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碑文

養生碑文

發布時間:2021-01-24 02:17:55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誰有呀,幫我拍一下目錄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朱東潤)目錄

先秦部分

一、 詩歌

《詩經》(四首):氓[衛風];七月[豳風];採薇[小雅];何草不黃[小雅]

東山;靜女;桃夭;伯兮;君子於役;柏舟;女曰雞鳴

二、文

(一)歷史散文

尚書(一篇)無逸

左傳(三篇)宮之奇諫假道;秦晉餚之戰;鄭子產相國

國語(一篇)邵公諫弭謗

戰國策(三篇)蘇秦始將連橫;馮諼客孟嘗君;魯仲連義不帝秦

(二)諸子散文

論語(兩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長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魚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勸學篇

莊子(一篇)養生主[節錄]

韓非子(二篇)內儲說上[節錄];難一[節錄]

三、辭賦

楚辭(三篇)湘君;湘夫人;哀郢

秦漢部分

一、辭賦

賈誼賦(一篇) 鵩鳥賦

二、詩歌

樂府民歌(五首)戰城南、有所思、陌上桑、十五從軍征、焦仲卿妻[並序]

古詩十九首(錄三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馬遷文(二篇)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節錄]

班固文(一篇)蘇武傳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

一、辭賦

王粲賦(一篇)登樓賦

陶淵明辭(一篇)歸去來兮辭[並序]

鮑照賦(一篇)蕪城賦

二、詩歌

曹操詩(三首)、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神龜雖壽]

蔡琰詩(一首)悲憤詩

曹植詩(三首)送應氏[步登北邙阪]、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

阮籍詩(三首)詠懷詩[夜中不能寐];[嘉樹下成蹊];[洪生資制度]

左思詩(二首)詠史[鬱郁澗底松];[皓天舒白日]

陶淵明詩(五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飲酒[結廬在人境];[清晨聞叩門];雜詩[白日淪西阿];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

謝靈運詩(一首)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鮑照詩(三首)梅花落;擬行路難[寫水置平地];[對案不能食]

謝脁詩(二首)玉階怨;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詩(二首)寄王琳;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

樂府民歌(七首)子夜歌[始欲識郎時];[今夕已歡別];讀曲歌[打殺長鳴雞];西洲曲;企喻歌辭[放馬大澤中];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敕勒歌]

三、文

諸葛亮文(一篇)出師表

孔稚珪文(一篇)北山移文

酈道元文(一篇)江水[三峽]

四小說

干寶《搜神記》(一則)李寄

劉義慶《世說新語》(四則)過江諸人;周處;王子猷居山陰;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王維詩(二首)渭川田家;山居秋暝

高適詩(一首)燕歌行

岑參詩(一首)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李白詩(四首)蜀道難;峨眉山月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詩(四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新安吏;登高

韓愈詩(一首)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柳宗元(一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詩(一首)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詩(二首)上陽白發人;琵琶行

李賀詩(一首)雁門太守行

杜牧詩(二首)過華清宮;泊秦淮

李商隱詩(一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杜荀鶴詩(一首)山中寡婦

二、文

王勃文(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韓愈文(四篇)師說;進學解;張中丞傳後敘;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文封建論;種樹郭橐駝傳;三戒[並序];鈷鉧潭西小丘記

陸龜蒙文(一篇)野廟碑[並詩]

三、傳奇

李朝威傳奇(一篇)柳毅傳

四、詞

李白詞(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

溫庭筠詞(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

馮延巳詞(一首)謁金門[風乍起]

李煜詞(二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虞美人[春花秋月]

宋金部分

一、詞

范仲淹詞(一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晏殊詞(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歐陽修詞(一首)踏莎行[候館梅殘]

柳永詞(二首)雨霖鈴[寒蟬凄切];望海潮[東南形勝]

王安石詞(一首)桂枝香[登臨送目]

蘇軾詞(四首)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秦觀詞(二首)鵲橋仙[纖雲弄巧];踏莎行[霧失樓台]

周邦彥詞(二首)六丑[正單衣試酒];蘇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詞(二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

張元干詞(一首)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詞(一首)清商怨[江頭日暮痛飲]

辛棄疾詞(四首)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詞(一首)揚州慢[淮左名都]

張炎詞  解連環[楚江空晚]

二、詩歌

梅堯臣詩(二首)田家語;汝墳貧女

王安石詩(二首)河北民;泊船瓜洲;

蘇軾詩(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吳中田婦嘆;題西林壁

黃庭堅詩(二首)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滿川風雨獨憑欄]

范成大詩(二首)後催租行;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

楊萬里詩(二首)插秧歌;初入淮河[船離洪澤岸頭沙]

陸游詩(四首)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示兒

文天祥詩(一首)正氣歌

元好問詩(一首)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慘淡龍蛇日斗爭]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岳陽樓記

歐陽修文(三篇)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

王安石文(一篇)答司馬諫議書

蘇軾文(三篇)留侯論;喜雨亭記;前赤壁賦

四、話本 碾玉觀音

元代部分

一、詩歌

劉因詩(一首)白溝

趙孟頫(一首)岳鄂王墓

薩都剌詩(一首)早發黃河即事

楊維楨詩(一首)題蘇武牧羊圖

二、文

吳澄文(一篇)送何太虛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雁山十記[大龍湫記]

三、戲曲

關漢卿雜劇(一種)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

馬致遠雜劇(一種)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雜劇(一種)崔鶯鶯待月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戲文(一種)琵琶記(糟糠自厭)

四、散曲

馬致遠散曲(一首)天凈沙[秋思]

張養浩散曲(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明代部分

一、詩歌

高啟詩(一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夢陽詩(一詩)秋望

何景明詩(一首)鰣魚

王世貞詩(一首)登太白樓

陳子龍詩(一首)易水歌

夏完淳詩(一首)別雲間

二、文

宋濂文(一篇)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文(一篇)賣柑者言

歸有光文(一篇)項脊軒志

宗臣文(一篇)報劉一丈書

袁宏道文(一篇)徐文長傳

徐弘祖文(一篇)游黃山後記

張岱文(一篇)柳敬亭說書

張溥文(一篇)五人墓碑記

三、小說

馮夢龍小說(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戲曲

湯顯祖傳奇(一種)牡丹亭[驚夢]

李玉傳奇(一種)清忠譜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朝天子[詠喇叭]

陳鐸散曲(一首)水仙子[瓦匠]

馮惟敏散曲(一首)玉芙蓉[喜雨]

薛論道散曲(一首)黃鶯兒[塞上重陽]

清代部分

一、詩歌

吳偉業詩(一首)捉船行

顧炎武詩(一首)流轉

吳嘉紀詩(三首)海潮嘆;船中曲[儂是船中生];[斷梗不怨風]

王士禛詩(三首)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真州絕句[曉上江樓是上層];[江干多是釣人居]

鄭燮詩(一首)漁家

袁枚詩(二首)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渡江大風

蔣士銓詩(一首)歲暮到家

汪中詩(一首)白門感舊

黃景仁詩(一詩)圈虎行

阮元詩(一首)蘇堤春曉

二、詞

陳維崧詞(二首)點絳唇[晴髻離離];醉落魄[寒山幾堵]

朱彝尊詞(二首)桂殿秋[思往事];解佩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詞(二首)金縷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詞(二首)長相思[山一程];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詞(二首)木蘭花慢[盡飄零盡了];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黃宗羲文(一篇)原君

顧炎武文(一篇)廉恥

方苞文(一篇)獄中雜記[節錄]

袁枚文(一篇)書魯亮儕

姚鼐文(一篇)登泰山記

汪中文(一篇)哀鹽船文[附序]

四、小說

蒲松齡小說(三篇)青鳳;竇氏;黃英

五、戲曲

洪升傳奇(一種)長生殿[驚變]

孔尚任傳奇(一種)桃花扇[餘韻]

近代部分

一、詩歌

張維屏詩(一首)三元里

龔自珍詩(三首)詠史;己亥雜詩[只籌一纜十夫多];[九州生氣恃風雷]

魏源詩(二首)寰海十章[誰奏中宵秘密章];[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詩(一首)關將軍輓歌

黃遵憲詩(一首)下水船歌

秋瑾詩(一首)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詞

蔣春霖詞(一首)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

況周頤詞(一首)蘇武慢[愁入雲遙]

梁啟超詞(一首)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詞(一首)滿江紅[骯臟塵寰]

三、文

龔自珍文(二篇)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病梅館記

薛福成文(一篇)觀巴黎油畫記

譚嗣同文(一篇)仁學[節錄]

章炳麟文(一篇)徐錫麟傳

梁啟超文(一篇)少年中國說

2、澄字怎麼組詞

澄清

3、學太極大概一年多了。現在想學心意拳,可以自學么 ?聽說心意拳很實效。另外心意拳養生么?

