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臨平今日情懷養生會所

臨平今日情懷養生會所

發布時間:2021-02-25 01:33:00

1、描寫花的詩句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杜甫<絕句>)
14.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15.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16.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qiáo)
17.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8.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20.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高鼎:<畫>)
22.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
24.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 食>>)
26.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佚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29.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30.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溫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32.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蘇軾的論文20分

他是蘇門之後,卻有著超出父輩的妙筆情思;他是大才子,卻沒有文人墨客的酸腐之氣;他是「保守派」,卻有著超俗的灑脫和從容,他——「東坡居士」,註定要譜寫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少年時期的他,是意氣風發的才子。高頭大馬,錦衣玉食,在「蘇門」的光輝下,他有「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傲氣。二十一歲考取進士第二,伴隨著歐陽修「吾當避此人一頭地」的贊嘆,所有人都以為光明的未來正等待著他。
世事難料。原本少年得志的他,被喪父的噩耗打亂了腳步。他主動要求下放杭州,品味「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感受「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愜意。舉酒引觴之間,他想,也許這樣「日啖荔枝三百顆」也無妨,畢竟生性淡泊的他,並不熱衷於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
兩年後,他回京,卻不知一場權力的風暴正轟轟烈烈地襲來。王安石變法自不容於他心,孤獨的行者只能以詩寄情,卻不想它們竟成了對手手中最後一張王牌。翌年,「烏台詩案」浮出水面。一夕之間,他成了階下囚,成為這場文字獄中最大的受害者。這一年,他被貶為黃州團練。
他向黃州走來,帶著官場與文壇潑向他的污水走來,帶著滿心僥幸與些許不甘走來,帶著恥辱走來。他也許不會想到在這人生最低迷的時刻,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最高峰。
站在滔滔江水邊,心中是無限感慨。「捲起千堆雪」的波濤沖淡了內心的憤懣,取而代之的是飽經滄桑後的曠達與淡然。官場的失意又何妨,也許古戰場上豪氣干雲的廝殺才是最好的選擇。他要在赤壁下倚歌而和,扣舷而歌,在一葉扁舟中做他那個神鶴蹁躚的夢。此時此刻,黃州不是蘇軾的戰場,赤壁卻是蘇軾的赤壁。
暴風沖擊山谷,頃刻化為溫柔的微風。他變了:少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豪情,多了「一蓑風雨任平生」的灑脫。沒有了官場中的束縛,他可以在月夜裡「把酒問青天」,更能「竹林芒鞋」地徜徉於山間。興起時「老夫聊發少年狂」,思念亡妻時「塵滿面,鬢如霜」。他在黃州度過了人生中最燦爛的階段,他在這里找回了自我,成為天地間無拘無束的唯一。
點評:習作以蘇軾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側重對蘇軾內心進行剖析,將蘇軾現實中的遭遇與不同時期的詞句相融合,讓人發出人為詞生,詞為人寫的感嘆。那些或豪放或柔情的文詞既是蘇軾才華的體現,更是蘇軾對人生的思考。作者走進的不只是作為文豪的蘇軾的文詞,更走進的是作為普通人的蘇軾的內心。
------------------------------------------------------------------------------------------
似乎自古就有這么一條規律,愈是才高八斗,壯志滿懷,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其生平就愈是坎坷得讓人心疼。而面對頻頻襲來的動盪激流,有人默默「歸岸」,欲「瞭然萬事,虛納萬境」而「獨長醉」,有人做中流砥柱而「長年醒」,有人獨立不懼,瀟灑自適,且醉且醒,三種態度各有其道理,主客因不同,每人思想個性各異,我不敢枉加評判,只是想從第三種態度中發現更多的東西,因為它最讓我感動。
〈序〉

蘇東坡,一個全能藝術家,巨儒政治家,一個剛直率真,放盪不羈的文人,一生的曲折不盡言表,可以說是這樣的人格典型了。自年輕還朝起,諂害,貶謫,起用,再遭諂害,再被貶謫,十多年中,似乎什麼不公的事他都遇到了。對蘇東坡這樣的一個有浪漫性情的文人來說,坎坷人生必會帶來有魅力的詩文。於是,最沮喪的時期,東坡寫出了最好的作品,他的詩詞達到了成熟時期。憤怒過去了,尖酸也暫時過去,留下滿心安洋與去意。他愈來愈仰慕陶潛,這位園大詩人。他的西齋詩甚至和陶詩一模一樣:

西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覺日長。
昏昏既非醉,禹禹亦非狂。寒衣竹風下,穆然中微淳。
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榴花開一枝,桑棗也沃光。
鳴鳩得美陰,困立忘飛翔。黃鳥亦自喜,新青變圓吭。
杖藜觀物化,亦以觀我生。萬物各得時,我生日皇皇.

