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運動養生的原則有

運動養生的原則有

發布時間:2021-02-16 10:59:42

1、運動養生有哪些原則?

‍‍多酸多甘
夏天人們喜歡喝很多冷飲,其實這樣對我們的脾胃並不是很好地。因而,版營養專家建議,權最好在夏季時吃一些酸的和甘甜的食物了,比如西瓜和菠蘿就很不錯了,尤其是在三伏天的時候。
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是很容易讓我們上火的了,通常會變現為焦慮、失眠等,那麼,此時鯽魚選擇一些去火補氣的食物了,比如苦瓜、鴨肉就是很好地選擇哦。

新鮮干凈
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而且會讓人很喜歡,那麼,胡蘿卜、檸檬、莧菜和一些蔬菜就是很不錯的了。但是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細菌,引發腹瀉等症狀。
補水養生
人一到夏季是很容易缺水的了,尤其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只要我們稍微運動一下,就會大量的出汗,然後就會產生口渴,也會引發中暑的症狀哦。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詳述體育養生六原則

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

1.強調動靜結合

不能因為強調動而忘了靜,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合諧,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的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不練。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有。」那麼,運動量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制宜

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增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輕松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總之,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運動項目,因人制宜

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理發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卧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 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 的科學,是 歷代勞動人民智慧 的結晶,它經歷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比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與發展,進而形成 一門獨立 的學科. 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健康.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 多學科領域 的綜合,是 當代生命科學中 的實用學科.

一.獨特 的理論體系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論與豐富多彩 的方法而聞名於世. 它 的形成與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 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 的東方色彩與民族風格. 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健康,都進行長期 的很多 的實踐與探討. 但由於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 的觀點也有差異. 中醫養生學是 [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二.與諧適度 的宗旨 【擴展閱讀:幹細胞治療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 以"天人相應"."形神合 一" 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 的關系. 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 的協調 一致. 並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 的規律. 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健康 的核心,進而確定指導養生實踐 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與於術數"."起居有常". 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 的規律,使生命過程 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 的移易與四時氣候 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健康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 其中 一個突出特點,就是 與諧適度. 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與,則可健康長壽. 例比如,情緒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與適度. 又比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

第一章.第二節 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而不倦等,都體現這種思想. 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 的觀點,不傷 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 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攝養就能實現 的,而是 要針對人體 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 的. 因此,中醫養生學 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餌強身到運動健康等,進行較為全面 的.綜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 一律. 一個模式,而是 針對各自 的不同特點有 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 的動態整體平衡與審因施養 的思想.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 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 又比如傳統健身術 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 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者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 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與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健康效果.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三.綜合.辨證 的調攝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四.適應范圍廣泛

養生健康實可與平均每個人 的 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 的內容. 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 的必要. 不僅比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 的人也都有相應 的養生措施. 因此,養生學 的適應范圍是 很廣泛 的. 它應引起人們 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健康 的自覺性,把養生健康活動看作是 人生活動 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運動保健有哪些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但隨著社會的大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門多以車代步,家電代替家務勞動。晚飯後常常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往往看電視連續劇一看就是好多天,這部未等放完另一部好看的又接著放,這樣多數人長期缺乏copy運動,新陳代謝緩慢,脂肪過多地貯於體內,使人過早地發胖,使內臟脂肪充填,負擔加大,很快心、肺、腎等主要器官會出現障礙,使你不得不到醫院去看醫生。大量的時間消耗在醫院里,更多的錢花在吃葯打針上。

因此,運動鍛煉顯得尤為重要,應根據運動保健的原則及方法,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運動健身計劃,定期總結運動效果,適時調整鍛煉方法和運動量。

