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生送女生莊子今注今譯是什麼意思
莊子,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形成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像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哲學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萬物的根據和原則中建立各自的
理想和學說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後學支脈中,莊子明顯地不同於其他諸子,甚至於不同於老子。
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處卻是形而上學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
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儒學在孔子之後,尤其是在「罷黜百家」之後,支脈層出,義理更生,孔、孟、荀雖不盡同卻能源遠流長,而莊子卻只有後世對他的不理解,對他的改造。
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沒有任何一個學者,能對莊子核心內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予以發明、發展。戰國時期的形而上學的莊子是真實的存在的,但莊子的後世繼承卻是一條虛線。
好了妹子,之所以到百度復制這么多,是因為首先想讓你看到這些有關莊子的介紹,當然,我也可以跟你說,你百度一下莊子,但是,我感覺沒有這樣好。
莊子無疑是偉大的,美好的!他的文章、思想、哲學觀點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他送你這么一本書,我想可能你們學習的時候剛好學到莊子吧,當年我上高中的時候對這位先賢可是神王不已,包括現在都有很多網路小說裡面把他寫成神了,穿越之類的,不說這個了!
簡單說,他對你有好感,喜歡你,送你本書,莊子很美好,他想把這種美好帶給你,送給你!或者可以送別的禮物,但這個男生不入俗流,很特別!或者送別的書,我高中時候喜歡三毛,劉墉,等等,但是他們不屬於同一類的,要是我送妹子會選劉墉的書。
總之,他喜歡你,希望能跟你共同進步!期許一起有美好的未來!
2、彭山真的有個老祖嗎?
彭祖
--------------------------------------------------------------------------------
彭祖,一作彭鏗,或雲姓篯名鏗,傳以長壽見稱。原系先秦傳說中的仙人,後道教
奉為仙真。
彭祖傳說與先秦典籍所謂老彭有關。《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竊比於我老彭。』」①老彭為何人,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老彭是殷賢大
夫,好述古事,有的認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則認為,「老」指老子,「彭」
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禮記》也有所謂老彭,系商初人,馬敘倫確信「老子與《論語》
之老彭是一人,與《大戴禮記》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養生致壽之事,《莊子》記載
甚多。《大宗師》在極稱「道」的永恆玄妙後,繼稱得其道者的種種玄妙,其中有雲: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稱:「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
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遙
游》《齊物論》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寫為「治氣養生」之人。
屈原《天問》曰:「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清王夫之注曰:「舊
說以彭祖烹雉獻堯,堯食而美之。未詳是否。彭,彭鏗。導引服食而壽,堯饗其獻,壽
八百歲。」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竹簡《養生方》,還有彭祖答王子巧(喬)問養
生的描述。大概最初傳稱他以導引行氣修身致壽,後來則把服葯、房中等種種道術集於
其一身。
《列仙傳》載:「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
夏至殷末壽八百餘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禱請風雨,莫不
輒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祠訖,地即有虎跡雲。後升仙而去。」⑤在漢代,有關彭祖
的記載,還未與房中術相聯系。《漢書·藝文志》著錄房中八家,尚無以彭祖名其書者,
至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稱:「房中之法十餘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
《微旨》篇中論房中術,則稱「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覽》篇還著錄《彭祖經》
一卷,並在《極言》篇引用其文。《神仙傳》增加了服雲母粉、麋鹿角,盛贊金丹,擅
長房中術,並傳授道術於采女、殷王等情節。雲:「彭祖者,……少好恬靜,不恤世務,
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治身為事。殷王聞之,拜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