其實,在此前,東坡就已有一些類似 陶詩的作品:「我本麋鹿性,諒非伏轅姿 ……人生各有志,此論我久持。他人聞定笑,聊與吾子期。」百年三萬月,老病常居半,其間忤憂禾,歌笑雜悲嘆,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幾經沉浮後,偉大的心靈也感到了人生的無奈,東坡力求精神解脫,而當時,盛行的老莊禪學思想無疑給了他一線希望。在這樣的超脫世俗的境界中,他追求適性而為,嚮往豁達平靜的生活。「眾人事紛擾,獨士靜悄悄」。「欲求五畝宅,灑掃樂清凈」。有了退隱田園,寄情山水「獨長醉」的思想傾向,他開始潛心研究陶詩,並愈發感到詩中反映了自己的經歷,情感和當時生活。東坡的和陶之作,便始於此時——《和陶飲酒二十首》

道喪士失己,出語輒不情。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淵明獨清真,談笑得此生。身如受風竹,掩冉從葉驚。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

蠢蠕食葉蟲,仰空慕高飛。一朝傅兩支翅,乃得黏網悲。啁啾同巢雀,沮澤疑可依。赴水生兩殼,遭閉何時歸?二蟲竟誰是?一笑百念衰。幸此未化間,有酒君莫違。

「得酒詩自成」「有酒君莫違」。言酒中作詩,真情自吐,談笑自出,如竹常受風吹,枝葉俯仰一樣,各成姿態,純乎自然。如果說前者旨在斥虛偽而任真情,那後首則可看作是對自己「生平出任以犯患」的反省,在理想與現實矛盾的面前的自我寬解了。正像東坡自語「十年歸夢寄北風,此去真為田舍翁」,他要在安詳優美的環境中歡度余年,似乎有飲酒蟄伏,一醉方休的感嘆。他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定居一生,過「淡而有味」的生活。可命運隨即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再度捲入斗爭的漩渦。謫居地,他完成了《和陶潛詩》百餘首。他認為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確,「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不堪吏職,一生徘徊於隱與仕的取捨之間,晚年閑居寡歡,」偶有名酒,無夕不飲……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不正符東坡此時的心境.然而,東坡真的醉了嗎?他曾說」吾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東.往往頹然而睡,人見其醉,而吾中瞭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 「是否莫能名」,且看, 「歸老江湖無歲月,禾填溝壑猶朝請」,誠然,雖有深藏宦海浮沉,身誇非我有的感慨,俁更有隻要未死猶得見皇帝的決心 「許國心猶在」呀,何況經=致用的人生理想畢竟占據蘇軾思想的主流,他對社會,人生始終態度執著.在北宋積貧積弱的危機之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百姓,」朝來喜見麥吐芒……剡剡秋谷初分秧……與相地脈增堤防……隱隱疊鼓鬧舂糠」,大半生的利民事業之後,東坡仍舊不忘百姓,處處關心農家生產,推進生產工具。可見,他醒,他要全力以赴的為民辦事,他要清醒地作他心愛的詩;他並非真醉,醉的是對苦難,對迫害的心態,他「渺觀大瀛海」,何等雄闊奇之氣,聲徹九天地,於是,他愈是恬然自適,自求解脫,用表面的超脫掩蓋內心的痛苦,就愈發顯現他的樂觀倔強,他的無比曠達之胸懷,也愈發讓我欽佩,為之震撼. 「鮮鮮霜菊艷,溜溜槽床聲」,東坡留下了他的靈魂歡欣和心智的樂趣.

且醉且醉之間,我看見了一顆永遠跳動的心.

3、元代戲劇家—白樸作家的生平,主要做品,作品賞讀

答案出自百科我只是復制過來

白樸 - 生平概述三個版本
章第六編第一章第四節:
白樸(1226—?)字太素,號蘭谷;原名恆,字仁甫,祖籍澳州(今山西曲沃),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華,曾任金朝樞密院判官,又是著名文士。白樸出生時,金王朝已經在南宋和蒙古的兩面夾擊下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八、九年後,為蒙古所滅。白樸幼年經歷顛沛流離,母親也死於戰亂中。長成後,家世淪落,鬱郁不歡,不復有仕進之意,幾次拒絕了官員的薦舉,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歲時定居金陵。在他的詞和散曲中,常表現出故國之思、滄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調凄涼低沉。

白樸出身於具有濃厚文學氣氛的家庭,少年時又隨著名詩人元好問學詩詞古文,在傳統的文人文學方面有相當好的素養。在元代,他是最早以文學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於戲劇創作的作家。他的劇作見於著錄的有十六種,完整留存的有《牆頭馬上》與《梧桐雨》兩種。另有《東牆記》,經明人篡改,已非原貌;此外還有兩種劇本殘存有曲詞。從內容來看,白樸的雜劇大半是寫男女情事的。
袁第六編第四章第一節:

白樸(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其父白華,曾任金朝樞密院經歷官。當蒙古大軍圍攻金朝首都時,白華隨金哀宗出奔,家眷則留在城內。不久城破,白樸的母親死於浩劫之中,年才八歲的白樸,幸得其父親好友元好問攜帶撫養。

白樸「幼經喪亂,倉皇失母」,心靈飽受創傷,長大後又曾漂流於大江南北,看到了社會凋殘山河破碎的情況,心情十分沉重。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感到無法對付,決心不參與政治,「放浪形骸,期於適意」。或是流連於青山綠水之間,或是在風月場中,和雜劇作家以及勾欄歌伎們往還。1279年南宋滅亡,東南戰事平定,白樸也長期在南方居住,經常和耆老聚飲,題詠前朝名物,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滄桑之感和失落之哀。

白樸擅詞曲。詞集名《天籟集》,「詞語遒嚴,情寄高遠」,多頹唐凄楚之調。散曲現存40首,多以本色的語言抒寫閑情逸致。所作雜劇,據《錄鬼薄》所錄名目,凡15種。現存僅《梧桐雨》和《牆頭馬上》。

