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鮑之交的現實意義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後人即以「管鮑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堅貞真摯的情誼。
編輯先生給我出了一道難題,要我寫一段有關「友情」的古代典範。我貿然應允下來,待想翻悔,已然不及。蓋中國古籍中記載友情的,並不多見。俞伯牙鍾子期,屬知音;司馬相如卓文君,屬私情;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屬義氣;竹林七賢的結朋,屬志同道合;明清雅士所說的逸友韻友,屬趣味相投……我搜腸刮肚了一整夜,總算搜刮出兩個人———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一對好朋友,史稱「管鮑之交」,說他們有「通財之義」。所謂通財之義,是指他們在合作經營生意的時候,從不計較利潤分配的多少,不分你我。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可見他們比親兄弟還親,這就很不容易了。然而「管鮑之交」的內涵如果僅僅是建立在金錢上,那就未免太輕飄了。他們的友情別有洞天。
管鮑是齊國人,當時齊國的王子們為了爭奪王位,爆發了內亂。管仲被任命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卻被任命輔佐公子小白。因為兩位公子的哥哥襄公無道,兩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管仲和鮑叔牙自然要各隨其主,管仲和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國。
內亂平息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彼此爭先你追我趕,要回到齊國奪權登位,管鮑二人自然又要各為其主。在中途的爭奪戰中,管仲曾射過小白一箭,這一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箭頭被他腹上的衣帶鉤擋住了。結果最終是小白和鮑叔牙先回到齊國,從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改叫齊桓公了。而公子糾和管仲只好回到魯國繼續政治避難。
隨後,鮑叔牙設計借魯國之刀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引渡」回齊國。齊桓公為了泄射鉤之恨,要殺管仲,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個治國奇才,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重用。起初齊桓公不答應,鮑叔牙又說:如果你不想成就霸業,那就算了。如果你想治國圖強稱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鮑叔牙是不如他的。於是,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後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齊桓公每天只顧喝酒玩女人就行了,凡事不用操心。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餘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跡。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後驚嘆地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讓人費解的是,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員時,從來沒有提攜過鮑叔牙。鮑叔牙在齊國的政壇上似乎不太得意。更匪夷所思的是,管仲在臨死前,再三囑咐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然而管仲是對的,他這輩子能報答鮑叔牙的,就是不讓鮑叔牙繼承相位。因為他深知,只要他一死,齊桓公就會完蛋,而鮑叔牙也會隨之死於非命。果然,管仲死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死了。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相互攻殺。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蛆蟲遍體也無人過問。而鮑叔牙則倖免於難,全身而退逍遙事外。
這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管鮑之交」,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既回腸盪氣,又透骨入髓。
2、《寇準大度》及《管鮑之交》的全文翻譯是什麼?
《寇準大度》文言文翻譯
起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學問智術不夠啊。」等到寇準到陝(也就是陝西一帶)做官去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准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裡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先生在說我啊。」
《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3、管鮑之交,為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純粹的友誼?
以為鮑叔牙能理解管仲的每一個想法和觀念。鮑叔牙是真正懂管仲的人
4、管鮑之交的名言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ìng)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
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幹,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5、管鮑之交是什麼意思?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
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幹,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6、用成語評價管鮑之交
生死之交 [shēng sǐ zhī jiāo] 基本釋義 同生共死的交誼。 出 處 元·鄭德輝《縐梅香》:「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
7、請問管鮑之交是什麼體位?
