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做卧行走皆養生

做卧行走皆養生

發布時間:2021-02-19 19:02:08

1、如何做到行走做卧,皆是修行?

正所謂 你離了行走坐卧外 又能到哪裡去修行呢?從簡單的概念上來說,修行就是修正改變我們身語意方面錯誤的行為。那麼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行走坐卧的時候,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合不合道,是為公還是為私,是對還是錯。使自己的行為都在正確的道理,方式上,那就是
行走坐卧皆修行了。

2、武術怎麼練才能做到「行走坐卧皆是練拳」

在這種發力架構下,剛開始訓練會強調「形正則氣順」人體的氣血運行順暢,內臟功能優勢發揮的情況下,人體的免疫力會慢慢增加。中醫所講的元氣,也逐漸充盈。武術能夠治百病,道理就在這里,氣血暢通了,元氣充盈了,免疫力增加了,那就調動了人體自愈的能力,侵入到體內的病菌,即使是癌細胞都可以鬥上一斗。消滅了各種病菌,人體想不健康都不行啊。因為氣血充足,運行能力也強。做個比喻,我們再水龍頭上接一根水管子,打開水龍頭,當你把水管子折疊起來的時候水就流通不了了;但是當水龍頭里的水流足夠強大時,你想折疊都不可能了。水管子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血管和經脈,水就是氣血。一開始人體氣血虧損,運行能力不強,人體自然身姿下血管和筋脈以及肌肉都是對氣血產生阻礙作用,一旦「折疊」,氣血就不暢通,尤其在末梢。就像水渠的末端一樣,由於水流循環不好,總會積累很多垃圾,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死水」。人體也是這樣,氣血虧損的人,循環能力不好,在手指和腳上體現的更明顯。很多人到冬天都會手腳冰涼,而站樁的人卻是手腳溫暖。區別就在這里,手腳是經脈、氣血循環的末端,氣血不壯,循環不好,因此手腳冰涼。而樁功,重新分配了人體重力分布架構,源頭上不壓迫內臟,就連肌肉都不給氣血運行產生阻力。雖然氣血循環弱,但是由於阻力減少,循環能力得到提高,手腳便不會冰涼。

3、躺著可以念六字真言嗎,我看網上說念六字真言,坐、卧、行皆可,是這樣嗎

躺著念,是指你在晚上睡著前一點點時間,可默念中入睡。
不是讓你在白天有空時專,特意去躺著念。屬

把握住這個尺寸即可。

能跪則不坐,能坐則不躺。以恭敬、虔誠為要。躺著你覺得恭敬嗎?中央領導來看你,你會躺著嗎

除非生病,或確實是睡覺前 也想憶念佛,那可以躺著默念。

坐、卧、行皆可,是一個方便法門,使你可以在24小時內隨時憶念佛,保持精進。但如有條件更恭敬,則按鄭重的方式來做

4、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且看古人如何表達得「意」之行?

魏晉玄學中,「言」、「象」、「意」是思想家們辯論的命題之一,王弼主張「得意忘象」、「言不盡意」。言,是語言;象,是形象或意象;無論是「言」,還是「象」,都是「意」的工具,「得意」才是最終的目的。

語言文字的表達是有局限的,在有些時候很難真實地傳達內心的真情實感,所以有「溢於言表」,想要表達的思想即意,在言語之外,沒有合適的語言文字來貼切地表達,就有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文藝作品或文化產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學著作、國畫、書法、戲曲及一切物質文化產品如玉器、銅器、傢具等,是作者與讀者(受眾)心與心的交流,如蘇東坡所言「神遊故國」,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與內涵;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於千里之外感知作者的心境,通過作品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共鳴,這就是「得意」。作者的思想傳達到了讀者心中,並能夠產生彼此的靈犀之感,真正地實現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作品只是個工具,通過這種具象的表達,傳達的是內在的意蘊。豫劇五大名旦之一崔藍田代表作《包青天》,其扮演的秦香蓮在相府懷抱琵琶訴說身世:「三江水洗不盡我滿身冤屈??」唱詞柔回百轉,曲折動婉,使人聞之不僅潸然淚下,觀眾被秦香蓮的苦難悲情所感染,也在台下默然流淚,觀眾與秦香蓮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觀眾也進入了故事中,觀眾得到了劇作的真意!

曾經看過對佛經的比喻,佛經「真意」就像那皓月當空,佛經「典籍」就是那指向明月的手指,所以,佛教修行雖然是以佛經典籍為出發點,但落腳點是在佛教真意上,佛經典籍只是著了「文字相」的工具,而「無相」才是真正的「覺悟」,才會悟到真正的「意」!所以,後來禪宗南派主張「頓悟成佛」,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不著文字,盡得真諦!