北第六編第五章第一節:
白樸(1226-1306?)原名恆,字仁甫。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出生於金朝首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父親白華,金貞祐三年(1215)進士,官至樞密院判官,是金朝著名文士。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圍攻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中食盡,朝議棄城出奔,白樸與母親困居京城中。次年(1233)正月,蒙古軍破汴梁,白樸的母親失蹤,白樸由元好問帶出京城,漂泊於山東聊城一帶,長達四年之久。金朝滅亡之後,白華先投宋,再降蒙古。三年後輾轉回到北方,找到了好友元好問和在戰亂中倖存下來的兒女,遷居真定,依附忽必烈潛邸重臣史天澤(1202-1275)。史天澤於中統年間(1260-1264)任中書右丞相期間,曾向朝廷推薦白樸,白樸深感世事滄桑之變,再三遜謝。後來一直堅持終身不仕。

白樸青壯年時期曾漫遊各地,其間兩次到過大都(今北京),相繼游歷過順天(今河北保定一帶)、壽春(今安徽壽縣)、懷州(今河南沁陽)等地。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侯正卿、李文蔚、史樟(即史天澤之子史九散仙)等一批雜劇、散曲作家,並與著名雜劇演員天然秀及其他歌妓、樂工相知過從,逐漸從耳濡目染到有意識地嘗試投入雜劇創作。

元兵大舉伐宋之際,白樸沿漢水南下,到了江南。先是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岳州(今湖南嶽陽)等地作短暫逗留,並曾在杭州(今屬浙江)一帶游歷,過著詩酒優游的生活。這時他的兒子白鏞亦遷官江南,白樸55歲時移居建康,有所依託。白鏞官終正三品,白樸死後方得「贈嘉議大夫,掌禮儀院太卿」(曹楝亭本鍾嗣成《錄鬼簿》,明寫本作「贈嘉議大夫、太常卿、儀院太卿」)。

白樸是最早以文學世家的名士身份投入雜劇創作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創作雜劇16種,現存《梧桐雨》、《牆頭馬上》2種,《絕纓會》、《趕江江》、《梁山伯》、《銀箏怨》、《崔護謁漿》、《高祖歸庄》、《賺蘭亭》、《斬白蛇》、《幸月宮》、《錢塘夢》、《鳳凰船》等11種已佚失,《流紅葉》、《箭射雙雕》2種僅存曲詞殘文。另有《東牆記》,可能經過明人增飾修改,已非其原貌。

白樸 - 重要經歷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飢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盪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贊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郁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盡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游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里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白樸 - 作品賞析

梧桐雨圖冊
白樸《梧桐雨》第四折賞析

1、唐明皇避亂西逃,行至馬嵬坡,六軍不行,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回到長安,退居西宮養老。他既失掉了愛情,也失去了權柄;他既未能以權勢保護住他們的愛情,也沒有因為犧牲愛情而保住他的權力。在愛情權力兩失的情況下他憂心如焚,每日里空對楊貴妃的畫像,痛苦不堪。這一折二十三支曲子就是抒寫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凄楚情懷。

[端正好]至[呆骨朵]五曲寫唐玄宗面對楊貴妃真容引起的懷念與感傷。這里有還京兆半年來孤辰難熬的敘述。也有白發新添瘦骨嶙峋的肖像描繪;有畫軸高挑放聲高叫的思念,也有叫而不應雨淚嚎啕的憂傷;有對往昔笙歌筵舞賞心樂事的懷念,也有對生死愛情半路夭折的痛悼;有對神明鑒察之下誓約終未履行的愧悔,也有對無權柄謝位辭朝無可奈何的哀嘆,真可謂百感交集。聲淚俱下,充分展現了唐玄宗復雜的心理狀態。

唐明皇面對楊貴妃畫像憂愁無法排遣,便去沉香亭閑行遣悶。地點也由殿宇內轉換為亭皋邊。沉香亭曾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御園小宴、啖荔枝、舞霓裳追歡取樂的地方。如今怎能不見物思人,觸景傷情。[白鶴子]至[倘秀才]五曲即是寫唐玄宗在沉香亭畔對楊貴妃的回憶和物在人亡的哀傷。「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兩句曲詞是從《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演化而來。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寫唐玄宗對往昔歌舞承平榮華富貴的追憶和對楊貴妃的想念。可是眼下卻是「翠盤中荒草滿,芳樹下暗香消。空對井梧桐,不見傾城貌。」劇作通過今昔對比,抒寫唐明皇對往日繁華一去不復返的無限悵調。

唐明皇回到寢殿,時間已由白晝轉入夜晚。景物更加衰敗,色調更加昏暗,人物心境也更加憂傷。[芙蓉花]至[黃鍾煞]十三首曲文抒寫唐明皇的寢殿驚夢,作者以具體形象為喻,極寫唐玄宗內心的哀傷。

前三曲寫唐明皇入夢前的孤寂和焦躁。作品渲染一種獨特的氛圍來烘托主人公的心境。暗淡的串煙,昏慘的銀河,喧鬧的秋蟲,滿地的陰雲,狂惡的西風,飄落的敗葉,琅琅的殿鈴,簌簌的朱簾,叮當的鐵馬,造成凄涼、陰慘、焦灼的氣氛,有力地襯託了唐明皇孤寂、憂郁、煩躁的心緒。作者運用滴溜溜、疏剌剌、忽魯魯、廝琅琅、撲簌簌、吉叮當等象聲詞和狀形詞摹寫景物的聲響和形態,更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

[倘秀才][
雙鴛鴦]二曲直接寫夢會。唐明皇剛剛入睡,就夢見楊貴妃請他長生殿赴宴,楊貴妃生前的嬌態和往日的榮華富貴又浮現在眼前。可是轉瞬間睡夢又被驚醒,一切皆成虛幻。「好夢將成還驚覺,半襟情淚濕鮫綃(神話傳說中鮫人織的綃,泛指薄紗)。驚夢之後,內心更加感傷。

