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之時令養生

黃帝內經之時令養生

發布時間:2021-02-26 22:00:36

1、學習了黃帝內經對生活和認識有什麼影響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所以周圍的很多人常感到疲勞、乏力、肌肉及關節酸痛、頭暈心悸、睡眠紊亂、食慾不振、便溏便秘、性功能減退等情況,以及情緒低落、心煩、焦躁、易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症狀,這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亞健康。那在醫療水平和物質條件都十分優越的現代社會,為什麼有出現這些症狀呢?早在2000多年前的《內經》就給了我們較為貼切的解釋「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學習《內經》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書中所隱含的古老的中醫養生之道時時觸動著我。《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寥寥數語卻包含著極其深刻的涵義,在這里我試著簡單的解釋一下。「法於陰陽」:法,簡單的理解是效法的意思,就是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適應自然氣候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讓人不僅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能逐步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能動的改造環境,使之更好的適合人類的生存。這一理論作為養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認識到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遵從這一規律,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內經》中明確的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這一觀點主要闡明了「氣候與養生長壽」的關系和「氣候對養生長壽」的影響。《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具體論述了順應四時陰陽、調攝精神的養生方法,是法於陰陽思想的具體體現,四時陰陽的盛衰消長,表現為自然景象、氣候各異,使萬物生長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須適應四時之氣,方能使自身的陰陽之氣得以平衡。「合於術數」:合,可以理解為調和,術乃修生養性之法,數是多種的意思,「合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之術。中醫養生之術種類很多,有導引按摩、叩齒漱津、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運動而達到健體強身、延年益壽。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曾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飲食有節」《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以為我們總結出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食譜有主食、副食,而且闡明了各自的作用。五穀:稻米、小麥、薯、小米、高粱之類為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熱量和能量;五果、五菜為副食,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在新陳代謝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豬、牛、羊、雞、鴨之類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蛋白質、脂肪和各種氨基酸。因此「謹和五味」是飲食有節的重要方面。另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指飲食過量而傷害人體胃腸功能影響消化。《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人賴飲食五味以充養精神元氣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五味不調便可傷及五臟,故「謹和五味」便可氣血流通,筋骨強勁,五臟安和,而健康長壽。「起居有常」起居指作息的意思,有常是有一定的規律,「起居有常」是要求我們生活要有規律。《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根據季節的變化制定了與之相應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夏季「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季「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我們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於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反之則會半老而衰。「不忘作勞」 作勞即為勞作,包括勞力、勞心和房勞等方面。含義有三:其一是要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其二是要告誡人們不要違背常規地勞動,注重道德養生;其三是要節制「房事」,不要妄泄腎精。而那些「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諸多方面,便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很高道德修養、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養、違背常規地勞動、不節房事、不注意保護自己的腎精,必然會造成人體虛弱,加速衰老。《內經》之中所隱含的不僅僅是養生的方法,更深的理解是人處事的大道,精神的升華。

2、黃帝內經之百病解毒丹方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2011-08-11 香墨苑 閱 5232 轉 146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分享到微信

第一步氣——風(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第二步氣——熱(春分,清明,穀雨,立夏),
第三步氣——火(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第四步氣——濕(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第五步氣——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氣——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一 立春助陽生發
(2月3-5日)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陟負冰
宜:多梳頭,清熱解毒,補陽氣;
忌:吹風,刺激性食物
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補陽氣的蔥,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補肝陽)等生發性食物。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斂作用的少吃。芽菜中可放一些姜絲中和其寒性,宜涼拌,煮湯為佳。豬血是養血的,韭菜炒雞蛋是補肝腎,益氣血的美食。韭菜炒豬肝,氣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陰虛有熱,患瘡瘍的人最好不要吃。還可以多吃芥菜,雞肝,鴨血,紅棗等溫性食物。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酸味入肝,會導致肝功能偏亢,損傷脾胃。不吃油膩及刺激性食物。適量運動有好處。
頭痛發熱傷於風,按摩食療得健康。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防風食物——天麻,可製作天麻(20克)燉魚頭。梳頭也將風邪拒之門外。風池穴,風府穴。
春來痔不來,春去痔無蹤。痔瘡是腸胃內熱蓄積而成。多吃時令菜。菠菜泡紅酒,田螺水汁,提肛運動三法可治痔瘡。
立春水痘發病高,清熱解毒是關鍵。「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可選用金銀花甘蔗汁。甘蔗,入肺經,胃經,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能。解毒祛濕方:新鮮馬齒莧30克搗爛成汁,荸薺粉20克,加入適量冰糖,倒入開水攪拌均勻。荸薺,性寒味甘,入脾,胃經,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濕的功效。多吃稀粥,米湯,面條,白菜,芹菜,菠菜,胡蘿卜汁,綠豆海帶湯,新鮮水果。
是月食地黃粥以補虛。
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咸酸增辛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極溫暖。早起夜卧,以緩形神。勿食生蔥,損人津血。勿食生蓼,必為症痼,面起游風。勿食蟄藏之物,減折人壽。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宜拔白發,七日宜靜念思真,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遠行。
宜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豌豆苗,春筍,山葯,藕,蘿卜,荸薺,甘蔗,芋頭等。——孫真人十二月修養法