關於心意拳之創立,舊傳有三說:

一曰「 心意拳為印度高僧達摩所創」。相傳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達摩泛海至廣州。武帝聞之,派使者迎其至建業(今南京)。後因話不投機而離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九年後圓寂。大同元年(535),葬於熊耳山定林寺。達摩死後,始有其傳播武技之說。後來,又有了關於其創立心意拳的傳說。民國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形意拳之源流》中雲:「六朝時,天竺僧達摩始挾其所謂西域技擊者來傳之於中土,於是北方之強者群起而趨之。今猶有所謂達摩拳、達摩劍等流傳於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又雲:「達摩所傳者,意在於攝生,而刺擊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譯自梵音,其旨即在於養氣,……寺僧有得其一體者,復興中國固有之武技融會而錯綜之,超逾騰踔,以之勝人。於是始有所謂少林拳者名於世,而去達摩所傳之意亦日愈遠。北宋時有張三豐者,隱武當為皇冠,究心達摩之術者若干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練氣為主。有從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為練習初步。成效既著,學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內家』,而稱少林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為內家所專有矣。」

凌氏此說一出,曾引起了武術界同仁的非議。民國十九年(1930),徐哲東著《國技論略》,唐豪著《少林武當考》,均指出達摩與武術無關,達摩創拳為「偽作」,張三豐傳習形意更屬虛構。徐哲東說:「達摩首開禪宗,本以靜坐證誤而不落文字,言論為旨,其傳慧可,唯雲:楞伽四卷可為心印,如果有易筋、洗髓何不與楞伽同言?豈易筋、洗髓之妙萬勝楞伽耶?此亦足為偽作之證矣。」

有關記載達摩身世經歷的史料《傳說正宏記》和《續高僧傳》以及《景德傳燈錄》等書均無達摩創心意拳之說。考心意諸古譜,如《姬際可自述》、王子誠《拳論質疑序》、曹繼武《拳論·十法摘要》、戴龍邦《六 合拳序》、祁縣《戴良棟拳譜抄本》等墨本,都無片言隻字提及達摩創心意拳之事。更重要者,詳考心意拳內容,博大精深,融歷代拳經拳法為一爐,取中華傳統哲理為原理。如內功理論,本源於殷周時產生的易學;五行拳也是依據殷周時產生的陰陽五行學說所創;至於十二形拳中的龍、虎、蛇、馬、猴、雞等形象,則早在原始社會中便是部落所尊奉的圖騰了。達摩作為一個外國人,既然是「挾其所謂西域技擊者來傳之於中土,」為什麼其內容沒有一點西域特色,而完全體現的是中國風格呢?可見,心意拳並非來自印度。再說,達摩來到中國後僅僅八年時間,怎麼可能創編出一個溶鑄了中國古老文化精華,又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拳種呢?更何況達摩到達中土後是在少林「面壁九年」後即圓寂的呢!

不難看出,達摩創立心意拳之說實為妄傳。究其原因,不過是托神名以示拳貴,使之易於傳播而已。民間尚有尊如來佛為心意拳之老祖者,可為一個佐證。

二曰「心意拳為岳飛所創」。此說最早見於文字的是曹繼武的「十法摘要」。曹氏雲:「惟此六 合拳者則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東諸馮姬隆風先生……遍訪名師,至終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經。」戴龍邦承其師曹繼武之說,於乾隆十五年(1750)為「六 合拳」作序雲:「岳飛當童子時,受業於周侗師,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從古未有之技也。」以後,便有了「心意十二形為岳飛被困牛頭山時所創」之說。此說順應了人們對清王朝統治的不滿和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們所認定,並廣泛地傳播開來。

民國時期,許多國術專著先後問世,比較有影響的有孫福全著《形意拳學》、《拳意述真》,劉殿琛著《形意拳術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顛著《形意拳術講義》等等。有的專著中,對岳飛創立心意拳的傳說予以肯定。如劉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術抉微》中雲:「形意拳術一門為最合軍用,蓋該拳為岳武穆所發明。」然而,多數著作在述及岳飛或者周侗創心意時,均持謹慎態度,冠以「相傳」二字。如李燭塵之《國術史》,吳圖南之《國術概論》,高降衡之《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墨本)等,均取「相傳」、「或謂」之說。有的著作則對岳飛創立心意拳提出了質疑。姜容樵雲:「形意拳,相傳創始於宋之岳武穆,第考諸史冊,僅載其知拳,而未詳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傳與何方,學者憾焉。」徐哲東在其《國技論略》中進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傳自岳飛,其事終出於依託。蓋形意拳家借岳飛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岳飛之傳,亦可疑也。」徐哲東最早提出了岳飛創立心意拳乃是「依託」之說。我們深以為然。

首先,考諸史冊,《宋史》卷365《岳飛全傳》,洋洋近萬言,多記其作戰的經歷和戰功,只在開頭一段提到岳飛學文習武的情況:「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侗(編者註:這便是心意拳為周侗所創之由來),盡其術,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設祭於其家。父義之曰:『汝為時用,能殉國死乎?』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耕募敢戰士,飛應募。」時岳飛19周歲,其學業、武術都是在這以前打下的基礎,以後便是緊張的19年戎馬生涯。

岳飛三子岳霖之子岳珂,字肅之,南宋時文學家、史學家,官拜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史。曾編撰《鄂王行實編年》以記岳飛大事,又編《金佗粹編》和《金佗續編》共58卷,為岳飛傳記的資料匯編。書中收集有詩文、表奏、戰報,以及高宗的御札、宋王朝的命令、札子等原始資料,以及傳記、軼事等,均未見岳飛創立心意拳的記載。再考一些私人著述,如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熊克的《中興小紀》,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甚至查閱元代孔文卿的《地藏王證東窗事犯》及明代成化間的傳奇之作《精忠記》等,都無一字提及岳飛創心意拳術。

其次,再考岳飛生平。岳飛(1103-1142),字鵬舉,河南湯陰人,15歲結婚,16歲得子。15至19歲做韓家莊客。19歲初次投軍,不久回家,料理父親喪事。靖康元年(1126)應樞密院官員劉浩招募,再次投軍。其時,岳飛23歲。建炎二年(1128),岳飛以兩千兵破敵數萬於南薰門。建炎四年(1130),大敗金兵於靜安,收復建康。紹興元年(1131),大破曹成軍於岳州。紹興四年(1134),收復郢、襄陽、唐諸、隨州等地。紹興五年(1135),攻洞庭胡義軍。紹興六年(1136),下蔡州,還軍鄂州。紹興八年(1138),岳飛主張和金人決戰,上書力阻議和。紹興十年(1140),大敗金兵於京西、潁昌,收復河南等地,又大敗金兀術於郾城,進軍朱仙鎮。宋帝聽秦檜議,詔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岳飛被害。

從諸多史家對岳飛生平的簡介中可以看出,岳飛23歲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於學文習武。這時,要創立一套拳術,從其年齡尚輕,閱歷有限等條件看,是不可能的。23歲之後,東征西討,南攻北戰,幾乎年年都有戰事。岳飛二次從軍後的十數年間,是在戰斗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渡過的。前要以刀槍顧敵後要防奸佞陷害,常常晝夜不得解甲,數日無稍事休息的機會。而創拳立說,除自身條件外,尚需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從創拳原理到拳法與套路的和諧統一,從由簡到繁的拳路創編,再到各拳的技法實用等等,都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的。

再說,假如岳飛真的「以槍為拳,立法以教將佐」是事實。那麼,習此心意拳者總該有成千上萬人吧?雖然岳飛被害後,岳氏家庭受到了株連,但是二十年後即紹興三十二(1162),宋孝宗趙慎已為其「平反」,並贈封為太師,賜謚「武穆」,遷葬於杭州棲霞嶺下。宋寧宗時,又追封為鄂王,死者岳飛及生者岳家子孫,均得榮寵。宋代武術大興,頗受統治者重視,由於戰亂頻繁,尚武的社會風氣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民間有「錦標社」、「英略社」等練武組織,武藝高強的人可以上待「賣藝」,拳術套路已經成為拳師傳授武藝的主要內容,甚至還出現了以表演套路為職業的女藝人。詩人歐陽修曾作「日本刀歌」,北宋成書《武經總要》。宋太祖之拳,李全之槍,張威之棍,呼延贊之鞭等等都被記載而流傳下來。在這種濃郁的武風下,岳飛平反後,其拳應該和他的英名一樣,被廣泛傳播。然而,在他平反後直到宋王朝滅亡的一百多年間,竟沒有流傳岳飛所創之拳。相反,遠不知岳飛英名的許多人的武藝反而流傳下來了,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朝統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嚴禁民間習武。但是,不少武術還是輾轉流傳下來。民間藝人把武述帶到戲曲里,保留了一些套路和技藝,如「關大王單刀會」、「追韓信」等。這時,岳飛仍然被戲曲家作為英雄人物描寫,他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但仍不見其創拳之事,民間更不復有其傳。元朝取代宋王朝還不到九十年,元末,隨著農民起義的不斷發展,許多武藝逐漸復活起來。