追尋驚夢的原因,白樸把視野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梧桐雨。[蠻姑兒]以下數曲極力鋪敘「秋夜梧桐雨」的自然景象,造成一種凄愴冷落的意境,抒寫唐明皇孤凄、愁苦、頓亂的心境。作者嘔心瀝血,傾注全部心力和才思,以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和修辭方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描繪雨打梧桐的意象。作品摹寫梧桐雨以樓頭過雁、階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作反襯,以楊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作對比,以「玉盤中萬顆珍珠落」、「玳筵前幾簇笙歌鬧」、「翠岩頭一派寒泉瀑浮」、「綉旗下數面征鼙操」、「噴泉瑞獸臨雙沼」、「食葉春蠶散滿箔」、「花奴羯鼓調」、「伯牙水仙操」作比喻,以「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牆角;渲湖山;漱石竅;浸枯荷、溢池沼」作排比,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梧桐雨》對雨聲的描寫可以同《西廂記》「聽琴」一折對琴聲的描繪相媲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景物的描寫,並不是孤立和游離的,作者時時刻刻都使景物的描繪與人物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人物心理既是景物描寫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每首曲詞結尾都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作為景物描寫的歸宿,寫自然景象所引起的主人公心理感受,層層遞進地抒寫主人公情感的演變歷程。如先是怨雨驚夢「把愁人定虐」,後又煩雨「惹的人心焦」,繼而又惱雨「相聒噪」,最後又恨「雨和人緊廝熬」,「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以至憤怒地要「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孟稱舜說得好:「只說雨聲,而愁恨千端,如飛泉噴瀑,一時傾瀉。」這幾首曲文寫雨聲,既以景物作為人物感情的襯托,又採用移情的方法使景物塗抹上人物的感情色彩,由景入情,情由景生,以景襯情,景中有情,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充分展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在大量描摹梧桐雨的過程中,作者又把梧桐樹作為聯想的條件,中間穿插[滾綉球]一曲,寫唐明皇的情惠:「是兀那歡會栽排下,今日凄涼廝輳著。」今天的凄涼是由往日的歡會所栽排,昔日的驕奢淫逸造成如今的死別生離。盛極而衰,樂極哀來,唐明皇自己吞食自己種植的苦果。這句點睛之筆,是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人生底蘊的深刻揭示,具有很強的諷喻性。

繁華已去,盛景不再,失去的永遠失去了,只剩下孤獨寂寞時的悔恨和哀怨。這種由盛至衰的人世滄桑的悲劇,通過李、楊故事敷演出來,尤為動人心魄。帝王雖能享受常人難以企及的富貴,教人羨慕,可卻無法避免一般人都會遭遇到的痛苦。往日的歡樂越多,失落後的痛苦也就越深。

白樸不愧是大手筆,能將一個眾人熟知的歷史故事,處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響。但《梧桐雨》一劇之所以動人,還在於它融進了作者對戰亂不幸生活的切身體驗,借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時聽雨的一縷哀思和無端憤慨,寫得百轉千回。

那點點滴滴的梧桐雨,令人悵惘不已。

4、誰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的導游詞

揚州八怪紀念館
主要游覽路線:
南柯古槐、西方寺 —— 陳列大廳 —— 金農寄居室 —— 金農茶室 —— 東園景區

【南柯古槐、西方寺】
揚州為自古繁華之地,多少王侯將相、巨豪商賈、能工巧匠在這里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而它令人神往的無限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李白用「煙花三月下揚州」嚮往它,歐陽修用「瓊花芍葯世無倫」贊美它,徐凝給予了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美譽,太多的文章、太多的畫卷在描繪它、稱頌它。可是細細品來,也許與揚州關系最密切,最有影響,最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還得算是這樣一個文人集團——揚州八怪。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揚州八怪紀念館」近距離的感受、認識這些卓爾不群的文人雅士們吧!
揚州八怪紀念館座落在歷史悠久的古巷,駝嶺巷內,我們沿著這條彎彎曲曲的小巷往前走的時候,千萬別忽視了身邊這棵千年的老槐樹,它可是與著名的成語「南柯一夢」緊密相關哦!傳說,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棼的人,家就住在揚州,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有一次淳於棼過生日,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了。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兢兢業業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贊。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皇帝下令,讓淳於棼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可憐淳於棼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棼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棼撤除職務,下令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一切只是一場夢,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而挖開大槐樹下的樹洞,「大槐安國」原來只是個螞蟻窩,唐朝文人李公佐將此故事寫成《南柯太守傳》,到了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又將這一故事改編成劇本《南柯記》並入《臨川四夢》,毛澤東的著名詩句「螞蟻緣槐跨大國」用的也是這個典故。故事裡的大槐樹就是我們眼前的這株了,您看,這株古槐繁枝茂葉、槐香四溢,歷盡千年依然挺拔茂盛,面對這株唐代名木,我們就能感觸到揚州歷史的悠長和文化的蘊涵,朋友們趕緊合影留念吧!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紀念館門前,揚州八怪紀念館建於1993年11月22日鄭板橋誕辰300周年之際,它是國內唯一以展示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與創新精神的專業性紀念館,那麼館址為什麼選在小巷當中呢?這是因為「揚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農晚年曾寄居於西方寺,而揚州八怪紀念館就是利用西方寺古建築改造建成的。西方寺是不是西方人建造的呢?當然不是,西方寺始建於唐代,唐代的揚州富甲天下,而這座寺就在橫貫市區中心部位的大街附近,是揚州繁華富裕的集中體現,堪稱「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人間仙境,再加上在此又發掘出了三尊佛像,於是便有了「西方寺」的稱號。下面就請大家與我一起進紀念館參觀吧。

