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脾全切後怎麼養生

脾全切後怎麼養生

發布時間:2021-02-11 23:01:05

1、脾摘除後如何保養吃什麼

吃食物保養。
1、山葯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2、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3、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4、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5、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6、豬肚(豬胃)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7、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8、羊肚(羊胃)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9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2、切除脾之後應該吃些什麼營養品調養

脾臟位於人體左上腹內,深居於肋弓之後,是一個顏色暗紅、質地柔軟的網狀內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臟約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懸掛」在上腹部。一般來講,脾臟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此外,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
一般說來,脾切除後,對日常生活及壽命影響不大,但近年來,有人從免疫學角度出發, 認為脾切除後會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新陳代謝減弱,故主張在保證生命安全的情況下,進行 脾修補或部分脾切除,以維持脾臟在體內的免疫功能。

此外脾切除後將使機體清除血中細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調理功能受到影響。因此,病人易患局部和(或)全身性嚴重感染,特別是致死性肺炎雙球菌敗血症的發生率明顯增高。近年來,有人在做脾切除的同時進行自體脾移植,似是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治療途徑。 全脾切除後將改變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脾臟過濾功能消失,IgM減少、調節素和調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系統出現紊亂、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以及淋巴細胞轉換率明顯下降,導致感染的機會顯著增加。

研究表明,即使是正常人,切除脾臟後對人體的損傷也很小。您在日常生活中無需太多注意,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就可以,但應注意少吃對肝臟有害的食物。

減輕肝臟負擔的方法:

1. 少吃葯。
2. 飲食當中應多避免一些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火腿、香腸、臘肉等,在蔬果選擇上也盡量以不含農葯的有機農作物為主。
3. 菸酒要絕對的禁止。
4. 每天至少要有八小時的睡眠時間。

以下的食物可有效保護肝臟,並且促進肝臟機能正常,建議適量攝取。

維生素B群:可達到保護肝臟預防脂肪肝的發生。維生素B群含量多的食物有:蘑菇、酵母、蛋類、全谷類、牛奶、大豆、番茄等。

維生素C:能夠直接改善肝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並促進抗體形成,加強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減輕肝臟脂肪變性,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再生。因此,肝炎病人應當經常服用維生素C。食物有:柳橙、草莓、奇異果、番石榴、高麗菜、花椰菜及青椒等。

維他命E:能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功能,並保護肝臟細胞不被自由基攻擊破壞。

食物有:

葵花油、芝麻醬、小麥胚芽及全麥製品等。

礦物質鋅、硒、鈣:有助修復肝臟細胞,及協助肝臟解毒,以及減輕肝臟負擔的效果;含有鋅的食物有牡蠣、南瓜子、葵瓜子、芝麻及腰果等,含硒的食物有食用菌類、紫菜、芝麻、全榖類、小麥胚粉、堅果類等。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乳製品、豆腐、鮭魚、小蝦及小魚乾等。(摘自醫學雜志)

個人建議:
1.適當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盡量少食多餐;營養均衡;
3.保持維生素C在一定水平,可降低感冒的發生;
4.注意身體的保暖;
5.並不建議隨便買補品(現在市面上補品良莠不齊),可慎重選擇有信譽廠家的調養肝臟的產品。

3、脾臟切除後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今後得怎樣保養身體?

脾臟切除來後,會有氣虛的表自現,即出乏力多汗,胃的吸收不好,還可能會有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出現,早上起床後會有眼皮水腫的現象,
平時一定要加強鍛煉,最好是強度不大的有氧鍛煉,比如散步,游泳,旅遊之類的,唱歌也不錯,可以練氣,
食物盡量是容易消化的食物,忌諱吃煎炸油膩的東西,多熬補血的湯喝(食譜上可以找到),睡覺前一個小時不可以喝水,這樣早上眼皮水腫可以改善,保養的好的,幾乎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4、脾臟切除後如何養生