明代是武藝集大成的大發展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提倡,各門武藝蓬勃興起,習武弄棒蔚然成風。平倭大將戚繼光甚至說:「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獃子。」到了明末,已出現了「內家」與「外家」的說法。明代成化年間,出現了歌頌岳飛的《精忠記》,但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均不見其創立心意拳一說。戚繼光著《紀效新書》十八卷,可謂是中國古代軍事武學典籍中的名著,但仍無提及岳飛創心意拳之事。該書《拳經捷要》節中述及拳種時雲:「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 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溫家七十二拳,三十六 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試想,如果當時確有岳飛之心意拳,戚繼光是不可能不大書一筆的。

另外,清雍正十三年(1735)王自誠所作的《拳論質疑序》,也沒有提及心意拳為岳飛所創。岳飛創立心意拳之說,是曹繼武首先在他的《拳論·十法摘要》序中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岳飛已經去世將近六百年之後,才有了其創拳之說。

從以上史事可以看出:岳飛創意心意拳之說實為虛傳。究其原因,無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貴」而已。翻閱史冊,幾乎隨處可見,民間結團集社、操辦大事以至於揭竺而起,都要依託於某一神靈或某一聖人。如太平天國托之於上帝,梁山好漢假託為星宿下凡,二郎拳托之於二郎神等等,實在是不足為怪的。不能否認,心意拳之於否認,心意拳之於岳飛所創,為其廣泛傳播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日「心意拳為姬際可始創」。此說自民國以後,尤其是近十數年來,已逐漸為廣大的形意界同仁所認定。

姬際可,字龍峰。朱祖姬從禮於明初由洪洞選定對蒲州。姬際可為八世姬訓之次子。自幼學文,13歲開始習武。五後年,父母相繼去世。姬際可20歲左右時,離家奔少林寺,出諸馮,過解州,翻越中條山時不幸馬前失蹄,跌入深澗。他手抓樹枝,沿峭壁攀登,險里逃生,終於到達少林。姬際可在少林寺學藝十載,頗得少林秘法,萬擅大槍絕術,有飛馬點椽並沒有之絕技,人號神槍。後來,少林寺主持請他做了師傅,專授武功。是時,清軍南下,各地反清志士雲集少林。姬際可素來敬仰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反清復明為已任,遂與各路豪傑相商反清大計。後被清廷獲密,派親信入寺,姬際可險遭不測,於是下山出遊。先到南方,遍訪技擊名家,輾轉到峨嵋,又入漢中,逾秦嶺,上終南。「彼時因落魄江湖,毫無寸進,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園,生趣毫無,遂生遁世之心」(《姬際可自述》)。可見,當時的姬際可既難遂反清復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緝捕的危險。因此,他將希望寄託於創拳立法之上,以傳播其反清復明思想。可以說,這時的姬際可已經具備了創拳立法的主客觀條件。

首先,姬際可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和強烈的民族意識。他不能直接從事反清斗爭,便創拳立法,以傳播反清思想。為達此目的,於是產生了終南山得岳武穆《六 合拳經》這一托詞。《姬際可自述》雲:「老朽備受艱辛,真乃言莫可喻。隻身宿古剎,四壁肅然,單將東配殿修葺以避風雪,深夜為猛獸咆哮所驚,難以就寢。一夜掣劍逐獸返歸,偶見西配殿內隱隱有光。當時明月皎潔,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細辨別,更為可疑,頓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塵封,顯出點點微光。縱身一跳,跨上橫陀,竟見承塵之上有一柄古劍,一個木匣。老朽捧來端詳,劍鞘古雅,劍光耀目,鋒利異常,上嵌『湯陰岳氏』四字,並無劍名。老朽不識其劍,實知其人。再啟木匣,卻是一部手冊,題名《六 合經拳》,其中五行變化災害原理,陰陽造化之樞機,起落進退虛實之奧妙,武技之精華盡集於此。老朽感焉,悉心研習其精義,十易寒暑,會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以六 合為法,五行十形為拳,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名曰心意六 合拳。「字里行間,可見姬際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岳武穆為榜樣來勉勵自己,以實現其反清復明之志;另一方面將自己所創之拳托之於武穆拳經,以示拳貴,使之後學者珍重此拳。值得注意的是:姬際可依據所託的「六 合拳經」,「以六 合為法,五行十形為拳」將此拳名之曰「心意六 合拳」。可見,「心意」一拳確為姬際可始創,並由其命名。

其次,姬際可具備創拳的文韜武略。姬氏上少林寺前已是文武全才,加上少林寺有豐富的秘笈資料,寺僧可精奧的拳法技藝,這種主客觀條件的結合,為姬氏創拳立法奠定了基礎。姬際可在少林寺十年間,又苦鑽少林秘笈,並涉足名山大川,遍訪技擊高手,從理論到實踐,逐漸使他成了一名武學大家。他承襲了中國古代武學的傳統和眾多拳經之精華,諸如陰陽、五行、六 合等原理,參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創編的龍、虎、豹、蛇、鶴等五拳,並根據對栽些飛禽走獸的細臻觀察與技擊要道,遂創編了五行拳和十形拳。

再次,創拳需要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清王朝立國前後,姬際可經歷了在家學大前提、少林學藝、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四齣遊訪幾個階段。第一、二、三階段姬際可創拳的條件還不成熟,到了清康熙初,即第四階段,他目睹清王朝立國業已穩固,復國無望,於是雲游天下,遍訪名家。這時,姬際可創立心意拳可謂瓜熟蒂落,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進士王自誠作《拳論質疑序》。這是繼《姬際可自述》之後最早的傳世墨本。《序》雲:「拳之種類不同,他端亦不知創自何人,惟此六 合拳則出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精於槍法,人皆以為神,而先生猶有慮焉。以為吾處亂世,出則可操兵,歸則執槍可自衛,若當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測,將何以御之。於是將槍法為拳法,會其理為一本,通基形於萬殊,名其拳曰六 合。」王自誠肯定了「六 合拳」出自山西姬氏,並肯定了其「將槍法為拳法」的立拳依據,只是未寫「心意」二字。而且將姬龍峰誤作姬龍、姬鳳二人。這種傳抄中的訛誤,正如《姬際可自述》一樣,傳到後來,由於字跡模糊,人們連現代漢語也加進去了,此實不足為怪。

近年來,在《姬氏族譜》中查證出姬際可的生平,為心意拳創自姬際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心意拳創立於反清復明的民族斗爭十分激烈的清王朝立國之初,為山西永濟人姬際可所創。姬際可是一位崇尚岳飛精神,文武兼備的武術大家。而達摩創心意拳之傳說,則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心意拳與少林寺的關系。民國十四年(1925)立的《車君毅齋紀念碑記》碑文開宗明義指出:心意拳為「少林外家支派」。可見姬際可創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國歷代武術大家的拳理、拳法精華(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為一體,而又別於少林拳的一種具和獨特風格的拳術

4、《賽商鞅尖酸》的文言文翻譯

有個外號叫「賽商鞅」的人,這里不提他的真實姓名和籍貫,他是位老秀才,帶著家眷寄居在北京。此人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他都要刻意從中挑剔,故而得了個「賽商鞅」之名。
翰林院編修錢敦堂先生死後,他的門生們為他籌措款項,置辦衾棺,料理喪事,並贍養憮恤他的妻兒子女。事事辦得周全妥貼。這位「賽商鞅」卻說:「世間哪有這么好心的人。他們分明是借機沽名釣譽,好博得人家稱他們有古道心腸,讓顯要人物知道他們的名聲,將來想攀附鑽營就容易了。」有一位貧民,他的母親病餓死於路旁。這位貧民跪在母親的遺體旁,向路人乞錢買棺,以安葬母親。他面容憔悴,形體枯槁,聲音酸楚悲哀。很多人為之淚下,紛紛施捨給他零錢。這位賽商鞅說:「這人是借死屍發洋財!那躺在地上的,是不是他媽媽還不知道呢!什麼大孝子?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我!」有一次,這位「賽商鞅」路經一座表彰節婦的牌坊。
「賽商鞅」抬頭看了一陣碑文,嘲笑說:「這位夫人生前富貴,家裡奴僕眾多。難道就沒有像秦宮、馮子都那種人?這事得加以查核,我不敢斷定她不是節婦,但也不敢說她肯定就是節婦。」
這位賽商鞅平生所操的論調都是這樣尖酸刻薄,所以人們都怕他,迴避他,也沒人敢請他教書。因此,他一輩子不得志,終於貧困潦倒而死。他死後,妻子兒女流落街頭,極為悲慘。
後來,有人在朋友的宴席上見到一位陪酒的妓女,她那舉止言談,頗有書香門第的閨秀風度。
人們感到驚訝,認為這樣一位女性不該淪為倚門賣俏之流。仔細一問,才知道她就是賽商鞅最小的女兒。他的女兒竟走到了這一步,是多麼地令人悲哀啊!先父姚安公說:「這位綽號賽商鞅的老秀才,平生並沒有做過什麼大的罪惡。但他總要顯示自己的識見高人一等,所以不知不覺地走到了這種悲慘的地步,怎可不引以為戒呢!」

