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信奉道教,但是不知道從何做起
還是耐心慢慢去讀和理解道德經。你去也可以去百度貼吧道門吧和其他信士、居士和道長聊聊。有機會去宮觀真正禮拜一下。或者就像北斗經那樣禮拜北斗持誦本命星君聖號,起碼我覺得讓人很安寧。多去看經典,修持經典磨練心性。不過確實我有的時候也確實會感到信仰的空虛,其實學道還需要我們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做得更好,人道不修何以修仙道呢。
學道入門必備常識:《求道七步文》
道學苑騰訊道學西安萬壽八仙宮
自法派龍門開立以來,長春真人邱祖爺布全真之道於天下廣行,乃使玄風之盛從古未有。然世間時勢往來,氣數有法,觀今日之人,道德日下,不復往時。玄風披靡,不得振興,諸求道之子於求道途中正邪難辯,真法難聞,見者不識,識者難遇,更有者多被旁門蠱惑而不得醒悟,此景如何能不叫祖師痛心?吾昔時誓願弘道嗣法,但見今日道風不振,身在玄門,自當難以苟善己身。天尊曰:「贈人以財,不若贈人善言。黃金雖貴,用之則窮,善言於心,終身為寶。」吾今體祖師之言,當即著下《求道七步文》,僅願此微薄之力,能使有善性者,則助其善,有道性者,則助其道。乃至大眾向道之子,早承玄門正法,破盡歪道邪門,普利人我,只待炁盪諸天,我道興隆。
第一步:勤讀經典
「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諸道子求道之初未曾學道,多數不知,道為何物,再者無師承教,所謂「蓬萊隔弱水,常以經典為徑。」諸善當以勤閱道書,初以經典為師,未通大理,當常看正統經教,以備求道之功。道德南華,諸仙語錄,可閱之初識道體。《太上感應篇》等,可鑒以修道之初,人道為本。亦有《七真傳》《金蓮仙史》等前人所撰妙文,可以通古之意,明修道之艱。體仙道,感人道,納古仙心傳,此三者雖不能使初學者一時窮盡通達,但足顧求道初需。
勤讀經典
不識道體者,則不辯正邪。不明道德,乃至遇人不正,多數誤入旁門而身不知。一旦墮入邪途,則酆都有名,再難往復。不學人道者,仙道亦遠。《仙經》雲:「欲修仙道,先盡人道。人道未盡,仙道遠矣。」勤學道者自然明知此理,奈何如今求道者多,而如意者稀,只因多是心浮騖遠,不肯務實勤學,所以不明真修之道,更有者摒棄人道而妄求仙道者,即如不知行而妄求跑也。道祖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逝者如斯,當下抓緊次第,以望早修正道,方是至事。「莫道老時方學道,自古孤墳多少年!」。 若能持以上之理勤閱典籍,則正法可認,道路可明,縱有徒口浪子捏造歪曲,亦不能欺,匪人騙子更是無從下手。
第二步:虛心懺悔
如今修道人中,魚龍混亂,善者不善者盡皆有之,但觀諸事,務必先明以客觀思學,置身於外,不強認,不斷否,不為一切外相所迷。 學道者,更不可以凡心為固,框牢自心,聞人所雲,莫憑一己之見當即駁斥,古言:「忍者身之寶,慎勿與人爭。」我輩常與將心比心,和氣語論方是善舉。虛心參訪,必得其真。諸善當知「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是人血肉之軀,皆非完人,無從全知全見,言者未必是錯,我見亦未必是真,與人當有海納之心,虛心請教,拋卻我見之執,方能進道一寸。邱祖雲:「願慈心下氣,恭敬一切」,即是教人虛懷若谷,恭敬他人。「人生於世,如在寶山,種種善緣,皆為寶也。」所以與之能遇即緣,心和即善,能惜緣寶,深察長短,相互補鑒,方才是上上之選。
諸善,倘若己身道行未固,法理未通,正統未全,法無所鑒。務必常思先善己身,莫憑固見,好為人師。己尚未明而好教人知,須知諸惡有盡,而誤人子弟,斷人法緣,引人入邪,其惡為最,一世法緣,須累千生之功,害此者其罪無盡,生有鬼神伐身,求生不得。一旦身死,徑入地獄,吞火食炭,求死不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助人之心不可無,而助之有道。不可貪圖虛名妄為,否則貪得一時,斷送的乃是永世。
今事道之士多為全真、正一二者。然萬法殊途而同歸,雖教門名異而同源。祖師曰:「萬派支流,同歸於海;萬法紛紛,同歸於道。眾生執著,自生分別,故墮**之界。」諸道派本是出於同源之處。所以門戶之別當鑒祖師之言果斷棄之。大道無親疏,聖眼無貴賤,一切眾生,皆以平等解。眾生尚且無別,諸法何來有差?派別皆有自家之長,無有高低之理,當應多思同參妙道,虛心互學。
勤修心性
若與人有犯,則應多思己過,多向自身察失,所以欲求師明道,需知懺罪消愆之要。諸眾生所以輾轉輪回,只因其無始劫來,歷劫沉淪,犯造諸業,乃至世世輪轉,昏沉迷亂,即使不墮三塗,轉為人道,亦是舊業未盡,而多造新業,所以難得脫離。《仙經》雲:「魔障蠲除,道心即生。覺性顯現,迷心何存。」所以諸向道善人,欲見道心,當常念己過,懺今生罪業,懺過去罪業,懺未來罪業,懺子孫罪業,懺父母罪業,懺九玄七祖罪業。懺至念念虛心契道,不造新業。三業不消,大道難成。若能勤行,則成真有望,天尊曰:「若有男女,處世以來,於仙聖前,內省於中,至心地清凈,已無可懺悔自新之事,是為古仙,不名新聖。」 所以諸善只要道心精誠,則太上有感,以一念時,消萬劫殃。業障總有盡時,成仙只在咫尺。