2.2 術後護理
2.2.1 觀察傷口出血:脾移植術後24 h傷口出血一般100~200 ml,48~72 h後可有少量或無血液引出。如有大量血液引出則考慮有活動出血,應立即作相應處理。如無出血,術後3 d可拔出引流管。10例患者術後均未發生出血,術後3~6 d拔除引流管。術後需嚴密觀察①生命體征變化,如T、P、R、BP的監測,1/h。②傷口滲血情況,保持敷料乾燥。③觀察傷口引流量及性質,並記錄。④嚴格無菌操作,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避免傷口感染。
2.2.2 並發症的觀察及護理:①排斥反應是器官移植的主要並發症之一。注意觀察有無脾腫大,移植區脹痛,體溫驟升等症狀。在成功的8例中有2例曾出現脾腫大,出凝血時間延長,Ⅷ因子水平下降,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加甲基強的松龍500 mg沖擊治療,1/d,3 d後好轉。在沖擊的同時加用抗生素,如用青黴素160萬U加氨苄青黴素2 g靜脈推注,2/d。並觀察有無慢性頑固性腹瀉、毛發蓬鬆、黃疸、皮疹等症狀,如有應考慮GVHR可能,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本組1例術後34 d出現頻繁腹瀉等GVHR不能控制,而被迫切除脾臟。②脾移植以單個動靜脈吻合,當吻合血管較長或固定不妥時可發生脾扭轉,故術後10 d內應絕對卧床休息。在此期間密切觀察病情,如發生血壓下降,移植區疼痛難忍,應考慮脾扭轉,必須緊急處理。本組1例術後第1 d突發劇烈腹痛,B超提示為脾蒂扭轉。急行剖腹探查確診為脾扭轉,切除脾臟後存活至今,未再行脾移植。③脾功能亢進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細胞「三少」,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明顯減少,引起頭暈、乏力、精神食慾差、感染發熱以及全身皮膚粘膜出現廣泛的出血點等,並可伴有移植脾腫大、疼痛。為預防和治療移植脾功能亢進可採用深部X線或 60Co局部照射。觀察患者的一般精神狀況,監測各項血生化指標,及早發現,及時處理。10例患者無1例發生移植脾功能亢進。④脾移植術後為防止排斥反應均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類葯。常採取三聯用葯(Aza、強的松、CsA)。大劑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類葯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感染機會增加。預防:術後住隔離病房,保持空氣新鮮及流通;盡量減少人員出入,出入須更換衣服、鞋子,預防交叉感染;用紫外線行空氣消毒,2/d,每次30 min;地面、桌面用「84」消毒液處理;保持口腔清潔,餐前後用朵貝氏液漱口。本組無1例發生感染。⑤為促進患者Ⅷ因子水平上升,預防出血,術後3 d內補充Ⅷ因子,200~400 U/d ,觀察出凝血時間。為測定Ⅷ因子的准確性,須在停用輸注Ⅷ因子2 d後測定Ⅷ因子水平。本組病例術後第1次測定Ⅷ因子水平升至15%~27%。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nurse.com/2004/10-25/11296.htm

5、脾摘除後,注意什麼?

其實這方面的問題,你應該問一下開刀的醫生。據我的經驗,脾沒有了,肯定要注意滋補氣血。

但是脾是一個重要的內臟器官,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脾的功能,雖然摘除了,但是了解了它,對於你調理身體還是應該有用的。
以下內容,是「 引 用 」 的,你看看應該有幫助:

中醫對「脾」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認為脾屬臟,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裡。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動化、主升清和統攝血液。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的作用。運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運輸至全身;運化水液是指脾能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脾主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的重要意義。古代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脾胃,注意飲食營養,患病治病時,用葯及忌口均要顧及脾胃。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轉輸營養物質,運化水液,統攝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關。
1.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的精微。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後,由脾來消化吸收,將其精微部分,通過經絡,上輸於肺。再由心肺輸布於全身,以供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一是運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而輸布全身的(具體運行見腎主水示意圖)。若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則氣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現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脹便搪,甚至引起氣血衰弱等症。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液確留,聚濕成飲,濕聚生痰或水腫等症。
2*脾統血:血液在脈道正常運行,除依賴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又有賴於脾氣的統攝控制,使之循經運行不至溢於脈外。所以脾氣充足,則血不妄行。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而溢於脈外,即所謂「脾不統血」,可出現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賴於脾。因此,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氣衰弱,營養缺乏,則肌肉消瘦或萎縮,四肢乏力。
4.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與口唇有密切關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過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澤,可以了解脾氣的強弱。脾氣健運,則唇色紅潤,口能知五味。反之,脾氣虛弱,則唇色淡白,飲食乏味。 五臟之二——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稱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脾氣主升,具有運化水谷、水濕之功,並能統攝血液,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腑之一。其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其經脈與胃相連,形成表裡關系。 (1)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喜燥而惡濕。脾之所以喜燥惡濕,是與其主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但按陰陽來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然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故《臨證指南醫案》說:「濕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脾喜燥惡濕的理論,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即在治療脾虛濕滯的病證時,宜用燥濕化濕之品。 2、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位於人體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腎居其下。所以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皆以脾為其樞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陽下降,腎陰升騰,也以脾為升降之樞。五臟之精,悉運於脾,脾旺才能清氣上升布散。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肺氣通調水道,腎之氣化蒸騰,無不以脾為樞紐。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協調,則使氣血水津布散通利,氣機升降得宜,生發之機旺盛。若脾虛氣弱,樞機不利,則種種病變莫不由之而生。對此種病變,總以調整脾胃,轉動樞機為要。 3、脾與長夏相應。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而長夏季節居於夏秋之交,為陰之始。長夏季節,濕氣當令,而脾為至陰之臟,故脾氣旺於長夏,脾病則在長夏季節可以好轉,但長夏濕氣過盛,又容易損傷脾臟。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運化 "運",有運輸、布散之意,例如體內各種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飲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運化就是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並將其運輸、布散到全身。這些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為主。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運化水谷,即是指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消化功能與脾、胃、小腸等臟腑都有關系。例如飲食物入胃,經過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後進入小腸,清濁分離,各走其道,再由脾輸送至全身,供應各臟腑器官的營養。但中醫學以五臟為中心,無論是從生理角度,還是從病理角度來說,脾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人體的消化功能主要歸屬於脾。脾運化水谷精微,維持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 運化水濕 水濕,即人體內的水液。運化水濕,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布散和排泄的作用。說明脾在調節水液代謝、維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攝入到體內的水液,需經過脾的運化轉輸,氣化成為津液,並輸布於肺,通過心肺而布達周身臟腑器官,發揮其濡養、滋潤作用。二是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地輸送到相應的器官(如肺、腎、膀胱、皮毛等),變成汗和尿液被排出體外。因此,在水液代謝的全部過程中,脾都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促進著水液的環流和排泄。 運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氣的作用,若脾氣健運,則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輸布、排泄才能正常,體內的水液才能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反之,若脾失健運,不但會出現腹脹,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狀,而且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多種水濕停滯的病變,如浮腫,痰飲,泄瀉等證。 人出生以後,飲食水谷是機體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也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而飲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主要靠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所以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見解。 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故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是"補土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更要注意保護脾胃。在臨床治療用葯時亦應兼顧脾胃。 (二)脾氣主升 所謂"升",即上升之意。脾氣主升,即脾氣的功能特點以向上升騰為主,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脾主升清。所謂"清",是指水谷精微營養物質,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質的上升布散。經過脾、胃和小腸等消化後生成的精微物質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輸於肺,並通過心肺,分布到周身各處。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則各臟腑組織器官得到足夠的物質營養,功能活動才能強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職,則會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若清陽不升,清濁不分,混合下注,可發為遺精,帶下,腹脹,腹瀉。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等症狀。 其二是維持人體各內臟的正常位置。人體的臟腑,在體內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於脘部,腎位於兩側腰部,子宮位於下腹部等。中醫學認為,臟腑之所以能固定於一定的部位,全賴脾氣主升的生理作用。這是因為,支持和固定這些內臟的肌肉、韌帶、筋膜,也要依靠脾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強健有力。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出現胃、腎、子宮等內臟的位置下移或脫肛等。其病變基礎是韌帶、肌肉鬆馳,失去對內臟的牽引作用。實驗證明,內臟下垂與脾虛的程度成正比。對此種病變,常採用補中益氣、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療,常用補中益氣湯。 (三)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脈內循行而不逸出脈外。脾統血的機理,實際上是脾氣對血液的固攝作用。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就能保證體內氣血充足,氣能攝血,這樣,生成之血就能在脈管內運行,不致逸出脈外。若脾氣虛弱,統血功能失職,血液運行將失其常規而逸出脈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醫學習慣上將這種因脾虛而引起的出血病證稱為"脾不統血"。這種出血的特點是:出血時間較長,血的顏色淺淡,出血多在身體下部等。對此,臨床常採用補脾益氣、引血歸經的方法治療。 (3)脾的附屬功能 (一)在志為思 思,即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影響,但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則傷脾。《素問》說:"思則氣結。"脾氣結滯,則見不思飲食,脘腹脹悶,影響運化升清和化生氣血的功能,而導致頭目眩暈、煩悶、健忘、手足無力等。 (二)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粘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三)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素問》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所以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運化的功能分不開的。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氣血,並將其輸送布散到全身各處之肌肉中去,以供應肌肉的營養,保持肌肉活動的充足能量,使肌肉發達豐滿,壯實有力。若脾的運化功能失職,肌肉失去滋養,則肌肉逐漸消瘦,甚則痿軟松馳。臨床上,對某些慢性病,特別是消化系統慢性病變,使身體逐漸消瘦者,大多根據"脾主肌肉"這一理論,從健脾益氣入手治療,往往能改善身體虛弱狀態,取得滿意效果。 四肢,相對軀干而言,是人體之末,故稱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氣輸送水谷精微,以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當然,四肢活動和肌肉的強弱也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脾氣健運,營養物質充足,則四肢肌肉豐滿,活動輕勁而有力。若脾虛,運化功能失職,四肢肌肉失養,則肌肉痿軟,四肢無力,甚則產生痿證。 (四)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是指人的飲食、口味等與脾的生理功能有關。若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變,則容易出現食慾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如食慾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濕困脾氣,則可出現口甜、口粘的感覺。脾主肌肉,又為氣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組成。因此,口唇的色澤不但是全身氣血盛衰的反映,又與脾運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關系。脾失健運,氣血旺盛,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若脾虛不運,氣血不足,則唇淡白不澤,或者萎黃。

