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華佗的小故事
2、求一篇古人修身養性的哲理小故事
知名的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有一次去拜訪長者,到長者住所時,因為房門太 小了,頭不小心撞在門框上,富蘭克林痛得掉下眼淚,長者在一旁笑說:「是不是很痛?此行你最大的收獲應該就是這個吧。一個人想立足於世間,要過得平安順利,就得要常常低頭,放下身段,千萬要記取這個痛的教訓,將帶給你不少的利益。」富蘭克林牢牢記住長者的教訓,從此把「低頭、謙遜」列入生活准則。20歲時,就創立了沉默、規律、節約、勤勉、誠實、正義、中庸、清潔、養生、平靜、純潔、決斷、謙虛等著名的13訓。學會低頭,對他成為一代偉人不無幫助。
有人問哲學家說:「從地到天究竟有多高?」哲學家道:「二尺高。」「為什麼這么低呢?我們人不都長得至少有四、五、六尺高嗎?」哲學家答:「所以,凡是超過三尺高的人身,要立足於天地間就要懂得低頭。」所謂「低頭是稻穗,昂首系莠稗」,越成熟的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壞稗麥頭才抬得高高的。漢代名將韓信,未成名前,有次走在淮陰的路上,有個不良少年看他不順眼說:「你看起來挺神氣,不過,只是中看不中用。有氣魄的話,你就來殺我;不敢,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忍一時之氣,從不良少年胯下爬過。他的低姿態,後來為他立了不少戰功。
古有明訓「伸手不打笑臉人」,真正的強不是用強,而是用柔。要想進入一扇門,就須低頭比門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得彎腰做好攀登的准備。行事能低頭,事情會更順暢;低姿態可避免嫉妒障礙。放下身段才能與人和平相處。學會低頭,受用不盡。
謙
孫叔敖任楚國宰相時,全國官吏和人民都來道賀。但是,有一位老人卻穿粗麻衣,戴白帽子以喪服弔唁他。眾人都覺得老人真是觸霉頭,孫叔敖卻趕緊整冠肅衣迎接老人,虔敬地請教他:「楚王不知道我能力不好,委我相位,眾人都來向我道賀,但我恐怕以後要承受百姓的責怪。您說來吊喪,一定有高見要指教吧?」
老人說:「的確有些話想提醒你:身份高貴但對人驕傲,必會被人民拋棄;地位高而擅權,必遭君王討厭;俸祿多而不知足,必招災禍。」孫叔敖恭敬的道謝:「謹遵教誨,您還可以再教我一些嗎?」
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要更謙卑;官位越大,要更加細心;俸祿越多,取捨更要謹慎。能謹守這三點,就足以治好楚國了。」果真,孫叔敖成為廉潔的名相,上任三個月,楚國大治。
財富、名位、擁戴是很難拒絕的誘惑,高官厚爵與升斗小民人性相同,同樣的弱點。只是,身份尊貴的人較有機會培養驕矜之氣;位高權重,容易嘗到攬權的滋味;擁有豐厚的物質,較易揮霍,老人教誡雖指向位高權重的人,其實是對每個人的,足以當成吾人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有智慧的人,能從淺顯的事例中看見深奧的道理;從舉止動念中預見一生福禍之所倚。謹言慎行、禮讓謙下,還真是處世的不二法門。
3、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養生故事?
古代那些長壽名人又是如何養生的?
