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經絡養生故事

中經絡養生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12 02:04:35

1、古代人養生很重視睡覺,現代人要養生該向他們學習些什麼?

古人是我們看不透的人,古人的生活方式我現代人的生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古人有很多行為方式是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但是古人卻在養生方面很注重,比現代人要健康很多,那麼現代人該向古人在養生方面學習什麼。

1、經絡養生

我們現代人認可經絡的存在,但是古人卻相信經絡的存在,不然古代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神話故事,而且古人還認為經絡養身對身體非常有用,古人在皇帝《黃帝內經》當中就曾記載過,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

可見經絡養生對於古人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古代中醫認為,疏通經絡可以作為治病的重要方法,其次就是認為中醫養生可勇於古代生活當中,所以古代才有了按摩、針灸的治病和調理方法。

2、飲食養生

古人對於飲食方面非常注重,雖然電視上也曾演過許多相同的場景,但卻能夠感受到古人對於飲食方面有多注重,但是現代人卻經常點外賣,不做飯,而在古代家家戶戶都要做飯,就算是貧窮人家,吃不起貴的東西,在飲食方面也格外主動,有能力的古代的人飲食養生更加註重,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飲食養生的方法。

3、修身養性

現代我們常說人想要一個好身體,就不要身體,而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這句通俗的解釋,人想要一個好的身體,就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

2、黃光民的經歷

黃光民一直在運動醫學實踐的最前沿默默耕耘近四十年,主要從事國家運動隊的醫務監督工作,重點研究運動員的機能測評、運動保健醫學和運動營養學等。曾為十多個項目的國家運動隊服務,主持過多項部級科研課題,並獲得中國體育科技進步一、二、三、四等獎,國家體委奧運科技攻關服務一等獎及六次中國運動營養金獎等。在全國性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科普文章百餘篇,撰寫《經絡拍打養生法》、《懶人情景健身法》》、《健身經》;合作撰寫《Bye Bye!亞健康》、《優秀運動員機能評定手冊》、《備戰亞運會奧運會實用手冊》、《業余訓練工作指南》、《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的運動干預》、《衛生健康科普進社區讀本—冠心病 腦卒中知識100問》;《昭光健康—名家講堂》等著作,先後到各地進行健康科普講座兩百餘次。近十多年來,還積極投身全民健身領域的研究,提出大眾健身應該注重科學性、減少盲目性,主張「四管齊下」,即通過適當運動、合理營養、特殊調治與理性生活方式並舉來擁有健康,提倡採用現代健身運動與傳統養生方法相結合,並首創運用「情景健身運動」和經絡養生法相結合,來加強體能的全面維護和發展,以利於獲取健康與優秀的生命狀態,去充分享受人生,致力於把服務於國家金牌運動員的經驗進一步向大眾推廣。為此,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建立起「健康保護傘工作室」,目前正在將積極推廣大眾健康保護傘工程及科學健身指導培訓,作為畢生的追求。

3、中國保健養生自古以來就有傳承,其先後經歷的層次有哪些?

養生也就是生活中的注意身體那個復意思 養生的層次有一是動養之道,以適度鍛煉,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適當休息,制以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均衡飲食而飲食有節,二便zd通暢;四是居養之道,起居有常而精神愉快、情緒安定

4、現代人為什麼要養生?

健康和保險非常相似,而且存在差異。同樣的事情,他們都是未來的投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支付。不同的是,健康的方向更清晰,那就是獲得一個好的身體,使我們的生活達到極致。保險種類較多。在事故風險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中國人的古話說得好:經常在河邊散步,那裡沒有濕鞋子。也就是說,這種事故的最終方向是事故。我們可能希望甚至是破產,而不是災難後的錢。這兩件事看似不幹涉,或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關於外國無與倫比的保險業,我不必說太多。這一次,馬雲曾說:下一個億萬富翁,能超越我必須在健康產業。強調這一點是一個污點。

我對保險了解不多。以下幾個故事是用來說明醫療保健的重要性的。

故事1: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名醫叫扁鵲,他第一次見到蔡桓公說:「當你生病的國王,應該調節身體」,國王笑見國王不以為然;乙說:「你生病的國王,你需要得到治療,在為時太晚之前。」國王說,「我沒病」;第三次,扁鵲轉身就跑,再見,並打算前往秦的狀態,蔡桓公賢瓷立即派的質疑,扁鵲說,第一次看到,在表的病的國王,我能看見的第二熱壓縮;王,大病到肌肉,我也可以針灸;第三看,國王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已無望。蔡桓公很快就死了。我們都知道,誰被認為是無望的。源自這個故事。預防勝於治療。

