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從養心開始

養生從養心開始

發布時間:2021-02-08 03:01:04

1、養生先養心,你知道怎麼養心嗎?

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病由心生,因此要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而且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這個事實也提示著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不過該如何養心呢?

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

養心也務必養德。

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

有專家說,21世紀是個“養心”的世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不過更重要的是養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當如何才能很好地養心呢?

由於日漸加快的社會節奏、激烈競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心理負荷日益加重,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作壓力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所以,學習養心理論,掌握養心技巧,積極投身養心實踐,適度轉移和釋放壓力,是目前最為有效的養生之道。

俗話說心在志為喜,就是說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因此應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的人多能健康長壽,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善於調整情緒,使自己總是持有樂觀愉快的心態,是養心保健的最好方法。

在生活中,人們應該學會在快節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種事件中保持平衡的心態,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或目標,並適時留有餘地。無論每天工作多麼繁忙,都應留出一定的休息時間,盡量讓綳緊的神經有鬆弛的機會。

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這時不要把憂慮強行積郁在心中,心情不好時,應盡量想辦法宣洩或轉移,大哭一場就是一個好辦法。心理學家指出:哭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措施,能使不良情緒得以宣洩和分流,哭後心情自然會暢快一些。在遇到挫折時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這樣才有利於理清思路,克服困難,走出逆境。

對於所有人來說,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有重要意義。適量的運動可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增強心臟的功能。每天安排一小時鍛煉,或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掌握,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鍛煉心臟,增強體質。

合理的飲食結構也能養心,並且還可以有效預防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生率。飲食養心的基本原則就是以清淡飲食為主,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入量(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平時應戒煙酒,不要暴飲暴食。

我們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養心,常保持心理平衡,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其實情緒就像水一樣,人就像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情緒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因此,治病要治心,惡劣的情緒、憂郁的精神,對人健康的損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厲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好的心態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

2、養生需養心,健康不請自來,養心有哪些好處?

現在人們非常注重保養自己的身體,肯定注重養生的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養生不如養心,養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心態一定要好,包括自己的情趣感情思想等等這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在養生的時候最應該注重的就是養心,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可以健康度過每一天。其實養心還有很多好處,接下來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1、保護心氣

養心可以有效的保護心氣,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季,在此時天氣非常的炎熱,這也是心臟的生理功能最旺盛的階段,如果在此時能夠把握好自己的心臟,有目的的補充心臟所需要的能量,這樣就可以保護心氣。

2、防止情緒起伏過大

不管什麼時候肯定大家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導致精神煩躁緊張等等不良情緒,如果本身身體抵抗力就比較低,而且有一些疾病的話,就很容易出現心律失常或者是血壓升高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夠養心的話,也可以防止情緒起伏過大,可以避免這一系列的現象出現。

3、減小心臟負擔

在平時如果過於勞累或者是天氣的溫度過高,那麼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顯著提高,從而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心臟很容易出現疲勞感,再加上營養這方面並不能供應充足的話,就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小毛病,所以如果能夠注重養心,那麼這些問題都可以全部去除。這可以有效的預防各種疾病出現。只要大家能夠注重養性,那麼肯定就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3、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4、為什麼養生要先要養心?

摘要:中醫稱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怒、思、喜、憂、恐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中醫非常注重對於七情五志的養生。

養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調節,過激的情志容易影響體內功能失衡從而傷及五臟。

怒傷肝當我們情緒比較暴躁的時候,發怒會傷害我們的肝臟,給肝臟帶來一定的傷害,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我們就算高興也需要注意節度,大喜會傷心,我們需要注意,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平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憂思過度,這樣會傷害我們的脾臟,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慮是會傷害我們的肺部,會傷害我們的呼吸系統,不利於身體健康,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收到嚴重干擾。《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郁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經常的受到驚嚇會傷害我們的腎臟,嚴重甚至可以致死。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恐則氣下的危險性。

總結:情志和五臟六腑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的激動就會傷及到五臟六腑,所以養生必須先養心,注意七情五志的變化。

5、夏秋季節,養生先養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養生必須先養心,心煩心慌,身體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疾病,心定下來身體才會更加健康。


一、養生必養心這是從古至今的一種觀念,追求心靈的內在平和與和諧。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我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對身體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精神因素對身體的健康影響非常大,甚至有可能超過生理因素。良好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不良的情緒會增加患疾病的幾率,甚至發生癌變。

二、夏秋季節是養生的時候,那麼養生必須先養心。隨著季節逐漸轉涼,在臨床上就迎來了疾病的高發期,也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心梗、冠心病、腦中風等問題,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患者就會出現生命危險,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直接死亡。所以臨床醫生們大致認為,養生先要養好心,這里所說的心不僅僅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還要保護好我們的心腦血管。

三、在夏秋季節時可以多吃那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因為那個時候正是各種蔬果成熟的時候。這些食物對人體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既能滿足身體的機能,同時對心腦血管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片,不僅能夠增加飽腹感,還能起到通便的作用,例如火龍果、芹菜、韭菜、蘋果、葡萄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多吃大豆類的食物,大豆類的食物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經常吃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危險性,對我們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盡量少吃腌制類、辛辣類的食物,戒煙戒酒,錯增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更好的養好我們的心。

6、養生先養心,如何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7、中醫理論中,養生要先從哪個臟腑器官開始?