第三步:勤修心性
初求道者,當先以正心持德。以修心為先行,以德就為首要。《仙經》曾雲:「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所以離心則無道。
諸善,我道門雖派別諸多,然萬法歸宗不過修心二字。往古今來之真仙未有不修心而達成者,降魔除邪之能未有不修心而能為之者。但觀妙道,道道教人修心煉性,直通修仙至理,不執神通術法,不強符咒科儀,持萬法之宗體為本來,集千經萬教為一心。我龍門之祖邱大真人,初修道時,曾事師三載未沐王祖一言之誨而道心不動,後得馬祖接引還山,惟行煉心育性,常聞祖師於煉心之時,三遭魔難而不為動,沒於洪水而不知,虎卧於旁而不畏。磻溪六年,龍門七載,方得大道事畢。後而出山度人,演全真之教,開龍門派接引愚迷,在凡為帝王之師,在西稱為震旦活佛。祖師能得如此,究竟本來不離修心二字。
全真清規道:「師接弟子,先問悟透善根淺深,又觀祖上門風善惡,便看本人才不才,方可收錄。」古時全真接引弟子皆要觀其夙世,不受非人,求道不易。今日雖應世道而開方便,卻也不離本來,此心不可不察。所謂性命相依,心形相承。古有明師察徒,觀其相即可知其宿緣,成不成道器,無需神通術法,何也?故相由心生。全真之道,即是教人以全真之心以應天心,把凡心轉道心,把後天轉先天,把有為轉無為。雖然初求道者無法一時成效,但卻能先正心誠意,以達求道之本,知此者,則邪途無門,正道有路。
修心之要非達者難明也,心心光明,念念通達豈非易事?是以文昌帝君偶動凡心,即降生為如意太子。許心虛稍差一念,即寄魂於娼妓腹中。觀今世事,小術惑人者筆筆皆是,瞞弄耳目之法隨處可取,即有偽道之徒,趁機行匪。若諸善能明修心之要,則能一層層,揭其偽道,所謂言從心起,相從心生,欲知其是否有道,即可於日常之中,觀其四時之行是否守道,一句一言是否秉德,斯真修道人,道德發乎於內外,時時守道,不須臾離。偽騙之徒,則急功近利,雖能扮於一時之相,而日久見真心,早晚敗露。
再觀受騙者,多是德未就,心未修,一旦受欺,不教後人如何行正,而立以穢言泄嗔,心有修否?再以敗壞之文標榜,從來不言自己有過,察己身不足,德有修否?古雲:「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看那些受騙之人,多是己心不正,心中有邪,天地斯察乎。而正心求道教之人,鬼神有知,自當相助。
所謂世間之事亦無有空走說,其人自招魔精相擾,必定因其心不正,心存邪念,乃至精怪有感而來,被騙者可摸著自心,是否問心無愧,求的是不是正道。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道途有坎,本是常事,事不從心,莫生嗔怒,但思大道慈悲,賜以磨練之機,體邱祖大願:「塵劫有盡,我願無窮。」
學道入門必備常識:求道七步文
勤積功德
第四步:勤積功德
「凡欲修道,建功為先,利人濟世,功德益彰,是以諸天仙真,咸以功德超聖真位,積功滿千,形神俱仙。」此功德者非是凡心所思有為之物。諸善,布施濟度,積功累德,本是出於無心之舉,建功於無為之中。所謂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功德者,功、德兼備。然為求功而行善者,著相有為而無德也。有餘而施非難,不足施之為難。施己非愛不難,施己珍愛甚難。若只因功利之心所趨,雖有功而無德也。無德者,則仙道不達,所積之功,不過利益福報。卻不知諸相無相,皆從修心而來。所以心性不修,則功難聚,德難就,功德相依,不可二分,心為主之。 呂祖雲:「自來升仙之人不一,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未有不由善功圓滿而成。但陽善人知之,陰善人不知,小善在一家,大善於在天下,總之補完缺陷,無有餘善三百,不能求地仙,無有餘善一千三百,不得求天仙。」
海蟾祖師功滿三千三百,呂祖始授以金液還丹之道。越十年心性純熟,功足五千,呂祖始給以丹緣而行道。重陽祖師年四十三,立善三百六十,始聞道;越五載,道心堅定,善滿千三百,始得口訣細微;又三十九年,功滿四千,方了返還之事。 紫陽祖師善滿千三百,始聞道,又十九年,功滿四千,本當洽緣入真,因妄傳匪人,折功一千,又十一年,方為圓滿。累德積功者,守之艱難,失之甚易,當應時刻謹守道心,須臾不離道行。
欲求明師者亦復如是,德不就,功不行,亦是枉然之事。修道路難,求道之途,魔考孰多,更有無始劫來業障糾纏。《悟真篇》雲:「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障緣一生,則道心難守,道心一失,縱有真師當前亦難結緣。《仙經》雲:「但真師難見,高弟難求。須知弟子無出世的真心,雖遇真師,鬼神不使他見,掩他慧性,見不能識其為真了。」修道人,雖身於俗而心已出世也。出世之心,即是離凡道心。 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是真道心而鬼神自當有察,一旦功行具足,德行配位,則真師有感。
未得師者,亦莫急於當下,「千處尋師千處降,愛河常作渡人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求道者則以當下自省,察己之過,誠心懺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此道者則天心有感,必將相助,得遇真師只待時機也。