性沉重,終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詭惑變化鬼怪之事,窈然無為。時乃遊行,人莫知其所
詣。伺候之,竟不見也。有車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 還家則衣食與
人無異常。閉氣內息,從平旦至日中,……其體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其
患。……王自詣問訊,不告之,致遺珍玩前後數萬,彭祖皆受之,以恤貧賤,略無所留。……
乃令采女乘輕軿而往問道於彭祖。……彭祖曰:『欲舉形登天,上補仙官者,當用金丹。……
其次當愛精養神。服餌至葯,可以長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虛飛行耳。不知交接之道,
雖服葯無益也。』……采女具受諸要,以教王。王試為之,有驗,欲秘之,乃令國中有
傳彭祖道者誅。又欲害彭祖以絕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後七十餘年聞人於
流沙之西見之。……彭祖去殷時,年七百七十歲,非壽終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義的
差別而對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評價。東晉中期出現的上清派雖獨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
食煉氣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傳記,且其地位與四皓、安期生相當。《元始上仙眾真記》
雲:「廣成丈人今為鍾山真人九天仙王。漢時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並在此輔焉。」
⑦而靈寶派則貶低彭祖一類「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稱彭祖
壽八百歲,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學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
外,還有將彭祖與帶「彭」字的地名聯系起來的傳說,如彭祖因進雉羹於帝堯而得封地,
後謂之彭城:彭祖曾過彭蠡之濱,遍游洞府,垂釣於台上,雙鯉化為雙龍,沖天而去;
等等。或稱彭鏗乘風御氣,騰身踴空,年七百七十七歲時解化。在《真靈位業圖》
中,彭鏗列在第四左位。⑨道書依託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養性經》
《彭祖攝生論》《彭祖導引法》《彭祖導引圖》等等。
註:
① 《十三經註疏》下冊第2481頁,中華書局,1980年
② 《老子校詁》(修訂本)第13頁,古籍出版社,1956年
③④ 《莊子今注今譯》第181頁、393頁,中華書局,1983年
⑤⑦⑧⑨ 《道藏》第5冊66頁,第3冊270頁,第24冊671頁,第3冊276頁,文物出
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⑥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259~261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彭祖是大彭國的開國者,傳說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長壽之神。他的養生之道被後人整理成為一部《彭祖經》傳世。史學家認為,所謂彭祖年長八百,實際上是大彭國存在的年限。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子對他推崇備志;莊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於彭祖的言論;《史記》等史書也有關於他的記載;道家更把彭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許多道家典籍保存著彭祖養生遺論。先秦時期,彭祖在人們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漢,劉向《列仙傳》把彭祖列入仙界,並稱為列仙,彭祖逐漸成為神話中的人物。
彭祖
--------------------------------------------------------------------------------
08/14/2003/14:11 華夏經緯網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顓頊的玄孫。他經歷了堯舜、夏商諸朝,到殷商末紂王時,已七百六十七歲,相傳他活了八百多歲,是世上最懂養生之道、活得最長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關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虛名榮耀,只是專心致志地講求養生長壽之道。他的師傅撰寫了《九都》等養生的經書,他都潛心研究,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彭祖經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使得顏面長葆青春。他經常盤腿危坐,凝神屏氣地練功。從早晨坐到中午,調理氣息,揉拭雙目,摩挲身體,周身舒適後才起來行功。他臉無怒容,笑口常開,有時生病或疲勞時,他就運用氣功卻病,消除疲勞。他使內氣潛轉,從他生有九竅的特殊頭面,直到五臟六腑,最後達到四肢毛發,那氣流像輕雲一樣在體內流轉,既驅除疲勞又治癒疾病。