【陳列大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西方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它外觀氣宇軒昂,內部構架是珍貴的楠木,在揚州極為罕見,而今它就是我們八怪紀念館的主要組成部分「陳列大廳」。
我們先來看看大廳前的這一對鐵鑊,我們在瘦西湖的「徐園」中就已經見過它們的兄弟姐妹了。揚州共出土九個鐵鑊,關於鐵鑊的用途有三種說法:有人說揚州因地處長江、運河交接處,河網縱橫、水患不斷,蕭梁時鑄此鑊置水邊以作鎮水防患用;也有人說隋煬帝殘暴鑄鐵鑊是作刑具用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平軍將廣兵多且戰事頗繁,鑄鐵鑊是為行軍煮軍糧用的。無論它們的真正用途是什麼,它們都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代表,就像大廳前的這幅金農的楹聯所說的中華文化是「三千餘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餘年」指的就是中國的悠久歷史,「八十一家」則是指歷史上涌現的無數文化精英們,此聯寫的縱橫古今、大氣磅礴,還很好的表現出了金農「漆書」的特點,他寫字用重墨,橫粗豎細,直筆多,曲筆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來的筆畫,因此得名。而抱柱上另一幅鄭板橋的對聯正總結了金農漆書和揚州八怪這個文人集團最大的特點和精神內涵「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世人皆愛春夏挺拔茂盛的樹木,而鄭板橋獨愛秋天之樹,因為它刪繁就簡,與眾不同;世人皆愛燦爛盛開之花,而鄭板橋獨愛二月新花,因為是它們最先打破寒冬的束縛,是春天的使者。這幅對聯用板橋特有的「六分半書」表現出了「重視創新,追求創新」的審美意境,而「創新」也正是揚州八怪最鮮明的特點和藝術理念,是對八怪思想最佳的總結。其實,時至今日,「創新」不也同樣是我們正在追求的境界嗎?
走進大廳,我們眼前這些或站或坐的雕像,就是清朝康乾年間活躍在揚州的一群師法自然、勇於創新的文人——揚州八怪。細心的朋友一定發現了,雕像明明有15尊怎麼會是八怪呢?其實,揚州八怪的「八」在這兒不能當數詞來解釋,「八」與「怪」合在一起是一個不可拆分的形容詞,在揚州方言中「八怪」帶有貶意的色彩,是「醜八怪」的意思。在揚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畫壇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宮廷畫家,他們就拿「八怪」這個詞來鄙視這群在揚州的民間畫家,稱他們是書畫界的「醜八怪」,故名「揚州八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揚州八怪」的價值終於得到了承認,而今「揚州八怪」中的「八怪」是對這一群卓爾不群文人的高度贊揚,由貶義變成褒義了。這下我們就明白了,其實,八怪並不是實指八個人,而是指一個群體。關於揚州八怪成員的說法據史料記載共有13種之多,而今我們選擇了金農、鄭板橋、李鱓、高鳳翰、華喦、黃慎,李方膺、羅聘、汪士慎、高翔、邊壽民、陳撰、楊法、李葂、閔貞這十五位作為這一群文人的代表。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揚州八怪」的幾位主要人物和他們的代表作品。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藝術成就佼佼者。他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興化人。他生於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從小失母,由乳母撫養成人,30歲時,父親去世,生活更加困頓,教書的微薄收入已難以養家糊口,於是就以賣畫為生,在揚州當了十年的職業畫家。雍正十年,板橋到南京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接著中了進士,後來赴任山東范縣縣令,5年後調濰縣又做了7年知縣,前後共當12年縣令。據史料記載,他在做知縣時很有一些惠政,無一積案,無一冤民,為政清廉,節衣縮食,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鄭板橋擅長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人們稱他「三絕詩書畫」,不為過譽。鄭板橋的繪畫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究其淵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師古人,主要宗法鄭思肖、徐渭、陳淳、石濤和高其佩,但不為陳法所拘,而是活學活用。他在《蘭竹石圖》中題記:「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大滌子畫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添縫其間。雖學出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遂取其意」這就是他學古人的奧妙所在。他極力主張學畫要向大自然學習,他在《墨竹圖》中題記:「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學習社會、宗法自然,但不搞純自然主義,而是把從自然中搜集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分析對比,找出其中的規律來,然後進行創作。同時.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個不同創作階段。「眼中之竹」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景,是對自然觀察和從中體驗的靈感;「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構思,而「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正由於鄭板橋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所以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勁健的藝術風格,從而為文人畫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汪士慎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是安徽休寧人,他寓居揚州,擅畫花卉,隨意勾點,清妙多姿。精畫蘭竹,尤擅長畫梅,筆致疏落,超然出塵,筆意幽秀,氣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潤恬靜之致,令人爭重。金農稱他畫梅之妙和高翔異曲同工,高翔善畫疏枝,汪士慎善畫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風雪山林的趣味。汪士慎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揮寫自如,不失當年風韻。在一目失明作畫時,自刻了一方印「尚留一目看梅花」,後來,雙目都失明了,但仍揮寫自如。金農稱贊他「盲於目,不盲於心」。「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揚州梅花嶺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刻漆螺鈿落地屏氣勢壯觀,長歌如訴,這就是「揚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這位汪倫的後人,半生踏歌揚州,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頭次第開放,「橫枝大幹走龍虯,萬蕊千花心手狂」,盤旋曲折如虯龍舞空,香雪繽紛,滿是梅影花光。「一目著寒梅」的詩人,寥寥幾筆,一枝寒梅扶搖直上,一枝橫斜而出,卻又冷香四溢,樹樹香光落滿衣裳。他的才學令人敬佩,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更是讓我們感動不已。
唐代詩人李賀被稱為「鬼才」。「揚州八怪」中也有一位畫家被稱做「五分人材,五分鬼材」。這倒不是他的畫風像李賀的詩風那樣冷峭,而是因為他善畫鬼,並且自稱能白日見鬼的原故。他就是羅聘,「八怪」中班輩最小的一個。羅聘,字遯夫,號兩峰,雍正十一年生於揚州,羅聘有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眼睛生得碧藍,晶瑩可愛,家裡就替他起了小名叫「阿喜」。他曾住在揚州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為「朱草詩林」,其堂為「香葉草堂」,至今保存完好,是「揚州八怪」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私人住宅。羅聘是金農的入室弟子。他和金農、高翔一樣,一生未做官,遊玩也是他的愛好。羅聘的長項是人物、佛像、山水和梅竹。尤以畫鬼著名,《鬼趣圖卷》是他的曠世名作,《鬼趣圖》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滿紙煙霧中隱隱有些離奇的面目和肢體;第二幅是一個個短褲尖頭的胖鬼急急先行,後面跟著一個戴纓帽的瘦鬼,像是主僕的樣子;第三幅是一個穿著華麗而面目可憎的「闊鬼」手拿蘭花,挨近一個穿女衣的女鬼說悄悄話,旁邊一個白無常在那兒竊聽;第四幅是一個矮鬼扶杖據地,一個紅衣小鬼在他的挾持下給他捧酒缽;第五幅是一個長腳綠發鬼,伸長手臂作捉拿狀;第六幅是一個大頭鬼,前面兩個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張回顧;第七幅是一個鬼打著傘在風雨中急去,前面有個鬼先行,還有兩個小鬼頭出現在傘旁;第八幅是楓林古冢旁,兩個白骨骷髏在說話。真是光怪陸離,無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聳然又發笑。畫家以誇張手法描繪出一幅奇異怪譎的鬼怪世界,實際上這正是對當時社會的無情譏諷。他的畫繼承師法,但是不拘泥於師法,筆調奇特。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妻子方婉儀和兩個兒子允紹和允纘都擅長畫梅花,有「羅家梅派」之稱,清代文學家袁枚和姚鼐均為之題詩稱贊。
「揚州八怪」個個都身懷絕藝,而且特點鮮明,李鱓生平狂放不羈,畫題廣泛,特別擅長用水,一方「賣畫不為官」的印章正是他一生的寫照。黃慎號癭瓢子,是遠近聞名的孝子,雖出生貧寒卻從不向生活低頭,精進不懈,最終成名成家。「畫史從來不畫風,我於難處奪天工」,李方膺的《風竹圖》代表了他高超的技藝和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高翔精於書畫、篆刻,畫梅花「全以意勝」,晚年時右手殘疾,以左手代書仍然創造出了不少佳作。關於「揚州八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就陳列在我們身邊的櫥窗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賞。