故事2:華佗三品

上品、貨物、貨物。(葯品分為高檔、中、低檔三類葯品)。

食物:食療是一雙用,放在葯房是一味中葯,桌上是一種葯食同源植物上的中草葯。例如,一種叫魚腥草的側耳草本植物,銀耳被稱為銀耳、紅棗、枸杞、Lily Gu等。它們對人體沒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傷害。

產品:在治療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該葯是三大類葯物居多。

對象:叫毒,是用火和毒毒副作用的葯物,如中葯和西葯中的蜈蚣,砒霜都是抗生素,激素都是毒葯。05年春節聯歡晚會」表演80%觀音」因為人們服用抗生素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故事3,119滅火故事。房子著火了。119,管理你家裡的東西已經太晚了。首先,用水和水滅火。是三師。119以後,修復和重建的過程是七。

事實上,健康,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中醫,因為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留下了大量的保健品、強身健體的葯材。而在今天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的今天,醫療保健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醫經絡養生可以通過經絡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醫認為其主要作用是堅持、疏通經絡、氣血、臟腑協調,從而防止早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醫經絡、推拿、拔罐、刮痧、針灸等,並不是一一列舉的。健康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強壯身體,遠離疾病,追求生命的極限。但同時,這是一個很長的項目,我們需要堅持和堅持下去。的確,這句話是肯定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我們需要堅強,堅持下去。

健康快樂生活的延續是醫學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所有醫學研究的最高目標。

5、我想要一些張仲景、華佗治病的故事

三國里華佗替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給曹操醫治頭風病的故事,最後華佗的《青囊經》失傳的故事。
張仲景和餃子的故事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是東漢的大醫學家,名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0年2月26日,卒於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陽人。張仲景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喜歡研討醫學著作。他的叔父張伯祖是當時南陽的一個名醫,仲景拜他為師,經常隨他去給人治病,又研讀《內經》、《扁鵲八十一難經》等。經過幾年刻苦鑽研,在其叔父的指導下,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張仲景盡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教誨,除了勤學實踐過去醫學著作外,只要聽到哪裡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就去尋求。范牧在《張仲景的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南陽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無子女,後繼無人,沒法將醫術傳給子孫,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誰也看不好,病越來越重。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硃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沈槐看了葯方,覺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葯丸取笑張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去拜望他時說:「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

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閑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葯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葯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說,已經晚了,准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博採眾方, 醫術超群,加之為人誠懇,不分貧賤,有求必應, 因此南陽老百姓推舉他為孝廉,並出任長沙太守。在長沙任內,他仍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搜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討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後因全國各地又流行傷寒病,不到十年時間,張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於是,他辭去太守職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註解傷寒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代傳下來的只有經晉代王叔和改編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在祖國四大醫學經典著作中占兩部,熔理、法、方、葯為一爐,華佗稱《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自唐以來,張仲景的學說廣傳國內外,日本、朝鮮等國稱他為醫學「先師」,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在我國,則稱他為醫聖。

6、有關中外名人熟能生巧的故事

《庖丁解牛》原文出自《莊子集解》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6)中經絡養生故事擴展資料

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則出自於本故事,意思是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意同順能生巧。

7、中醫能治療乾眼症嗎?有沒有親身經歷能治癒的呀!麻煩有過類似的經歷的朋友指點一下,眼乾很痛苦啊!謝謝

首先乾眼症是無法短期治癒的噢
中醫效果比較慢
乾眼症需要綜合治療
治療方法有:
1.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滴用人工淚液
2.YourGa悅家保濕眼鏡
3.毛巾冷熱敷(或葯茶)、眼保健操
4.中醫治療

8、中華飲食小故事有哪些?急!!!

庖丁解牛【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9、中醫葯故事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

這里有個故事。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葯家孫思邈雲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葯,為患者治病解疑。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葯,忽然發現一隻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後,才拖著沉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後飛走了。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飛得輕巧雄健有力。

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採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癒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葯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

現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葯。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於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9)中經絡養生故事擴展資料:

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

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與中經絡養生故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