意,就是國畫中的東晉顧愷之說的「以形傳神」;是南齊謝赫說的「氣韻生動」;也是唐代詩歌「七絕聖手」王昌齡說的「意境」;也是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發展中提出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道」。這是作者內心真實的思想。

作品有思想、有內涵,讀者(受眾)才會「得意」,才會「明道」,作者才能更好地最大化地實現自身價值!

5、坐行卧立皆是修行 哪位道長說的?

行住坐卧皆修行,不是哪位道長說的,而是每個修行的人都這么說的,甚至連釋迦摩尼佛都是版這么說的,連孔子權都是這么說的,老子也是這么說的,中國的儒、道、釋三家都是這么說的。只有將修行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體悟修行,才能夠讓自己的修行更加的圓滿,生活即是道場,你哪一方面有缺失,你就是在哪一方面進行修行,比如說你的家庭婚姻不好,那麼家庭婚姻就是你修行的方向,你就是要把這個短板補起來,不是有一個木桶原理嗎?決定水位的高低是最短的那一根木板所決定的,所以修行也是一樣修的,也是你最短的那個短板。所以你要在行住坐卧中修行,體驗自己每時每刻的當下的這一個瞬間,當下的情緒,當下的心理活動才能夠在當下證得大道。所以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修行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這就是修行。

6、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發表時間:2017-06-17 來源:禪文化網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

節錄自大願法師《大念處經學記》
四威儀(行住坐卧——了知身體姿勢)

我們在生活之中都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姿勢,行、住、坐、卧,在這裡面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就可以成就解脫。但是對於初學者要減少修站禪和卧禪,因為站禪一直站在那裡面,站立的姿勢會讓你很快地身體僵硬、沉重,然後就產生極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會干擾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禪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傳的卧禪跟葯師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話當然很善巧,因為他就在睡眠裡面修。但是這個卧禪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覺知的,如果初學者你就學卧禪的話,你還沒開始修你就睡著了。吃完早飯睡,睡了醒了吃午飯,吃了午飯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這個是不可以的,這樣修的話你會越來越懈怠和懶惰。所以它容易引發睡意,這個卧姿的話,難以保持覺知,要少修。

怎樣通過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來修,然後達到解脫呢?比如說我們修行禪,行禪怎麼修呢?我們看底下經文: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了知:『我正在站立。』坐著時,了知:『我正在坐著。』躺卧時,了知:『我正在躺卧。』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這樣來修行禪。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後一直心裏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後放下,然後又抬起右腿,這樣是行禪嗎?不是啦。行禪不是這樣的,你這樣修的話,當然能夠讓你心靜下來,但是這個不是行禪,不是真正的行禪,只能說是行禪的前行准備。事實上你要真正修行禪,你要先稍微在你經常要經行的道路,要站在那個起點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說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別觀,到能夠見到色聚,見到色聚就見到辨識色法了。你能夠辨識色法了,然後就分析它們,分析它們最後的究竟色法不過是地水火風,見到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然後才起步,慢慢走,這樣是開始修行禪;然後觀照,在行走的時候這個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說,你邁步之前,你一定心裡起個念頭,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這念頭一起,就會生起很多色法,這個叫心生色法,然後才會指揮你抬腿邁腿。所以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個念頭,就產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時也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過程。心路過程裡麵包含了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這個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每一個速行心法裡面有三十多個名法,這樣地來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禪了。不是說: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裏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禪了。不是這樣的。

眼下大家可能聽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沒有系統學過四界差別觀,你都不曉得在說什麼,也不會懂得它到底怎麼修。但是你學下來就好了,學下來你就知道怎樣去修,怎樣去修四界差別觀。我們特別強調,安般念和四界差別觀對初學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這一個意門轉向心裏面的十二個名法,把七個速行心,每個速行心裏面的三十多個名法,全部都能夠辨識清楚了,你這個時候就真正地沒有我相了,真正地沒有我執了,不是口說,而是現證。知道這些名法不過是四種名蘊的集聚,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集聚而已。一切帶動和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識蘊,在行禪之中能夠觀照五蘊,就是真正地能夠在行禪。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在行禪之中來觀照五蘊,就證得了名色分別智,再來觀照五蘊的生滅因緣。