5、鹽城的特產是什麼?(越多越好)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東台魚湯面
東台傳統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白湯面製作,手藝不凡,馳名遠近。原來這位廚師是選用鮮活鯽魚、鱔骨為主要原料,輔以熟豬油、姜蔥、蝦子等佐料,精心製作成於湯。用這種湯做的白湯面,湯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來到東台者不吃餐魚湯面,則是一件遺憾的事。1924年東台魚湯面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列名《中國小吃譜》。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野鴨灌湯包
鹽城市東部沿海灘塗、窪、洋、河、盪地區的特產野鴨,數量極多。當地鄉民利用為製成一種冬季時令佳品「野鴨灌湯包」。用鴨肉切肉丁,輔以雞湯,伴瘦豬肉丁、蝦籽、濕澱粉為餡心,製成湯包,熱蒸而成。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燴素魚皮
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製法為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成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香酥蘆花雀
鹽城市著名野味名菜。相傳已有100多年歷史。鹽城近海多蘆葦,適宜蘆花雀(鶯啼鳥)棲息,在冬季蘆花放雀正肥時,雀聲清脆悅耳,為捕雀高產期,故該鳥又名蘆花囀。把雀取臟洗凈,每5頭雀,用花椒鹽75克,在雀身內外擦至鹽溶化為止。清漬10分鍾左右,雀腹部朝上,放瓷缽內,加黃酒25克,蔥段50克,炸至黃色時取出。裝盤入席,隨帶花椒鹽或番茄沙司佐料蘸食。

生熗條蝦
城沿海地區的名菜。因蝦呈長條形,取名條蝦。又因蝦外殼白里透清,故又名白條蝦。秋冬季南遊產仔,幼蝦於清明前後向北回遊,此時蝦殼柔軟,肉質鮮嫩,又得名「迎春蝦」。用此蝦製成的生熗條蝦名菜,為鹽城歷史上的節令佳品。明代即流傳」生吃螃蟹活吃蝦」,即指醉蟹熗蝦。清代鹽城市區魚市口,就有鮮條蝦市場。民國年間,鹽城街市上以「松濤菜館」、「奇茗菜館」的生熗條蝦最為著名。製法為選用清明前回遊的幼蝦,清明後外殼變硬發紅,肉質轉老,只能熟吃。先剪去蝦爪、須,用冷開水洗凈瀝干,放入盆內,每500克蝦用15克曲酒、0.5克精鹽拌和5分鍾,以殺菌去腥。再放入盤內,調以50克白醬油,30克白糖,15克香醋和適宜的紅腐乳汁、白鬍椒粉、蒜末、薑末等調勻,淋上芝麻油就可品嘗。為酒宴佳餚。

白燉鯔魚
鹽城有海產鯔魚。在沿海港口、河口、港灣內的鹹淡水中,明代已盛產。古人作詩有「鯔魚味美勝鱸魚」之句,人們多取其鮮者清蒸,別有海鮮風味,製作時又保留鮮魚原形,故色味俱佳,肉嫩可口。今沿海仍產鯔魚。黃海飯店廚師張維東精心配料製作的魚更為出名。製作過程為取鯔魚一條重約750克,配以豬板油丁20克,熟火腿10克,水發香菇片10克,筍片10克,醬瓜末5克。先將魚洗凈,在沸水中燙,再沖洗後,擺在長盤內,用上述配料在魚上擺成花卉圖案,加適量的黃酒、精鹽、白糖、蔥段、薑片等,上籠以旺火蒸15分鍾,至魚成白蒜瓣狀。上席時去蔥段、薑片,淋上麻油。其時色味美觀,清香四溢,確有獨特之處,故名白燉鯔魚。

鯮魚餅
鯮魚為鹽城沿海地區季節性魚類。體長,側扁,腹圓,頭部細長呈管狀,鱗細鰾大,鰾可制工業用膠,如干制|魚肚|亦為名貴食品。清初鹽城廚師創制的鯮魚餅,主要製法為去頭、洗凈,在剖開的魚肚中,放入豬肉剁成的茸,醬瓜、醬生薑、香蔥切成細末,加以適量的精鹽、綿白糖、白鬍椒粉、黃酒等拌勻成餡心,放入魚肚內,兩面合起來,製成橢圓形的鯮魚餅,再加麵粉和水、雞蛋清拌成稀糊狀。將平底鍋放在火上,把鍋面上的豬油涮勻,再把魚餅逐個裹上麵粉湖入鍋煎至餅呈兩面乳白色的取出,把餅邊修齊,再加豬油,用火煎成兩面呈金黃色。起鍋淋上麻油、香醋,食時外脆里嫩,味鮮可口。列名入《中國小吃》。

叉烤野雞片
鹽城傳統名菜。鹽城東臨黃海,西襟湖盪,盛產野雞。入冬時雄雉肉多味美,素為時令名菜。尤以叉烤野雞片,外脆里嫩,油潤爽口,更增添野生禽的特有風味。製法為選取野雄雞一隻(重約1000克),將雞肉切成薄片,加黃酒5克、白醬油25克、白糖5克浸漬,再放入斷茸的蝦仁、豬肥肉和適量蔥、薑末、精鹽、白鬍椒粉、濕澱粉,拌成糊狀。再把豬網油洗凈攤開,抹上雞蛋清和蔥、椒末,將烤雞片糊料均勻地鋪在上面,用手疊成長約25厘米、寬約20厘米的長方塊,用絲網夾緊烤熟。抹以芝麻油,改切菱形裝盤,隨帶甜面醬、鹽、青蒜花等佐料即成。

四鰓鱸魚
響水縣特產,產於灌河中下游。魚身呈青灰色,兩側和背鰭上有黑色斑點,因鰓蓋上有一條較深的折皺,外觀好象是四個鰓,得名「四鰓鱸」。常見每條3-5斤左右,大者可達數十斤。每年「芒種」前後,為鱸魚最肥美季節。百里灌河,漁船競發,張網捕撈。此時,響水、雙港、陳港等地市面上隨時可見。四鰓鱸魚肉質潔白肥嫩,烹調後肉似蒜瓣,湯汁呈乳白色,濃稠粘唇,清香似桂花散氣。色、香、味均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

青蒲籪蟹
東台市溱東鎮的青蒲一帶,那裡河大水深,港叉密布,盛產螃蟹,個個體壯黃多,殼呈青色,綠眼睛,白腿毛,臍小肉壯。青蒲漁民在河中設籪捕取,年產4000擔以上,遠銷海內外。

東溝茶干
其品種有蝦子茶乾和五香茶干兩種,風味獨特,歷史悠久。蝦子茶干多作為禮品定做的。市場上有售以五香茶干居多。特點是:老嫩適宜,香咸可口,掰開來是豎絲子。

板湖百葉
阜寧縣板湖一帶特產,故稱「板湖百葉」。在蘇北地區頗有盛名。製法為黃豆浸泡後,磨成豆漿,上鍋燒開、點鹵,成鹵後,經壓榨就成。主要過程有三難,即點鹵難、澆百葉難、剝百葉難。特點是色澤淡黃,細薄均勻,香嫩可口。每市斤約10至12張。

下灶蠶豆
東台市安豐鎮下灶村獨有的特產。明清時被列為貢品。這種蠶豆,粒形扁圓,大如拇指,豆身中間略呈凹陷,形似牛腳,俗名「牛腳扁」。奇異的是,若把「牛腳扁」換一個地方種植,就是與下灶村一埂之隔,長出來卻面目全非,不是顆粒較小,就是味道不佳。當年,這里的寺廟庵堂都競相選用「牛腳扁」豆瓣做湯下面,湯白如乳,其味鮮美。興化學士李春芳來安豐求學於王艮門下,每逢青豆上市時,師生兩人最喜採食品賞。後來,李春芳當上宰相,就把「牛腳扁」大蠶豆進貢給皇帝,得到贊賞。從此「下灶蠶豆」年年進貢,並還指派官員購運青豆和干豆,作御膳之用。明清兩朝,皆沿用此豆。那時的下灶村,成了「御豆園」。據說,當年韓國鈞任江蘇省省長時,就用此蠶豆招待劉少奇、陳毅,並作為土特產饋贈。陳毅把這份禮物特地分送給傷病員嘗新,傳為佳話。蠶豆剝皮,色乳白,煮熟後肉質起沙,吃口鮮嫩。干豆可作「蘭花豆瓣」。

