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藩小時候怎麼可以熬夜通宵背書?古人不是很注重養生的么?
都是忽悠,誇大其詞,有助於名人效應。聰明在於積累,天才在於識別。
2、曾國藩曾說,這個人的才能勝我十倍,如果沒有
一提到曾國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清朝晚期的頂樑柱,若是沒有他所創建的湘軍,估計清朝難以延續那麼久,很可能被太平軍滅掉。曾國藩本是個書生,中進士後在翰林院工作,一步步升遷為兩江總督,最終成為朝廷重臣。有一位晚清將領,死前留下一部兵書,他的才華令曾國藩自愧不如,認為此人的能力勝他十倍。
他就是胡林翼,祖父曾做過四品官,可想而知家境肯定不錯,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九歲的時候,就與在朝為官的陶澍的女兒定了娃娃親,十年後兩人成婚。不愁吃不愁喝的胡林翼,一心沉浸在書籍之中,尤其喜歡研究兵法謀略,並樂此不疲。
道光十六年,年僅24歲的胡林翼考中進士,幾年後到貴州做知府。其實當時他有更好的選擇,即使不能到京城做官,也可以通過岳父的關系,到江南較為繁華的地方做縣令或知府,但他並沒有這么做,因為他想磨煉自己,立志造福一方百姓。
太平軍圍攻湖南時,曾國藩帶兵抵抗,起初被打的暈同轉向,甚至多次遭遇到危險,若不是部下死死抱住,他就跳水自殺了。為了改變被吊打的局面,除了調整戰術之外 ,還到處招攬人才,胡林翼就是在這時候被曾國藩發現,成為湘軍的一名將領。
公元1856年,胡林翼因功被任命為湖北巡撫,在他的帶領下,湘軍與太平軍多次激戰,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收復包括武昌在內的許多之前被奪走的城池。此後不久,胡林翼與石達開交手,石達開是太平軍最為出色的將領之一,但這次還是敗在胡林翼的手中,而是損失慘重。
當時安慶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能把它攻克,消滅太平軍指日可待,曾國藩就把此重任交給了胡林翼,相信他能夠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胡林翼布置好作戰計劃,對安慶發起了進攻,在作戰中他身先士卒,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將安慶拿下,曾國藩大喜不已,向朝廷為他請功,皇帝下旨加封他為太子太保。
可惜天妒英才,剛攻克安慶城沒幾天,胡林翼突然去世,關於他的死因有一種說法流傳最廣。有一天,胡林翼到江邊巡查,看到一艘外國戰艦呼嘯而過,不論從速度還是上面的武器裝備,都不是清朝的戰船能比的,這讓他憤然不已,當場就吐了一口鮮血,當天晚上就去世了,除了之前驕人的戰績外,胡林翼還留下了《胡氏兵法》一書。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林翼堅持之力,調和諸將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其才勝我十倍。」
3、誰知道曾國藩的18條《挺經》?