商紂王聽說彭祖是個異人,想獲得長壽的秘決,多次親自前去詢問,可是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說。紂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請教。這個采女也精於修身養性,已二百五十歲,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齡。采女受紂王之託,便虔誠地向彭祖請教延年益壽的仙方。彭祖見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進入仙界,能驅遣鬼神,凌空飛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樣。對於這一點,我見聞短淺,恐怕不能夠教你。大宛山有個青精先生,聽說已有千歲,面相還跟兒童一樣,每天步行五百里以上;既能整年不吃東西,也能一天大吃九頓。他精於養生之道,真值得問問。」
采女問:「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嗎?」彭祖說:「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雖然能長生不老,但已經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則不然,他們體魄強健,容貌光潤,老而不衰,長在人間。寒熱風濕不能傷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災害不能近身,嗔喜毀譽不能為累。其實,人的生命,只要保養得當,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稍為懂得點道,能活到二百四十歲;懂得多點,可活到四百八十歲;如果精通於養生之道,就能不死長壽了。保養壽命之道,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不要傷害性命而已。」
講到這里彭祖頓了頓,又接著具體地講下去,「冬天保暖,夏天避暑,一年四季隨時調節,就能使身體舒適;美色嬌軀,淡淡地品嘗娛樂,不要縱欲過度,就能使精神通暢;車馬服飾能維持尊嚴,就應知足,不要貪得無厭,就能使志向專一;八音奏鳴,五色相宜,聽覺視覺和悅歡樂,就能使心氣平和。這些都是養生之道。凡事都有限度,超過限度,就不能養生,只會招來禍患。這是應該忌諱的。」
采女聽了直點頭稱是。彭祖繼續說道:「傷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腦過度傷人,憂慮悲哀傷人,極度高興傷人,憤怒郁結傷人,汲汲追求傷人,陰陽失調傷人……避開各種傷身之事,順著天地陰陽之道,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我師傅寫了《九都》諸經,共一萬三千多字,都是養生保壽的要訣,專給入門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傳給你。」
采女回到天宮,對紂王復述了彭祖的話和《九都經》。紂王親自效法後,果然靈驗,他害怕別人都掌握這種養生長壽之秘訣,就下令在國內禁止傳授彭祖的道術,違令者斬。他還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預知了紂王險惡的用心,就離開京城,不知去向了。過了一百多年,聽說有人在流沙國里見過彭祖。
紂王並不能經常堅持彭祖傳授的道術,卻也活了三百歲,身強體健,猶如五十歲的樣子。
後來有個叫黃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養生之道,幾百歲了依然面色紅潤,童顏鶴發。他把彭祖的言論整理並加以闡發,編成一本《彭祖經》。
彭祖去後,人們在歷陽曾經修建彭祖仙室,人們前去禱告,求風雨卻疾病,無不靈驗。
3、楊伯峻《論語注釋》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老子注釋及評價》,這三本書怎麼樣?適合什麼基礎的人看?
讀《道德眞經》,首先讀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接著河上公《老子章版句》(王卡 點校)和王弼《老權子道德經注》(樓宇烈 點校)
讀《南華眞經》,同時讀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 點校)、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和曹礎基《莊子淺注》
其他比較好的有:蔣錫昌《老子校詁》、高亨《老子正詁》、馬敘倫《老子校詁》、嚴靈峰《老子達解》等。
在下是道家(自號希言子)和Karl Marx(馬克思)的實踐者+研究者。 《老子《道德經》資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為某類特定初學者撰寫集釋性、資料性的摸門讀本 草案(徵求意見稿)2.2.3(交織Marx並由此開顯我自己和結交同道)》(此稿一直在修改,修改後舊版作廢),感興趣就請直接聯系我,郵箱xiyanzi23@163.com(可得最新版本
4、莊子有什麼缺點!!!
1、或許其理論有一些缺陷
老子和莊子都受到高度地贊揚。可是很值得注意的是回,這兩位道家領袖答的道術,也和別家一樣,被說成「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也只是「道術」的一方面。這是含蓄的批評。
由此看來,《天下》篇的含意似乎是說,儒家知道具體的「數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道家知道原理,而不知數度。換句話說,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兩家的結合才是全部真理
2、在古代,莊子不行耕作而無法自養或許是他的缺點。
但在現代,他定會活得很逍遙。
5、莊子今注今譯的目錄
內篇
逍遙游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處篇
駢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逹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難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6、《莊子》是怎樣一本書、莊子是怎樣一個人?