二 雨水謹防濕邪
(2月18-20日)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宜:喝粥,補腎健脾;
忌:立即收起冬衣
雨水來臨濕氣重,當心脾胃受傷害。「反了春,凍斷筋」,「春天喝粥,勝似補葯」,推薦薏苡仁黨參粥。還有茯苓,芡實,小米,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亦可以加一些花椒。
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春捂的重點是腿和腳,穿衣宜下厚上薄。「寒從腳起,濕從下入」。足踝以下雙腳共有66個穴位,佔10分之一。常敲風市穴。脫衣以15度為度。
肝脾相利,養肝莫忘調脾胃。「脾胃作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調肝養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麥,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紅棗,山葯等。其中茼蒿是時令蔬菜,最適宜。對老年人來說,按摩腹部也可調養脾胃。
補腎兼健脾,五更不再瀉。多因腎陽虛引起,宜補腎健脾。推薦荔枝大棗粳米粥。荔枝,補脾益血,壯陽益氣。配山葯,蓮子更佳。平時多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

三 驚蟄順時養陽
(3月5-7日)
桃始花 倉庚(黃鸝)鳴 鷹化為鳩
宜:養護陽氣,較緩和地運動;
忌:過度操勞。
二月二,龍抬頭。
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肝區疼痛,眼睛干澀,睏倦,頭頂痛,咽干口苦,打嗝,腹瀉,手腳抽筋等都與肝相關。零食吃點話梅,杏脯等,不吃甜味夾心餅干,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幫助排毒。女貞子的中葯,具有補腎滋陰的功效。滋陰清肝火,最常用的莫過於菊花了,有克制燥氣的功效。
背痛腳涼者,補足陽氣以健身。多吃精白面,吃一些偏陽性的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等來養護我們的陽氣。另外,還可以喝點酒,最好是高梁酒。氣不虛,血熱之人是不能喝酒的。補氣穴位:足三里和關元穴。「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驚蟄到,防蟲擾。賠補正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板藍根,永不過期的中葯抗生素,功效只有清熱,涼血。還有薄荷,菊花,牛蒡子等清熱葯物。春季蔬菜蒓菜,也是預防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佳品之一。
春練宜從驚蟄始,緩和運動最健康。如走路,登山,慢跑,打太極等。推薦放風箏,具有清目,瀉內熱,解憂,健身的作用,「風箏療法」。
二月腎氣微,肝當正王。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勿食黃花菜,陳醋,菹,發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氣壅,關膈不通。勿食葵及雞子,滯人血氣,冱精。勿食兔及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仲春氣正,宜節酒保全真性。——《孫真人十二月修養法》

3、冬病夏治出自哪本古籍,原義是什麼?延申義是什麼?

冬病夏治出自《黃帝內經》。原義是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葯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延申義是做事要懂得逆向思維。

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瀉、關節冷痛、怕冷、體虛易感等反復發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4、黃帝內經春夏養什麼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天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的時節,天地間發動著生長的氣息,萬物都欣欣向榮。這個時候,人們應該晚睡早起,放開腿腳在庭院中漫步,披散頭發、舒展身體、讓心情愉悅,如同春天般充滿生機。要使萬物生長而不要殺戮、要多些給予而少斂奪、要多承善賞閱而不要摧殘撻伐。這是順應了春季的時令,保護人體「生發之氣」的道理。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就會損傷肝臟,到了夏天就容易發生寒性的病變,使人體儲存保障「夏長之氣」的能量出現不足。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三個月,是萬物蕃實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交合,萬物也就開花結果了。這個時候,人們也應晚睡早起,不要厭煩夏季的日熱天長,保持心情愉快而不生怒氣;就像含苞的花朵綻放出秀顏那樣,使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宣通發泄;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著熱愛與喜悅。這是順應了夏季的節令,保護人體「長養之氣」的道理。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使人體儲存和保障「秋收之氣」的能量不足,到了冬天也會使瘧疾的病情加重。

