逃掉被降級,革職之處分。
且看光緒死後第三天,連下兩道詔書:其一,專為處罰各省所薦之名醫;其二則是專對太醫院御醫的懲處的命令。
第一道處罰諭旨:「上諭,前刑部主事陳秉鈞、分部郎中曹元恆、江西玉山縣知縣呂用賓、江蘇阜寧縣知縣周景濤、浙江候補知縣杜鍾駿、江蘇候補知府施煥、候選道張鵬(彭)年,均著降級,留任。」
陳秉鈞(約1840-1914),青浦(今屬上海)人,字蓮舫,世醫出身,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應召,五進宮廷,為光緒治療虛勞曾獲顯效,乃敕封三品刑部榮祿大夫,充御醫值御葯房。光緒死被降二級,後以年老乞歸,晚年寓上海。門人董韻生輯《陳蓮舫醫案秘抄》(1921),書中醫案多帝王,王公大臣者。
周景濤,晚清翰林,字松孫,號洵生,福建侯官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第六名進士。散館改主事,又改江蘇阜寧縣知縣。 世醫出身,尤善腸胃病,光緒死後,被革職居於鄉下,賦詩作畫,自製景濤腸胃永康液為鄉里醫病,名噪江浙。
曹元恆(1848-1931)江蘇吳縣人,字籍涵,號淪洲,世醫出身,幼承庭訓,治病辨證精審,立法嚴謹,處方靈巧,以內科名冠吳中。光緒33年(1907),光緒帝病重,曹氏與陳秉鈞應召北上為光緒診療疾病,光緒病死後,因病告歸。弟子屠錫淇匯編有《曹滄洲醫案》(1924)。
杜鍾駿,江蘇揚州人,字子良,家傳外科尤精內科,臨證能察隱微,名噪江浙。光緒戊申在浙江節署充戌政文案,馮星岩中丞舉薦,「浙江候補知縣杜鍾駿,脈理精細,人極謹慎,堪備請脈」,上諭:「馮汝騤電奏悉,杜鍾駿若迅速來京,由內務府大臣帶領請脈,欽此。」(1908)7月16日即為光緒診療,宣統元年(1909)撰有《德宗請脈記》。
第二道懲處「上諭: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醫士忠勛、恩糧戴家瑜,均著革職,帶罪效力」。
張仲元(?-1920?)字午樵。清末醫學家,曾任光緒年間太醫院院使,光緒病逝曾被革職,帶罪效力處分。宣統時曾晉級「花翎三級頂戴、督辦清察管理太醫院事務」。從光緒四年始,直到光緒34年死,30年間曾無數次為光緒診病醫療,雖然中間無數次換請他醫診療,但不當重要時刻,均有張仲元為光緒請脈診療,直到光緒臨終的10月20日,在請四御醫診療之後病危重旦夕之刻,仍請張仲元診脈以定吉凶,可見其在太醫院醫術之超群與被重視之程度。直到宣統紀元12年,張仲元仍在為小朝廷之宣統診病。
御醫留給我們更多的是那些值得借鑒的珍貴醫方,在今天高科技的醫療技術下,有些可能已經被替代,但是有很多中醫之道,至今反而令西醫治療所嘆服,是人類不得不推崇的萬年醫療精粹。古代醫療技術某些方面相比現代的高科技手段下的方法及醫葯雖然落後,但是為了至高無上的皇帝,醫家也會傾盡全力為皇帝保養,於是也有了很多長壽的皇帝,這是現代人都望塵莫及的,今天我們能夠有幸看到這些秘而不宣的宮廷秘方,從中獲取有益的保健知識,也要感謝那些在治病救人過程中,不忘整理經驗、著書留存後世的御醫們,這些珍貴的資料也讓我們能夠得以與之更親密地接觸。

7、古代皇帝如何養生?

