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孔子思想與spa養生會所經營理念

孔子思想與spa養生會所經營理念

發布時間:2021-02-11 16:00:35

1、孔子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現代社會對此實現了多少?

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長河的源頭,是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世界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的依據,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價值。而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自己對社會進行的全方位的,如今雖已歷經兩千餘年,其社會價值觀仍然可以為後世治國治世提供重要標准和規范,同時也很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其現代意義。

一、孔子思想對現代世界道德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現代世界,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精神文明的發展卻大大滯後,道德危機帶來的後果日益凸顯。當今國際社會,強國侵略弱國的現象加劇,經濟危機也頻頻發生,地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整個世界孕育在隱藏的不安定中。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體系建構和對個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適合於當下的社會語境,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認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如果任用哲人擔任栽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會把金蘋果獎與中國人。」
孔子認為修身是治國平天下之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子賦予政治以人文精神,而西方卻把政治降為骯臟的爭奪權力的理論。
孔子還明確系統地告訴人們修身的途徑:
1、樹立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擺正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愛國主義)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內聖外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聖;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是外王。
3、 3、擺正人與他人的關系。(仁愛精神) 。講求仁、愛、禮、忠恕、誠、孝、中庸、平等、義重於利等道德原則。
4、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
5、個體修養(浩然之氣)。
面對當代世界許多嚴峻問題,世界人們提出了許多對策和方法,但是是治標而不是治本。治本的辦法是從道德入手,改善人性。如果每個人的作為都符合道德規范,那人與人,人與自然許多矛盾便自然化解,前途才會光明。道德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智慧。而孔子的思想,正具備了幫助現代社會構築道德體系的重要意義。

二、孔子思想可以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本國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的,離開本國的民族精神,孤立地看現代經濟發展是不可想像的。像我國這樣的大國就更是如此了。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國發展現代經濟的支柱和動力源泉。中華民族精神,來自於我們悠久的歷史和醞釀其中的傳統文化,是指導我們民族延續發展、激勵人民不斷前進、激發社會發展的活力的內在驅動力。而孔子思想,恰恰是我們發展現代經濟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
孔子思想中陽剛進取的自強不息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求實精神、「民為幫本」的思想、重視道德的精神等等,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徵,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精神驅動力,為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自尊、自立、自強的主體意識,為發展現代經濟提供民族凝聚力,為增強科技意識提供緊迫感,為實現現代化提供民族自信力。
此外,孔子思想對現代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其發源地中國,在中亞諸國也有很大影響。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騰飛的「亞洲四小龍」都屬於東亞儒家文化圈,這些經濟實體的飛速發展,正是依靠了其內在驅動力——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韓國釜山大學教授金日坤說:「儒教文化的最大特徵是依賴於家族集體主義的社會秩序。東亞是依靠儒教的集體主義文化驅動資本主義,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通過傳統的集權秩序使經濟發展走上正軌。這不同於歐美通過自由企業制度以民間為主導發展經濟的方式。東亞是以政府為主導發展經濟。」
這就打破了西方「儒家倫理不利於工業文明產生」的斷言。

三、孔子思想對現代教育的意義

孔子被後世奉為「萬世師表」,實在於其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適用性的長遠。時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內容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他主張「有教無類」,打破教育的貴族化;他重視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他強調社會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啟發式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同時,他的「誨人不倦」、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又為教師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1、有教無類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在兩千年前打破了學在官府、等級教育的現象,擴大了知識分子的數量。現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實際上就是先進國家的「機會均等」:給予每不同孩子以平等的學習機會,無論其在不成熟的發育階段「分數」是否高。「有教無類」原則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現代教育的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事實表明,我國現代教育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論語》中大量的事例表明,孔子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法。這啟發現代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既切合教學對象的思想實際,又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性。
3、啟發式教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八個字很好地概括了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這八個字不僅生動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深刻的揭示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思維矛盾,以及孔子認為正確的處理方法。
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啟發現代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和探索,而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
4、終身學習
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年齡的限制。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在當代進一步被發展為信息時代最有價值、最富於創造性的理念——終身教育思想。

2、孔子的思想是什麼?他的教育理念及其內涵是什麼?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發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愛人"的說法,仁的基本含義應該落實到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上面,具體地說,應該承認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確的人化意識和行為。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人人盡倫盡職。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應該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以"愛人"解釋仁,作為仁德的根本標志,他不僅希望以"仁愛"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以"仁愛"原則來治國安邦。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孔子思想自然是基於對那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仁愛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會如何安定,是怎樣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層面上,孔子的仁愛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以仁來統攝諸德,強調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誠信、寬厚、敏捷等德行作為實現仁德的標志。