4、如何合理的運動養生

散步:散步為動態的一般性運動,從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來講,人在行走時,肌肉系統猶如轉動的泵,通過肌肉的反復收縮,促使血管收縮與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要使散步產生健康效果,必須選准運動量,太少達不到鍛煉目的,太多易疲勞。一般情況下,以每天萬步走為宜,步行的速度要依年齡和自身健康狀況而定。慢速為每分鍾60步~70步;中速為每分鍾80步~90步;快速為每分鍾110步~1 20步。持之以恆,定有良效。
跑步:較長時間有節奏的跑步運動,能夠吸進大量的氧氣,對新陳代謝會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它又是一種運動量適度,緊張與放鬆相互交替的運動,它能調節人的情緒,緩解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與緊張,提高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對加速血液循環的運行,消除血管、特別是腦血管的隱患,能起到較強的作用;經常堅持跑步可使心率慢而有力,對心臟功能的增強有突出的作用。難怪國外有人將跑步稱為:「最完善的抗衰老運動」。
彈跳:彈跳是一種全身性活動,能夠加強血液循環,使血液更好地流向大腦,從而供給大腦更多的氧氣。同時,彈跳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的活力,使大腦思維反應更為活躍、敏捷。跳繩時的自跳自數能刺激大腦和積極思維,通過信息的來回往返,促進大腦思維加快,判斷更准確。年齡較大的人經常做彈跳運動,可以明顯減輕智力衰退,從而減少得痴呆症的風險。
游泳:當你試圖減肥並使體重不再反彈的時候,堅持游泳對消除多餘脂肪十分有效。一般來說,凡是增氧運動皆有減肥效果,但以手腳並用的運動為優,較單用上肢或下肢的運動消耗脂肪多。游泳時身體消耗的能量大,有利於消除身體出現的贅肉。
打乒乓球:造成近視的重要原因是眼睛疲勞。打乒乓球時,睫狀肌隨乒乓球的來往穿梭不停地放鬆和收縮,可促進眼球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從而使眼睛的疲勞消除或減輕,有效改善視力,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
體操:持之以恆的進行健美操和體操運動,加強平衡性和協調性鍛煉,可收到明顯的健美效果。現介紹一則平衡操,不妨一試。方法是:向前伸直雙手,手掌緊貼牆壁,保持全身成一條直線,然後彎曲手肘,全身作一前一後動作,每天8次~10次,持之以恆,定會獲益。

5、運動養生的原則是什麼?有哪些優點

運動養生的特點

講究循序漸進的鍛煉,養生式運動;講究身心的統一鍛煉(修煉),注重身、心的整體性調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強內臟功能。運動養生是通過提高人體身心調控能力,平衡、協調統一人體內外環境,運用主動調節方法激發生物體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改變不良體質狀態,提高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去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對生活、工作和個人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是由身心兩部分組成,中醫對人體的健康講究平衡,守中。一般運動多為肢體的運動,而運動養生是運動和養生的結合,注重身體和心理的整體修煉,涉及到人體各個方面的調控能力,比如人與環境的調攝、飲食營養的調攝、脾胃消化的調攝、心腦血管循環的調攝、代謝排泄系統的調攝、內分泌的調攝、行為習慣的調攝等等,涉及到運動、養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運動養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打開人體通道,促進氣血循環,改善消化吸收、新陳代謝,促進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滋養五臟六腑,從整體修復健康,所以說,運動養生是人體健康的催化劑。

運動養生要求人們更關注自身的變化,關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們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因而運動養生的過程可以主動和被動地讓參與者了解學習更多的養生知識,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越多,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健康,主導自身健康,所以說運動養生是大眾健康、醫療保健的最好途徑!

運動養生也是實施中醫學倡導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醫學的最好途徑,所以過去歷史上的很多著名中醫也是養生家,如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等等!所以,運動養生的方式從古到今在人們的健康工作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

(1)以中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所有的傳統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以及經絡等理論為基礎。運動養生的基本要點為養精、練氣、調神,以動形為其基本鍛煉形式,並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此外,養生運動中,運動的虛、實、動、靜皆以陰陽理論為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則受開闔升降的指導。可見,健身運動的每招每式,都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2)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統一運動養生強調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即意念、呼吸及軀體運動三者間的配合。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調節呼吸;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這樣才能起到養生、健身的效用。

(3)將導引、氣功、武術、醫理融為一體。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得到了許多寶貴經驗,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有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術的功法有太極拳、太極劍等。但是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上,都講求意守、調息和動形,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將諸家之長融為一體,是運動養生的又一大特點。

道教運動養生的特點

在生物界,特別是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徵,這是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的,因而自古以來道教養生家們就提倡運動保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體育運動就已經出現並被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莊子》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己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說明,當時運用導引等方法來養形健身的人已經為數不少了。

道教運動養生觀以形神兼養為理論基礎。神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機能和精神意識在內的神是人形體的產物,它一方面調控著生理活動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另一方面接受外來刺激,產生精神思維活動,指揮神經系統,保證人在社會與自然場中做出適當的反應。因而神在人體中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養生首重養神。道教運動養生便是針對神氣的主導地位和特性,通過清靜內守,保養精神,維持健康無病的完好狀態。

形為神之宅,養生也必須保形。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生命活動必依附於形體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也就是說,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組織器官,然後產生生理功能,最後產生精神意識,精神並非直接源於精氣,而是產生於形體。基於形體不僅產生了生命機能和精神思維,而且形體還決定著精神的狀態。人通過活動肢體,舒展筋骨,使氣血流通,讓形體得到調養,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養生保壽。可見,形神可分不可離,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養,方可實現人體生命機能的整體優化,這是健康益壽的前提和基礎。