大家都知道,世人都想長命百歲,身體強健;皇帝也是人,當然不能例外,作為古代最有身份地位的他們,更加是想萬壽無疆啦,要不然讓下面的人天天喊著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爭權奪利使皇帝每天都處於超負荷的狀態。所以帝王們幾乎個個不惜財力、人力和物力,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尋求「長生術」:從秦始皇的「求仙路」、漢武帝的「長生夢」到大唐宮廷研製「長生不老葯」、明世宗「深宮煉仙丹」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可惜事與願違收效甚微,歷數我國從夏禹至清末五百位大小帝王,活到七十歲以上的僅為九人,只佔百分之一點八,可謂「帝王七十古來稀」;仔細盤算,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三十九點二歲,比古代社會平均壽命還要短得多!笑,最具權勢的他們。往往傾國之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法子,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最長壽的五位皇帝。

第五名大周皇帝武則天80歲

三點,一禪修:武則天當過尼姑,受到禪修的好處,富貴後更是尋找有道高僧學習;二中葯面膜: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另一個是御醫張文仲愷的叫常敷面脂以天然中葯製成,以現在的生產力並不貴,感興趣的女性朋友可以去找中醫問下。三元陽足:武則天養了很多面首,按照中醫來說,如果房事和諧的話,也會起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第四名宋高宗趙構81歲

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因不思收復北方故土,寵信奸臣秦檜和下令處死岳飛岳爺爺。痴活一世,不足學。

第三名梁武帝蕭衍86歲

「弟子蕭衍,從今以後,決心斷絕酒肉,假若再飲酒食葷,殺害生靈,原受一切鬼神制裁,將墮阿鼻地獄。「盡有戲之要道,窮清理之奧妙」這位的總結起來有3點,一勤讀書:他認為讀書促進腦運動,帶動血液循環,延緩衰老;二戒酒葷:他認為葷食是人換一切病的原因;三少女色:性生活混亂往往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作為皇帝,後宮只有7人,晚年30歲不近女色。這點中醫認為非常對,「留的一分精,便有一線生機」。

第二名乾隆89歲

「慎起居,即飲食為養生之常道耳」作為一位皇帝,他沒有愛練仙丹的職業病,實難可貴。乾隆的養生道就在這一句話里,慎起居就是說按照正常的生物鍾睡眠起床,不要熬夜。(最近外國人因研究熬夜壞處獲了2017諾貝爾獎)乾隆飲食一日兩餐,早餐通常6點吃,晚餐在12點到14點吃,堅持多餐少食,其餘時間吃點點心或者熟食。

第一名黃帝118歲黃帝是華夏始祖,五帝之首,開創了道教,《黃帝內經》更被譽為中醫起源。「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筆者不加多以贅述,畫下重點,大家自行學習吧「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新年馬上到來,祝關注過老周的朋友們都早點回家玩耍,來年萬事如意,步步高升,那些沒關注老周的,哼,也一樣。