《莊子》,也稱《南華經》。道家主要代表作。莊子及其後學著。《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言莊子著著書十餘萬言","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約前369一公元前286)戰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為名家惠施摯友。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見魏王。不願做官從政。相傳楚威王曾以厚禮聘為楚相,遭其拒絕,後"終身不仕",表現出對統治者和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和蔑視。是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揮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無為",形成為老莊學派。但莊子轉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他將老子以"道"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進一步發展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縛人們的一切桎梏,追求個人精神解脫的出世主義教育思想。
《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此後,《莊子》傳本岐出。現存的三十三篇為晉人郭象所編,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晉唐以後流行的《莊子》諸本中,雖有內、外、雜之分,但內、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認定內篇七篇為莊子著,外、雜篇可能攙雜有他的門人和道家後學的作品。歷來註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國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莊子》、金谷治《莊子》。
研究《莊子》的教育思想以內篇七篇為主。第一篇《逍遙游》,主旨是說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培養人們具有無已、無功、無名、無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齊物論》,論述齊萬物的教育內容,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第三篇《養生主》,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其自然。以皰丁解牛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順著自然虛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間世》,描述人際關系的紛爭糾結,提出"心齋"的修養方法,排除思慮和慾望,保持"心"的虛靜。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講有"德"的人,重視人的內在性,看待萬物只見它們完全同一,渾然一體,心神遨遊於不辨差別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忘記形骸的存在,排除耳聞目見的影響,和天地大道融通為一。第七篇《應帝王》,表達了莊子在政治上的無治主義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養人的超脫心境:任人把自己稱為馬,任人把自己稱為牛。
《莊子》為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多采寓言形式闡發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幾大學派中,莊子學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莊子》運用文學形式所表達的哲學系統之復雜性、詭論性,也勝過其它各派。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的思想源泉。在哲學上,則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有關人生哲理的論述,對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形成有深刻影響。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個人精神超脫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一)教育目的