如是,他安住於身,隨觀內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外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內外身。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前面我們講了行禪,站禪、坐禪、卧禪都是那樣地修。然後還要進一步要觀照,觀內外、觀生滅。觀內是觀自己五蘊身心、觀外是觀他人的五蘊身心;然後交替地來觀內外,這樣就把一切微細執都斷掉了。把對於其他人的那種肉體的貪執,微細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然後還要觀生、觀滅、觀生滅。

觀照五蘊的因緣,生起這個五蘊的因緣也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就能夠去除我想,就能夠斷我執,達到解脫。

在行禪之中,要觀照五蘊證得名色分別智以後,還要觀照五蘊生起的因緣,它滅的因緣。首先是用緣起第五法來觀照五蘊身心的遠的因緣。我們由於前世的煩惱輪和業輪;煩惱輪有三支也就是無明、愛、取這三支煩惱輪。業輪有兩支就是行和業有這個兩支。因為煩惱輪引生業輪,因為業輪,所以我們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報五蘊的生起。這樣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他安住於身,隨觀身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觀照,由於無明、愛、取、行、業有,這五種因完全地壞滅,所以涅槃的時候五蘊完全壞滅,這是觀照因緣滅,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再來「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就是觀照因緣生滅之後,還要觀照剎那生滅。煩惱輪、業輪的五種因一生起即壞滅,即生即滅;當下的果報五蘊也是一生起立即壞滅,即生即滅;因此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地來修觀禪。

底下就是講修四威儀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五取蘊世間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於身,隨觀身體。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這樣對於身體四威儀的禪修就是變成觀禪,觀禪就能夠成就解脫法門,讓我們成聖道。

我們為什麼要來禪修呢?為什麼要來參加禪文化大學堂呢?因為禪修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自在快樂的心。

有一些人擁有用之不盡的財富,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物品,但是買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對自己的煩惱卻束手無策。

那麼禪修者擁有自由自在的心。怎麼擁有?用前面我們講的方法,你觀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通過辨識色法、辨識名法,就真正地證到一切都不過是五蘊的集聚。而這個五蘊怎麼生呢?怎麼滅呢?都能知道。這樣我們的心就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掛礙,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麼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都能夠隨遇而安,都能夠快樂無憂,法喜禪悅無限。所以這樣的生活你選擇哪一種呢?你是追逐能夠用之不盡的財富嗎?還是追逐炙手可熱的權力呢?或者還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對於那些修行功夫很純熟的禪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這個時候,才能夠成就,才能夠修禪,才能夠修觀禪。他在一切姿勢之中都能夠成就觀禪的智慧,都能夠證聖道,都能夠進入禪那。

比如說舍利弗尊者和須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我們去那爛陀寺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個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個地方附近的村莊裡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南傳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飯的,比丘們每天都要托缽。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缽的時候,他在每一家門口都是先迅速地入滅盡定,然後從定中出來再接受供養。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他是精通於慈心禪、慈心觀。他在每一家門口來接受供養之前,總是先入慈心禪,然後從慈心禪出來,再來接受供養。大家要知道,這個止和觀,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難成就的,你要修觀禪,你要先從定出來,再來修觀禪。

你看兩位尊者就給我們示現了一種榜樣。因為兩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養者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所以他們都是從定中出再來受供,先修定然後從定出來,再來受供。那樣的話,超勝的善業、無量的善業都會在施主的心路過程之中產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都能夠成就禪那,都能夠修觀禪、開智慧、證無我。

