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廿四節氣與養生功法

廿四節氣與養生功法

發布時間:2021-02-21 02:29:44

1、二十四節氣怎樣養生?

地球有公轉,世界就分春夏秋冬;地球有自轉,所以分晝夜。人的一切生活活動都深受有四季交替變化的影響,因此四季養生應講季節性。這就要說到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對養生、睡眠也十分有用。
二十四節氣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時令性,現如今不少中國人在用它,外國人也愈來愈多地在用它。它們與公歷和農歷都有較固定的時間相關性,每月總在7、8日左右,以及22、23日左右有一個節氣。作為中國人更要熟悉它和運用它。早就有這樣一個順口溜,你或許還會背誦吧: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天;(立)夏(小)滿芒(種)夏(至)暑相連(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人們都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你知道四季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嗎?
什麼是四季呢?它有有5個劃分標准:
(1)按歷法劃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之始。但因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四季的長短(天數)便有所不同。
(2)按天文學劃分:二至(夏至、冬至)及二分(春分、秋分)分別為四季之始,也有地區差別的問題。
(3)按月份劃分:農歷上通常認為:1、2、3月為春;4、5、6月為夏;7、8、9月為秋;10、11、12月為冬。但各地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別。
(4)按氣象學、氣候學劃分:陽歷3、4、5月為春;6、7、8月為夏;9、10、11月為秋;12、1、2月為冬。
由於地球的南北兩半球的同一半球的溫帶寒帶熱帶等氣候氣溫差異,以上4種劃分法都不能確切地反映出各地的實際氣候狀況。
(5)按氣溫劃分:採用以候(5天為一候、全年分為73候)平均氣溫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標准,即以各地實際氣溫和物候作為劃分四季的依據;凡候平均溫度在22℃或以上的為夏季;下降到10℃或以下的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秋季。這樣的劃分,都與各地的自然物候現象相吻合,對我們本書所說的養生及睡眠具有實際意義。這樣不利的地方是,如此劃分,各低的四季開始時間及四季時間長短就不一了。

2、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四季氣候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改變。為使人的身體在這種變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飲食養生應該研究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原則,使人體能夠利用飲食來改變身體狀況,克服因氣候變化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1)春季養生飲食:以升為主

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氣候溫暖,人體腠理疏鬆開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所以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根據春季特點,應適當選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品,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尤其是對久病剛愈、病後或年老體虛、手術後失血虧虛,或兒童體質素弱者,更為必要。

春季在養生飲食上,應該由冬季的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少,人體攝入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採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類似母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用來調補身體。還可以吃些青殼螺螄、鯽魚等,以補中益氣。在味道上,春季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尤其是度數高的烈性白酒,應少喝或不喝。

(2)夏季飲食養生:以清為主

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於暑熱挾濕,常使脾胃受困,食慾不振。再加上氣候炎熱,使人多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往往因食之太過,又傷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之物,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此時的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品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氣溫高,細菌十分活躍,一些含蛋白質、脂肪等豐富營養的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加之,人在此季節食慾較低,因此,中醫主張「清補」。清補是以涼性食物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種綠葉蔬菜、水果等。諸如火腿冬瓜湯、綠豆粥、百合紅棗湯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涼血的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節,暑濕當令,食慾不佳,可運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又由於出汗多,水分和營養物質損耗很大,必須及時補充。

(3)秋季飲食養生:以平為主

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當令。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涼,咳嗽氣喘等病易於復發。此季人們食慾大增,因為在夏季消耗的體力要靠此季節增加營養來補充。因此,秋季里飲食宜用甘潤平和之品,即「平補」。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熱食物,也應忌生冷寒涼之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蔬豐盛,蘿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銀耳、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補」佳品。

此外,還有許多食物,如山葯、扁豆等既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又具健補脾胃作用;燕窩、銀耳、百合之類,則既能養陰潤燥,又可益中補氣。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平補,有許多適宜的食品可以選擇。

