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

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6 19:59:50

1、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是什麼意思?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出自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筆下。意思為「到都江堰看水,到青城山問道」,這里的「道」包括道家思想及其養生理念。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非常准確、傳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遊資源特色和文化內涵,已成為都江堰市的旅遊宣傳口號。

(1)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擴展資料: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青城山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天師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內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2、青城山的道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

青城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被列為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建築古跡非常多,存留下來的完好的道教宮觀就有數十座,由此可見道教在青城山的興盛程度。

除了道教建築外,青城山的其他道家文化還有很多,例如道教名人、道教養生、道教音樂和道教武術等。青城山的道家文化不僅在國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在2000年,青城山就是以其獨特的宗教文化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的道教開始於東漢。自從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道教就開始在青城山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3、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與天師道結合了。在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促使天師道傳統遂與上清道結合了。杜光庭在天台山時是陶弘景的第七傳弟子,他對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後,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鄧紫陽於江西創建起來。在之前的北宋時期,虛靖天師張繼先來青城山修習此派並開創地祇宗。唐宋時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煉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其中,清微派約形成於北宋,流行於元代。《清微師派表》把元君即東晉著名女冠魏華存與張陵、庄旭、許遜同視為清微派祖師。

實際上,此派之興當得力於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畢道、黃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宋代盛行的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即所謂內煉正氣,合天神之靈。

宋元以後,內丹崛起,崔希范、譚峭、陳摶、張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煉道,還有李鈺得黃房公金丹之道,陳致虛得趙緣督傳北宋丹法。張隨居在青城山著有《參同契注》3卷;黃甫坦精醫道養生,為宋顯仁太後成功治癒眼疾;丈人觀道士唐道豐為成都知府辛諫議治癒風疾等。

黃舜申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見,後來元代又封他為雷淵廣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諸神多為三目。顯然來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趙公山的趙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個帥班。該派主張內煉精神氣為本,符咒術為用,接近於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別還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稱為紫陽派。在北宋,天台山道士張伯端來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傳授,著《悟真篇》,創立了此派,因張伯端號紫陽,所以又名「紫陽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煉方法上,主張先「命」、「後性」,與北宗不同。後來在元代,該派並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間,虛靖天師張繼先來到青城山,再興正一派於常道觀。同時,在道教中後來與天師道齊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來。

全真道,也稱全真派或稱律宗,與正一道同為元代以後道教兩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陽於山東寧海全真庵聚徒講道創立此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圓融」、「知心見性」和「獨全其真」。

在教規上,全真道與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葷腥,投師住庵為出家道士,養身習靜,脫欲界,積功德。全真道分為七派,青城山所傳為邱處機所創的龍門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興盛起來。據記載,全真教著名道士邱處機曾在隴州龍門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處機與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見後賜予他「神仙」的稱號,封他的爵位為「大宗師」,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後來,元世祖命提舉李道謙為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李道謙是著名的全真道士,自號「天樂道人」,賜號「玄明文靖天樂真人」,全真道於此時開始傳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龍觀道士吳碧於善辯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傳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當時高道張三豐也曾來青城山訪道求真,並留下碑刻,可惜所題之碑刻毀於動亂。

歷經明末戰亂,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以此地為神仙都會,於靜坐談玄之餘兼理務,使青城山破敗的局面煥然一新。

西蜀觀察使司臬台趙良璧遇陳於青羊宮,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陳住持。至清代,李西月開創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無根樹注釋》、《道竅談》、《後天串述》、《三車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聞,欽賜御書「丹台碧洞」並《悟真篇》,封陳氏為「碧洞真人」。從此,青城山道系屬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下傳第十二代至易理論大師。

丹台碧洞宗的傳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數永元明,至理忠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為懋,希微衍自寧。」

在1955年以後,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觀。張至益道長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廣交武林英傑,曾與海燈法師、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為友,同拜深通各門派內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為師,學習道教的秘傳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宮、玉清宮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對道家內丹真功及醫理、醫術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劉圓常、劉理釗和鄧理雲等人。

其中,劉圓常醫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醫道和煉養功夫,成為青城山功夫卓著、醫術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雖然已經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曹明仙還能識各類動、植、礦物上千種,所傳弟子為人治病也頗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許多,他們的存在都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發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是什麼意思?