《莊子》和《老子》一樣,以實現"道"作為總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沒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圍、界限。認為理想人物不應該去追求左、右、倫、義、對立、競爭等各種差別,要求對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談論它;對宇宙內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差別,如對立和競爭等,也都應採取不理睬、不評論的態度,以保持內心的寧靜。《莊子》將這種理想人物,有時稱為"聖人",有時稱為"至人"、"真人",其最高的品德,是只求心靈遨遊於德的和諧的境地,把萬物視為一體,保持不辨差別的思想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以寓言形式描繪所希望的典型人物"泰氏",睡時安閑舒緩,醒時逍遙自適,像是一無所知的樣子。任人把自己稱為馬,任人把自己稱為牛,他都不在乎。《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無為",而《莊子》則強調"道"的本質是"天放",即"自然放任",放肆自樂於自然之中,使人們完全從社會生活中超脫出來。這完全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育空想。但《莊子》這種出世主義教育思想,並不依託於上帝,而是寄託於虛無縹緲的"道"的追求。
(二)教育內容
《莊子》為培養無差別境界的理想人物,提出了具體的內容。
1.齊是非、齊善惡、齊美醜。《莊子》從相對主義思想出發,認為是與非是相對的,彼有一種是非,此也有一種是非。"道"的核心就是不將彼與此對立,把齊是非觀念看作是進入"道"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樞要。這就要求人們領悟宇宙間的精髓和奧妙,在日常彼此相處中,"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是與非混同起來,聽其自然並行,均衡發展。這就是說,要教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是非不置可否,抱超然、模稜兩可的態度,以至隨波逐流混淆是非。《莊子》認為這樣,天下的紛爭就可以熄滅了。
《莊子》還認為,善與惡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界限。譬如堯和桀都可以說自己是善的,也都可以說對方是惡的。堯和桀的品行的善惡是因時因人而異的,並沒有"常",即固定的界限。《莊子》比喻說,泉水幹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互相救助,倒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與其贊美堯而非議桀,不如把兩者的是是非非都忘掉而融化於大道之中。《莊子》認為,仁義的論點,是非的途徑,紛然雜亂,是沒有辦法加以區別的。教育人們"死生一如",達到齊善惡"相忘"的精神境界。
《莊子》又認為,美和丑也是相對的,並沒有根本的區別。指出人們習慣於自我中心,實際對萬物的價值標准並不一致。舉例說:毛嬙和西施是世人所認為最美的;但是,魚認為不美,見了就深入海底;鳥也認為不美,見了就飛向高空;麋鹿也認為不美,見了就急速飛跑。這四者誰真正知道天下什麼最美麗?由此,認為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美與丑的。
《莊子》把是非、善惡、美醜觀念完全看作是個人的主觀成見,希望把這些統統忘掉而融化於大道之中,達到逍遙自得,順應世俗,隨遇而安。這就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當然,《莊子》承認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是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的。
2.無己、無功、無名、無情。《莊子》從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境界出發,在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方面,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在《逍遙游》中生動地描述了"無已"的人的精神境界:他肌膚有如冰雪一樣潔白,容貌有如處女一般柔美,不吃五穀,吸清風飲露水;乘著雲氣,駕御飛龍,而邀游於四海之外。他與萬物混同為一,絲毫不考慮自己:洪水滔天,不考慮自己會溺斃;大旱熔化金石、枯焦土山,不考慮自己遭受炎熱。《莊子》要人們超脫外物的牽掛,既不追求個人的功勞,也不計較個人的名位,達到物我兩忘,與萬物合而為一的境界。
《莊子》更從任自然思想出發,要求無情:"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指對功,名等自己的一切都無動於衷,不以好惡喜怒哀樂的情感勞神焦思以致傷害自己的生命。《莊子》贊嘆說:渺小啊!與人同類;偉大啊!和自然同體。
《莊子》教育人們具有無己、無功、無名、無情的精神,雖主張不計較個人的一切,但並不是提倡大公無私,而是看透功、名,不以好惡內傷其身,以達到個人精神上的超脫。
(三)教育方法