第五步:不思術法
吾雖題名不思術法,非是摒棄也,而是應今時人心而名。
術法玄妙,大眾所向乃是常情。然法者何也?法者,可奪天地之造化,竊陰陽之玄機,通天達地,窮鬼神至理。上可治國安民,下可濟生度死,以道為本體也。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成。 以此觀之,習得道法本是利國利民之事,而法無正邪,卻因人而向。今時之人已不如古時淳樸至善,反之則私慾縱橫。求道者妄圖術法之利,不生濟世之心,道心偏離。初求道者,道基未固,凡心未了,置心於此, 則易失初衷之本,從而誤入歧途。再者正統玄門真經道法、罡訣密語,皆有師門密旨口傳心授,不與妄人。《三洞戒文》雲:「道經不經師授,則行之不神」。而祖師慈悲,早知世人今日趨勢,所以假借經典,立下法言,以教後人參學。
呂祖曰:「上古人心朴實,風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術衛身,而後傳以玄功成真。今時世道澆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術,必反誤其身,故先傳以玄功,不假法術而身自安,不用變化而道自成,道成萬法皆通,不求法術而法術自得也。」
此謂我全真之道,教道子需先以參道源為本。玄功者,不可言之,道無可道,即心性也。惟心可以通神,心性達成,則術法妙用,自然於股掌之中。不尚神通術法,乃是對未有正統師承者而言之。慎防因一時私慾,貪求術法而忽略傳承,從而自毀道果,落入旁門。求道者需先得以拜入玄門正教,以聽師門教化,玄術道法自有師父相授而來。我全真之教,不尚道法,何以鎮攝群魔,安定乾坤?其中非凡妙意,自是聞者稀之,觀當年邱祖之事:「天人自然感應,不尚神通,宮中有妖物,百法不靈,天師束手,請問於吾,吾時在山中,靜中微作念,彼物已攝道光法鏡中,初不用雷神將帥符圖印訣也,邪不勝正,理也。吾存其理而已。」
往昔之日,吾恩師行走雲水,見有妖不軌,吾師不用符咒罡訣,以心運法,心到則法到,神動間降魔伏妖,護法盪邪。所以達吾理者自然通達求道之本,修心之要
學道入門必備常識:求道七步文
形神
第六步:不迷行氣煉丹
如今好道教之人,非是執著術法,即是搗汞弄鉛,沉迷練氣之說。更有者把我道丹功與民間氣功混為一談。 所謂氣功者,乃從我道分流,作個民間養生之術。煉至得端,不過在皮囊上作個功夫,血肉得些長進,尚未入大乘正統。所謂修道者,修之以性,了之以命。邱祖雲:「道涵天地,神統百形,生滅者形也,無生滅者,性也,神也。有形者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示終。」 求道人若能修心遵道,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炁順則神寧,命自立也。世人知曉養生之理,勞形以術,以為是道,而心不真純。雖得以養形,總屬私心,雖得以小術而不合道心。然「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待陽壽盡,不過一堆白骨,大眾自可思量。得長生者,肉身雖滅然神存靈顯,上乘道法無不心法相承。
我道了卻性命之法自古相傳,而今日網路互通,種種經卷丹籍亦是流入平民之家,盡人皆知。此種幸事本應歡喜,只嘆今時之人多個把丹經之法當個氣功來煉,尚不得師承訣竅而妄自修持,豈不知此乃大忌。世俗之中,如此而為者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者數之不盡,只是善人未曾遇到。
但觀那些以為懂得燒個鉛、煉個汞,處處宣揚甚氣感周天,迷惑初學以為道即在此者,不知苟害多少向道之士。在道者聞之笑煞,不知者聞之羨煞。 豈不知無有傳承而終日貪戀,落得個下乘後天,死後這假身飛灰,六道門前有路,而南宮仙居無門。 今日尚且沉迷於流傳丹籍者妄自修煉者,小道奉勸此等善人及早皈依三寶,尋訪明師以入真道。 縱觀歷史,百千載來,金丹大道乃是人天共秘,不傳下士,密旨丹訣,歷來口心相傳。古雲:「一言半句便通玄,何須丹經千萬卷。」
吾非言丹經無用,只道多是古人留下於有師承修道者借鑒參學,而窮其理並非完整之功。凡人知見有障,需以師傳為真,秉師所承而為之。而今之人,得之即以為修真之路俱在其內,進而師不要、心不修,累其數年,不得真見。終日妄想經脈周天,不知有真道人內修心性,外積功德,以道為事,直悟天心。其道人行道於四時之中,即有八部龍神,天兵護法相守。 通經脈,行周天,盡是彈指之事,奈何有人窮盡一生還迷在個任督二字,實乃可悲可嘆。
白玉蟾祖師曾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不知抱玄守一為最上功夫,但躭於廣學,反不能純一矣。蓋上古祖師,雖有盈箱滿筐靈書,留之引導凡愚,開發後學,不知師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見聞,鬼神亦不知其機,用之則有感通。」