(4)冬季飲食養生:以滋為主

冬季自古以來是人們最重視的進補時節,因為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與天地相應,各種功能活動也處於低潮期,此時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補應該順應自然,選擇食物注意益氣補陽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強機體抗禦風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嚴寒天氣,人體的代謝相應減慢,皮膚的血管收縮,散熱少了。在飲食調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在調味品上可以選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綠色蔬菜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養臟腑、增加營養,是冬季滋補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飲食養生原則,補要得法,補要辯證,補要因人、因時、因葯而宜,不盲目進補,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祛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3、24節氣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

4、中央電視台二十四節氣養生氣功叫什麼

:

5、24節氣養生操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24節氣的變經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順應24節氣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防病健身,可以達劍健康長壽的目的。我們根據每個節氣的主要氣候特點,總結出每個不同時段養生要點,供大家參考。

立春

氣候特徵: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人體血液代謝旺盛。

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養生以養肝護肝為主。

雨水

氣候特徵:降水增多,氣溫回升快容易導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調養脾胃,增加運動緩解春困。

驚蟄

氣候特徵:天氣回暖,雨水增多,氣候變化大。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防寒保暖應付多變天氣。

春分

氣候特徵:晝夜平分,氣候溫暖潮濕,關節炎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熱解毒、溫補陽氣的食物。

清明

氣候特徵:氣溫回暖,陽氣升騰,高血壓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不宜進補,低鹽飲食緩解高血壓。

穀雨

氣候特徵:氣候以晴暖為主,早晚時冷時熱,易發生神經痛。

健康提醒:適度保暖,多食蔬菜調理腸胃降火氣。

立夏

氣候特徵:連續五天日均氣溫達22度以上標志著夏季到來。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

小滿

氣候特徵:氣溫明顯升高,氣候潮濕容易發生皮膚病。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飲食為主,注意清利濕熱。

芒種

氣候特徵:天氣濕熱,是一年中人最懶散的時候。

健康提醒:清熱降火,充足睡眠,運動提高活力。

夏至

氣候特徵: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最旺,適合治療冬季疾病。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增加鹽分的攝入。

小暑

氣候特徵:熱浪襲人,時有暴雨光顧,消化道疾病多發。

健康提醒:腸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飲食衛生。

大暑

氣候特徵:酷熱多雨,容易中暑,暑熱夾濕常使人食慾不振。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曬,清淡飲食。

立秋

氣候特徵:氣候漸變,人體仍感覺燥熱難忍。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養胃潤肺以備秋涼。

處暑

氣候特徵:暑熱餘威明顯,但氣溫開始慢慢轉涼。

健康提醒:調整睡眠時間,飲食偏向清熱安神。

白露

氣候特徵:暑氣漸消,白天氣溫適宜,夜間氣溫較低。

健康提醒:滋陰益氣的食品對身體大有益處。

秋分

氣候特徵:逐漸晝短夜長,每場秋雨都會帶來明顯降溫。

健康提醒:運動保健,針對性地治療冬病。

寒露

氣候特徵:熱冷交替明顯,人體陽氣漸退,陰氣漸生。

健康提醒:飲食清淡柔潤,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

氣候特徵:天氣時有反復,人體逐漸感覺季節的肅殺和蕭瑟。

健康提醒:以平補為原則,注意肺的保養。

立冬

氣候特徵:氣溫迅速下降,人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熱能來維持體溫。

健康提醒:多食用熱量較高的膳食,增加維生素。

小雪

氣候特徵:天氣常是陰冷晦暗,抑鬱症病情容易加重。

健康提醒:增加戶外活動調節心態,飲食多果蔬。

大雪

氣候特徵:氣溫持續降低,哮喘進入高發期。

健康提醒:進補的好時節,輔以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冬至

氣候特徵:冷空氣活動頻繁,人體陰氣較重。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時補充高熱量食物。

小寒

氣候特徵:常有寒潮暴發,會帶來劇烈降溫,易發生凍瘡。

健康提醒: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大寒

氣候特徵:冷空氣刺骨,氣候相當寒冷,心血管疾病高發。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注意節欲養臟。

6、葉滌生(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葯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餚。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飢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後患。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葯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這里向年輕朋友簡單談幾句痤瘡的病因和預防。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療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沖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葯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總之,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葯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葯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

與廿四節氣與養生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