5、春季如何養生,時令養生知多少

1、注重飲食調養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春季飲食養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2、穿衣要防寒保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春季氣溫反復變化,特別是中老年人代謝功能和調溫功能比較差,一旦遭遇「倒春寒」受涼,極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北方春季多風,是支氣管炎和哮喘等疾病多發時期,所以應嚴防感冒,防止肺部感染。
因此,為了對抗倒春寒,不要過早的脫掉冬裝。當氣溫回升較大的時候,也不要過多減衣,應該隨身攜帶外套,尤其是早晚要注意保暖。
3、飲食要注意預防上火
天氣逐漸轉暖,但早晚天氣依然較冷,風邪漸增,此時整個冬天吃羊肉、補品等熱性食物及在暖氣環境下積攢下的內熱,會隨著大地復甦在人體中生發出來,人們很容易出現口舌乾燥、口腔潰爛等情況,也就是俗稱的上火。
因此,此節氣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補充人體水分,菠菜、韭菜等都是不錯的蔬菜,少食油膩之品。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葯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吃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
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6、黃帝內經成書於什麼時候啊?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內之首。相傳容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6)黃帝內經之時令養生擴展資料: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參考資料:網路--黃帝內經

7、又到了養生的季節了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比如,冬季能吃,能進補,但無節制就易患肥胖症、富貴病等。因此,進補必須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辨證進補原則補葯適用於各種虛弱不足的病症,比如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婦女產後、外科手術後,或慢性病變、年老體衰等,都可以辨證選用補葯進行調補。一般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如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滋陰,陽虛壯陽。
適度原則補葯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多多益善。很多補葯都有一定的偏性,如補血葯(如紅棗、熟地、桂圓肉、阿膠等)性質粘膩,過量服用會傷脾胃,造成腹脹、食慾下降等。
食補為本原則中醫特別強調食物的補益功效,而某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葯物的治療功效。食物的營養作用是任何補品都不能替代的,應該是「紅、黃、綠、白、黑」各色五穀雜糧都吃,多種營養全面、均衡地吸收。
養生保健的話,最主要還是從每天的生活起居方面做起,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身體健康,飲食一也挺重要的,多吃點水果,蔬菜,少吃油膩的。多喝水。也可以喝紫葡茶,改善內環境,旺盛器官功能,,能增強機能,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
下面給你幾個建議:
1、充足的睡眠
2、愉快的心情
3、均衡的營養
4、適量的運動

8、春夏秋冬養生原則是什麼?

《黃帝內經》根據五行學說,以人體五臟為中心,五色與五臟相配,即綠紅黃白黑。紅主心,綠主肝,黃主脾,白主肺,黑主腎。那麼一年四季就都有那些對應養生的食物?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吃什麼益處多而且健康呢?一:春季:春之芽,春日食春芽是大自然的賜予,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要「食歲谷」,意思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發出新鮮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等。

春韭:春日,嘗鮮,首推春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韭菜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春韭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為鮮美。其根白如玉,葉綠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樣,既可佐肉、蛋、蝦、墨魚等,又可做蒸包水餃的餡料。炒綠豆芽或豆腐乾時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菠菜解毒防春燥:春天裡吃食的菜蔬還有菠菜,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為佳,「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中醫也認為菠菜性甘涼,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

蔥蒜殺菌助春陽:蔥、姜、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重要的葯用價值,可增進食慾、助春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

春筍:說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筍。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如果說肉食者鄙,食筍則正好相反。筍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雋永。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中醫認為,春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

1、春季第一茶:玫瑰花,「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吃春」的重點不僅在於「吃」「喝」也同樣重要。春季第一茶,亦花亦茶——它就是大家熟悉的玫瑰花。玫瑰花茶性微溫,具有活血調經、疏肝理氣、平衡內分泌等功效,對肝與胃有調理作用,並能消除疲勞、改善體質,適於春季飲用。此外,具有「解郁聖葯」美譽的玫瑰花茶,還能讓你的心情「多雲轉晴」。不僅如此,玫瑰花茶還能美容養顏,有助改善皮膚乾燥、消除色斑、改善膚色。2、養脾佳品大紅棗: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3、入脾養血龍眼乾:龍眼乾適合安神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乾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乾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二: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在一日三餐中,注意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雖然味道上不是那麼適口,不過卻是暑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三伏天氣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飲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飲料,不但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而且可以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注意補充維生素高溫季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缺乏各種維生素。此時,可以選擇性地定量補充一些維生素,最好是食物補充,可以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腎、蝦皮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別忘補鹽補鉀夏天出汗多,體內喪失的鹽分就比較多。所以要注意多吃些鹹味的食物,以補充體內所失鹽分,達到身體所需的平衡。此外,出汗多也會導致體內的鉀離子喪失過多,具體的症狀是人體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等。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因此可以酌情有控制地吃一些草莓、杏子、荔枝、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蔥、芹菜、毛豆等含鉀也很豐富。茶葉中含有比較多的鉀,夏天的時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補鉀,可謂一舉兩得。暑天宜清補夏天的飲食應該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應該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物,如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多吃解暑葯粥夏天不適合大補,夏天吃大補的食物容易讓身體不舒服,所以羊肉不宜多吃,尤其是血壓高的人。最好是多吃蔬菜,少吃油膩,並注意多吃些可以清熱降暑的食物,如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暑葯粥」。「紅燈」食物炎熱夏季,人體的食慾往往會對人的飲食產生誤導,導致的結果就是滿足了口感,帶來了疾病。所以,夏季要健康,還要多多注意少吃或者不吃不宜食物。