曾國藩《挺經》十八卷:
卷一 內聖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庄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私,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卷二 礪志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飢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卷四 明強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卷五 堅忍 子長尚黃老,進游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游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卷六 剛柔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公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卷七 英才 雖有良葯,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鉏鋙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後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苟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餘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葯之多不當於病也。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風,令人欽仰。身後蕭索,無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為,亦殊覺善不可為。其生平好學不倦,方欲立言以質後世。弟昨賻之百金,挽以聯雲:「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訝書生立功,皆從廿年積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淚斑,蒼梧魂返,莫疑命婦死烈,亦猶萬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登高之呼,亦頗有意。位在客卿,慮無應者,徒用累歔。韓公有言:「賢者恆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蓋自古而嘆之也。
卷九 勤敬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於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
卷十 詭道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嘗望其成立,嘗望其發達,則人之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庄,無形無聲之際,常有懍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卷十一 久戰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兵勇以浪戰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卷十二 廩實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卷十三 峻法 世風既薄,人人各挾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謠言,幸四方有事而欲為亂,稍待之以寬仁,愈囂然自肆,白晝劫掠都市,視官長蔑如也。不治以嚴刑峻法,則鼠子紛起,將來無復措手之處。是以壹意殘忍,冀回頹風於萬一。書生豈解好殺,要以時勢所迫,非是則無以鋤強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馬者,去其害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擾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獨不然。卷十四 外王 逆夷據地求和,深堪發指。卧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時事如此,憂患方深。至於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歸反諸身,況立威於外域,求孚於異族,而可不反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合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於無形。
卷十五 忠疑 蓋君子之立身,在其所處。誠內度方寸,靡所於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寬不怍,故冶長無愧於其師,孟博不慚於其母,彼誠有以自伸於內耳。足下朴誠淳信,守己無求,無亡之災,翩其相戾,顧衾對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慮,稍渝素衷也。國藩濫竽此間,卒亦非善。骯臟之習,本不達於時趨,而逡循之修,亦難躋於先進。獨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負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凈幾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於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裡粲然,中邊俱徹,固自不可幾及也。
卷十八 盈虛 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4、連曾國藩抓到他,都不得不連夜將其處決的人,他是誰?
太平天國當時的主要領導人李秀成被曾國藩抓到後,很快就被處決了。當時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抓到了很多將領都會押送京城,由京城的人進行處置,可是為何抓到李秀成卻直接把他殺害了呢?
在洪秀全死了之後,李秀成就成了太平天國的最高權力者,也就是最後支撐太平天國的重要核心人物。太平天國順應時代的潮流,漸漸的勢力退去,被曾國藩攻入金陵城,然後大肆屠殺太平天國起義的人。而李秀成在保護洪秀全的兒子逃走的時候,不慎摔到馬下受了傷,只好隱藏在金陵城中養傷。後來李秀成被人發現,被抓到了曾國藩的面前。
就這樣李秀成和曾國藩見面了,但是見面之後兩個人商談了什麼,其他人一概不知。當時曾國藩手裡握有幾十萬的湘軍大權,而李秀成也是太平天國的最高權利人,兩個正處在權力巔峰的人見面談話中難免會提到一些清政府不想聽的言論。當然,曾國藩的弟弟曾國權也曾經勸過曾國藩,聯合李秀成一起反抗清朝自立為王,被曾國藩拒絕了。
後來曾國藩很快就將李秀成殺掉了,人們猜測李秀成沒有被押解進京,這么快被殺掉,肯定與當時和曾國藩的那次談話有關。如若將李秀成壓到京城之後,難保李秀成不會說出什麼對曾國藩不利的話來。為了避免這種潛在的危險,曾國藩於是當機立斷殺了李秀成。當然也有人說,曾國藩是怕太平天國的人來劫獄而盡快將李秀成殺掉,我覺得也算是有道理吧。
5、曾國藩後人很少做官 為什麼
對於曾國藩大家在熟悉不過了,我們知道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並且開辦中中國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實力工廠。把當官和經商都做到很厲害的人物,在自己的子孫後代中當官和經商的人特別少。
曾國藩曾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民心所向才是大事,正是印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曾國藩能夠從一介書生,成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就是因為他懂得,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快速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或許我們需要曾國藩的家書才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為什麼曾國藩的後人當官和經商的很少。我們回觀曾國藩家書,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曾國藩家書中雖為日常生活瑣碎。但是每一份家書中都流露著,對於家族給予的厚望,這種厚望該怎麼樣的做人做事。簡單但是不失規矩。
曾國藩家書中有言:「業精之法在於專,讀書應有恆心;讀書貴在有常,學習貴在有恆。定要堅持『看、讀、寫、作』。」讀書學習工作要專注、有恆心。讀書最珍貴為常讀,學習最為珍貴在恆心。一定堅持看、讀、寫、做。這樣才能夠不荒廢。
我們能夠知道,正是曾國藩這樣不斷的要求,在家書中不斷嘮叨,曾國藩後人們,這種思維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以一個讀書人的要求去要求自己。何曾想過要當官和經商呢?喜歡,記得點關注,我們這里去讀讀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故事。
6、清朝時的曾國藩,為什麼活了62歲就死了呢?