白首烏粉
濱海縣素有「首烏之鄉」美稱。相傳清咸豐年間就有種植。首烏是可葯食兩用的滋補品。濱海縣利用這一土特產,辦了首烏製品廠。所產總渠牌精製白首烏粉,以首烏塊根為原料,經清洗、去皮、去雜、粉碎、過篩、粉乳沉澱、分離、烘乾等工序製作而成。產品呈粉狀,潔白帶光澤。榮獲鹽城市「傳統特產品獎」,暢銷全國各地及港、澳和東南亞一帶。

湖光牌溏心皮蛋
建湖縣傳統特產。選用里下河地區盛產的新鮮鴨蛋,經過選照、分級後,裝入有純鹼、石灰、茶葉、食鹽、氧化鋁的盛器與開水進行化合,並在冷卻了的缸中泡製約一個月左右,再取出包上料泥,外沾稻殼。再將料泥包的蛋,裝入陶瓷缸之中,用木蓋封口,再用麻布片、麻繩包紮好,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庫內。約一年時間,才可外運出口。

雪松牌溏心皮蛋
濱海縣再制蛋加工廠的產品。選用新鮮鴨蛋,經配製料液,澆鹵泡蛋等若干工序精製而成。主要特點是去殼後蛋體完整,蛋白凝固為半透明體,呈茶綠色或棕褐色。較堅韌,有彈性,蛋黃為溏心,略帶硬心。在蛋黃、蛋白中伴有松柏枝狀花紋,食味清涼,須嫩鮮美,色、香、味俱全。1984年被評為商業部、江蘇省優質產品。經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模里西斯、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瀛橋牌芝麻辣醬
鹽城市醬醋廠產品。以標准麵粉作佐料,輔以小磨麻油,通過太陽能曬醬房天然發酵釀制而成。色澤鮮艷,醬香濃郁,甜辣適口,味道鮮美。1984年被國家商業部、江蘇省評為優質產品。

葛武嫩薑片
葛武傳統特產。葛武醬製品廠保留並發展了這一傳統產品,精選寒露前3天適時採收的鮮嫩生薑,嚴格掌握腌制、切片、上料,鮮、甜濃醬乳泡製等13道工序。尤以切片難度最大,老技師郭傳美刀工不凡,切的薑片薄如紙,晶亮透明。1979年10月出席全國供銷合作社在青島召開的「食品工藝技術表演大會」,榮獲「寸姜百刀,片薄透明」的評語。產品新芽牌嫩薑片,食後有助療胃寒、痛經、感冒等保健作用。1986年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

五醍漿大麴
濱海縣五醍漿酒廠產品。五醍漿大麴始釀於清乾隆年間,曾有「隔牆三家醉,開壇十里香」之美譽。取用八灘鎮鴨蛋汪水質優良、軟硬度適中的地下泉水,以優質高梁為原料,以小麥、大麥、安豆精心製作麥曲為自然糖化發酵劑。合理配料,精心操作,低溫入池,掐頭去尾,分段截酒,分級貯存,精心勾兌,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均符合標准,達國家名酒指標。具有色清透明,窖香馥郁,綿甜冽甘,入口圓潤,口味悠長的獨特風格。素以「香、醇、綿、甜、凈」著稱,成為宴席上的美酒,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1971年與洋河、雙溝一同登上江蘇名酒的金榜。1979、1984年獲得江蘇省優質食品證書。1986年向低度發展,已生產6個系列26個品種。1987年五醍漿特曲、五醍漿特液(38度),又榮膺江蘇省優質食品稱號。1988年的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38°五醍漿特液、39°金香液等分別獲金、銀、銅牌。38°五醍漿特液在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技術委員會在北京舉辦江蘇省的名、優酒質量跟蹤中,獲消費者滿意獎,並頒發「龍吟杯」。生產的五大系列29個品種已暢銷上海、北京、山東、江蘇、青海、新疆等地,並在港、澳、台及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

伍佑糖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阜寧大糕
相傳乾隆皇帝曾嘗過此糕,賜名為「玉帶糕」。選用優質糯米、純潔白糖、精製油脂及特級蜜餞加工而成。具有色白、片薄、滋潤、細軟、卷得起、放得開等特點。口味香甜,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製作過程有炒米、粉碎、潤粉、熬糖、成型,即泡、回、捂、切等工藝。由於從選料至製作功夫獨到,口味美好,每逢冬令時節,人們爭相購買。春節期間,家家必備,親友互相拜訪,主人最先拿出招待的食品,就是大糕。以取其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步步登高」之意。阜陽牌阜寧大糕,1988年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證書和獎杯。在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1990年在全國婦女兒童用品40周年博覽會上,被授予銀質獎。

特種工藝和民間工藝品

發綉
東台工藝美術品廠產品。發綉又稱墨綉,起源於唐代佛教盛行時期,民間信女們將自己的秀發剪下,在綢或絹上綉成如來佛或觀音菩薩。焚香膜拜,以示虔誠。用人發代替絲線,是我國勞動婦女的智慧和創造。因發綉不褪色和變形,但技術要求極高,流傳甚少。南宋時發綉《東方塑像》和明代韓希孟所作發綉《彌勒佛》,分別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和日本正倉院作為珍寶收藏。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唯一發綉《停琴佇月圖》,也是韓希孟所綉。到清代發綉已瀕臨絕跡。東台工藝美術廠的刺綉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了滾、纏、接、套和虛實等針法,採用黃、灰、赭、白等多種人發,並利用深淺濃淡之發作為|色線|,按圖賦色,畫綉結合,創造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彩綉。所綉的《魯迅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以及花卉、動物、亭台樓閣和山水等藝術佳品,在廣州出口交易會上首次展出時,客商爭相觀賞,成為藝術珍品。1981年,東台發綉在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評比中獲優秀作品獎,1983年又獲國家外經部頒發的質量優秀證書。1985年天工牌發綉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1986年,發綉《寒山寺》在日本展出。因圖中碑文里鑲有4根頭發,上刻有《楓橋夜泊》的詩句。日本觀眾對在4根頭發上刻的28個漢字深有興趣,排著長隊,輪流在顯微鏡中觀看。

焰花
濱海縣焰花廠產品。1985年全國焰花質量評比中獲優質產品獎,1987年復檢,仍保持名優產品稱號。這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用科學的配料方法精製而成。工藝精湛,技術難度大,安全性能好。具有造型美觀,小巧玲瓏,形象逼真,價格低廉,室內外均可燃放等特點。燃放時間5秒鍾。燃放時,呈現紅、綠兩種光環;在光環中,兩次出現與家用的菜碟、酒杯同樣的圖像效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花炮
建湖縣傳統工藝品。明末清初,建湖李家莊李逸仙善於製作鞭炮、焰火。此後代代相傳,成為遠近聞名的花炮世家。李家花炮的品種有,高空焰花、手持焰花、地面焰花和鞭炮四大類。特色花炮有天女散花、彩蝶飛舞、「九條龍」。點燃後如流星飛箭,騰空時噴射九道彩光,猶如九龍搶珠,深受歡迎,遠銷全國各地。

木雕
東台曹氏祖傳工藝。清咸豐年間有曹俊鵬者傳世傑作最多。興化縣戴家窯關帝廟神龕前的畫板,雕刻了山靜水流,花木蔥郁,山洞中有十八羅漢,身不盈寸。玲瓏剔透,姿態各異。東台商會曾有一件精品「鹽區風光」,在直徑約一尺的木盤中,雕有鹽場的「一井五塘」,即鹵井和燒火塘、紅鹵塘、抽港塘、揩灰塘、拔灰塘,還有鹽灶、鍋撇 、鹽廩。灶民勞動,牯牛拖車運鹽,草叢中還有奔跑的獐、兔,形象逼真,再現了鹽場風光。鹽灶上對聯,字細如菜籽,精巧細膩。

彩塑
濱海縣彩塑至清末還流行用膠泥捏神像、捏戲文臉譜等。解放以後濱海、響水成立了工藝廠,專生產工藝產品。新產品有90多種。如富有傳統特色的「鵲橋相會」。取材於敦煌壁畫的「天女散花」。還有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武術鮮花』、「夜讀」等作品,栩栩如生。濱海、響水一帶的彩塑工藝品,銷往美、英、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為鹽城市主要外貿產品之一。

羽扇
以東台市安豐場唐家產品最著名。選用海東鸛翅膀上的羽毛,精心製作而成。清初孔尚任在鹽城疏浚淮河海口時,收到友人送他的一把海江鸛羽扇,贊不絕口,即以「羽扇」為題,賦五律一首:「客寄雙團扇,名家制不同。剪胎雲閃爍,織柄玉玲瓏。偶爾投懷內,曾經度海東。漫然松下客,為我贈清風。」
回答者: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東台魚湯面
東台傳統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白湯面製作,手藝不凡,馳名遠近。原來這位廚師是選用鮮活鯽魚、鱔骨為主要原料,輔以熟豬油、姜蔥、蝦子等佐料,精心製作成於湯。用這種湯做的白湯面,湯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來到東台者不吃餐魚湯面,則是一件遺憾的事。1924年東台魚湯面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列名《中國小吃譜》。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野鴨灌湯包
鹽城市東部沿海灘塗、窪、洋、河、盪地區的特產野鴨,數量極多。當地鄉民利用為製成一種冬季時令佳品「野鴨灌湯包」。用鴨肉切肉丁,輔以雞湯,伴瘦豬肉丁、蝦籽、濕澱粉為餡心,製成湯包,熱蒸而成。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燴素魚皮

6、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要短的,因為要手抄。10分鍾內急需,幫幫忙啊!!!

