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老子思想與養生

老子思想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1-01-17 01:43:15

1、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慾,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慾」,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第2頁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慾」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頁
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也是傑出的醫葯學家和養生家,相傳活了141歲。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說來雖然簡單,但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有效。孫思邈認為: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並可預防白發和脫發。其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個養生方法,叫目常運。首先將兩眼閉上數秒,然後用力睜開。睜開後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並重復3遍。此方法有助於眼睛保健,可糾正近視,預防老花。
第三個方法叫,齒常叩。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上下排牙齒互叩。操作時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共做36下。常叩齒可通上下顎經絡,並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個養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舌頭伸出牙齒外,並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12圈,產生唾液後將其吞下即可。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同樣將唾液吞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調荷爾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強健腸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個養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雙耳,並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復做10下。以上完成後再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六個養生方法,叫腰常擺,其意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腎氣和強化腸胃,並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頁
第七個養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脹。
第八個養生方法叫,攝穀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時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個養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時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並向左右扭動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強化膝關節及健腎。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故要想延年益壽,就應先由保護雙腿做起。
第十個養生方法是,常搓腳。首先用右手擦左腳,再用左手擦右腳。順序是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搓腳跟為一下,共做36遍。然後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我們都知道,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故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個器官,並可降血壓、治失眠,及消除頭痛。

2、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3、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4、老子和荀子的養生思想哪種觀點更合理?為什麼?

老子的養生思想認為,要想長壽,最重要的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即要能使人的血肉之軀與來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這里的關鍵在於「谷(即養)神不死」,也就是煉養精神,使之源永不衰竭。為些,就要做到「清靜」、「無為」、「守一」,少私寡慾,知足常樂,與世無爭,使心靈經常處於恬淡寧靜的百狀態;荀子對於養生觀點:「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備,既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動時,既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只有「養備而度動時」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壽~相對來說荀子的養生觀點更為合理,也更為實際~

5、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6、《老子》中與養生有關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7、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8、道家思想特徵是什麼: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特徵是什麼: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思想內容,也反映在道家的長生養生之道中,對後世的養生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道家思想的一個特徵——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的一個特徵,是道家和道教影響深遠的長生與養生之道。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長生養生之道,還是出自道家和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的道教。
道教的養生之法,起源於黃老,歷史久遠,並且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之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樂生、重生和貴術的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創立了系統的養生理論,撰寫了大量養生著作,形成了體系龐大、包羅萬象的道教養生學。道教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集大成者。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其代表人物,其學說以自然天道觀為主,著眼於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與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與人格的獨立,重視精神修煉,渴望人生的自由。其養生理念主要有:
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而莊子的養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神,守形,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接近自然,因此,養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准。
而莊子則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以氣養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於其養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造的古人養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
老子還提出精氣之說。他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戶。這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葯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根據老子以氣養生的理論,後來的道家逐步創立了呼吸修練養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並使之卻病延年。

與老子思想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