神屬陽,在生命活動中易動而耗散,因此養神應以靜為貴;形屬陰,易靜而少動,所以需要養之以動。以動養形,以靜養神,動靜結合,可達形神兼養之目的。陶弘景亦論:能動能靜,可以長生。道教運動養生提倡以養神為核心的形神兼養,養形之動決不是單純的動,盲目的動。凡有效的形體之動,必少不了精神之靜的制約。在運動當中,意識的專注、身心的放鬆、神情的自然寧靜是至關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規律之轍,體現沉靜輕靈之意;而靜在形體運動中也並非靜如止水,而是暗寓著動,潛存著精神意識的合理運動,並引導著形體運動的外在變化。動中寓靜,靜以御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形神共養,此乃道教養生運動的奧妙之所在。

動以養形,以引導行氣為重點。導氣可令和,引體可令柔,氣和則體柔,長生乃可求。通過導引行氣等運動鍛煉形式,呼吸精氣,流通營衛,舒筋健骨,滑利關節,可達強身祛病之功。導引之術,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包括呼吸運動、肢體運動、器械運動和仿生運動,主要表現為形體導引和意念導引兩大類。形體導引強調外部肢體的活動,以動肢節、舉手足、搖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經絡氣血得以暢通,屬動工一類。意念導引注重以意導之,以心引之,以意領氣,也稱為經絡導引,包括以任督二脈為主線的小周天導引法和全身經絡遍導的大周天導引法,屬靜功一類。

動以養形的作用在於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使百官氣暢,閉之使三宮血凝,實為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動以養形以輕便易行、有益身心為原則,以不損不傷為前提,也不必拘於形式,可有選擇性地進行一種或幾種方法的練習。道教養生家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要適可而止,應於自身相得為度。葛洪在《抱朴子內篇·極言》中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一適度活動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家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極高的養生健身價值。

6、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吃飯莫飽,走路莫跑,說話要少,睡覺要早,遇事莫惱,經常洗澡!來基本吃素,遇事不怒源,堅持走路,老欲適度!再送你三句話:要想身體好,每頓八分飽;要想百身體棒,飯菜嚼成漿;要想身體安,須帶三分飢和寒!民以食為天,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度喝要遭殃問!吃對了渾身是勁,吃錯了渾身是病!你吃對了嗎?祝你:心情愉悅,身體安康,一切順暢!(如有啟發請予採納!謝答謝你!)

7、運動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能量守衡,運動需要消耗,那麼運動後身體要恢復,都要能量,所以運動不能過了。免影響恢復得不賞失。運動一般強度的情況下,30~45分鍾比較適合。

生物時間規律,就一般人而言,每周三次比較合適。每周三~五次參加各類運動也在正常范圍。但一周最少有一天是休息的。當然每天的短時間的健身操、休閑的太極之類可以不算。
如果對訓練效果要求不高,隔天運動,是目前運動健身比較提倡時間安排。但像運動員,專項訓練員是例外。

停滯退化與刺激生長。如果人不去運動,不去接觸外界,就算有充足的營養,人也不會長大多少,身體各項機能會在對抗大自然中慢慢失去作用,最終被自然淘汰。就像久不說話,幾年後就真不會說話了,因為聲線退化了。
鍛煉能夠維持機體的水平,足夠的鍛煉能讓身體得到刺激,為了適應這種壓力,機體會在鍛煉中不斷增強,在這種壓力下生存下來。鍛煉能增長肌肉,增強體質就是體現在這。鍛煉是相對身體而言的,並不是相對於之前自己的訓練量而言的。

生物適應。像有的人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各種水土不服;像有的人剛來於球場,剛好有個人要下來,他就上去比賽了,結果一分鍾不到,他被換下來了,有扭傷的、拉傷的。。;像有的人跑完100米短跑下來之後,累得躺了下來,感覺是沒錯,但最嚴重的結果就是躺著再沒起來了。。。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中間是有個過度的。運動也行,處理事情也好,要做好准備,做好過度處理。

8、簡答運動養生的保健原則和方法?

時間:每天60分鍾。下午4-6點或7-9點。 以緩和為主題,不追求指標,適應為准。 例如 游泳可以站在水裡,照樣可以消耗熱能,加快血循環,達到鍛煉的目的。 最高心跳不得超過110次(分鍾)。 大量出汗後不要立即大量喝水,半小時後最好。及時更換運動衣服,洗溫水澡。 經過一段訓練有健康改善主要表現在視力好轉,腰力加強,性機能旺盛。

9、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內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與運動養生的原則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