李白沉香亭詠牡丹

盛唐大詩人李白的沉香亭詠牡丹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回誦。說的是一天答唐玄宗與楊貴在沉香亭觀賞牡丹,歌手李龜年領著一班子弟奏樂歌唱。唐玄宗對李龜年說:「賞名花,對艷妃,你們怎麼演唱舊詞?這樣吧,你快召李白來寫新詞。」李龜年趕到長安大街有名的酒樓尋覓,果然李白正和幾個文人暢飲,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當李龜年向他傳達聖旨時,他醉眼微睜,半理不睬地睡過去了。

聖旨是誤不得的,李龜年只好叫隨從把李白拖到馬上,到了宮門前,又用幾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見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攙到玉床休息,吩咐端來醒酒湯,楊貴妃叫人用冷水噴面解灑。李白躺在玉床把腳伸向高力士,要他脫靴。高力士無奈,只好憋著一肚子氣蹲下來為他脫,忙亂一陣,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詩助興。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筆來,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經寫成了《清平調》詞三首:

7、哪裡太極是正忠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虛虛實實,哪裡正百宗哪裡不正宗只能自己去體會,那個門派會說自己的功夫不度正宗?哪個練武之人不說自己的功夫遠近聞名?根據自己要求的太極是什版么去判定哪裡的正宗不正宗,其實很簡單有功夫就正宗,至於什麼是功夫那就看你自己認識了。權