「拜水復都江堰、問道青城」的制意思是都江堰市水利工程而聞名於世,青城山作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樂、武術、飲食和養生之道等都有著十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同時,「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是余秋雨先生在游覽都江堰、青城山時留下的墨寶。是都江堰市旅遊宣傳口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青城山——山、水、樹統一和諧,動靜自然結合,自然天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者此乃天作之合。道教的思想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生命的延續和輪回。天地二物,陰陽二極,這是和諧,這是對立,這是統一,這是道對人處事態度的詮釋:行事,中庸而為之,切勿打破世間之平衡。道,博大精深,如青城山的歷史一般厚重。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要解讀它,唯有青城冥悟!

5、青城山為什麼適合養生

青城山

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11月在正於澳大利亞凱恩斯(Cairns)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全會上,青城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方圓100餘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園。

城山是邛崍山脈南段的東支,地質構造復雜,奇峰疊嶂、幽谷深潭、古洞蒼岩縱橫其間。這里屬中亞熱帶四川盆地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雨量多,濕度大,常為雲霧籠罩,滿山林木蔥蘢,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資源豐富,觀果、觀葉植物繁多,盛產野生葯材,在追求質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這樣的自然環境無疑是一處洞天福地。這里的道觀亭閣多藏於綠蔭叢林之中,或隱或現,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稱。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建福宮是游山的起點,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氣度非凡,現尚存二殿三院。宮前有一條清溪,四周古木蔥蘢,環境幽美。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天然圖畫西距建福宮一千米,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這里蒼岩壁立,雲霧繚繞,綠樹交映,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名「天然圖畫」。

距天然圖畫西兩公里處有青城主廟——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洞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緻,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是祖師殿,北面有朝陽洞、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6、為什麼青城山是辟穀和養生好地方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e68a847a6431333332643232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如今青城趙公山道家養生堂特邀劉昕明蒞臨青城山傳承辟穀授課,主要將辟穀文化發揚光大,造福人類健康。青城山這里可以利用傳統道家文化之底蘊,發揚辟穀文化,同時特邀知名專家劉昕明授課使辟穀文化提升了境界。全國名山、名水、名景、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為什麼劉昕明要從北京來到四川青城山的趙公山(道家養生堂)呢?我想是劉昕明在青城山自吟詩賦找到答案,其詩賦「風光旖旎惹人醉,回首青城百眉回。養生聖地何去尋,青城能量留仙人」這就是劉昕明選擇青城山發展辟穀和養生的主要原因吧!青城山與其它著名山峰相比較,更具有辟穀的底蘊和氣氛,僅憑道教發源之地,即可滿足人們對道家辟穀文化的追求,能更好的將傳統道家辟穀文化發揚光大。環境清幽,景色怡人。應該是劉昕明選擇青城山辟穀的原因二。進入青城山谷,細細體會,便可發現與眾不同。『青城山下幽』只是人們對它的一種稱呼,也是最能體現青城山特點的詞彙。但它具備的不僅僅表現出一個「幽」字,當你登入山谷便會發現,什麼叫真正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趙公財神應該是吸引劉昕明選擇青城山辟穀的原因三。趙公財神——中國最大的神仙。在中國民間流傳的神仙人物中,要說哪個最大,當然要數位高權重的玉皇大帝了。但是,走進人間尋常百姓家,仔細一看,不管是當官的、經商的、老者少者、男人女人、人們心頭裝起的、屋裡頭拱起的都不是這個玉皇大帝,而是財神爺,是「正一玄壇護法元帥」、「金龍如意龍虎真君」趙公明。一些人拜財神為了求財,一些人卻為了消災求健康,所謂舍財免災,就是此道理。當然劉昕明將許多地方邀請去授課給予了推脫,唯獨自己願意來到青城山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但我們沒有必要去猜測。

7、青城山的介紹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

8、青城山與道教之間的關系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 公里 , 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 ,
名為「寶仙九室之洞天」。青城山背靠皚皚的岷山雪嶺,俯臨豐饒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為主峰,重巒疊嶂,有 36 峰、 72 洞、 108
勝景。是我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已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的得名眾說不一。一說青城山諸峰環繞,峰巒疊嶂,青山四合,山形似城,故名「青城」,亦稱「青城都」。另一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清虛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之意。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稱,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山中林木蔥蘢,古樹參天,溪澗縱橫,山潤岩濕,流泉常年不斷。詩聖杜甫有「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詩句。宋代大詩人陸游以「雲作玉峰對北起,山如翠浪盡東頃」贊譽青城山。