曾國藩死於:“千夫所指,無病自亡。”
相信各位朋友,讀書時代上歷史課時不是睡覺,都會了解曾國藩這個人,晚清名臣,甚至可以說是一己之力挽救了腐朽的滿清。
滿清之所以把曾國藩捧高,這是他們的政治手段,樹立一個忠臣的榜樣,給世人做課本來學習。
那麼被歌頌為“聖人”的曾國藩,擅長於養生之道,為何又短短62歲便掛掉了呢?
咱們先來分析一下曾國藩的養生之道,究竟有沒有問題。
“養身之法,約有一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曾國藩家書·修身篇》
上文摘自曾國藩寫給他四弟曾國葆的家書,這就是曾國藩的養生之道。
一,眠食有恆。
這是說睡眠飲食要規律。
世界上,無論人或動物,都需要睡眠。曾經蘇聯科學家做過一個犯人不睡眠的實驗,要麼猝死,要麼精神失常了。
睡眠是如此重要,那麼,怎麼樣的睡眠才對身體最好呢?
子午覺睡眠對身體最好。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
所以他們提倡,在子時,陰氣極盛,陽氣初升之時睡覺,更能維持陰陽平衡。即晚上11點——1點這個時間段睡著,更有利於身體。
同時,配合午時陽氣極盛,陰氣初升(中午11點——1點),那時候小睡一會更養精神。
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說的就是飲食問題。
讀《黃帝內經》知道,五色五味歸五臟,但是過度飲食,就會造成相應的傷害,如下圖:
(括弧里是食物的顏色)
養生界有一句話,叫吃七分飽,千萬不可過食,過食的話,很多疾病就跟著來了。
二,懲忿(制怒)
控制自己的怒氣,怒極傷肝,又極容易失去理智。有句話說得好:我發起火來,連我自己都害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與人體五臟六腑關聯極深,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曾國藩的這個制怒,不僅僅指控制怒氣,而是泛指控制所有情緒。
三,節欲
孔子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有身體,就需要吃喝住,文明要傳承,就需要繁衍後代。
所以,這些慾望都是必須的,但不可太過,尤其是色慾,色是刮骨鋼刀,縱情色慾會把身體掏空變虛弱,甚至導致百病叢生。
曾國藩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曾經留戀青樓女子,快意放縱,也有去到朋友家,看到朋友的妻子漂亮非常,多次偷瞄她。
回到家後,他又立馬痛心疾首的批評自己,在日記里寫下:“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於是,每當他犯了色慾,他回到家後,都要記錄在日記里狠狠的批評自己。
此後,曾國藩一直竭盡精力去看書學習思考,直到把精力耗盡,才不會起慾念。
四,臨睡洗腳
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女孩子睡前搞點艾葉泡腳,長久後更是能治癒宮寒。好處多多,不用言說。
五,飯後散步
俗話都說了,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曾國藩每次飯後散三千步,既有運動量,又能開闊心情,是養生的好法子。
上面既然分析了曾國藩的養生之道沒問題,那為何他又不能長壽呢?