吾言不思龍虎汞鉛,亦非棄之,只是教善人莫要主次顛倒,妄蓋空中樓閣。應從基礎入手,先明法理後入正統,皈依三寶,方可從師承而得真丹之法。 奉勸善人且將那雜亂之心盡皆收下,明得抱一之理而傳承正統,方可事半功倍不入歧途。
第七步:師承要妙
道之三寶者:道、經、師也。若不皈依三寶,必致沈淪邪道,顛倒昏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蓋性命生死,大事因緣,微妙秘密,難可見聞。最上乘解脫妙法,若無師真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邪見,錯入旁門也耶。《仙經》有雲:「皈依師寶者,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從何學最上乘?從何不落邪見?師也,學道者不可無師,無師者不足以通經了道。 故《仙經》雲:「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 我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祖師早已點名師承之要,然今日,尚有人眾四處宣揚摒棄師承,可無師自通之言,丹經道法網上可學,要師作甚之理。實乃背道而馳,誤人子弟。
古仙雲:「若無師指人自知,天上神仙無住處。」《悟真篇》雲:「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這棄師之說,豈非三寶不全?還是古仙笨愚?若是有心人察之,即可知此些人皆是未曾經師教導的初學之人的愚迷之言。還有者不通大道之理,欲辯以道祖何以無師而得自通?然則是人不知。漢時,天師張道陵曾得太上老君降於蜀中鶴鳴山,傳以真經道法,賜天師之職,立正一盟威之道以度化眾生。而道祖太上老君,乃是先天尊神,太初之時一炁所化,生而知之,後因佈道下化老子乃於人知,更何況大道本虛無,一切道法生之於道,而道又從何而學?虛無歸元之理,悟者自知。
求道之子亦要珍惜法緣,萬萬莫去等個什麼「師尋徒」,此等守株待兔之理,古有此事,卻皆是因其人道緣深厚、道心堅定感得仙師而引,此非凡夫所能比。汝等可見了幾個師父親屈膝上門尋徒,寧教賤身不賤道。師尋徒之說常有二事,一為玄師擇徒於夢中,此乃有宿緣者,或功德俱全者感天所降,善人莫要執此,皆是自然之事,凡夫不識真仙真魔,稍有不慎即落入魔網,必先有明師引導,其二者後文有敘。
莫以凡心斷了天心,還有者不明皮囊是假,以表象為真。有以仙風道骨以為高者,有以年老者為高,卻不知著道裝之人未必是個真道,年歲近百也未必是真仙。 小道說句悚人之言,古來上界仙真化作八歲孩童度人之事並非沒有,只道諸人凡眼不識,只認個表麵皮囊。弱冠之子亦可道高伏虎,白發凄凄未必就見了天心。
師父想要尋個高徒先需考量德行,徒弟想要尋個明師亦要察其德表。諸善欲求個明師高師,亦是人之常情。 然道有三千六百法門,需擇合己身者而修,方得成就。投師之事亦復如是,還需師徒能夠同心有得道緣。師徒初遇,非直接傳道授法,往往以考驗其心性德行為先。 古常有磨性十年八年而不傳一法之者,而弟子亦可以此時日了察師父,是否德才匹配,方可安心追隨。 至師徒同心之日,方是 「師尋徒」,依其稟賦授其法理。若有幸得遇明師傳授真道,必將把道修之於身,行之於世。自然人天敬仰,南宮注名。
此七步之文皆應天時人世而作,若有向道善人,聽吾一翻言語,而能不再為匪人所欺,盲師所誤且明求道之理、道教之本、正統之要,則吾亦不枉作此文。
2、關於莊子的思想,名句,生平,小故事 有關莊子的
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魯迅先生對莊子文章的評價極高,說莊子文章「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莊子被唐明皇封為南華真人,代表作《莊子》受封為《南華經》,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 「老莊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 《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梁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莊子形象(10張)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語錄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兩者是凶器,是不可以盡行的。)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魚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潑殘存的泉水;這種情況固然很感人,但是還不如在江湖之中暢游,忘記對方的存在。這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思想體現。)註:原句全部: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句讀由人,殘句戕人。