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陽五行調理怎麼做?
忽悠!美容院用中醫術語忽悠顧客,實際你考考他們什麼是陰陽五行,他們肯回定答不出來。陰陽五答行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包括很多內容,陰陽五行不是調理的方法,是認識人體生理狀態、病理表現、指導治療的理論。美容院只不過用葯物、按摩等方法保健而已。中醫沒人說,我用陰陽五行來治病,但每天的辨證都在用。
別被忽悠了!
2、中醫的陰陽五行包括哪五行?
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
陰陽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中醫的五行學說,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明白。其實,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理論,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H2O,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那套語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
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關系、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五行屬性臟腑特性木肝膽肝的特性是怕郁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腸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金肺大腸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水腎膀胱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
3、陰陽五行療法,五千年的歷史底蘊,誰敢說不對?
就算你說的有道理,陰陽五行這一套也是戰國誕生的,有5000年?
4、學習陰陽五行養生之道看哪本書?比如說黃帝內經可以嗎?推薦,謝謝啦!
五行養生,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相信能帶給大家前所未有的領悟,祝福大家。
健康從呼吸開始,得景空氣凈化器!
讓你更加安心的學好黃帝內經,學好五行養生之道
5、人體心肝脾肺腎在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屬什麼?
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葯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腎: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四、五色、五穀與五臟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卜、蛋黃等。 5、腎色黑:宜食肌肉、桃、蔥;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五、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於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里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在中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里,肝主青色。這個青色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裡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系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卷縮等症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卷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於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臟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六、五情與五臟 1、心在志為喜」「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並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松有力、敏捷、准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於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泄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涌,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於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於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於下焦,則下焦產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七、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甦,萬物生發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薑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採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採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乾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採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八、五液與五臟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泄物稱之為五液。五液由五臟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液由五臟所化生並分屬於五臟,故稱五臟化液,又稱五臟化五液。 五液屬津液范疇,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於五臟所屬官竅之中,起著濡養、滋潤以及調節津液代謝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泄的氣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多個臟腑,特別肺、脾、腎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五臟是臟象學說的核心,故又將汗、涕、淚、涎、唾分屬於五臟。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於九竅之中」(《質疑錄》)。「汗與小便,皆可謂之津液」(《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五臟與五液的關系是津液代謝過程中,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的統一。 1.汗為心之液:什麼是汗?「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陰陽別論》)。「陽」,是指體內的陽氣;「陰」,是指體內的陰液。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是說汗液為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體。汗液的分泌和排泄,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因為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正如李中梓所說:「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醫宗必讀·汗》)。由於汗與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聯系,故它們在病理上也互相影響。就汗與血液的關系而言,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故臨床上出現血虛之候時,應慎用汗法。「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道理就在於此。就汗與心的關系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等。由於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導致大汗亡陽的危候。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固而自汗;心陰虛,陽不斂陰而盜汗。 2.涕為肺之液:涕是由鼻內分泌的粘液,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之竅,五臟化液,肺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感風寒,則鼻流清涕;肺感風熱,則鼻流濁涕;如肺燥,則鼻干涕少或無涕。 3.涎為脾之液: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涎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涎分泌較多,還可濕潤和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4.淚為肝之液: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的陰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常現兩目干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濕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為腎之液: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以及清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精之功:因唾為腎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則易耗腎精,所以氣功家常吞咽津唾以養腎精。
6、陰陽五行和養生方術,是道教和齊地文化的紐帶嗎?
道教是中國最大的本土宗教,產生於漢朝。從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出,道教思想吸收了先秦的道家思想、黃老學派的思想和方術迷信等。關於道教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一是《太平經》的產生,另外一個是道教宗教團體的出現。目前的史料得知,道教最早的宗教群體是齊國黃老道,而最早傳播《太平經》的是齊地的甘忠可。可知道教的產生和齊國的文化有著非常的深的淵源。那麼齊國為什麼有產生道教思想的土壤呢?