把臂入林,歡喜冤家,倚翠偎紅,兒女情長,海誓山盟,海約山盟,花成蜜就,佳人才子,連枝共冢,流水桃花,孽海情天,琴心相挑,情根愛胎,情思纏綿,山盟海誓,誓海盟山,誓山盟海,桃花流水,天地長久,天長地久,一見鍾情,雨意雲情,之死靡它,至死靡他,至死靡它,八拜之交,白頭如新,白衣送酒,拜把兄弟,拜把子,班荊道故,班荊道舊,半面之識,背故向新,比目連枝,賓朋滿座,伯勞飛燕,不棄故舊,不忘故舊,車過腹痛,稱兄道弟,出雲入泥,杵臼之交,打成相識,丹之所藏者赤,彈冠結綬,叨在知己,道弟稱兄,道義之交,得一知己死可無恨,斷金之交,范張雞黍,腹心之友,高朋故戚,故舊不棄,故人之情,管鮑之好,貴在知心,貴則易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患難見真情,患難見知己,患難之交,惠子知我,雞黍深盟,江湖義氣,膠漆相投,金蘭契友,金蘭之契,金蘭之友,盡歡竭忠,臼杵之交,蘭友瓜戚,聯床風雨,落月屋樑,明月清風,莫逆交,莫逆之交,莫逆之契,莫逆之友,貧賤之交,貧賤之知,平原十日飲,契合金蘭,契若金蘭,千里結言,千里借籌,親如手足,親如兄弟,親知把臂,青林黑塞,傾蓋如故,傾蓋之交,清風朗月,清交素友,求其友聲,取友必端,人不厭故,人莫若故,人似秋鴻,山陽笛聲,聲氣相投,詩酒朋儕,視為知己,同窗故友,同窗契友,綰角兄弟,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忘年之友,忘形交,忘形之交,忘形之契,刎頸交,刎頸之交,刎頸至交,屋樑落月,相得恨晚,相知恨晚,相知有素,心腹之交,許友以死,牙生輟弦,燕市悲歌,羊左之交,一見如故,一見如舊,一接如舊,一面如舊,義結金蘭,異代之交,異苔同岑,異體同心,誼切苔岑,淫朋狎友,嚶鳴求聲,嚶鳴求友,月落屋樑,雲樹之思,簪盍良朋,指囷相贈,至戚世交,至親好友,竹馬之交,竹馬之友,諮師訪友,總角相交,總角之好,總角之交,抱成一團,比翼連枝,伯歌季舞,稱兄道弟,秤不離砣,促膝談心,打得火熱,道弟稱兄,抵足而眠,抵足而卧,爾汝之交,耳鬢斯磨,耳鬢廝磨,耳鬢撕磨,耳鬢相磨,耳不離腮,腹背相親,共飲一江水,勾肩搭背,骨肉之恩,骨肉之情,膠漆相投,膠漆之分,靠胸貼肉,連輿並席,連輿接席,連枝同氣,密意幽悰,蜜里調油,難分難解,難解難分,歧路他鄉,親密無間,親如手足,青梅竹馬,輕偎低傍,如膠投漆,如影隨形,如魚似水,如足如手,同聲共氣,團頭聚面,溫情密意,溫情蜜意,攜手並肩,心肝寶貝,形影不離,形影相顧,形影相憐,形影相親,形影相守,形影相隨,形影相攜,兄弟手足,夜半客,一脈同氣,一人之交,於飛之樂,魚水之愛,爰親作親,比目連枝,成雙成對,嬌鸞雛鳳,你恩我愛,檀郎謝女,串通一氣,鶯儔燕侶,百歲之好,大衾長枕,棣華增映,花萼相輝,盡歡竭忠,灸艾分痛,連輿並席,戚戚具爾,情重姜肱,讓棗推梨,桃僵李代,同袍同澤,推梨讓棗,兄弟孔懷,兄友弟恭,長枕大被,長枕大衾,煮粥焚須,灼艾分痛。
8、管鮑之交和羊左之交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
左伯桃冒雨盪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那個去處。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中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禮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無覓旅邸之處。求借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聞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雲:「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乾衣服,卻當會話。」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於此。乎生酷愛讀書,農業盡廢。今幸遇賢土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陰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持,結為昆仲。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賢弟有王位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親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願從兄長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曰,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賚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風又大作,變為一天大雪,怎見得?你看:
風添雪冷,雪趁風威。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葬。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探梅詩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慾斷魂。
二人行過歧陽,道經粱山路,問及樵夫,旨說:「從此去百餘里,並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彷彿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我思此去百餘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於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贅此糧,於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不動了,寧可死於此地。持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於骨肉。」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遂不許,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於道旁尋個歇處。「見一株枯桑,頗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熱些枯技,以禦寒氣。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角哀大驚,曰:「吾兄何為如此?」伯桃曰:「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伯桃曰:「若旨餓死,白骨誰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願解衣與兄穿了,兄可費糧去,弟寧死於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也,我不為之。」伯桃曰:「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不見,以此勸弟求進。不幸風雨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亦亡於此,乃吾之罪也。」言訖,欲跳前溪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將衣擁護,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揮令去。角哀尋思:「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後准葬吾兄?」乃於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伯桃點頭半答,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伯桃死於桑中。後人有詩贊雲:
寒來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長途苦雪寒,何況囊無米?