【金農寄居室】
走出陳列廳,我們面前有一株參天的銀杏樹,這株銀杏樹已有780多歲了,是揚州超過五百年以上的十大名木之一。銀杏樹,又稱白果樹、公孫樹,所謂公孫樹,就是指前人植樹至孫輩方能獲益,銀杏樹生長緩慢,眼前如此粗壯的這棵樹該經歷了多少風雨的考驗啊。銀杏葉呈扇形、雌雄異株,所結果實叫做白果,可以入葯。銀杏樹一年四季樹貌變化很大,尤以深秋時,樹葉金色輝煌隨風飄落煞是壯美可觀,故稱為「公孫灑金」。在銀杏樹的對面就是揚州市的市花瓊花了,傳說隋煬帝下揚州就是為了看瓊花,「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瓊花的美名傳遍了天涯!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揚州八怪之一金農七十歲時開始寄居生活的地方,這也是西方寺方丈所居之處。金農,康熙二十六年生於「以湖山勝」的浙江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金農英才早發,年少即負詩名,深為浙中諸前輩欣賞,可是這樣的日子並不長,可能是因為父死而家境驟貧,金農進取的願望沒有能實現。金農30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是惡性瘧疾,「寒熱互戰,膚悴而削」。當時生活又十分窘困,「一月閉門恆自飢」,且不說治療,吃飯也成了問題。在貧病交迫中,他發出了「中歲以往萬事輸」、「早衰吾欲稱老夫」的感慨。病中,金農「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寞抱冬心』之語以自號」,號「冬心先生」,顯示出了金農心境的凄涼。35歲那年,金農第一次來到揚州,金農這次在揚州,對揚州的風光之美,人文之盛,圖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來揚州他就愛上了揚州,為今後的常來揚州和定居揚州立下了根基。後來在京師求取功名的時候,金農下榻於前門外櫻桃斜街一處客店,各省應舉的人來的不齊,先到的人只有客店裡等,靠清廷發給的一點伙食費勉強維持著。拖了好一陣才開考,待到揭曉,金農和他的友人厲鶚都落榜了,金農不勝唏噓,是別人搞的鬧劇呢,還是自己做的一場夢?自己是50歲的人了,跑來趕這種虛熱鬧,不是自討沒趣?他夢醒了,「世無伯樂」,「功名」不是為他們這種人准備的,他也決不再圖什麼「功名」。他要真正遂他的林壑之志,決定「以布衣雄世」,從此「掉頭獨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乾隆十五年,64歲的金農開始定居揚州,起先住在謝司空寺之別院,所謂謝司空寺,就是今天的揚州天寧寺,70歲的時候遷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歲的金農在寂寞中與世長辭。比起「八怪」中其他的人來,金農的畫路較寬,不蹈襲他人,獨辟蹊徑、自出心裁,這和他的學問、才情、胸襟是分不開的。由於他一生未做官,但在所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極富盛名,因此就有了「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稱。
晚年的金農就生活在這前後兩進,面闊三間的小院之中。當時西方寺己蕭條衰敗,一片凄涼,金農曾題詩:「無佛又無僧,空堂一點燈」。此時的金農已年老體衰,評價自己:「妄念都絕」,稱自己是「如來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飯僧」,一面賣畫為生,一面念經、寫經、畫佛自娛。走進金農的念佛堂,我們從這座佛龕中的五字聯:「寫經滿百卷,畫佛亦千尊」,可以想見當年金農的處境與心態,中間的佛像是金農畫的,這幅佛像畫的很精采,衣服褶折結構所用的線條是富有「金石味」的書法用筆,如「金錯刀」,似「錐劃沙」,凝重渾厚中亦見靈動,臉部用「墨拓」法帶線勾勒,十分傳神。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餘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條條寫有禪語的垂聯飄帶,其內容記述佛從何處來、佛對人們的作用、歷史上四十個大畫家分別為各寺廟繪制佛像的事情,還有自已對佛學的認識及作畫時的情景記述,可以稱得上金農畫佛中的扛鼎之作。念佛堂四周是金農與羅聘當年在此所繪作品的圖片,每幅均配有賞析短文,我們來看這幅《香林灑掃圖》,此圖從背影中生動地刻劃了小沙彌香林掃搭的形象,佛門清靜,灑掃是常事,題跋為「香林有塔掃而洗,洗而又掃,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這充滿哲理的文字正是金農「佛即我心」的佛學思想的體現。
寄居室前後進之間有一個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樹兩株,西邊靠牆種笆蕉,豎怪石。是依金農的《蕉石圖》擬之的,雖小卻很有意境。寄居室後進三間,東為卧室、中為客廳、西為畫室。卧室牆壁上掛著金農的《采菱圖》、《自撰七絕漆書》。客廳正中牆壁上的一副對聯「惡衣惡食詩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農集唐人句贈送給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運坎坷,晚年雙目失明,金農稱贊他人奇、詩好,體現了兩人志趣相合、互為知己的摯情,實際上這副對聯不也正是金農自身的寫照嗎?我們看中間的這幅自畫像形神兼備。大家注意看畫像的腳下,腳穿紅鞋的確令人費解,堂堂的男子,還是「如來最小弟子」,怎麼可以如此打扮呢?我覺得這也許表現的就是金農「踏破紅塵」的願望吧,您說呢?
左右兩壁掛著四張書畫,分別是金農的《壺天春色圖》、汪士慎的《梅枝圖》、鄭板橋的《題畫詩》、羅聘的《竹石圖》。畫室中陳列著書櫥、多寶櫥、畫桌,畫桌上還有一幅尚末完工的梅枝圖,彷彿主人剛剛離去一般。走出金農寄居室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清代,有一位詩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揚州,成為各大鹽商競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鹽商在揚州平山堂大宴賓,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賓席上。席間有人提議每人做一首有關 「飛紅」的詩句來助酒興,依次輪到這位鹽商時,他苦思了好一陣未想出一句。眾客要他罰酒,他忽然說我有了,隨口念出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聽了大笑,齊說是他胡謅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紅」嗎?要他交出出處來。正在尷尬間,名士先生起身說道:「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詩,他引用得很正確」。眾人不信,要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這位先生從容誦道:「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是啊,在夕陽的返照之下,柳絮自然就被染紅了啊。眾人聽了,一致對這位先生的博學表示嘆服,而事實上,這首詩是這位先生自己即興作成為鹽商解圍的。受窘的鹽商當然很高興,過了一天,送了不少銀兩給這位先生作酬謝。這則故事,出自清人陸長春的《香飲樓賓談》,文中交待得很清楚,這位先生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