孔子以後的幾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對仁學有重要發展。尤其是孟子將孔子的仁愛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影響後世極大。孟子把"惻隱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憐憫、同情之心,進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因而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備了仁德,才能以仁愛之心處世待人。

在將仁愛思想建立成為人性論的依據之後,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而及於政治,從而產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秦漢以後,孔、孟的仁學思想不僅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還在後世的實踐和闡發下繼續得到了發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訓,給了漢初統治者們帶來太多的思考。當戰爭的煙塵散盡後,漢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認真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陸賈因此撰成《新語》,認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導致強秦速滅的重要原因。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話更是切中了要害,這便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漢初的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面對極度凋弊、百業俱廢的嚴峻現實,漢初的統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他們看到了儒學"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的特徵,於是,當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之後,他們還是選擇了儒家思想,以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倫理綱常。

漢統治者取用儒學卻不是專用儒學,他們也離不開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張,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漢武帝的歡迎。漢朝學術是一種綜合學術,那時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雜糅,仁義與法刑並列。這表現在漢朝的施政方針上,則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刑德並用"。西漢的"中興之主"宣帝就表白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武帝便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雖然他們內里多欲,但為了江山的長治久安,仍然要壓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義。

3、孔子的思想在今天還適用嗎?談談你的看法.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自然不能不提他,這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在世界上的驕傲,孔子的部分思想在當今還是有其實際意義的,懂得變通,還是可以拿來用的嗎.主要是因為孔子關於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樣適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為小人、君子和聖人三等;
按心理范疇,把人分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類;
歸納為九種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聖人之智者(聖智),
聖人之勇者(聖勇),
聖人之仁者(聖德)。
翻開教科書,人們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內涵十分豐富,以《論語》中「仁者愛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言論可以看出,「仁」是一種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寶貴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種個人對於他人及群體的價值取向,所以,「仁政」成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為政以德,取信於民,勤政愛民,節用恤民,與民共憂,等等,都可以說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禮」的中心含義不僅包括「禮品」、「禮儀」等內容,而且更廣泛地指一整套維系國家、社會正常秩序的禮法制度及其觀念。

毫無疑問,以「仁」、「禮」為中心內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國、世界華人圈裡、甚至全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國政府一度號召人們要「破四舊」,「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觀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個特殊的由於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時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長丁晨說,「如何理解其中的精華與糟粕,需要一個民族去思考。」

然而,時至今天,展望中國,人們對孔子思想的重視隨處可見:

中國政府在治理國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謂「政者,正也」;同時,重視仁義,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國」。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三個代表」的主張中,最終的落點是「群眾的利益」。在此方針指導下,目前,各級各地政府都把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當成了自己的施政綱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的思想,對於世界各國的施政者都有指導意義。」山東省人事廳辦公室副主任張祝秀說,「無論哪個政權,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為群眾的利益考慮,這個政權就不可能保持長久。」

在文化領域,孔子的影響力在2500多年之後,依然深入到人們的心中:在曲阜師范大學、孔子中學、曲阜實驗小學等中國數以千計的大、中、小學校園內,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為享譽世界的文化聖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學子們心中的地位仍然無可替代;

除了校園,孔子在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影響力堪稱無出其右:由中國孔子基金會等單位創辦的《孔子研究》、《孔子與中國》刊物發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國家旅遊局舉辦的國際孔子文化節盛況一年超過一年,包括多位國際知名文化大師、中國政府高官、外國使節在內的貴賓都曾到會參與;以弘揚孔子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有關孔子的各類網站達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經被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無以數計的單位、企業把孔子的思想言論,框裱掛牆,作為公民道德建設、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質、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學習、體會……

在經濟領域,孔子的許多思想被人們廣泛提倡、運用。生產企業講究依靠產品質量打市場,正如孔子所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業要求員工們要不斷學習,才能進步,正如孔子所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企業講究誠信經營,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實,除了思想上的借鑒、運用以外,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之中,人們對孔子的崇拜更是無處不在:「孔府家酒」成為中國出口量最大的中檔白酒;「孔門豆腐」、「詩禮銀杏」是所有到曲阜旅遊的人必須一嘗為快的名吃;「闕里賓舍」是曲阜市最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四星級賓館,而曲阜市與孔子名字相關的酒店更多達76家;上海市一位企業家投資數千萬元,在曲阜市建了一所孔子中英文學校,其生源來自中國數個省市;此外,用與孔子名字有關的字體命名的香油、煎餅等各類產品達100多種;每年,有300多萬海內外遊人到曲阜拜孔、祭孔,帶來的門票收入僅今年「五一節」就近1500萬元人民幣……