青城山自古有道風仙氣,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建福宮)紀念。迄今山中還保存有「訪寧橋」、「軒皇台」、「黃帝祠」等述其傳說的舊跡。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因得神仙馬鳴生傳授《太清神丹經》,而仙道修成。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陵(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正一道),置二十四治。鶴鳴山與青城山毗鄰,張陵最早從鶴鳴山至青城山設壇傳道,建立了青城治
( 一說為張陵之孫張魯所立 ) 。今青城山中有天地日月石刻、羊馬台、天師壇等遺跡。

青城山道教源遠流長。自張陵開辟青城山仙源以來,山中仙跡不絕。三國時李阿居青城山修道,辟穀養生,號稱「八百歲公」。魏晉時期,青城山有著名道士范長生。他博學多才,深諳天文術數,是當時天師道首領。成漢政權滅亡後,青城山道教一度沉寂。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從山下長生宮至山頂上清宮十餘里,就有道觀庵堂數十座。著名道士有李珏、趙昱、趙元陽、徐佐卿、王仙卿、殷九霞、甘道榮、趙仙甫、羅公遠等。天寶之亂後,中原不寧,唐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當時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特別是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晚年隱居青城山白雲溪。他在「雲溪山居」潛心研究道學,撰著道經數十部,並搜集整理因戰亂散佚的道經三千卷,編成《三洞藏》。他還對道教齋醮儀禮和音樂進行整理規范,編有《道門科範大全》八十七卷,人稱「扶宗立教,海內一人而已」。杜光庭羽化後,葬於清都觀。現白雲溪畔尚有「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吊。與杜光庭同時的青城山常道觀道士張素卿,是唐末五代畫家,以道教題材繪畫而著名,畫有《老子過流沙圖》、《五嶽朝真圖》、《九皇圖》、《五星圖》、《二十四化真人像》、《八仙真形圖》、《十二仙真像》等。

青城山因有張陵傳道遺跡,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1294
年,龍虎山道士汪集虛受張天師委派,入蜀興復二十四治,並於青城山建貞白庵,被敕封為青城諸山正一宗主。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正一道。明末,張獻忠起兵,蜀中兵燹頻仍,青城山道士多避亂而去,許多宮觀建築先後被廢。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開壇收徒,傳授全真龍門道法,從此,全真龍門派在此山發展。康熙四十一年,欽敕常道觀「丹台碧洞」匾額,尊陳清覺為碧洞真人。此後,青城山龍門支派稱為丹台碧洞宗,現已傳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著名道士,如編《廣成儀制》的陳仲遠,重修常道觀殿堂的彭椿仙,當代著名道教學者易心瑩,川西道教科儀大師江至霖,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等。

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在道教丹道修煉流派中,青城山丹道可謂獨樹一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稱有岷山丹法,道士張蓋精思於岷山石室中,而岷山第一峰即是青城山,歷來是道教西蜀丹法的中心,並列青城山為可以合成仙葯的名山。宋代青城山雷法盛行,神霄雷法創始人王文卿和弟子薩守堅都曾傳法於青城山。南宋青城山道士朱梅靖習寶珠雷法,其傳人有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青城山道士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是清微派第七至第九代宗師。



道教宮觀建築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從「道法自然」出發,青城山的建築都依山取勢,靈活布局,在隱、藏、幽、奇上下功夫,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從山麓至峰頂,棧道、丹梯、石橋時相勾連,亭閣、牌坊星羅棋布於游山道上。亭閣的建造隨景而設,建築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飾,枯樹柱,樹皮瓦,竹木欄,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朴實幽致。

青城山現有道教宮觀 11 座,常住道士 150
多人。著名宮觀有建福宮、天師洞(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其中天師洞和祖師殿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位於青城山腰的常道觀,又稱天師洞,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初名「延慶觀」,唐改稱「常道觀」,宋又改名「昭慶觀」,或稱「黃帝祠」。現存殿宇為清末重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天師殿、天師洞等。山門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長長石級直通重樓疊閣,兩旁柳松挺拔,青龍殿、白虎殿掩映其間。三清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懸掛康熙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三清神像。三皇殿重檐迴廊,雄踞高台,周圍群山環抱,松杉掩映,內供三皇石像。觀門右側一株高
50
余米的古銀杏樹,相傳為張陵手植。天師殿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位於第三混元頂的岩腹洞前。建築依山傍勢,前低後高,中高旁低。天師洞位於天師殿上層,相傳為張陵修煉處。洞中現有「天師」張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張繼先之像。常道觀道眾甚多,為全真十方叢林,也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