8、彭祖山的主要景點

來到山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腳的彭祖塑像暨中華第一壽石雕和「仙山勝境」牌坊。
走進牌坊,一條既寬闊又平緩的條石踏道從山下直通山頂。這條石階,由設計者精心構思,計有九百九十九步梯,九十九個平台,九道拐,喻「九九長壽」之意,故稱長壽梯。踏上石階,就踏上了一條長壽之路。 長壽梯旁,第一個景點是彭祖祠。據《華陽國志》載:「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推斷,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歸根落葉於此,死後葬於彭祖山。彭祖祠原址在彭祖墓左側,是彭氏家族的祠堂,為了弘揚彭祖長壽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彭山縣人民政府鑒於原祠的狹窄,擇址重建了這座明清仿古建築的彭祖祠。
彭祖祠主體建築是承師殿。殿內,供奉的是彭祖及其八大弟子。
正中龕台上供奉的便是彭祖,龕台兩旁的短聯,道出了彭祖長壽養生思想的精髓所在。上聯「道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動詞,而第二個「道」是名詞。上聯是說:能說出來的道,不是常道,真正的彭祖長壽之道,在於個人的領悟,而不是誰的傳授就能學到的。那麼這樣說來,這種道豈不是不可知、不可學了嗎?答案就巧妙地藏在下聯里。下聯是「生生即永生」,第一個「生」是動詞,第二個「生」是名詞,它是在告訴我們,生生不息的人生只要掌握了生生不息的關鍵,就不難永生,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不去破壞身體內部的自然平衡。
彭祖祠祠匾由旅台彭氏後裔彭水井先生題寫。這是彭祖後裔追本溯源,敬仰先賢的勝地。據說,漢族同姓同族聚居設祠堂的習俗即源於彭祖。
彭祖的左右兩邊,是他的兩位協侍——金童玉女。彭祖手中拿著一把八卦扇,據說只要是被這八卦扇一扇,所有晦氣都會被吹走,只留下福氣與財氣。而玉女手中抱的不是通常看到的仙桃,而是一隻野雞,那是因為彭祖山盛產野雞,彭祖養生食膳中的天下第一羹也是以野雞為主料熬制的。
彭祖像左側,供奉的是西王母,她也是高壽的代表。將她供奉在此是為了應合道家的陰陽平衡之說。
彭祖像右側供奉的是采女,她是彭祖唯一的女弟子,傳說她也是彭祖的妻子。當年,商紂王欲以重金和官位收買彭祖,以求長壽之道,但卻被淡泊名利的彭祖拒絕。正在商王苦無良策之時,他身邊的一位女巫采女自告奮勇去討秘決。由於彭祖是巫醫世家,將采女也視作同門,就毫無保留地將長壽之道傳給了采女。貪婪的紂王得到長生之術後,卻又想永遠獨占,欲加害彭祖,卻不料采女早已鍾情彭祖,與他一起逃回彭山,並成為他的第49位妻子。
此外,大殿左右兩壁,還有另外八尊塑像,他們是彭祖的八位高徒:白兔公子、秀眉公、黑穴公、青衣烏公、不肯來、太足君、離患公、高丘子,為傳播彭祖的長壽養生之道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青衣烏公是中國陰陽風水學的創始人,留有葬經傳世。 彭祖祠右前方,是「高山仰止」坊。這座仿清牌坊系原址重建,民國以前,系木結構四柱三開間坊,
坊上有清邑令王燕瓊手拐「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是比喻道德崇高而不可超越,到此止步之意,這是人們對彭祖道德的贊譽。 過「高山仰止」坊後,穿過兩廂為仿古明清建築廊房,就是彭祖仙室和彭祖墓。
彭祖仙室即彭祖墓墓室,室前的台階上,有個太極圖,它是我國先民對宇宙萬物之本源的一種圖象概括。太極圖是陰陽兩條魚首尾相接,互為環抱成一圓狀,白色為陽魚,黑色為陰魚,並各有一魚眼。天地萬物都是從陰陽交會而產生。先民創太極圖並非隨心所欲。據考證,它的製作藍本就是彭祖山天然太極地的地形圖。
第一通碑文是:「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它出自屈原的《楚辭·天問》,這也是我國最早對彭祖的文字記載。碑文意思是:「彭鏗為什麼要烹制難雞給帝堯吃呢?他自己為什麼還要那樣長壽?」由此可見彭祖烹制的野雞湯非常有營養而且味道鮮美。因此他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美食家和烹妊術的鼻祖,他主張飲食要有規律,還主張「服食眾葯」。因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食醫同源,而醫要防病於未然,因此葯膳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時他還針對某些人依賴的葯物而提出了「縱服葯無益也」的警告。 第二通碑文是:「夫遠思強記傷人,優慮過哀傷人,喜樂過差、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有所傷者數種而獨惑於房中,豈不惑哉?」出自《彭祖養性經》,這里彭祖講出了心理衛生,精神文明對人體的影響。一生不營名利,恬淡簡朴,知足常樂,是他長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性生活上,他主張不能「禁慾」也反對「縱欲」。禁慾和縱欲都是過度了,因此他提出了「陰陽不順傷人」的警告,主張 「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它認為健康的性生活是健康人不可缺少的,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彭祖的這些觀點都是非常正確的。
太極圖上,兩側為反映彭祖長壽養生秘訣精華的碑文。這些是他一身生活實踐的積累,它衍生了我國流傳至今的獨具特色的長壽文化體系。
第三通碑文是:「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一,彭祖壽考者之所好矣」。它出自《莊子·刻意》,我國古代把氣功稱之為「導引」。這段話的意思是:導引行氣可使人長壽。人們把彭祖的長壽氣功作為強身的手段,通過 「氣」在體內的科學運行,把廢物排出體外,再吸進天
地間的 「靈氣」,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彭祖十分精通導引術。 彭祖仙室內,存有「五步功」浮雕,正中和左右兩側各有一組彭祖長壽養生的塑像。下圖是彭祖煉丹造像。
彭祖墓就位於彭祖仙室的上面。這個「商賢大夫老彭之墓」 的墓碑,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彭山縣令王燕瓊題的,其後為彭祖墓。彭祖墓位於彭祖山天然太極地陽魚魚眼上,佔地1860平方米,冢高2.9米,直徑7米。
彭祖墓墓牆三周石圍堂,是乾隆二十年(1755)彭山縣令張鳳翥所築。墓坐東向西,四周群山環抱,前邊將台,九龍二山為案,略無闕處,後有彭祖山主峰為靠背。整個墓彷彿坐落在一把碩大的交椅上,從風水學的角度,這里印證了喪葬四鄰,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它是一個少見的風水寶地。據說這塊墳地是彭祖的弟子、中國風水學的始祖青衣烏公尋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國內不少氣功愛好者,一步入彭祖山景區,頓感中氣上涌,愈上愈烈,到彭祖墓前氣感特強。這一直是不解之迷,直到天然立體太極圖的發現,才找到答案:這兒是太極陽魚魚眼,是天地陰陽二氣交會最強之處,整座仙山就是一座天然的采氣場所。 養生殿位於采氣場旁,佔地1800平方米,外形為仿明清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莊重。殿內通過一系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塑、壁畫、彩畫、書法等藝術形式,從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氣功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華長壽始祖彭祖的導引術、房中術、膳食術三大養生長壽秘訣。
養生殿前,有株夫妻樹,又稱陰陽樹,它由不同樹種的兩棵樹擁生而成,外面這棵是烏桕樹,因為烏桕嬌小婀娜而被稱為妻樹,里邊這棵為香樟樹,因為它高大偉岸,好似一個丈夫將妻子擁於懷中。
彭祖山養生殿,雖說展示的是彭祖三大養生長壽秘訣,但其中,最吸引眼球最廣為遊人關注的恐怕還是彭祖的房中術秘訣。殿內有幾十龕浮雕像,再現了彭祖的房中術,而關於彭祖房中術,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就是交媾姿式,姿式共有三種;第二就是交媾時辰,也就是說 24 小時中,什麼時辰為交媾最佳時刻;第三就是如何采補陰陽,也就是如何煉丹的問題。
先說交媾姿式。養生殿的《洗心護命圖》,就是採取坐式交媾。因為坐著交媾有利於三田之氣有機運轉。哪三田?上丹田兩額之間,中丹田兩乳之間,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左右。也就是說,坐著交媾有利於氣體沿著人體小周天運轉,因為在采陰補陽的時候,存在著一個「還精補腦」的問題,「還精補腦」的路線就是小周天的這個路線,即由下丹田經脊椎至上丹田形成一個環形循環。換句話說,就是坐著交媾有
益於煉成房中術。第二種姿式是「同向式」,就是男女面向同一個方向,女前男後進行兩性相合,這叫「鐵牛耕地交媾法」。第三種姿式是傳統式,即上邊口對口,下邊竅對竅,這叫「通天地交媾法」。修煉房中術,這三種姿式就夠了,道理就是有利於氣體在體內有機地運轉,有利於煉成房中術。 養生殿《太極自轉圖》和《采氣圖》兩副圖,則講到時間,即什麼時候是交媾的最好時辰。我們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一天就被分成十二個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中,有四個時辰為交媾的最佳時刻,就是子、午、卯、酉。子時是晚上十一點至早上一點;卯時是早晨五點至七點;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酉時是下午五點至七點。為什麼這四個時辰為最佳時刻呢?原因就是,這四個時辰正是陰陽交替的時候,上午和下午是一種陰陽交替,白天和晚上又是一種陰陽交替。而陰陽交替的時候,正是陰陽最和合的時候,陰陽最和合的時候交媾,就最有利於采補陰陽,即采陰補陽,采陽補陰,使男女雙方均可受益。
第三就是如何采補陰陽,即如何煉丹。至於如何采補陰陽,看養生殿的《陰陽采補圖》可知,它講房室生活中如何采補陰陽,它是房中術十三式最精華之處。如何采補陰陽呢?就是在男女雙方達到性高潮的時候,男人的陽具後撤,留出一段空間,這時男人采陰補陽,女人也開始采陽補陰。這時,男人一定要把握自已不能射精,否則,前功盡棄。男人如何把握住自已才能夠不射精呢?是通過意念控制。與此同時,
使精氣經人的尾椎、脊椎上升到腦部,以先天之精來滋補大腦。這就叫「還精補腦」。那麼,又怎樣產生精氣呢?要有精氣,首先必須有竣精。這要求男女在房事過程中不能射精,而是將精氣在體內蓄積,經過不斷修煉,這樣精氣就慢慢成為竣精。所謂精、氣、神,有精才有氣,有氣才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如此反復修煉,到一定階段,就可將下丹田之長壽葯煉成金丹,金丹飛升,即可成神仙而長壽了。 養生殿下方,還有中華古代性文化陳列館。館內陳列有兩百餘件中國歷代性文物珍品以及大量性科普宣傳畫,有馬交歡、鴛鴦秘譜、玉雕、蠶蛹、春宮魚、瓷塑雙魚、蛙頂壺、雙嘴壺、男根崇拜物、玉琮、奶子腿陶罐、玉璧、男跟崇拜物、銅鏡、女性崇拜燭台、扇面春宮、梳妝盒、龍龜戲硯台、梳妝盒、蛙戲荷葉、鼻煙壺、粉盒、金童玉女燈台、蛙戲荷葉盤、龍鳳銀鏡、雙喜小屏風、雙龍女陰崇拜、金童玉女碗、金童玉女枕、蛙戲荷葉缸、性愛蛋雕、鍘指刀、墨玉秘戲、貞操帶、春錢、三寸金蓮、陰陽劍、歡喜佛、銀簪內府花瓶、雙套旋轉春宮瓶、春宮碟、骨刻性愛圖、古韻陰陽壺、小木刻、春宮系列、秘譜磚塑、四大美女、春宮碗、魚碗、春宮壺、陰陽壺、西門慶系列、瓷板畫、本能大雕塑等,以各式各樣的古代春宮圖為主。 從養生殿沿平緩的石階慢步上山頂,但見山巒環抱,綠樹成蔭,修竹滴翠,空氣清新。途中,首先看
到的絕壁之上的齊山雙佛。 齊山雙佛,又稱老鷹岩造像,是唐代鑿於懸崖上的兩尊大佛,高與山齊,故稱齊山雙佛,又名彭山漢佛,地勢險要,氣勢雄偉,庄嚴慈祥。據考證,雙佛建造於唐開元初(公元713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
雙佛一立一坐,立佛為釋迦牟尼佛,半立雕,通高28米。坐佛為多寶如來佛,半立雕,通高24米。
釋迦佛頭飾螺髻,著雙領下垂佛衣,左手前置施品印,右手上舉施無畏印,赤足站立於蓮台上;多寶佛頭飾、衣飾與釋迦佛相同,雙手施禪寶印,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座下有唐代佛家造像三龕。
雙佛的設計及其規模在國內實屬罕見,其高度在世界大佛中名列第八,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藝術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雙佛面向江口鎮和岷江,保佑水運平安,人民安樂。據有關研究和考查,雙佛比樂山大佛早建,坐佛為樂山大佛之最接近藍本。
雙佛左上峭壁原名老鷹岩,岩洞原名老鷹洞,洞口直徑約2米,洞內安有一個方桌,是仙家、方士習靜養形的理想場所。相傳,彭祖從象耳寺移居老鷹岩,就在這里修煉內丹、外丹,將導引行氣之術煉得爐火純青,因此這里又被稱做彭祖煉丹洞。
往上,可達九天棧道和重陽亭。
九天棧道依山開鑿而成,垂直高約20米左右,石階陡而峭,往上行時須抓住兩旁鐵鎖鏈。九天攬勝取自毛澤東的詞「敢上九天纜月,敢下五洋捉鱉」。另一說取義於「九九登高避災」之典故。
九天棧道上有座重陽亭,取九九重陽登高望遠之意。在這里登高四望,旖麗風光盡收眼底。在這里,還可看到仙山奇觀——天然立體太極地。沿著層層石階而上的彭祖山,是一條陽魚,魚尾從進山牌坊開始,逶迤直上,越升越高,由彭祖仙室直達山頂,成一上翹的魚頭。新建的氣勢宏偉的慧光寺大殿,它處於魚頭最高處,而彭祖墓恰好在陽魚魚眼。陽魚的左前方和後方斷為懸崖,懸崖微微隆起一崗,漸隆漸大,在彭祖山西南邊,環抱彭祖山,最後成為一高大的陰魚。魚頭與彭祖山尾部相接,那就是壽泉山。彭祖山與壽泉山首尾相連,中間有道呈「s」形的深溝,將陰陽二魚分開(這條溝現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世界茶葉的發源地),陽魚之山——彭祖山,是由低向高升起,而陰魚之山——壽泉山,則是由高向低而下,恰應陽氣上揚、陰氣下沉的太極原理。從中國堪輿學的觀點來看,真是絕無僅有的奇妙風水寶地。這可能就是彭祖晚年歸蜀並移居於彭祖山的真正原因。
在彭祖山山頂的仙女平台,矗立著一座仙女雕塑。這尊美麗聖潔的漢白玉仙女塑像,是1987年由彭山縣人民集資,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刻的。關於這位仙女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她是彭祖的第三個女兒,原名三娥,聰明好學,又十分孝順,跟隨父親在這山上采葯煉丹,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的尊敬與愛戴。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娥搭救了周厲王的太子姬靜,原來厲王駕崩之後,姬靜的弟弟帶兵作亂,篡奪了王位,使他落難於此。兩人日久生情,定下山盟海誓,一旦姬靜平定叛亂,重登帝位就立刻來迎娶三娥。然而姬靜一去不返,杳無音信,痴情的三娥相思過度,終於在姬靜離開三年後的三月初三憂郁死去。在她去世的第二天,剛平亂復國的周宣王姬靜派來的使臣就到了,當這一噩耗傳達回京城,從未忘情的姬靜悲痛欲絕,對天長拜,傳旨封三峨為仙女,在彭祖山修廟供奉其真身塑像。
為紀念這位痴情善良、造福於民的仙女,每年三月初三,當地百姓都要上山朝拜,香客眾多,這一風俗沿襲至今,已成為彭山縣每年場面最為熱鬧、隆重的游山盛事。
山頂,還有一座規模較大的慧光寺。慧光寺初名彭女宅,彭祖的三女兒三峨仙逝後,祠廟名仙女廟,民國末期改名慧光寺。1958年時廟被毀。廟宇是1985年恢復了三月三朝山會後,海果法師化緣重建的。
慧光寺主要由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仙女洞等組成。
在彌勒殿右側,有一處仙山勝地——仙女洞,傳說此洞是彭祖的三女兒三峨煉丹修真的地方。後來三峨死於洞中,其身軀與生前無二,鄉民視她為仙女。為感其樂於助人,祛病免災的恩德,塑像於洞中加以祭祀。

