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長夏養生食材

長夏養生食材

發布時間:2021-02-11 09:01:36

1、長夏養生,如何護脾?

脾,喜燥惡濕
多吃甜味的,黃色的食物
另外,五穀入脾經,應多吃五穀類食物

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2)長夏養生食材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3、夏既有那些養身食譜?

夏季氣溫高,人體丟百失的水分多,必須及時補充。蔬菜中的水度分,是經過多層生物膜過濾的天然、潔凈、營養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類知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冬瓜含水量居眾菜之道冠,高達96%,其次是黃瓜、金瓜、絲瓜、專佛手瓜、南瓜、苦瓜、西瓜等。吃500克的瓜菜,等於喝了450毫升高質量的水。所有瓜類蔬菜都具屬有降低血壓、保護血管的作用

4、夏季有什麼好的養生食譜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5、長夏養生重在除濕健脾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學理論將一年分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間,劃出一個「長夏」,時間具體指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4個節氣。 立秋後,氣候還有「秋老虎」,此期被人們視為夏季延長期,故稱長夏。濕,是長夏氣候的特點,特別容易損傷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膚筋骨。故專家強調,長夏養生,注意除濕健脾。 1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長夏季節的「濕」,與人體五臟中的「脾」相對應。因此,防病要提防「濕邪」入侵,養生要注重除濕健脾。 什麼是濕邪?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人體正氣不足,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病時,六氣就成了致病因素,變成「六邪」。六邪致病多與季節相關,長夏對應濕邪。 濕氣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最易傷脾土。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長夏多濕病。濕邪所致疾病,常表現出重感。所謂濕性重濁,像常見的暑濕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狀外,還會出現頭暈、四肢沉重等表現。所謂濕性黏滯,濕病症狀不但表現為滯澀不暢,而且起病緩,病程纏綿,典型的像濕疹,常反復發作,不易治癒。而所謂濕性趨下,常傷及人體下部,像水腫、濕疹等病,下肢較為常見。 【保健建議】長夏悶熱潮濕,要特別注意飲食起居,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濕、避濕。衣:出汗或淋雨後要及時更換衣物;衣服沒有干透,不要急著收到櫃子里,內衣褲、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徹底晾乾,以免濕氣上身。 2 脾與濕何相干 濕與脾的關系密切。脾是中醫所講的五臟之一,五行屬土,脾土與長夏對應。運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如果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悶熱天氣,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就是「濕困脾」導致的。反過來,如果脾氣虛弱,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這是「脾生濕」。 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停成飲,飲凝成痰。水濕痰飲是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即指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痰飲一旦產生,可隨氣流竄致全身不同部位,四季均可發病,且傷人緩慢、難以覺察,引起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目眩等症狀。由於它在臨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保健建議】食: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過多食用肥膩、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鯽魚、紅小豆等有利於化解體內濕熱,可適當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紅糖姜水,幫助驅除體內濕寒之氣;過食西瓜、苦瓜等寒涼食物,貪吃冷飲都會令脾胃受傷,影響其運化功能,助長內濕,不利健康。 3 濕邪分寒濕與熱濕 濕邪為患,表現或為濕阻、或為寒濕、或為濕熱。 如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為熱濕;或居陰冷潮濕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為寒濕。凡面白陽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寒濕;面赤陰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濕熱。平素脾胃虛弱者,多感受寒濕;平素胃中積熱火盛者,多感受熱濕。若過用寒涼之品,濕邪易於寒化;妄用燥熱之劑,濕邪易於熱化。 寒濕多損脾陽,熱濕多損胃陰。而在臨床表現上,寒濕者多於濕熱者。 【保健建議】住:有霧天氣或桑拿天要少開窗;遇到有太陽時,應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曬;可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乾燥居室環境,但要少吹空調,更不要把溫度設定過低;不要在潮濕的凳子、石頭、草地上坐卧;洗浴之後要盡快把水擦乾,應讓頭發自然干透或完全吹乾後再睡覺。 4 祛濕運脾強身 治療本病,一是祛濕,一是運脾。祛濕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運脾即是恢復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濕有助於運脾,運脾也有助於祛濕。風葯可以勝濕,燥葯可以除濕,淡葯可以滲濕。濕熱之證,苦寒之劑燥之;寒濕之證,辛熱之劑燥之。 濕困脾胃:症狀若表現為肢體睏倦而沉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口中黏膩無味、便溏等,宜用芳香化濕法。用方:藿香正氣散。 濕熱中阻:若有脘痞悶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膩、渴不欲飲、四肢困重等,即說的熱傷風病人,常有汗出不暢,汗出熱不解的表現症狀者,宜清熱化濕。選用山梔、法夏、厚朴、石菖蒲、蘆根、香豉等。 脾虛濕滯:若為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等,宜健脾化濕。方葯:香砂六君子湯等。 【保健建議】行:適當運動、適當出汗,有利於內濕的排出,像健走、慢跑、練瑜伽、打太極拳等運動,都能讓人微微出汗,又不致於大汗淋漓,是人體在長夏季節除濕的好方法。

與長夏養生食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