古文最好上下連讀。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7、夏蟲不可以語冰者(對於只在春夏兩季活著的蟲子不必講冬天的事,意思是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8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對於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對它講大海的廣闊,意思同第7句: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 莊子哲學「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典故視權貴如腐鼠《惠子相梁》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大意:《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鶵(一種類似與鳳凰的鳥),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剛抓到一隻腐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莊子和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游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安:一意為如何,怎麼;一意為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是貧窮,不是潦倒《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3、邯鄲學步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邯鄲學步」的道理:
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別人,不然不僅沒學到真正的來本事,反而還會把自己原來的本事也弄丟了。
出處:《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自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擴展百資料出處譯文:
在戰國時期,燕國的壽陵有一位少年,他聽說趙國的邯鄲度人走路的姿式與步伐很漂亮,他便來到邯鄲想學習邯鄲人走路。
可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優美的走路姿勢,知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到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李白有詩說:壽陵的少道年忘記自己本來的走路步伐,這樣只會讓邯鄲人笑話。
4、道家著名經典都有哪些啊??
《道德真經》(河上公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我無情而民自清。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南華真經 》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 《陰符經》 《清靜經 》 《西升經》 《心印經 》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 《玉皇經》 《玉樞經 》 《三官經》 《北斗經 》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 《坐忘論 》《化書 》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編輯本段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 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 小贊及結經偈等 藏外道書 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
5、求歷史上關於道家的資料
著作就2部 老子和莊子 由於比較深奧後人就是研究而已沒有寫 沒有向朱熹那樣的人留下
6、請翻譯以下道家名言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里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7、夢入神機作品中的經典語句
龍蛇經典語句 前面32個和樓上的一樣,我就不再重復了。這是剩下的!