今年30多歲的孔子第76代孫孔令文,是「孔氏手工布鞋坊」的老闆。一開始,他沒有注冊品牌,只是自產自賣,但生意一般;後來,他受別人指點,自建「孔氏手工布鞋坊」網站,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他說,孔子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作為他的後人,我們首先是想借祖先的影響來打產品的知名度,其次,這也是對祖先影響力的擴大和延伸。他透露,自己的布鞋就是比別的牌子賣得好,「不服都不行」。「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十分豐富、深刻的內涵。」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孔范今說「在當今這個社會,從政府到普通百姓,大家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它,只是說明,孔子思想中有值得人們這么做的理由,其中,『仁義、誠信』的內容更是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

1988年,當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

「應該說,至今為止,人們也許只體會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真諦。」今年79歲、一生中有60多年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世界著名孔子研究專家、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孔繁銀說,「時光茌苒,在未來的時間里,人們對此將體會更深。」

4、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5、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5)孔子思想與spa養生會所經營理念擴展資料: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6、求 五星級酒店 康樂部 spa水療會所 的經營理念、

?

7、孔子 和諧思想 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子思想核心是 "仁",主張一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要和諧如果,吃的少了穿的差了人們就要爭那怎麼和諧呢。
如果人的貪心起了也不能和諧所以,孔子當時提出的和諧是為了能夠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將人們的人際關系得到發展。

下面是歷代的對孔子核心思想的闡述,希望對您有幫助「:
在中國文化中,「和」與「諧」同義,而「和諧」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疇出現的。作為古典哲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和」的思想經歷了孕育、萌芽、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構成了完備而別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中國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國哲學三大支柱儒、道、釋,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和」的祈求與嚮往,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積淀和凝聚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傳統,至今仍閃爍著智慧之光。
「和」的理念,最早孕育於遠古的巫術禮儀之中。人類早期的這種原始文化形態逐步分化形成了「樂」與「禮」。「樂」在遠古,指的是樂、歌(詩)、舞三位一體,中國古典美學高度重視「樂」中所包含和體現的「和」。先秦美學認為「和」之美不僅在於自然形式的恰到好處的統一,更在於這種統一中所顯示的重大倫理道德意義,其思想顯然遠為豐富和深邃。
「禮」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西周,禮是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的總稱,也包括各種禮節儀式。周禮的核心,是奴隸制基礎上的宗法等級制度。直觀地看,「禮」強調的是「分」、「別」、「異」:「夫禮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淮南子》),而進一步看,「禮」強調「分」、「別」、「異」,目的仍在「和」。
「和諧」意義的形成,還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觀念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五行」的起源很早,而箕子首次將五行表述為「水、火、木、金、土」,實際上就是維持人的生存最基本、最必需、最直接的五種物質。史伯亦將「五行」視為產生「百物」的物質元素,並以「和實生物」的概括突出了「和」在其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大命題。自先秦理性精神確立之後,「神人以和」逐步讓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論與戰國以來風行的陰陽家的五行宇宙論結合起來,為儒家的倫常政治綱領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宇宙論體系基石。
「和」是古典中國哲學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關系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中國哲學三大支柱儒、道、釋對此都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並各有側重地發展和豐富了「和」的思想體系。
「和」在儒家思想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儒家的出發點是個群關系、人我關系,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強調的是現世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並將「和而不同」(《論語·子路》)作為理想人格的標准;孟子則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實現人際與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以及建設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徵即是「和」。道家的出發點是主客關系、物我關系,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則提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道家非常重視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
完成對儒、道、釋三大和諧論辯證綜合的是宋明理學。它以物我和諧為目標,以人我和諧為手段,以自我和諧為基礎,將彼此分離、各執一端的三大和諧論,整合為一個體用結合、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從而完成了對和諧思想理論體系的建構。宋明理學或從物我和諧推及人我和諧,或從人我和諧推及物我和諧,同時十分看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這是全部人生和諧的現實基礎,是人生修養的終極目標與境界。宋明理學的和諧思想,還集中體現在對「孔顏之樂」的重視與強調上,孔顏所樂,不僅樂在物我一體,而且樂在人我一體,是個人與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交融合一、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傳統和諧思想汲取「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華得以形成和發展,經不同哲學體系各有側重的發揮,逐步深化和不斷豐富,最終由宋明理學加以辯證綜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傳統和諧思想在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並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

8、思想道德服務的理念和內涵是什麼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專涵十分豐富的概屬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發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9、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有何影響???急求!!!!!!!!!!!!!!!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

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9)孔子思想與spa養生會所經營理念擴展資料

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

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與孔子思想與spa養生會所經營理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