6、脾臟切除後如何保養

脾臟位於人體左上腹內,深居於肋弓之後,是一個顏色暗紅、質地柔軟的網狀內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臟約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懸掛」在上腹部。一般來講,脾臟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此外,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

一般說來,脾切除後,對日常生活及壽命影響不大,但近年來,有人從免疫學角度出發, 認為脾切除後會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新陳代謝減弱,故主張在保證生命安全的情況下,進行 脾修補或部分脾切除,以維持脾臟在體內的免疫功能。

此外脾切除後將使機體清除血中細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調理功能受到影響。因此,病人易患局部和(或)全身性嚴重感染,特別是致死性肺炎雙球菌敗血症的發生率明顯增高。近年來,有人在做脾切除的同時進行自體脾移植,似是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治療途徑。 全脾切除後將改變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脾臟過濾功能消失,IgM減少、調節素和調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系統出現紊亂、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以及淋巴細胞轉換率明顯下降,導致感染的機會顯著增加。

研究表明,即使是正常人,切除脾臟後對人體的損傷也很小。您在日常生活中無需太多注意,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就可以,但應注意少吃對肝臟有害的食物。

減輕肝臟負擔的方法:

1. 少吃葯。
2. 飲食當中應多避免一些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火腿、香腸、臘肉等,在蔬果選擇上也盡量以不含農葯的有機農作物為主。
3. 菸酒要絕對的禁止。
4. 每天至少要有八小時的睡眠時間。

以下的食物可有效保護肝臟,並且促進肝臟機能正常,建議適量攝取。

維生素B群:可達到保護肝臟預防脂肪肝的發生。維生素B群含量多的食物有:蘑菇、酵母、蛋類、全谷類、牛奶、大豆、番茄等。

維生素C:能夠直接改善肝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並促進抗體形成,加強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減輕肝臟脂肪變性,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再生。因此,肝炎病人應當經常服用維生素C。食物有:柳橙、草莓、奇異果、番石榴、高麗菜、花椰菜及青椒等。

維他命E:能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功能,並保護肝臟細胞不被自由基攻擊破壞。

食物有:

葵花油、芝麻醬、小麥胚芽及全麥製品等。

礦物質鋅、硒、鈣:有助修復肝臟細胞,及協助肝臟解毒,以及減輕肝臟負擔的效果;含有鋅的食物有牡蠣、南瓜子、葵瓜子、芝麻及腰果等,含硒的食物有食用菌類、紫菜、芝麻、全榖類、小麥胚粉、堅果類等。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乳製品、豆腐、鮭魚、小蝦及小魚乾等。(摘自醫學雜志)

個人建議:
1.適當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盡量少食多餐;營養均衡;
3.保持維生素C在一定水平,可降低感冒的發生;
4.注意身體的保暖.
5.並不建議隨便買補品(現在市面上補品良莠不齊),可慎重選擇有信譽廠家的調養肝臟的產品.