1.養生盡年。《莊子》為達到任自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非常重視養生,在《養生主》開頭就提出了"保身"、"全生"、"盡年"的要求。要達到這一點,不僅貧富、貴賤、利害、得失用不著計較,並要極力遠離功名。要無拘無束而去,純真無知而來。這就是養護生命的道理。所以,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並由此提出了具體的"緣督以為經"的方法。督是中虛的意思。王夫之注雲:"身後之中脈曰督。"經指常道。"緣督以為經"就是順著自然虛隙,行中道以為常法的意思。《莊子》以庖丁解牛為例,說明宰牛要靠心領神會,順著牛身上的自然紋理,劈開筋肉的間隙,指向骨節的空虛處。人們的道德修養也要如此,在復雜的盤根錯節的人際社會中,注意乘虛,游刃於是非、善惡空虛之處,因其固然,如同不去碰牛的筋骨盤結處一樣。能做到這樣,可以保養身體,養育親人,精神可以解脫,盡其天年。《莊子》在教育人們自我修養中已意識到掌握客觀規律的思想,是極其精闢的。其認真細致觀察事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2.任自然,反對教育。《莊子》認為紡織而衣,耕耘而食,是人的真常本性。所以治理天下,就要做到渾然一體而不偏私,即"自然放任"。由於聖人出現,急急於求仁,汲汲於為義,天下才開始迷惑。只有任性自然,本性才不至於離失。《莊子》在《馬蹄》篇中用諷刺的口吻描寫教育之害,十分生動。說本來是吃草飲水、翹足跳躍的馬,經善管理馬的伯樂整治後,用鐵燒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印記,絡首絆腳把它拴連起來,編入馬槽,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先有口銜鑣纓的禍患,而後有皮鞭竹筴的威脅,馬就死去大半了。這種反對教育束縛人性的思想是可貴的;但由此否認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則是不科學的。
《莊子》從反對教育進而反對學習知識的必要。認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限度的知識,就會弄得很疲睏。就是說,《莊子》一方面認為"知"是不能窮究的;另方面,又把"人知"看成是一種沾染,因而主張人應丟掉這些沾染而回歸於赤子之心。這就否認了學習理性知識的必要性,使人們停留在原來的愚昧狀態中。
3.心齋坐忘。《莊子》為去除求名鬥智的心念,使心境達於空明的境地,提出了心齋坐忘的學習方法。"心",指精神作用;"齋",齋戒,是指一種排除思慮和慾望的精神狀態。指出"唯道集虛",只有保持"心"的虛靜,才能得妙道。為使"心"能做到"虛",《莊子》提出了"坐忘"的主張。要求遺忘自己的形體,拋開自己的聰明。"離形",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貪欲:"去知"消除由心智作用所產生的繫纍。如此,心靈才能開敞無礙,和天地大道融通為一,這樣就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實際上,它是排除思慮和慾望的一種"不動心"的精神狀態。這和孟子的在學、思、行基礎上的"不動心"有所不同,而是否定學、思、行,不僅排除感性認識,也排除理性認識和人的實踐,只保持一顆虛靜的心。《莊子》和《老子》的'滌除玄鑒"一樣,走向宗教神學的過渡。
總之,《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有了重大的發展,從而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與儒學旗鼓相當的學派,極大地豐富了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它彌補了儒家倫理哲學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的不足。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的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著作。它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使之更進一步走向自然放任的教育理想。《老子》著眼於社會的安寧,對自然賓士天下的議論多;《莊子》著眼在個人的逸樂,對養生、終其天年的議論多。《老子》最反對當時的禮教;《莊子》最厭惡的是當時一般富貴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厲害。《老子》提倡禁慾主義教育;《莊子》則提倡放任主義教育。以"天放"做為教育目的,要求齊是非、齊善惡、齊美醜,反對追逐名利,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值得指出的是,老莊學派崇拜人的自然本性,考慮到人的內在本質精神、心靈等命題,這是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本質特徵。這與儒家為實現王道仁政理想,以"修己以安人"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價值是不同的。
莊子後學繼承和發揮了《莊子》的思想,形成了莊子學派。兩漢時黃老之學盛行,莊子學派被抑。魏晉時期《莊子》之學盛行,對玄學家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影響。玄學家們從自然人性論出發,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何晏說:"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王弼主張"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道,萬物自相治理 。"阮籍公開表明"不與堯舜齊德,不與湯武齊功 ,"表達出與儒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玄學家們主張把握個體本身的生命、權利、意義,命運及其本質,使之更加豐富和滿足。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西方17世紀最早出現的自然主義教育家誇美紐斯以及其後的盧梭思想相比,盡管這種觀點本身有很大的模糊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彌補了儒家教育目的論忽視主體存在之不足,對發展人性、養生和心理品質的形成,至今仍有其借鑒價值。