33.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34.打法,打法,一打就犯法
36.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37.打破虛空,見神不壞;
38.練拳法的,不能沒有血性!
39.有錢人講品味,那叫牛逼
沒錢人講品味,那叫裝逼
40.周炳林的作為,就好像是風清揚在華山思過崖上,看見一個青年練劍。以為是令狐沖,起了愛才的心思,於是上去故意羞辱,考驗對方的人品,看值不值得傳獨孤九劍。
但他卻沒有料到,那個練劍地青年不是令狐沖,而是劍神西門吹雪,於是乎,血案誕生了。41.神行機圓,無人能犯
42.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
44.你是個務實的人。無論是學什麼東西,都要入迷進去,才能學出效果來。
46.心如赤子,意如剛鐵
47.「 你的拳法白練了。」王超看著周雨馨,嘆了口氣:「其實拳術最終目的不是殺人,也不是養生。而是給弱者受辱的時候能有以命搏命,血濺五步的機會。練拳的人沒有這點兒血性,練得再高,也是個懦弱的弱者。你看似很狠,其實骨子裡面真的是個懦弱的女人。練拳的,胸懷要能容忍,但不能受辱。受辱怎麼能不報?你自己受辱了,不敢血濺五步,卻來報復別人,實在是………….哎!」
48.秋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
49.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檀兮
50.你自己還在迷霧之中,其實今天地這一拳,能打出來,這是必然。我和你結交這么久了,你地人我也多有了解,不會看錯的,你地心意堅定,而且蓬勃,有一股默然能御的意境,顯然,有一股浩然磅礴的大氣,對你感觸很大,你被這股磅礴浩然的大氣影響,舉手投足,一拳一腳,都帶有這股氣勢。越是集中精神,遇到強敵,你的心意勃發,這股氣勢就越能發揮出來。就算功力比你強的對手,遇到了你,也要被你拳腳的氣勢縮震懾,處在下風。你只要面臨強敵,就一定能夠超出自己平時的水平,這是你心意中蘊藏的東西,平息不受刺激,不顯露罷了。練拳人,一味苦練,那是不行的,還要配合到心意的感動,一感動,人就會投入,忘記生死痛苦,愛恨情仇。這樣的拳法,才是真正的上乘拳術,你顯然以前專門修煉過心和意。不然,也不會屢屢在強敵壓境之時,爆發出身體內蘊藏的最強力量。
51.說把司徒光喂鯊魚,要是被鱷魚吃掉了,那以後在唐門之中,還有什麼威信存在?
52.那一吻的沉淪`那一吻的相濡以沫
53.「姐姐,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神仙,我能飛升,也不為了長生,只為了保佑你生生世世都平安。」
54.國術打法 一打就犯法
55.練法要學老子,心中空虛。養法要學孔子,循規蹈矩。打法要學魔鬼遇神殺神。 佛本是道搞笑語言 1\廖小進看著手上拿著可樂和肯得雞邊走邊吃的小狐狸道:「我說小狐狸,你就這么喜歡吃雞?天天都吃,現在怎麼連外國的雞都不放過?」 佛本是道 第二十九章 再起波瀾
2\廖小進非常了解周青的個性:人不犯我,我還時不時的犯下子人,人若犯我,滅其滿門 佛本是道 第三十一章 土雞瓦狗
3\「是啊!是啊!師傅,你心狠手辣,翻臉比翻書還快,當真是笑裡藏刀的典範啊!」廖小進也上來幫腔 佛本是道 第三十七章 生死對錯
4\軒轅法王得意的道:「當年張擇端那小子畫清明上河圖的時候,還是老祖我把他帶到天上,一覽了汴京的全貌,不過那小子的畫畫的工夫確實是一流,居然就讓他畫出了千古之作來!」周青徹底啞然 佛本是道 第四十九章 異能人士
5\周青注意到了兩個女孩子,短裙,紅色的小皮靴,上身也是一套名牌休閑裝,一個唇若櫻花,一個明眸皓齒,一身裝束打扮襯托得兩人亭亭玉立,倒也是兩個**。
不過周青注意的倒不是這些,而是四人身上都不不弱的真元流動,一個個起碼都是引氣中期的修為。尤其是那兩個女孩子,聲上一股晦澀的靈力波動隱隱的散發,周青是練器行家,一看就知道是某種不弱的法寶。
「修道人修成這樣,也是一大奇觀了!不知道三清祖師在天上知道了現在的修道人這副德行,會不會直接氣殺,一命嗚呼啊!」周青在心裡大大感嘆了一翻。
軒轅法王看這那兩個年輕人的打扮也是一呆:這年輕人身上分明是正宗的道家真元,怎麼打扮象是魔道中人?軒轅法王當年叱詫正邪兩道,老魔頭也是認識不少的,有幾個確實是胸前掛骷髏頭,以表明自己是正宗魔道,但是耳朵上帶環的男子倒是少見,就是當年的陰陽真君練功走火,變成半男半女之身,帶了耳環,但是也沒有這么多啊!