【金農茶室】
寄居室西南是金農茶室,在這里我們將從金農和號稱「茶聖」的汪士慎的書畫作品中了解到許多有關茶的文化。前面向大家介紹過汪士慎晚年雙目失明,失明的原因有的學者就認為與他嗜茶過度有直接關系,看來物極必反,茶雖好,飲之也不能過度啊!
這幅《玉川子煎茶圖》是金農仿宋人摹本而繪,畫中煎茶之情形,再現了最初茶的製作方法。這幅《玉川子嗜茶》書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對飲茶七個境界的描述:「一碗喉嚨潤;兩碗破孤悶;三腕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以後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歡引用此詩,因為茶對我們中國人而言絕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早已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徵和一種生活狀態的標志,深深的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了。
大家請向茶室西面看,一排青竹依牆而生,疏密有致,潔白的牆面右上方以「漆書」錯落變化地寫著金農的「畫竹題句」:「餘六十歲後始學畫竹,前賢竹派不知有人。宅之東西種植修篁以千萬計,每當高舂夕晡時就以日影寫其狀,即以此君為師也」。款字下立石筍兩塊,景緻獨特。一方小院,一面白牆,因有青竹、奇石、漆書,似乎將「八怪」領袖金農的意念與自然構成一幅渾然相融的畫面,從而成為了「翠影補壁」一景。大家可以在此合影留下這美好的意境。
金農晚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七年,這期間24歲的羅聘拜他為師,作「詩弟子」並學畫。其實,年輕的羅聘繪畫的技法並不在金農之下,那他為什麼拜金農為師呢?傳說,金農到了西方寺安頓下來後,為了生活曾在附近的縣學旁租下一間店面房,雇幾個下人經營燈籠生意,金農便畫或寫些作品貼在燈籠上。一天,下人告訴金農:「這幾天生意特別好,燈籠一大早掛出去就被一位年輕人全部買走了。」金農想:「我又沒題上自己的款,蓋上自己的印,是誰這樣做呀?」隔日,金農事先坐在店裡,欲看個究竟。果然如下人所述,一位英姿勃發、秀氣過人的小夥子出現了,就在他買下燈籠快要出門時,金農說道:「後生請留步一敘」,年青人轉頭發現是金農,立即從隨身包裹中取出數十張臨習之作遞給金農,金農見罷很受感動,原來畫的都是已賣出的燈籠上的書畫作品。年輕人誠懇地說:「我敬重先生,意欲拜您為師。」金農大喜,當即認徒。這是一段佳話,因為金農晚年寄居西方寺,其情其景都是很孤寂的,這期間收下羅聘為弟子,卻增添了諸多的生活樂趣與創作活力。這也使「八怪」中有了一對師徒,羅聘是八怪中的殿軍人物,他的加盟使揚州八怪在揚州的活動時間又延續了好多年。七十七歲的金農客死於寄居室後,隔年就是由他的弟子羅聘扶柩葬於杭州臨平黃鶴山中的。

