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前三節詩的內容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專浣屬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這樣狠心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不能呼喝,回來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一樣,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兒乾的地方,房頂雨漏像麻線一樣密集不斷。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又濕又冷的長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2、四年級下冊語文第十六課的前三節的最後都有一句相同的話是什麼?是一個什麼句?你的回答是什麼
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前四節的最後一句話都是「這究竟是為什麼?」這是一個疑問句,可以回答:這是因為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才是我是共同的心願。
3、《勸學》前三節
《勸學》前三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4、有的人中從詩中前三節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專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屬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5、這首詩的前三節重點寫了友誼的什麼
1、 寒食月夜 白居易
風香露重梨花濕,草舍無燈愁未入。
南鄰北里歌吹時,獨倚柴門月中立。
2、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4、 明月夜留別 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5、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6、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7、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8、 初入香山院對月 大和六年秋作 白居易
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圓時。
從今便是家山月,試問清光知不知?
9、 曹植 七哀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10、 詠月 李建樞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176
評論(2)
分享
舉報
藍子萌芽
2011-12-10
展開全部
1、 寒食月夜 白居易
風香露重梨花濕,草舍無燈愁未入。
南鄰北里歌吹時,獨倚柴門月中立。
2、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這首詩歌的前三節重點是寫友誼的什麼。最後一節,重點贊頌了友誼的什麼。
前三節友誼的力量。最後贊友誼的象徵意義。
7、哥多前書三章第一至三節的經文解經靈糧與美奶
【林前三1】「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里為嬰孩的。」
〔文意註解〕「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弟兄們』親切的稱呼,表示下面的話是站在同屬神兒女的地位,用愛心說出。
「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屬靈的』指靈命成熟(參林前二6),行事為人受靈的管理、支配、引導、推動並帶領的人。
「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屬肉體』原文是『屬肉的』,與第3節不同字;這里是指他們全然由肉體組成,徹頭徹尾都是肉體,這種說法比第3節的『屬肉體』――受肉體的支配――更嚴重。
此處肉體並非指一般人所謂的身體,而是指人類墮落之後受罪惡敗壞,以致含有邪情私慾和罪性的肉身(參羅七14,18;加五24)。
「在基督里為嬰孩的,」『嬰孩』指屬靈的生命沒有長大,行為表現無知、幼稚。
〔話中之光〕(一)此處有一基本真理。他不是寫給基督徒圈子以外的那些屬世之人。他是寫給基督徒,就是已經重生,有新生命的人。他說,是的,他們是嬰孩,但也是弟兄。他們的問題在,他們不是屬靈的,而是屬肉體的。
(二)屬靈的生命,正像屬肉身的生命那樣,生命的長大和成熟的程度,會影響人的愛好、判斷力、人生觀…。
(三)嬰孩的壞處就是無知,容易受騙,沒有判斷力,不會分別是非,很容易改變,容易笑也容哭。他們對大人的事沒法子領悟,對於父母的愛和父母所要計劃的事,既不能了解,也不會分憂。此外,嬰孩是受人愛的,不是授愛於人的。總是要得到人的幫助,而不是要去幫助人。
(四)保羅用嬰孩的壞處比喻哥林多信徒靈性的光景:他們正像基督里的嬰孩,沒有屬靈的判斷力,容易受騙,容易改變,難於領會屬靈的事;他們所注重追求的事,沒有很高的屬靈價值。
(五)在恩賜上長進,真理的知識豐富(參林前一5,7),和靈命的成熟實在是兩回事。有恩賜有知識的人,並不一定屬靈;靈命成熟、更像基督的人,才是真屬靈。
(六)整個問題關鍵在此。這些人已領受了生命的恩賜,在走道路、順服主、信靠神的事上,該有經歷,可指引別人的了,但到現在還是不懂。他們在基督里仍是嬰孩,被生命較低的層次所控制;他們的思想被肉體的、物質的、世俗的事物所控制。
【林前三2】「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文意註解〕「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奶』是指比較淺易、初步的道理,主要是為著在基督里的嬰孩(參1節;來五13;彼前二2);『飯』是指比較深奧,需要用屬靈的悟性去領會的道理,是為著靈命長大的人(參來五14)。
「那時你們不能吃,」『那時』指哥林多人在嬰孩時期作嬰孩,合情合理;『不能吃』指不能吃飯,不能吃干糧(參來五12)。
「就是如今還是不能,」這句話在原文含有強烈責怪的意味,他們如今的情況應該不同,應該早就脫離嬰孩的階段了,但事實是他們徒有屬靈的年歲,而毫無屬靈的長進。
〔話中之光〕(一)傳道人喂養信徒,要按信徒屬靈的程度來供應不同的靈糧,不宜一體相待。
(二)神話語的供應,有些較淺,如同『奶』;有些較深,如同『飯』。但無論如何,都是屬靈的糧食,叫我們『吃』了,屬靈的生命能以長大。所以我們應當愛慕神的靈奶(參彼前二2),也當學習吃神的靈糧。
(三)『奶』是間接消化的,說出二手的供應;『飯』是直接消化的,說出頭手的得著。使徒說,屬肉體的人只能吃奶,不能吃飯,這就是說明,凡是只能接受別人二手的供應,從來不會自己在主面前直接領受的,都是幼稚的,都是屬肉體的。
(四)吃奶是間接的領受,因為奶是食物經過母親,消化了之後,才拿來喂嬰孩的。飯就是直接的領受,好比信徒直接領悟神的話。
【林前三3】「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
〔文意註解〕「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屬肉體的』指受肉體的控制與支配,在肉體敗壞性情的影響之下行事為人。
「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嫉妒』指認為別人無權擁有比自己更優越的地位和財物,因而妬忌別人的成就和所得;『分爭』指由嫉妒的心而發出的行為,包括爭斗、吵架、不和等。嫉妒分爭是屬肉體的記號之一(參加五20~21);屬肉體的人喜歡高抬自己、壓抑別人。
「這豈不是…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意指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二2~3),十足像屬世的人,而不像屬神的人。
〔話中之光〕(一)凡是阻攔人將中心放在基督和他十字架的事,都是屬肉體的。它們會妨礙生長,阻止教會發揮其功用,而這一切都是因人屈服於本性中較低的層次──肉體──而產生的結果。
(二)信徒原該顧念別人(參羅十二10),但嫉妒分爭的人只顧自己。一個信徒在神面前的光景如何,從他待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人如果真正愛神,他也必定會愛人(約壹四20~21)。
(三)只要看一個人與別人的關系如何,便能看出他與神的關系如何。我們在教會中的人際關系,往往可作為與神關系的指標。
(四)屬肉體的人喜歡照著世人的樣子行,結果就與世人沒有分別,同流合污,當然也就沒有見證;但屬靈的人不肯效法這個世界(參羅十二2),乃作中流砥柱,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
8、弟子規 前三章的內容
前三章的內容:
1、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2、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3、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譯文:
1、入則孝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
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
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
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2、出則弟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
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
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
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3、謹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服裝穿著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個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為醜陋。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牆上;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亂抖動。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
不要故意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楞楞的貼著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稜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為有人在拐角處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拿空器具的時候,應該像拿著裡面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端端正正,不要甩來甩去,不然會顯得很輕浮。
進入無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可以隨便。做事的時候,即使再緊迫,也不要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行事。打鬥、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僻怪事,不要好奇過問。
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屋裡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讓人無法分辨是誰。想用別人的物品,應該明明白白向人請求、以徵得同意。
如果沒有詢問主人意願,或者問了卻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竊行為。借人物品,應該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8)行走坐卧皆養生前三節內容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1、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對母親照顧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麼也不想吃,孟宗很著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孟母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跑到屋後的竹園,四處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筍。
可是在冬天,哪裡有竹筍呢?孟宗急得大哭起來。他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挖出來,回家做了一碗筍湯,孟母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2、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母親去世後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雖然很小,但卻知道孝敬父親。夏天,酷暑難耐,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黃香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
再請父親去睡;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每天先鑽到父親冰涼的床上,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黃香小小的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
3、董遇巧用三餘
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4、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終於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帶回家讓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過程中,有一次,一個獵人誤認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護送郯子出山,並且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從此國君鹿乳奉親的孝順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原文解:家裡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滿足,更應該考慮到長輩。水果或菜餚也都要和長輩一起分享,不能吃「獨食」。(推而廣之:親所惡謹為去)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我們自身而不好的習慣,都要把它去除掉。
5、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
春秋時,有個叫孫元覺的孩子,十分孝順長輩,可他的父親對祖父極不孝順。有一天,父親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裡去。孫覺元哭著跪倒在父親面前,懇求他不要這樣做。可是父親卻哄騙他:「爺爺年老了,年老不死會變成妖怪的。」
來到了山裡,父親把爺爺放下就要離開。孫元覺一聲不吭地背起抬爺爺的竹筐,父親不明白他的意思,孫元覺說:「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親一聽,大吃一驚,最終改變了主意,又把爺爺接回了家。
9、在當任,不讓於師這篇文言文中的前三節孔子的弟子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老師的?
當仁不讓於師這篇文言文中孔子的弟子看待自己的老師,就是特別忍愛
10、詩經 小雅 採薇 前三節主要表現了什麼情感
《小雅·採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1] ,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並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全詩六節(每八句為一節),模仿一個戍卒的口吻,以採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採薇採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採薇採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採薇採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採薇採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於是在「採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