一,齊國田氏和道家淵源道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來源就是道家。道教將老子奉為教主,將《道德經》奉為經典,並主張清靜無為、修身養性、陰陽轉化等觀點。可見,道教和道家也是有著一定的淵源的。在先秦的道教思想中,就隱約存在了一些養生方面的神化思想,這些思想無疑和道教追求長生的養生術有著聯系。
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道德經》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莊子》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列子》老子
而齊國卻是戰國時代道家思想的傳播中心之一。進入戰國以來,齊國發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也就是從陳國的後代田氏取代了齊國姜姓的統治,史稱「田氏代齊」。而春秋時期的道家學派的創立者正是陳國的老子。而田氏在齊國不僅繼承了老子的思想,還將之確立為了官方思想。齊國的田氏(包括孫氏)出現了許多思想家,如孫武、田穰苴、孫臏等,他們都十分強調道在軍事上的運用。
稷下學宮
齊威王時期,在臨淄開辦了稷下學宮,其目的在於為田氏代齊做辯護。齊國統治者一方面宣稱要繼承黃帝的事業,另一方面主張繼承老子的思想,因此產生了「黃老學」。到了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這里聚集了騶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重要的學者。稷下學宮的繁榮擴大的道家思想影響力,使得黃老學派的思想在齊國生根發芽,影響了後世一代代的學者。
道教和陰陽學、方術有著諸多的聯系。在道家的陰陽觀的影響下,齊國在戰國產生了陰陽家,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鄒衍、騶奭。他們將道家的陰陽的哲學觀和五行的元素觀結合,對道教思想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早在《孫子兵法》中,就已經將陰陽和五行提到「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早期道教經典中也充斥著陰陽五行思想。如《太平經》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老子想爾注》言「和五行,令各安其位」。
而道教的另外一大特徵是五行思想與鬼神信仰相互影響,這是是道教的鬼神系統和理論成分的重要來源之一。關於鬼神思想,在齊國十分濃厚。齊國擁有大量的方士,所謂的方士就是尊崇讖緯思想而推奉神仙方術之士,而方術士也稱為道士。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多次聽信齊人方士徐巿、侯生、盧生等的言論,並派遣他們去蓬萊、方丈、瀛洲等所謂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尋找仙葯,以求長生。
徐福
漢代以來,隨著天人感應思想的傳播,鬼神思想在社會廣泛流傳,而方術也更加受到了重視。漢武帝即位之後,「尤敬鬼神之相」,重用神仙方士, 大搞祠神求仙活動。當時的淮南王劉安的門客等便根據齊地的道家思想和方術士學說寫下了《淮南子》,《淮南子》主張「借鬼神之威,以聲其教」。
上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淮南子》齊地的神仙方術道教的迷信活動和神仙體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五行
道家學派十分重視養生之術,因而特別重視醫學。《莊子·刻意》載有「導引之士,養形之人」,雲其「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也就是敘述的是早期道家的養生之術。《史記》記載道家的張良功成後和赤松子游,「乃學辟穀,導引輕身」。而齊國在戰國時代是道教的活動中心之一,在道家的影響下,齊國的醫學得到了迅速的進步。
《養生導引圖》
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家扁鵲也就是齊國渤海郡一帶人士。扁鵲之後,齊地又有淳於意(太倉公)等名醫。《史記》載淳於意年少時期對醫學方術十分有興趣,「少而喜醫方術」,後來又到了扁鵲的《脈書》,「傳黃帝、扁鵲之脈書」。從《史記》記載的內容來看,《脈書》深受道家五行家的陰陽觀念的影響,這對後來《黃帝內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黃帝內經》託名於黃帝,很顯然是屬於齊地黃老學派所著作。
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葯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扁鵲倉公列傳》扁鵲
道教的養生之術和醫學之術和道家、方術士有著密切的聯系。道教的養生學、醫學思想和技術都和道家、黃老學派的一脈相承。道教形成之後,醫學也走向成熟。漢朝之後,最重要的醫學家都和道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在方士醫學著作《湯液經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華佗本身就是方士醫家。
7、人體陰陽五行是什麼
五行學說與人體
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應用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剋的規律,可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採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並根據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和變化。在醫療和養生保健方面,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五行,並且籍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五臟之中,心臟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後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火曰炎上」,引申後為溫熱、升騰。「土爰稼穡」,引申後為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引申後為肅降、變革、收斂、清潔。「水曰潤下」,引申後為滋潤、向下、寒涼。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的抽象概括。
(二)五行的相生相剋及其示意圖: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規律的,並且要保證相生和相剋的關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諧,人體才能健康。 五行的相生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的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三)自然界的五行與人體的五行:歷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系。五行學說把自然界及人體五臟配五行,五臟又聯系自己所屬的五腑、五體、五官等,從而把自然界及機體的各部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中醫學以及中國養生保健學說的以五行五臟為中心的體系,體現出人體是一個整體。而且,這個整體是按照五行生剋制化規律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見下表:
(註:六腑當中有一腑為三焦,不與五臟配合,在經絡學中與心包配為表裡關系。)
上述自然五行與人體五行歸類表,對我們日常的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春天屬木主人體肝臟,故春季是護肝的季節。春天一到大地生機勃勃,人體也氣血流暢,全身臟器組織功能易於恢復。此時宜用扶助人體正氣之法,清除一冬所納入的多餘物質。春季易受風邪,五行屬木,迎風流淚,傷目,口味發酸易怒傷肝膽,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膽火旺之保健品,以養肝調肝清除肝火為主,可多飲花茶;輔以增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夏天屬火主人體心臟,故夏季是護理心腦血管的季節。夏季溫熱易受暑邪,耗傷津液,常發汗影響小腸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紅耳赤,口舌生瘡,因此宜以靜養心,適當使用苦味食物來降心火,宜飲用綠茶,宜使用針對心腦血管的保健用品。
仲夏屬土主人體脾臟,故仲夏是重點調理脾胃的季節。仲夏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食慾不佳,易傷心脾,一般不宜大補,而宜調節元氣,調理脾胃,舒筋活絡,保證氣血運行通暢,脾胃之氣充足,因此身清氣爽。『夏中調節』盡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飲用綠茶,並可適當增加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硒),調節脾胃有助食慾。
秋季屬金主人體肺臟,故秋季是護理好肺臟的季節。秋季氣候漸趨涼爽,燥氣當令,人多口乾咽燥,咳嗽少痰,易傷肺津宜滋陰潤肺。如果經春清夏調之後,身體運行正常,這時可飲用青茶,補充適當的營養,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形體壯實。秋補重在潤燥,最合適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還需要補充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維生素,以補充飲食過程中缺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酶類等物質,同時又可以補肺益肝強腎。
冬季屬水主人體腎臟,故冬季是重點保護腎臟的季節。冬季氣候寒冷,體虛不禦寒而傷腎;活動量減少,食入量增多,體內容易積存過多脂類物質,冬季氣血運行緩慢,機體免疫力下降,心腦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極易發生,不可掉以輕心。對於疾病要採取預防的態度,身體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冬季宜運用清調補的綜合協調搭配,如微量元素(鈣鐵鋅硒)、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心腦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禦寒防凍,增強體質,保證身體輕松過冬。
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與人體的關系之後,可以預先就分析出身體可能發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據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隨時注意身體改變的預兆。
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調,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就是我國陰陽五行傳統養生保健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