陳鼓應在《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尼采和莊子都是異端的思想家,道統的非議者。莊子強烈地抨擊宗法禮制文化和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指出,"五、四以來,我們中國的思想家,如陳獨秀、魯迅、李大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尼采和《莊子》的影響,特別是在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方面 。
《莊子》的缺點是將"道法自然"思想,引向為一種消極的、頹廢的、出世的教育思想。否認教育和學習知識的必要性,使人們停留在愚昧狀態中,結果走向蒙昧主義。其懷疑一切的思想和無原則的處世態度,也對後世產生了消極作用。
7、求哲學辨析題答案: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我們總是喜歡用「非是則非」的態度,來看待世間萬物。從小就學會什麼昆蟲是害蟲,什麼鳥兒是益鳥。最後,把麻雀定性為害鳥之時,弄得現在麻雀稀少,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莊子叮囑我們應遠離善惡,不要簡單地用主觀論斷,主觀利益判斷客觀事物的是非。這樣做,等同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腿,最後受到懲罰依舊是自己。
郭象對莊子這句話的注釋是:「忘善惡而居中,任萬物之自為,悶然與至當為一,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也。」有時候,自己希望不看任何注釋來理解莊子的話。但莊子把這句話放在<養生主>,已經表達了與郭象非常相似的意思。這是自身個體養生之道,也是世間萬物存在之必然。「存在就是必然」,東西方哲學又不經意地在一個問題上,得到相似的答案。
更深一層的理解,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惡,並不是事物的自身特徵,而是在萬物中找尋到一個參照物,才會得出善惡的結論。自己曾經有個悖論:有個朋友,做了義工N年,故而到處表露自己是義工的身份。在老子看來,這反而是不善之人的標准。自己當時以為,要做善事,達到真正幫助了別人的目的就應該嘎然而止。但後來再理解老子的原話,倒不全是這個意思。老子還是像莊子一樣,希望我們遠離善惡,立處自身,觀應萬物。事物的善惡本身也是向前發展的。以前忠於父母的指腹為婚之善,到今天這種婚姻變成了侵犯人權之惡。怎樣遠離善惡呢?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說的世俗之人:世人為善是為求近名,不為惡是害怕近刑,所以才疲役心靈。其實我們就是這樣的世俗之人。但是,要活在俗世,自身必為俗人,能不分善惡,能不生是非嗎?就盡量往這一點上靠攏吧。
老子和莊子的理論,雖然讓人有狡猾之嫌,但確實很有道理。如果我們所有人真的像老莊這樣提倡的做人,世間上要如此煩冗的法律條文何用?又一個「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體驗
8、哲學辨析題「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我們總是喜歡用「非是則非」的態度,來看待世間萬物。從小就學會什麼昆蟲是害蟲,什麼鳥兒是益鳥。最後,把麻雀定性為害鳥之時,弄得現在麻雀稀少,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莊子叮囑我們應遠離善惡,不要簡單地用主觀論斷,主觀利益判斷客觀事物的是非。這樣做,等同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腿,最後受到懲罰依舊是自己。
郭象對莊子這句話的注釋是:「忘善惡而居中,任萬物之自為,悶然與至當為一,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也。」有時候,自己希望不看任何注釋來理解莊子的話。但莊子把這句話放在<養生主>,已經表達了與郭象非常相似的意思。這是自身個體養生之道,也是世間萬物存在之必然。「存在就是必然」,東西方哲學又不經意地在一個問題上,得到相似的答案。
更深一層的理解,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惡,並不是事物的自身特徵,而是在萬物中找尋到一個參照物,才會得出善惡的結論。自己曾經有個悖論:有個朋友,做了義工N年,故而到處表露自己是義工的身份。在老子看來,這反而是不善之人的標准。自己當時以為,要做善事,達到真正幫助了別人的目的就應該嘎然而止。但後來再理解老子的原話,倒不全是這個意思。老子還是像莊子一樣,希望我們遠離善惡,立處自身,觀應萬物。事物的善惡本身也是向前發展的。以前忠於父母的指腹為婚之善,到今天這種婚姻變成了侵犯人權之惡。怎樣遠離善惡呢?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說的世俗之人:世人為善是為求近名,不為惡是害怕近刑,所以才疲役心靈。其實我們就是這樣的世俗之人。但是,要活在俗世,自身必為俗人,能不分善惡,能不生是非嗎?就盡量往這一點上靠攏吧。
老子和莊子的理論,雖然讓人有狡猾之嫌,但確實很有道理。如果我們所有人真的像老莊這樣提倡的做人,世間上要如此煩冗的法律條文何用?又一個「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