削命第一刀:軍務勞碌
1853年,42歲的曾國藩在湖南老家組建湘軍團。
一年後,曾國藩的湘軍練成,出發討伐太平天國,在岳州初戰失利時,悲憤得差點投河自盡。
這里他就沒有閑心管悲憤這兩把奪命之刀了。
(曾國藩和他的湘軍)
此後的十多年軍旅生涯,曾國藩都嘔心瀝血,根本沒時間管養生。
削命第二刀:疾病纏身
曾國藩一生身體多病,曾經患有牛皮癬、失眠、耳鳴、眼疾等,他兩個兒子和弟弟們也是經常得病,但是奇怪的他認為,得病不能吃葯。
他認為,病從心生,只要調伏好心,病自然就好了。
他特別崇尚蘇軾的道家養生法,甚至寫信叮囑兩個兒子不要吃葯:“余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服葯,自然日就壯健矣。”
(左起: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除了勸兩個弟弟不吃葯,他還經常勸人不要吃葯。1864年,他弟弟曾國荃得了肝病,他竟然寫信叫弟弟將萬事看空,不要生氣,不要煩惱,就會漸漸好了。
削命必殺刀:千夫所指!
1870年4、5月間,天津發生多起兒童綁架事件,法國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國兒童,因患瘟疫而大批死亡,共死亡了三、四十名孤兒,教堂將死亡兒童埋在河東鹽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屍骸暴露,每天引得幾百個丟失了兒童的家長前去察看。
1870年6月20日,匪徒武蘭珍被天津居民擒獲,供出兒童失蹤與教民王三及望海樓天主堂有關,頓時群情激憤,輿論大哇。此時,民間有謠言“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葯材之用”等等,輿論進一步被點燃,民間反洋鬼子情緒特高。
津知縣劉傑帶人犯武蘭珍去教堂對質,發現犯人所說的不屬實,並無相關人王三和物。但是,群情激憤之下,並不管那麼多,他們和教徒發生了沖突互毆。
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到場後,不問緣由,直接向劉傑開槍,並打傷其隨從。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瞭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位於教堂旁邊的法國領事館,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
天津教案發生後,法、英、美、俄、普、比、西7國聯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議'',並調集軍艦到大沽口威脅。
法國要求處死陳國瑞將軍以及天津知府和知縣,滿清馬上派出曾國藩交涉。
1870年6月10日,曾國藩一到天津,立馬發布了《諭天津士民》,嚴詞斥責天津人民,經調查,育嬰堂並無誘拐傷害孩童之事。
曾國藩為堵住法國人之口,處死為首的16人,緩刑4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另外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9萬兩白銀,派崇厚去法國''謝罪''。
處理結果一出來,全國哇然,民怨沸騰,人們紛紛大罵曾國藩是賣國賊,千夫所指之下,曾國藩身敗名裂。
他的精神被人們斥責得毫無生機,極度郁悶,又極度情緒低沉,他甚至想“惟望速死”,他在致友人書中說道:“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一年後即迅速死去。
這就是千夫所指的後果!後世的袁世凱不顧人民的意願,強行稱帝,也被千夫所指,不出一年即死去。
可見千夫所指的威力。
曾國藩並非如滿清所吹噓的“聖人”,中國聖人,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7、曾國藩老是說養生,但為什麼活的歲數不大,,,
人活多久是相抄對的 曾國藩的壽命對於他本襲人來說已經是長壽了 如果他本人不是很嚴格的自百律的話 他可能早就英年早逝了 應為他本身的身體就先天不度足 再加上他身居高位而不被信任的 卻屢擔重任 身家性命時問刻危在旦夕 心力憔悴是催他早逝答的最主要原因
8、大家對曾國藩的看法
世後評價
梁啟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咸豐同年間,曾國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借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9、曾國潘當年這么擅長養生,為何只活了62歲?
軍務勞碌 ,1853年,copy42歲的曾國藩在湖南老家組建湘軍團。一年後,曾國藩的湘軍練成,出發討伐太平天國,在岳州初戰失利時,悲憤得差點投河自盡,
曾國藩一生身體多病,曾經患有牛皮癬、失眠、耳鳴、眼疾等,他兩個兒子和弟弟們也是經常得病,但是奇怪的他認為,得病不能吃葯。
他認為,病從心生,只要調伏好心,病自然就好了。
種種原因導致曾國藩僅活了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