並糧一人生,同行兩人死;
兩死誠何益?一生尚有恃。
賢哉左伯桃!隕命成人美。
角哀捱著寒冷,半飢半飽,來到楚國,於旅鄖中歇定。次日入城,問人曰:「楚君招賢,何由而進?」人曰:「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角哀徑投賓館前來,正值上大夫下車。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見角哀衣雖藍縷,器宇不見,慌忙答禮,問曰:「賢士何來?」角哀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雍州人也。聞上國招賢,特來歸投。」裴仲邀人賓館,具酒食以進,宿於館中。次日,裴仲到館中探望,將胸中疑義盤問角哀,試他學問如何。角哀百問百答,談論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時召見,問富國強兵之道。角哀首陳十策,旨切當世之急務。元王大喜!設御宴以持之,拜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驚而問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將左伯桃脫衣並糧之事,一一奏知。元王聞其言,為之感傷。諸大臣旨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處安葬伯桃己畢,卻回來事大王。」元王遂贈己死伯桃為中大夫,厚賜葬資,仍差人蹋隨角哀車騎同去。
角哀辭了元王,徑奔粱山地面,尋舊日枯桑之處。果見伯桃死屍尚在,顏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喚集鄉中父老,卜地於浦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齊抱,風水甚好。遂以香湯林浴伯桃之屍,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安葬起墳;四周築牆栽樹;離墳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牆側蓋瓦屋,令人看守。造畢,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切。鄉老從人,無不下淚。祭罷,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燈燃燭而坐,感嘆不己。忽然一陣陰風颯颯,燭滅復明。角哀視之,見一人於燈影中,或進或退,隱隱有哭聲。角哀叱曰:「何人也?輒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視之,乃伯桃也。角哀大驚問曰:「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賢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並棺槨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墳地與荊軻墓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此處。神極威猛。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告賢弟。望改葬於他處,以免此禍。」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角哀在享堂中,一夢一覺,盡記其事。
天明,再喚鄉老,問:「此處有墳相近否?」鄉老曰:「松陰中有荊軻墓,墓前有廟。」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於此?」鄉老曰:「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軻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於此地。每每顯靈。士人建廟於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角哀聞言,透信夢中之事。引從者徑奔荊軻廟,指其神而罵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託,人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當代名懦,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冢,永絕汝之根本!」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如荊軻今夜再來,兄當報我。」歸到享堂,是夜秉燭以持。果見伯桃哽咽而來,告曰:「感賢弟如此,親荊軻從人極多,旨土人所獻。賢弟可柬草為人,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於墓前。吾得其助,使荊軻不能侵害。」言罷不見。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建數十於墓側,以火焚之。祝曰:「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歸到享堂,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荊軻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望賢弟早與遷移他處殯葬,兔受此禍。」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伯桃曰:「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能戰陰鬼也?雖莖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角哀曰:「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次日,角哀再到荊軻廟中大罵,打毀神像。方欲取火焚廟,只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賂禍於百姓。」須輿之間,土人聚集,都來求告。角哀拗他不過,只得罷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並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詞意甚切。表付從人,然後到伯桃墓側,大哭一場。與從者曰:「吾兄被荊軻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寧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汝等可將吾屍葬於此墓上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並糧之義。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訖,掣取佩劍,自則而死。從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殯殮,理於伯桃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於墓前。墓邊松相,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做自地。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從者回楚國,將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赦賜廟額曰「忠義之詞」,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荊軻之靈,自此絕矣。土人四時祭把,所禱甚靈。有古詩雲:
古來仁義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間。二士廟前秋日凈,英魂常伴月光寒。
9、兩篇文言文翻譯,寇準大度及管鮑之交。
寇準大度:起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學問智術不夠啊。」等到寇準到陝做官去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准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裡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他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先生在說我啊。」 管鮑之交: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佔用鮑叔的一部分財產,鮑叔卻一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後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婪的人,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處境惡劣,而鮑叔不認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以後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