9、2015年有什麼新的特色養生項目

不錯

10、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優撫政策的特點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優撫政策的特點是包括以下三個層次:首先是建立以義庄為基礎的宗族生活與互助互濟;其次是建立行業內部的社會保障系統;另外是超越血緣、業緣關系而建立的區域性的社區保障系統,即由地方政府倡議而由商民共建的集社會公益事業和生、老、病、死救助於一體的保障機構。明清時各地官商共捐會館的建立,便具有這一特徵。雖然有商人貿易便利上的考慮,但往往超越了業緣關系,給旅外流寓和士子官宦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和感情上的慰藉。我國古代的社會保障事業自宋代全面發展勃興,反映了在以「不立田制」、「不抑兼並」為特徵的財產制度下,全社會在防範社會風險和救助社會弱勢成員方面正面臨著日益迫切的現實責任。盡管由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社會保障能力偏低,但因政府重視並主導其事,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建立了多主體投入、覆蓋范圍廣闊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有力地矯治了社會兩極分化的嚴峻形勢,在貧富懸殊的社會成員之間粘合了一層溫情的面紗,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整合了社會資源,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一是棄嬰養育。因生計所迫,父母不能養育子女以至棄之路旁,古來常有。自宋代設立慈幼局、嬰兒局後,歷代全嬰堂、育嬰堂之設史不絕書。清代雍正皇帝曾親書《育嬰堂碑文》,要求將廣渠門內的育嬰堂規制加以完善,號召士庶「捐資為善」,並向全國推廣,嚴飭地方官吏切實做好棄嬰養育工作,毋使墜入溝壑。而其良法美意在創建之初即已成型,如前引《湖州嬰兒局增田記》中規定:首先由法曹「詰其所從來,真棄兒乃書於籍」,然後「使乳母乳之,月給之粟」,另外「擇媼五人為眾母,長眾乳,各哺其兒又一人。」並且規定了養育八十名棄嬰及其相應的常平(財政)補貼數額。明清以後,地方官履新按臨,都要仔細過問善堂設立位置,並核對在籍名單和撥補實數。這在方誌中的建置、地理和賦役等內容里都有清晰記載。

二是助學濟困。科舉取士是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學而優則仕也是舉子們夢寐以求的人生幸事。但因為家境貧窮而輟學的優秀者,也不在少數。如何救助這些貧困學子,政府與社會都非常關注。宋元以後,政府備有學田、膏火田等公產收入作為膳廩支持。而地方與宗族內部所建立的義學、貢士庄、希賢庄、青雲庄則為本地或族內貧寒子弟完成學業解除了後顧之憂。真德秀在為友人林彬作的《萬桂社規約序》中便感慨自己成長深受鄉人之助,因此為官後「每舉輒助錢二十萬」置為「義廩」,「示不忘本也。」後來姚勉《武寧田氏希賢庄記》便指出,武寧田德倫兄弟倡建希賢庄即是慕真德秀「義廩」而立。歐陽守道和文天祥為廬陵、吉水等縣貢士庄所寫散記,都高度肯定了它們在助學濟困與振興廬陵文化中的積極貢獻。直到明清時期,繁榮的廬陵文化陣營中,貧窮子弟代有巨儒名宦,並非偶然,他們往往得益於這一善舉。

三是貧病救治。無錢治病,是窮人的共同遭遇。政府和社會各界如何去拯救這些貧病者,實是從佛教寺院的善業中得到啟發的。自北宋政府大力興辦義診慈善機構後,至南宋蔚然成風,並作為地方官員重要善政加以鼓勵。如高斯得《江東提刑司新創葯局義阡記》「捐司存羨錢百萬,創業葯局。制急於民用者凡五十品,民有疾鹹得赴局就醫,切脈給葯以歸」。吳淵《濟民葯局記》盛贊列聖「以民命為重」的「好生之德」,鑒於「近世天下郡國台府開設廣惠局以便民服餌」,由浙西提刑在蘇州買房三十五間,創濟民葯局,以資春疫的預防與治療。元代湯彌昌《平江路新建惠民葯局記》曾談到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路府「設惠民葯局,官給鈔本,散諸葯市,月取其息以資制劑」。

四是養老善終。老有所養是每一個人都企盼的人生結局,但總有一些人因為各自的不幸而變成鰥寡無靠。自北宋崇寧年間在常平倉下設立安濟坊、漏澤園後,以贍養鰥寡老人為宗旨的養濟院、居養院、安濟院紛紛建立。如南宋劉宰《真州居養院記》指出:「居養院以處老疾無告者,其來遠矣!」而此前朱熹《江西運司養院記》講到僅南昌延慶、崇和二門外便有多個養濟院,安置老病者。全國同類善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以至吳潛《廣惠坊記》驚嘆「窮州陋邑猶有所謂居安、安濟之所」。明清以後,雖然代有興廢,但以養濟院為核心的善堂義舉仍然保留完整。明代敖英《東谷贅言》記:「我朝設養院以養民之鰥寡而無告者也;惠民葯局以濟疾病之窮者也;漏澤園以葬無主之死者也;課守令積谷而為殿最以賑凶歲之飢者也。」與此同時,家族中的義庄、義田對本族鰥寡老人按期發放贍養費用,使其不致於流落外乞,有力地補充了政府的養老設施之不足,甚至成為養老保障最有力的社會基礎。

五是理喪恤葬。中國傳統文化飽蘊著悲天憫人的善德觀念,死葬相恤是自孟子呼籲「仁政」以來統治階級尋求社會安定的治道理想,北宋元豐年間政府倡建漏澤園,以示王道仁政的德澤「上昭在,下漏泉」,終於將善念變為現實,其後歷代奉為定製。而民間社會的恤葬善舉則隨著佛教的傳入,早已悄然施行。政府的主導更加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其後民間捐建的義冢、義阡和漏澤園遍布全國各地,極大地推動這項慈善事業的發展。如元代貢師泰《義阡記》便感嘆:「凡孤貧無依,羈旅無歸者,皆得葬焉。」明代林希逸《福州新創義阡記》在盛贊卧雲庵僧人的高義時,深刻體會到「養生送死而無憾」對死者來說是入土為安,於生者來說何嘗不是一大心安理得的善事呢!

六是失業救濟。它是伴隨著商業社會的初步形成,產生了失業風險後而建立起來的。而商人為規避包括失業在內的各種生存風險,積極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保障體系,如明清蘇州碑刻《布業經義公所善舉碑》所議定的同業夥友之間互助救濟,實是與家族血緣保障系統不同的另一個保障體系,即以業緣為紐帶的社會保障,加入了失業救濟的重要內容。又如道光《旅粵江西義庄條規》記載:乾隆年間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的江西義庄,是個商人捐建的保障體系,對於流寓南粵的江西商人,有病者給予醫治,歇業者給予生活補助,無法經營生計者給旅費遣返故里,死亡無以歸葬者義阡;歸葬者給親屬六兩喪葬銀和運棺費。

與養生碑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