2、少吃涼食氣候特別炎熱的時候,適當的吃一些涼食或者喝一些冷飲會讓人感覺身心舒適,還能起到一定的驅暑降溫作用。但是,這些食物不宜吃得太多。涼粉、冷粥吃得太多就容易傷胃。而雪糕、冰磚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作而成,不可以食用過多,否則容易導致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症狀。目前市場上的飲料品種很多,但是營養價值不高,還是少飲為好。如果喝多了冷飲還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慾,甚至可能導致胃腸功能混亂。吃水果應該適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多種基本營養需求———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蛋白質等,都不是單單依靠吃水果就能滿足的,長期靠「水果化」生存,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產生不利影響。有些年輕的朋友喜歡在夏天的時候光靠吃水果來減肥,其實不是很科學。光吃水果不但會導致很多疾病,而且因為大部分水果含糖量很充足,所以長期大量攝入,並不能達到減肥效果。避免生食水產品水產品的營養豐富且味道好,夏天生食口感也是一流的。不過,像熗蝦、毛蚶、泥蚶、魁蚶、醉蝦、醉蟹、咸蟹等海鮮食品,安全風險較大。因為海鮮中含有很多寄生物,未經高溫消毒,吃了容易傳染疾病。

3、很多人認為,沒有經過加熱或是高溫烹飪的食物,含有的營養元素不會流失,生吃就是最好的。實際上,像蔬菜、水果這些食物生吃比較好,它們所含有的維生素、纖維等營養元素不會缺失。但是生吃蔬菜水果時一定要洗干凈,因為現在蔬菜、水果多含有農葯。家庭用餐多注意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感染,所以切不可將煮熟的食物放在盛過生海鮮、生肉且尚未洗干凈的容器或者碗盤內。夏季尤其要注意及時冷藏已經加工好的熟食品,通常常溫下熟食品的存放時間應該控制在兩小時內。食物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洗干凈並且進行消毒。如果食物已經腐爛、變質、變味,則容易導致腹瀉等症狀,最好別吃。在做涼拌菜的時候,應該加入蒜泥和醋,既可以調味,也能起到殺菌的作用,而且還增進食慾。食物從冰箱拿出來以後,最好在常溫下放置10~20分鍾以後再吃,因為剛拿出來的時候太涼了,對於老人小孩來說,他們脾胃比較虛弱,容易受到傷害。

秋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俗話叫「長秋膘」,這樣不好。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講,認為秋季屬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在我國黃河流域,一到秋季,氣候就變得晴朗乾燥,因此主張應當潤燥。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中醫還認為秋季屬合,萬物收斂,因此又主張「應吃辛以發散」。意思是說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為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3.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的口、鼻、皮膚等部位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燥感,故應吃些生津滋潤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百合:清心安神、消除疲勞,有潤燥止咳的作用;山葯:其特點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蓮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胡桃:能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花生:深秋後花生成熟,宜用鮮花生仁或研末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紅棗:秋食紅棗,益肺補氣,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煨食,效果更好。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蜇、胡蘿卜、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秋燥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薑,它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功能。生薑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看來,秋天不食或少食生薑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秋季是人最容易長脂肪的季節。這是因為立秋之後,天氣慢慢地變得涼爽起來,人的食慾大開,夜間的休息也舒服多了,閑暇時間疲憊的身體更願意安靜地休息,而不願意參加有體力消耗的活動。這樣一來,人體每天的熱量攝入大都超過熱量消耗,使脂肪一點點地囤積起來。如果不加以調整,經過秋、冬兩個季節,人就會胖很多。年復一年,人就會很快「發福」起來。更要命的是,肥胖既有礙人的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所以一定不能「縱容」它。

栗子煮粥吃,能補中氣,單獨蒸、炒,剝殼而食,不僅口味好,而且營養價值高。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過後就是「立冬」。俗語「補冬不如補霜降」。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水果作為時尚食品,盡人皆知。然而,水果也可以作為補品,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凍,核心的問題是飲食的選擇和搭配,有以下幾方面: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冬季:冬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祖國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節,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體康復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冬季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蘿卜、黃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老年人每天早晨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將牛肉適量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有益氣止渴、強筋壯骨、滋養脾胃功效。陽氣不足的老人,可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後去掉蘿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與黃帝內經之時令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