8、給皇帝製作飲食的地方稱為

一般稱為御膳房,有關的解釋如下:
在這眾多的膳房中,最大的是為皇帝服務的「御膳房」。故宮內的御膳房有兩處:一處是在景運門外(現在的珍寶館南面),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御菜膳房」不但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而且有時還為值班大臣備膳。另一處在「養心殿」側,叫「內御膳房」,又稱「養心殿御膳房」,無數珍饈異饌都出於這里。
此外,在「圓明園」、「頤和園」等御園內,也設有御膳房,稱「園庭膳房」;在熱河、灤河、張三營等行宮的御膳房,稱「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時,都帶有一個御膳班子,以供其吃喝。
究竟有多少人為帝王的吃喝服務呢?沒有人能拿出一個准確的數字。不過,我們可以從「養心殿御膳房」看到,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就有幾百人之多。據史料記載,「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夫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
還有眾多「司膳太監」,其名目和數額也十分可觀;七品執守侍總管太監100人,抬水差使太監10人,專司上用膳饈,各官饌品及各處供獻、節令宴席、隨侍、坐更等事。
此外,還有「額外招募廚役」多人,如某王府、某大臣或飯庄所制菜點,一旦為帝後所賞識,即招其廚入宮。如清朝末年,一個賣芸豆卷的小販,因其所做芸豆卷得到慈禧的賞識,便被招進宮來,專為她製作此品。這種廚役,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幾十年,而實際上,有的人每年僅做一二次菜點,有的甚至從未傳制一菜一點。
除了眾多的廚役、司膳太監之外,還有一些專門為皇帝研究吃喝的御醫。他們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千方百計搜尋食物奇譜。如太醫官忽思慧,僅在《飲膳正要》一書中,就向皇帝呈獻「聚珍異饌」和「諸般湯煎」的食譜150個,「神仙服餌」23種,「食療諸病」61種。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絕非常人可比,這連飲用之水也要大力選擇。從元代帝王起,就專門飲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幾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從玉泉山到紫禁城,馱水的馬車沿路不絕。
帝後們所食用的大米分黃、白、紅數種,有的是遠力的貢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還有的取自皇帝的「試驗田」——中南海豐澤園試種之名稻。
清宮內務府下設「慶豐司」,專門為皇帝養殖牛羊,供應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數不清的山珍海味,罕見的干鮮果品,從四面八方向皇帝進貢。像東北的「飛龍」、江蘇的「糟油」、鎮江的「鰣魚」、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棗、令同的「銀耳」等,都曾經是飛馬傳送的貢品。
皇帝吃飯分傳膳、進膳、用膳三段進行。每次傳膳前,先呈膳單,膳單上註明用膳的時間、地點、菜點的名目,哪品菜點用什麼食具盛放,用什麼桌子等。乾隆等人用膳,多在「乾清宮」、「養心殿」、「洪德殿」等處,每逢忌日,則在齋宮吃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廚、太監,雖經再三挑選,還是信之不過。為了防備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賞給後妃一部分,或者讓貼身太監先嘗嘗,然後再吃,吃時,也要用銀盤子,象牙筷子檢驗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御膳房
帝王一餐譜,百人數年糧。平日皇帝最普通的一頓飯也要上20左右品菜。據載,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就上了「冰糖燉燕窩」、「掛爐鴨子」、「肥鴨」、「掛爐肉」、「野意熱鍋」等菜19品種和「鴨子粥」1品;晚膳上了「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及賞給後妃的菜點共37品。僅11日兩頓就上了76品菜點,若再加上兩頓小吃就更多了。
到慈禧太後專權時,吃飯更講究異常。廚師每天為之搜羅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精心烹制,花樣無窮。慈禧每頓正膳所用菜餚至少要擺滿三張拼起來的膳桌,菜點常常在百種以上,冷盤、熱饈、爐食、小菜應有盡有。
此外,還設有「壽葯房」,備有各種名貴補葯,供其享用。
清宮最盛大的宴席是「滿漢全席」。它始於乾隆年間,慈禧專權時,更為奢侈。那時,每逢皇帝的大婚、千秋、冬至、春節等重大的節日,常常是御宴大開,隆重異常,少則宴桌擺滿丹台,王公重臣盛裝赴宴;多則宴桌遍布太和殿前的大院內,滿漢臣子普浴皇恩,公子王孫遍嘗御宴。
御宴備有山珍、海味、珍禽、異獸、鮮蔬、名果諸類饌饈。據說,有時要上134道熱菜,48道冷盤,還有各式點心。到清末,菜餚最多達200餘款。開宴時,儀仗排列,鼓樂齊鳴,十分隆重。宴會的最後一幕,往往是群臣搶宴,御品入囊,一掃拘謹,又是一番情景。
另外,還可以從御膳房那些金杯玉盞上看到帝王們無比豪華的宴飲生活,在紫禁城「珍寶館」內,今天尚可看到一些當年帝王們所使用的金銀玉器。在「養心殿御膳房」內,究竟為帝王置備了多少金銀玉石餐具,今天無法計數了。但在「寧壽宮」慈禧膳房中,就有金、銀、牙、玉餐具150多件。其中,金餐具重5816兩,銀餐具重10590兩。
歷史的變遷,那曾經千百年飄揚著山珍海味奇香的御膳房,也同鍾鳴鼎食的帝王們一起為歷史所埋葬,為帝王備膳的無數御廚們及後代也所剩無幾了。但是,御廚們創造的高超的烹調技藝,都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9、為何 與皇帝有關的 都用「御」字,如 御膳 御廚 御醫 等等,請詳細解釋之 萬分感謝

御字有四種含義:
基本字義
1.
駕駛車馬:~車。~者。
2.
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專的治理,統治:屬「百官~事」。~下。~眾。
3.
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用。~覽。~旨。~賜。~駕親征。
4.
抵擋:防~。~敵。~寒。
皇帝有關的「御」就是第3個的解釋,所以跟皇帝有關的都用「御」字。

與歷代御醫推薦給皇帝的養生食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