饒是軒轅法王是千年大妖怪,見多識廣,也不知道這套打扮是什麼來路。
佛本是道 第四十九章 異能人士
6\米粒之珠,也放光華
7\土雞瓦狗
8\看來法寶不是萬能的
9\「按正常的情況,這金蠶由二翅進化成四翅大約要個兩百年吧,又四翅進化成六翅那可就不知道了,估計要前階段的十多倍,最少也要兩千年。」周青笑著說。
「啊!那有個屁用啊!那麼長的時間,估計就是我身為血族也掛了,更別說師傅你了,到時候的骨頭估計可以用來打鼓!」廖小進聽了氣一泄,就不顧好歹的亂講起來。
10\「嘿嘿!徒弟啊!跟了我這么久,師傅還沒有給你樣象樣的法寶吧!本來師傅也准備製作幾件威力大的法寶給你的,讓你盡快報仇,搶回你的珍尼,可是昨天你也看到了,師傅的飛劍,玉牌都毀掉了!哎!沒有辦法,師傅也窮啊!」周青笑得很陰險。
「啊!」廖小進象泄了氣的皮球,「要多少,這下咱們可說好了,給我的法寶起碼要和你的小翻天印是一個等級的。」
「沒有問題,血要個二十斤就夠了。」「啊!」廖小進象抽了瘋似的渾身亂顫,指著周青道:「你!你!是你是吸血鬼?還是我是吸血鬼?一口價五斤!」
「十五斤!」
「八斤!」
「十二斤!」
「最多十斤!不然拜拜!」
「成交!這次我們有了這么多錢,我正好回去買幾塊上好的玉,給你製作威力強大的法寶啊!」
11\凌若水獃獃的看著自己手腕上的細小符錄,心裡不知道什麼滋味,自己一向對自己的機智很有信心,以為可以利用周青兩人,想不到最後卻被周青耍得團團轉。凌若水臉上突然閃過一絲少有的紅暈,罵了周青一句:「無恥!」
周青一楞,連忙道:「你別誤會,你換衣,洗澡,睡覺我可就不知道了!」這句欲蓋彌彰的話一出口。頓時,凌若水滿臉通紅,正要跺腳叫罵。周青卻喝道:「五行迷蹤,急急如律令!」頓時一陣霧氣籠罩了整個房間,霧氣中傳來周青淡淡的語氣:「若水小姐,委屈你一下了,這房間的五行迷蹤陣你是走不出去的,好好的呆著吧!我還有事要辦,床上有你那天買的零食,沒有事可以看電視。吃喝拉撒都在房間。等我辦玩了事就放你出去。」
12\蛤蟆和熊王連忙用神念和神聖智狼交流:「道友,你是地仙界中的妖怪吧!」
神聖智狼鼻子裡面冷哼一聲,理都懶得理兩妖。他再怎麼都是妖仙,當然看不起兩人。
大力熊王和蛤蟆頓時大怒:「都是坐騎,你耍什麼性子,高我們一等啊!」
神聖智狼本來就不舒服,這一聽,更加惱火,把口一張,兩道銀光朝蛤蟆和熊王擊去。
「不好!」蛤蟆兩妖一看來勢洶洶,連忙都吐出了自己得意的法寶抵擋,神聖智狼乃妖仙,就算是隨便發招,都有巨大的威力,兩妖不得不全力應付。
蛤蟆山峰祭出,熊王幽魂白骨幡祭起,都擋住了銀光,強大的法力波動,把旁邊兩個看守坐騎地童子都震倒在地。
「宗主,不好了,宗主,不好了!坐騎打起來了!」
13\鍾聲一響,那三葉道人彷彿吃了一計定身咒,剛剛飛到半空,就停住不動,妖火也不旋轉,那河圖化身,洛書化身,空中落將下來的妖師宮,都自一動不動。
尤其是妖師宮上,纏繞的億萬碧雷本來奔騰不修,現在也愣在周圍,直似被凍結起來,既不消散,也不動彈,怪異到了極點。
整個北冥汪洋之中地一切一切,包括鯤鵬祖師,各大弟子,深藏在最深底層的妖孽,被鍾聲一響,似乎連真靈都被鎮住,不能想,不能動,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聞,似乎連時間都靜止下來。
餘音一聲一聲在北冥汪洋之中回盪,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也許是一萬年,也許是一個剎那,直到鍾聲消散在整個北冥汪洋之中,那三葉道人只感覺自己被鍾聲震了一下,隨後清醒過來,不由大吼一聲,鼓盪天妖化形幡,直沖而上。