與肝、脾、腎等其他臟腑器官相比,養心更抽象、更復雜一些。“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養心不僅僅是滋養“血肉之心”,還要從養神、養氣等多方面考慮。這也不僅僅是飲食調理那樣簡單,更需要對情緒的控制、對慾望的控制。

養心的重點在於養神、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說過,養生重點在於養心,而養心就要從養神開始。清代養生學家梁文科在《集驗良方》中寫道:“養生以養心為主,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這里明確地指出了心、神、人之間的緊密聯系性。

在中醫看來,要想養好心,首先要養好神。養神甚至比每天吃飯還要重要。那麼究竟什麼是“神”呢?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就應該是心靈或者是精神。也可以說,人的一切的生命活動,都是“神”的體現。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養神”似乎有些玄妙抽象,其實,你只要記住兩個原則就可以了,一個是不要過度地耗神,另一個就是要保持心平氣和。中醫中認為:神之機在目,也就是說,要想不耗神,就要少“熬夜”,保證眼睛得到足夠的休息時間,不要手機、電腦看個沒完沒了,這不僅耗神,更耗心血,不利於健康。

另一個“養神”的原則就是保持身心平和,現在的人,生活節奏緊張、壓力大,可以說每天都在“心神不寧”中度過,這對“養神”是非常不利的。生活中的挫折是難免的,不順心的事也會常發生的。這一切都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說,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心態平和一些,自然而然也就是在“養神”了。

靜養陰氣,可以長壽、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在中醫理論中,更注重的是“靜”。我們不能說運動對健康不利,但是過多的、大量的運動,對心臟是沒有好處的。這里可以通過幾個例子看一看:挪威的長跑奇才門森.恩斯特44歲死於心臟疾病;1956年奧運會萬米冠軍、蘇聯運動員庫茨48歲同樣死於該病;除此之外,還有蟬聯1960年羅馬和1964年東京奧運會馬拉松冠軍、衣索比亞的“赤腳大仙”比基拉也是死於該病,時年才41歲。

有數據統計,長跑和馬拉松運動員因心臟疾病而去世的佔到77.5%,而且很多都是世界名將。如果說他們本身心臟有問題,那又怎能取得超乎尋常的成績呢?所以說,他們能拿到世界冠軍,足可以證明之前的心臟是健康的、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卻又如此年輕地去世了,也就證明了一點:大運動量的鍛煉會傷害心臟,影響健康,並非是養心的選擇。這也就是我們中醫強調的的“靜養陰、可長壽”的原因所在。

其實,中醫中的“靜”,並非是絕對的靜止不動,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靜與動、陰與陽,只有在平衡的狀態下,人才會更健康,生命才會更長壽。而這種平衡,就是養心、養生所必須的先決條件。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王八烏龜是有名的“慢性子”,但它們都能長壽,雖然例子不太恰當,但是這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靜”對心臟的好處、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同樣的動物還有仙鶴、大象,雖然仙鶴會飛,但你看到飛的時候多還是站著的時候多呢?而慢吞吞的大象80歲的年齡,不是一般人類能比得了的。豹子的速度飛快,但只能活20年。

總之,要想養生,首先要養心,心臟好氣血充盈,人才能健康長壽。而養心的關鍵在於養神和養陰。不熬夜、心態平和才能做到氣定神閑,容光煥發。對於一些運動的選擇,要掌握好“度”,過猶不及,大量的運動對心臟並不好。慢運動、以靜養陰才是應該首選的養生之道。

8、養生從養心開始,減肥則從消氣開始,該怎麼「消氣」?

生氣是百病之源,是肥胖的罪魁禍首

儉以養德,靜以修身!養生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把一個人的作息和飲食規律化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養心,也就是修心養性。這就需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心情都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喜怒哀樂都不能過度,要保持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特別不能生氣,因為生氣是百病之源,如果一個人經常處於生氣的狀態當中,那麼病痛就會纏身,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養生就無從談起了,減肥也成為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生氣會導致肝火旺盛,肝火旺的話,那麼胃火也就跟著旺,這樣就會讓人特別想吃東西,但事實並不是因為餓。生氣後大吃大喝,氣就會消下去,結果氣是消了,可是胃卻受不了,會造成消化不良,容易產生肥胖,這樣的情況下想減肥當然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想要減肥,讓自己的身材保持苗條,那麼就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經常生氣,更不能因為生氣就大吃大喝。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我們總不能一遇到不如意就生氣,就算生氣也要學會怎樣去消氣,否則不光減不了肥,身體健康也沒有保障,生活會更加不如意。我用過的覺得比較安全的消氣方法有以下幾種,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的人。

消氣方法一:哭泣流淚

當我很生氣的時候,很郁悶的時候,我不會讓自己一起憋著,我會找一些傷感的情歌聽,不斷地播放,想辦法讓自己哭出來。當自己哭過之後,氣基本上就消得差不多了,心情也就平復很多。

消氣方法一:運動

遇到生氣的事情也是在所難免的,當我生氣的時候,我有時候會選擇運動,跳下廣場舞,出去跑步,這樣把氣都用在運動上面了,運動過後出一身汗,氣自然就消了,身體也得到了鍛煉,一舉兩得。經常運動也讓我沒有那麼容易生氣,情緒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消氣方法一:唱歌

去K歌房唱歌也是不錯的消氣法。一般來說,遇到生氣的事情,去K歌房大吼幾首歌,氣就差不多消完了,壞情緒也得到釋放了。

9、為什麼說養生必須先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
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
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
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
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
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
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與養生從養心開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