7、行住坐卧中,蓄積陽氣的幾種方法

我身上陰氣比較重,剛開始時,也比較虛弱,所以對陽氣的丟失非常敏感,最初一段時間,最怕的,就是在電腦前長時間坐著,坐一段時間以後,就得關一段時間的電腦,去活動活動,或者誦誦經。因為這種現代化的電器,吸人身上的陽氣非常厲害。
後來,身體漸漸好起來,走路也有力氣了,雖然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沒有太大不適,但如果特別用心,眼睛緊盯著屏幕,一段時間以後,眼睛就很累,視力下降很快,才知道精氣都從眼睛裡放出去了,蓄積不起來。這次是被迫好好學習師父很早以前都開示過的用眼方法:把眼睛眯起來,淡淡地看,從外往裡吸,而不是睜大眼睛,往外看。這個方法當天用當天就見效,情緒也漸漸平穩起來。
工作一段時間累了,一開始覺得要休息,就直接躺下來。躺下來的時候,放鬆,覺得好舒服。但仔細體驗就覺得不對,僅有的一點陽氣就在這種放鬆中消失了,丟得厲害。看來任何的放逸都是迷幻葯,在一種虛幻的舒適中,讓自己失去能量。於是我就站起來,活動活動,或者打打八段錦。如果實在需要躺下來休息,也換成吉祥卧的姿勢,這樣就好多了。
由此知道,行住坐卧四威儀,對身心的影響很大。
通過體驗,發現在很累的時候,尤其是陽氣缺少的時候,很喜歡縮著脖子,弓著背,但越這樣越沒力量,很快就壓垮了。學學古人坐在實木藤椅上的樣子:直起背,挺起腰,心中正氣升起來,一副大丈夫氣概,那些蔫蔫的情態和無力的心理,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還包括雙腳站立時,身體正,注意力往內斂,因為知道一切皆是自性化現,故而不向外攀援,然後含藏一種慈悲柔和的心態。因為心的力量來自於慈悲,一種無我的慈悲,所以做任何事情,保持這樣的狀態,是非常適合修行者日常修心的。
站立時,最忌諱的就是斜靠著牆,歪著頭,眼睛斜瞟過去,或者閃爍不定……說實話,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這種德行,被罵了好多次,才漸漸改過來。現在才真正明白,那是非常招陰氣,非常增加依附心的。誒,印象最深的就是,幹活兒累了,斜靠在牆上,師一見就罵:你再那樣,一輩子也成不了佛!懺悔!
「學佛的人,站在地上,腳也要入地三尺」。(常真老和尚)
行走時,心總是放在別人身上,走路輕飄飄,軟綿綿的,扭腰邁著小碎步,非常女性化的——這是明顯的眷屬習氣。(一切皆是我自性化現,我管它三七二十一幹嘛!把心放在自己腳下!)後來,《仁王經》誦得多了,心清凈些後,對自己一舉一動、舉手投足漸漸能了知,自然看淡周圍的一切,才明白為什麼說,心越靜,觀幻的范圍越大;才明白為什麼般若要和禪定一起修。
其實,前面說的這些,都是術上的,真正的大用,還是念佛禪那句話:「深信三身四智、山河大地皆自性化現,故不思議……」這里,還到不了那個「一念覺處阿彌陀佛」。從功法上來說,四威儀作好,表好法,同時多打八段錦,就已經獲益無窮了。
南無地藏王菩薩!感恩師父、師叔、師母

8、為什麼說吃飯穿衣,坐卧行走都是禪?請大家詳細解說一下,謝謝!

禪,是探究人生的極高智慧。 禪,是打開人心靈的解脫之道。 禪,是萬事萬物的本來之真締。 禪,是無所不在的覺悟之妙境。 禪,是從心裡走出,靠自己才能證得的正道。 禪,是超越知識之舟,登上它就能得到智慧。 禪,是破除五欲六塵,更實在地生活的法寶。 禪,是自然而然,大地萬物皆是禪機。 禪,是山中之清泉,可洗滌心靈的塵埃。 禪,是心中的太陽,它讓你由內到外放射光芒。 禪,是所見非所見,所思證所見,美妙的覺悟之法。 禪,是思維修,是得見無漏般若智慧之門,是妙達無上圓滿的大道。 禪,是無言之言,無念之念,無覺之覺,無法之法才是禪。 禪,是禪師的幽默,幽默大師的禪。 禪,是無煩惱就是禪。 禪,是無所求就是禪。 禪,是心無所住是禪。 禪,是無念即是禪。 禪,是萬法隨緣即是禪。 禪,是人生和諧即是禪。 禪,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禪。 禪,是困了睡覺,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就是禪。 禪,是綠水、青山、天空、白雲是禪。 禪,是芹菜、蘿卜、土豆、白菜是禪。 禪,是什麼都不是,禪就是禪。…… ●禪,源於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 ●禪,在印度是一種內省的方法,和內省的工夫。也就是向自己的內心看,而不向外求。 ●禪,在中國是釋道儒武醫智慧的匯集,源於宗教,超越宗教,心無掛礙;靜覺超越一切人生智慧的方法。 ●禪,是智能的、安定的、清凈的、無染的心靈。 智能—不被環境困擾和誘惑 安定—身心安定、不輕舉妄動、不心浮氣躁 清凈—不隨外境雜亂而雜亂,不隨外境污染而污染 無染—無分別、執著、情緒和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動 ●禪,是放鬆身心、放下身心的方法。

9、行走看清路,坐卧觀好心.當下一念覺,萬事一顆心.是什麼意思

行走看清路,坐卧觀好心。修行人在日常修行中,對外塵要保持明白清楚的認知,於一切認知不起分別妄想,常住於清凈自性中。當下一念覺,萬事一顆心。保持當下不二覺性,於一切法中不起分別念,一念清凈,如如不動。

與做卧行走皆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