「住手!」三葉道人聽得是鯤鵬祖師細如嬰兒地聲音。想不通師尊為什麼要自己停手,過卻敢違背,煞住身形,穩穩停在蒼穹之上。抬頭一看,發現黃雲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原來師尊已經破了那人禁法!」三葉道人見鯤鵬祖師用劍一指,妖師宮緩緩飄回原地,而那座冰峰之上地黃衣少年勾陳已經不見人影,頓時大喜,運起妖法,將天妖化形幡收進肉身之中,翻身下來。
「幸虧師尊破了禁法,否則我運天妖死真身演地水火風,最少要消耗一個元會法力。卻是可惜?」
三葉道人正要開口說話,突然發現鯤鵬祖師面色對。硬生生把到了喉嚨的話語吞了下去。
那邊北冥子已經上來,對鯤鵬祖師大聲呼道:「師尊修成無上化身,那小小地勾陳怎是對手……」話音未落,鯤鵬祖師大怒,一個巴掌拍去,把北冥子打下法壇,滾進汪洋之中。大聲慘叫起來。
眾弟子不知道鯤鵬祖師為何發火,都不敢出聲,直到鯤鵬祖師大袖子一甩,領了童男童女進得宮去,這些弟子才面面相對,一臉的疑惑。
三葉道人心有所動,連忙飛出了北冥汪洋,盯看銀河許久,最後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差點沒有駭昏過去。
「原來已經過了三年啊!!!!!」
14\
敢問道友從何而來?」洪鍾大呂般的聲音在場中回盪,正在雙眼斗雞的八人個個都是一臉詫異,不知道為什麼這么乾巴,瘦小的老道怎麼會發出如此洪大的聲音。周青也是一臉的郁悶,似乎這老道一出現就完全不顧旁人,直直的對著軒轅法王打量不已,「莫非這老道是個玻璃?」周青不懷好意的想,直到這個叫曠軍真人的老道突然出聲,倒是把周青嚇了一跳。
佛本是道 第五十七章 高手對話
15\周青見了張自然自入了修羅道,得西瓜養育,萬年之後,一直對其惟命事從,整個人渾渾泱泱,不明東南西北,發財紅中,委實無用到了極點
16\卻說金角童子回得太陽關,說了事情,想起銀角身死,先前為了逃命,來不及悲傷,如今安恥神,有了時間,趕緊哭了一場。
17\這一簽定過後,當真是神仙齊動手,你殺我來我殺他。
18\周青見得妲己點頭,便用手一指,妲己衣裙盡退,深身赤 裸,處子香氣盪漾,令人神亂情迷,陽光中燒。
不說妲己羞得面無人色,周青只道一句:「大善!」將手一揮,四面雲光疾涌過來,便值成一團。
8、有關莊子的典故,故事,成語,名言,對聯,歇後語都要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在《莊子·逍遙游》中記載:傳說我國古代有一種鵬鳥,專是一種名叫「鯤」的大魚屬變成的。它的背長達幾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飛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擊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著旋風,一下子能飛越九萬里的高空。一些小鳥很不理解地問它:「你為什麼要飛到九萬里以外的天邊呢?」
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個故事,編了一句成語「鵬程萬里」,用來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9、關於佛教信仰的問題
個人覺得,可以開始從了解佛法的三法印、四聖諦等等方面先來看看,可以從人版生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這些道理,如果權說入門推薦的話,個人認為宗薩的《正見》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說不知道哪一種宗教的話,可以每個宗教都找來書籍來看看,例如可以看看基督的《聖經》什麼的,待到樓主自己想好了,就隨緣決定就得了……個人看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