【東園景區】
在揚州國畫院名譽院長,著名畫家李亞如先生的書畫陳列廳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鶴池」,也稱「鶴池窺冰」。金農寄居西方寺時有「以鶴為伴」的愛好,他的詩句「我今常飢鶴缺糧」就記載了其當時生活的貧困及與鶴同甘共苦的境況。金農養鶴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攜鶴踏雪,並題詩於壁:「此時何所想,池上鶴窺冰。」高士情懷可見一斑。
轉過「鶴池」,就來到「竹泉亭」。這是一座建在西方寺水井上的四角亭。金農在西方寺寄居七年即用此井中之水,水井四周有疊石假山、清竹、卵石小徑,構成了「竹泉幽境」。金農一生愛竹,晚年更是以畫竹為樂事。井水亦稱泉水,故名「竹泉」,當年金農常用的一方閑章就叫「竹泉」,現在我們建亭於古井之上,以追尋金農高古雅逸的情懷。
沿著竹泉小徑往南是一座「五代經幢」,此經幢刻於五代保大四年,其內容為佛學中的「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真言」。經幢呈六角型,背面無字可以想見是靠牆而立的,現存上半截。所見百餘字,楷中寓行、字型工穩、點劃分明、氣韻生動,對研究佛學和五代書法均具有較高的價值。
這條長廊叫做「碑廊集粹」,從傳世的八怪書畫作品中精選了六十一幅,經鐫刻、墨拓展示在長廊的兩側,這些碑刻拓片不僅能映現八怪們的創新理念,又能代表各自的藝術特點。鄭板橋的書法作品選刻較多,其中就有膾炙人口的「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歌吹古揚州」等等詩句。碑廊東北面有一處園林小品,我們稱之「蓮池映月」,透過這類似瘦西湖徐園中的葵窗,竹蔭下這塊太湖石多像金農在拜佛啊,順著悅耳的泉滴聲我們看到一彎呈月牙形的池水,這里睡蓮點點、小魚在水中穿行,抬眼望,一塊漢白玉上刻著行書「蓮池映月」,讓人感到非常的恬靜和雅逸。
揚州八怪紀念館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品味,剛才我只是給大家做了一些概況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再好好的欣賞一下吧!

5、誰知到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6、杭州臨平SPA有哪些

臨平有很多做spa的地方,一些商業街和住宅小區都有養生館。

7、誰去過臨平今日情懷的

電梯可以上去的。電梯在屈臣氏那邊的門口

8、帶有花名的詩句

含有花名的詩句
1.(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5.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李頻《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李頎《送陳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11.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道潛《臨平道中》)
1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4.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姜白石《除夜自石歸湖苕溪》)
15.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文天祥《金陵驛》)
1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22.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庄》)
23.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元稹《行宮》)
2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25.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杜牧《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2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7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
28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29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9、誰知道自古以來有某些木蘭花的詩句嗎?實在沒有,那會高手替我作一句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1.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1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2,筍柱鞦韆游女並3。芳洲拾翠暮忘歸4,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5,已放笙歌池院靜6。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2.木蘭花 【宋·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3.木蘭花 【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鍾,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4.木蘭花 【宋·晏殊】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5.木蘭花 【宋·晏殊】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五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6.木蘭花 【宋·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7.木蘭花·戲林推 【宋·劉克庄】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8.木蘭花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9.木蘭花 【宋·晏殊】

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百歲相看能幾個?別來將為不牽情,萬轉千回思想過。

10.木蘭花 【宋·晏幾道】

小蓮未解論心素,狂似鈿箏弦底柱。臉邊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殘人慾去。

舊時家近章台住,盡日東風吹柳絮。生憎繁杏綠陰時,正礙粉牆偷眼覷。

與臨平今日情懷養生會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