7、脾切除了多吃什麼好.怎麼樣身體能

要吃提高免疫的東西比如菌類木耳等,而且不要做劇烈運動,應該做些適度運動,不能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不抽煙不喝酒,不能上火發炎等

8、脾臟被割了之後應怎麼保養

脾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脾的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滯留在血竇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竇的壁上附著大量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嗜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 脾臟切除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的腫大對於白血病、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國Tufts大學教授Najjara於1970年首次發現的一種四肽物質,目前已知脾臟是體內Tuftsin的唯一來源。Tuftsin作為一個參與免疫調節的體液因子,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通過激活多核白細胞、單核細胞、巨嗜細胞,提高他們的吞噬、游離及產生細胞毒的功能,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臟還產生其他多種免疫因子,促進吞噬作用,清除體內外抗原,這是切脾後凶險感染綜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術的理論依據.
B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約占脾內淋巴細胞總數的55%,在腫瘤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繼而分泌特異性抗腫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發現,脾臟切除後,機體免疫球蛋白含量異常且血清IgM水平明顯下降,從而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
T淋巴細胞 脾臟擁有全身循環T淋巴細胞的25%,直接參與細胞免疫,並對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的分布有重要調節作用.脾臟對T淋巴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是腫瘤免疫的一個重要環節.脾臟切除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發生改變,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Th)數量減少,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數量相對增高,導致腫瘤免疫抑制.
巨噬細胞 脾臟中大量的巨噬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抗原顆粒的作用,還可作為抗原提呈細胞(APC),調節和增強免疫應答.除自身能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質直接參於抗腫瘤作用外,還能調節細胞毒素T淋巴細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的抗腫瘤作用,具有廣泛的免疫感應及效應功能.
樹突狀細胞(DC)、自然殺傷(NK)細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細胞更強的抗原提呈能力,作為APC參於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LAK細胞對自體或異體的腫瘤細胞均有很強的殺傷作用,能非特異性地殺傷多種對NK細胞、CTL不敏感的腫瘤細胞,在抗腫瘤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脾切除後,應從飲食方面,加強調理,提高體質,增強免疫力。

1、滿足蛋白質的供應,經常吃瘦肉,蛋,雞魚,乳品,每天還應吃些大豆製品。

2、鐵質尤不可少,必須供應比平時多的含鐵食物,以滿足造血需要,防治貧血,如動物肝臟,血,瘦肉,蛋類,緣色蔬菜。

3、提供多種維生素,多食蔬菜,水果,蛋類,乳類及動物內臟,每天保持300-500克綠色蔬菜,100-150克水果,特別是冬春季,更要注意。

9、脾臟切除後應怎麼鍛煉身體?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運化、升清,主統血。①主運化、升清。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方面。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散布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等症狀。 脾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有4種。①造血。脾是胚胎階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後成為淋巴器官。但在成體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動物體嚴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狀態下,可以恢復造血功能,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②儲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細胞的重要的儲存庫,將血細胞濃集於脾索、脾竇之中。當某些緊急狀態(如急性大失血),脾會收縮將血細胞釋放到循環血液之中。③濾血。脾還是血液有效的過濾器官。血液中的細菌、異物、抗原抗體復合物及衰老的血細胞在流經脾臟時,被大量的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④免疫。脾有產生免疫反應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邊緣區是免疫反應啟動的重要部位。細胞免疫反應引起圍動脈淋巴鞘明顯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細胞輸出的增多。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嗜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脾臟切除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著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切除後,應從飲食方面,加強調理,提高體質,增強免疫力。 1、滿足蛋白質的供應,經常吃瘦肉,蛋,雞魚,乳品,每天還應吃些大豆製品。 2、鐵質尤不可少,必須供應比平時多的含鐵食物,以滿足造血需要,防治貧血,如動物肝臟,血,瘦肉,蛋類,緣色蔬菜。 3、提供多種維生素,多食蔬菜,水果,蛋類,乳類及動物內臟,每天保持300-500克綠色蔬菜,100-150克水果,特別是冬春季,更要注意。 你會活到100的

10、脾切除後如何保養身體

脾臟切除後,會有氣虛的表現,即出乏力多汗,胃的吸收不好百,還可能會有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出現,早上起床後會有眼皮水腫的現象,
平時一定要加強鍛煉,最好是強度不大的有氧鍛度煉,比如散步,游泳,旅遊之類的,唱歌也不錯,可以練氣,
食物盡量是容易消化的食物,忌諱吃煎炸油膩的專屬東西,多熬補血的湯喝(食譜上可以找到),睡覺前一個小時不可以喝水,這樣早上眼皮水腫可以改善,保養的好的,幾乎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與脾全切後怎麼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