祖師殿,位於青城山天倉峰。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宋宣和年間改稱「清都觀」,因供奉真武大帝,又名真武宮。現存殿宇系清代所建。背靠軒轅峰,面臨白雲溪。以小巧玲瓏的四合院布局,配以雲松塔、靈官殿,古色古香,環境清幽。殿內有八仙圖等壁畫和詩文刻石,供奉東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鐵拐李、呂純陽祖師、張三豐祖師等塑像。殿外山勢開張,四周林木繁茂。據說唐睿宗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羽化後葬於此山。觀中古跡有薛昌浴丹井、杜光庭讀書台、清人黃雲鵠題記的雲松塔以及問道亭和聞勝亭。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巔之高台山。始建於晉,五代前蜀王衍重建,明末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文武殿、東華帝君殿、老君閣等。上清宮以一種非常對稱的中軸線布局,建築結構大多為單檐歇山頂,木穿斗梁架。宮內珍藏有楠木刻板老子《道德經》全文及張大千繪麻姑、王母、張三豐、花蕊夫人等畫像。山門外西側石壁上刻有黃雲鵠所書「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從宮後拾級數百米,即至青城第一峰絕頂,有「呼應亭」,可觀日出、雲海和神燈三大自然奇觀。極目遠眺,群山翠浪,岷江蜿蜒,沃野千里。特別是在天氣晴朗時,彩霞萬朵。夜晚,遠望天際,磷光閃爍,宛若仙境。難怪山門對聯這樣寫道:「鍾敲月上,磬息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風吹花去,鳥送春來,是人間,不是人間。」

自成為道教神仙洞府、羽士棲止之地後,青城山不僅高道雲集,而且皇帝大臣入山修醮祈福者甚眾。如唐玄宗、唐僖宗先後避亂入蜀,敕青城山道士修醮祈福。五代時期,青城山又受到前蜀國主王衍的崇祀。自古以來,青城山就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唐宋詩人岑參、張令問、杜甫、范鎮、文同、張詠、范成大、陸游,近代名人顏楷、謝無量、沈鈞儒、徐悲鴻、張大千、馮玉祥等都曾到青城山訪幽探勝。他們寄情於青城山水,或題壁書額,或吟詩作畫,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尋味的詩文佳作。

青城山宮觀中眾多的楹聯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如古常道觀三清殿題有《道德經》中的名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還有引人深思的「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四川通江李善濟
1910 年撰寫的青城山著名長聯,體制宏大,氣勢磅礴,原題於天師洞,今已移至建福宮。每聯 197 字,全聯 394
字,上聯描繪青城山「縱橫八百里輿圖」的壯麗景色,下聯以「上下四千年文物」為中心,歷數青城軼事,抒懷古幽思和人生抱負。

青城山保留了大量道教科儀和音樂,其品種之全,名目之多,實屬罕見。而且青城山道教音樂在其發展衍變過程中,除了與當地流傳的各類地方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外,還與湖北、湖南、陝西、北京、雲南等地重要名山宮觀流傳的道教韻曲和器樂曲牌之間存在著共生關系。
從東漢中期張陵結茅傳道以來,青城山已歷經了1800
年的悠久歷史,遺存了大量的道教文物古跡,至今仍是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和研究道教文化的聖地
青城有「青城天下幽」之名!
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還有道教「祖庭」之稱!
名道「杜光庭」曾在此山修行過!

9、青城功夫的青城山功夫

北少林,來南武當,峨眉弘自佛法,探根上青城。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根植道家,青城山功夫發源於道教起源地青城山。受道家、道教文化影響極深, 並廣泛融合了其他武術精華,一直在道門和漢族民間有序傳承,秘練不宣。歷經幾千年發展,形成了富有道家文化底蘊、集技擊、演練、養生、修行為一體的青城山功夫.青城功夫分為道家和俗家兩大部分,主要內容有:青城功力拳、青城十三太保、單邊拳、七星拳,四門拳、霸王拳,秘手拳,燕青拳、劈山拳,民間南拳、長拳、三路彈腿、十路闖打。器械方面主要有:青城六合刀、關公大刀,青城槍法、劈山刀,劍法、棍法、九節鞭,雙鉤、三節棍、雙刀、鋼鞭等各類軟硬冷兵器。青城山硬氣功主要包括:鐵拳、金剛指、鐵臂功、鐵沙掌、易筋經、金鍾罩、金丹鐵布杉、排打術、鐵掃帚,另有養生功、青城柔功、丹功。民間格鬥術、民間散手等。

與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