玉泉啄齒度長年
什麼叫「玉泉」和「啄齒」?前者就是唾液,後者則是叩齒。古人認為,吞咽唾液可以養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輕叩27或36次,亦有益於健康。據張華《博物志》載:「(操)好養性法,亦解方葯,招引方術之士。廬江左慈、譙郡華佗、甘陵甘始、陽城郗儉,無不畢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他還積極向術士們學習養生之術,「間行其術,亦得其驗」。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齒法」。
曹操曾寫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齒......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而吞之,啄齒二七遍。」曹操有無去照做,趙炎無法知道,他僅活了65歲,不算高壽。但這個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曾被後世不少人借用。如蘇東坡說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葯,其效百倍」;明代名醫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齒漱口,唾滿咽之」,能使人耳聰目明延年。清代長壽皇帝乾隆,年過八旬,其養生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讀書
這是南朝梁武帝的養生法門。如果說在歷代皇帝中,乾隆(89歲)是長壽冠軍的話,那麼,85歲的梁武帝就是亞軍,史稱其80歲還能騎射弓馬、上陣征戰,絲毫不輸與廉頗、黃忠等古之老將。
所謂多讀書,取其「聚精會神」之意,最早的醫書《內經》就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研究證明,勤於讀書能促進「腦運動」,有點象「氣功」入靜一樣,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動血液循環,能使全身保持協調統一,延緩衰老,預防痴呆症。
梁武帝讀書,那是手不釋卷的,「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讀書不但多,而且精。陸游曾說「病中書卷作良醫」「讀書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學的。有趣的是,陸游也活了85歲,跟梁武帝一樣。
梁武帝還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後宮里有那麼多美麗的大小老婆,卻4次捨身人寺當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嗎?未必,恐怕「老驥伏櫪」,志在長壽吧。據說他剛過50歲即停了房事,順應「養心莫善於歡」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養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中醫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之矣。」這倒讓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戲言:「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梁武帝在治國理政上或許昏庸可笑,但在養生上絕非「愚夫」。
常聽音樂練書法
李隆基(79歲)楊玉環夫婦,不光是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痴迷音樂的聽眾。《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關於練書法的養生作用,趙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紹,這里不再贅述。有專家曾做預測,若無「安史之亂」,唐明皇很可能會活過九十歲,而楊玉環的壽命想必也不會定格在38歲。
音樂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音樂來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治療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這在我國很早的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戰國時公孫尼有《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張景岳有《類經附翼》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
經常聽聽音樂,練練書法,頗有些小資生活的情調,但別忘了,這也關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閑視之!
不拘小節懂幽默
這方面的名人長壽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時代的賀知章,享年84歲,其典型性格特徵,就是曠達豪放636f70797a6431333332613736,不拘小節,還自號「四明狂客」。另一位詩人顧況,活了88歲,特別喜歡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聲在外了。《幽閑鼓吹》載: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作謁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清代的紀曉嵐,電視劇里稱他為「紀大煙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歲,也算高壽了。老紀在生活中壞習慣很多,如嗜煙、嗜肉、好女色等等,還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紀曉嵐也有正確的養生觀,《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不少與養生有關的故事。他認為,養生不能照搬書中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辯證施為;做人要豁達樂觀、詼諧幽默,也對養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老紀之「心常泰」三字,可謂深解養生妙旨。中醫理論認為,不拘小節之人,必定心胸寬廣而安泰,善於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順而快樂。伴隨快樂,活得開心,焉能不長壽?
4、中醫養生寓言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copy,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百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度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問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答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5、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於搞醫學研究。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裡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癒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裡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後院。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葯名。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6、簡短健康小故事
有一個人被老虎追趕,緊迫之下被逼下懸崖,幸運的是,在跌落的過程中,懸崖邊生長的一棵小灌木接住了他。抬頭看,那隻老虎在上面虎視耽耽。怎麼辦?要等老虎離開後再想辦法上去嗎?
突然,「咔咔咔」的聲響從腳下傳來,循聲望去,一隻小老鼠正在啃咬他現在抓著的「救命稻草」———小灌木的根部。
正在這時,一團團鮮艷的紅吸引了他的眼光,那是一些熟透的野草莓,近在咫尺呢!於是,他伸手拽下野草莓,毫不猶豫地塞進嘴裡,不由得發出感嘆:「哇,好甜吶!」
點評:在現實生活中,當不幸、危難和壓力一齊向你逼近,你是否還能顧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具備這種精神的人,也是能在職場高壓下坦然生存的人。
7、孫思邈的醫德小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孫思邈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
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後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後疼痛,渾身一顫抖。
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葯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
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不好強求挽留,御賜「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後病癒生下皇子。
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7)細嚼慢咽的養生小故事擴展資料:
孫思邈的醫學成就:
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
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為先的觀點,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並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
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葯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孫思邈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凈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葯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長期的實踐中,孫思邈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絛蟲、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葯方。
在太白山中居住時,孫思邈親自採集葯材,研究葯物性能。他認為適時采葯極為重要,早則葯勢未成,晚則葯勢已竭,依據豐富的葯學經驗,確定出233種中葯材適當採集的時節。
孫思邈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葯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盪天地。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
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等等。這些主張,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思邈
8、中華飲食小故事有哪些?急!!!
庖丁解牛【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