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漢代休養生息 韜光養晦

漢代休養生息 韜光養晦

發布時間:2021-01-12 16:17:57

1、漢武帝的功過有什麼?

武帝生平
漢武帝
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登基。劉徹的母親王娡進宮前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劉徹的外祖母聽了算命的話,將她從金家帶走,進與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徹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3月10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於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十四)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謚號「孝武」,厚葬於茂陵。 《史記》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今天我們看他的歷史,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傑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後來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劉徹全身彩像
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准備軍事力量的發展。 繼位後,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 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治國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 一、獨尊儒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 中年劉徹
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四、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 五、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蘿卜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編輯本段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開拓者
發動對匈奴戰爭,開拓疆土
博望侯張騫石像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武帝年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六月丁未日出生,漢景帝中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漢景帝立庶長子、栗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同日,封劉徹為膠東王,劉徹時年四歲。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漢景帝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王夫人封為皇後,七歲的膠東王劉徹以王皇後唯一的嫡子身份立為儲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臨江王劉榮「坐侵廟壖垣為宮」(侵佔宗廟外空地擴建宮室而犯罪)入獄,不久自殺;九月,梁王劉武刺殺袁盎等十餘人。 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駕崩,十六歲的劉徹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139年)用趙綰、王臧開始新政,由於侵犯了宗室利益,趙綰王臧下獄自殺新政挫敗,劉徹開始韜光養晦。 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7年) 擴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後病死,二十二歲的劉徹正式執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馬邑之圍未能伏擊匈奴而失利;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車騎將軍衛青大破龍城,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戰役的首次勝利,從此,進入對匈戰爭的轉折點。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漢武帝長子劉據;三月,封衛子夫為皇後;武帝時年二十九歲。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實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實行;同年,衛青收復河朔之地,走白羊、樓煩王,築朔方城,從此徹底解決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衛青受封長平侯。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歷時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車騎將軍衛青擊敗匈奴右賢王,得右賢稗王十餘人,畜數千百萬,天子於軍中拜其為大將軍,諸軍皆從大將軍號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戰,封冠軍侯。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際,大將軍衛青大戰匈奴於漠北,伊稚斜單於逃走;霍去病的東路軍擊敗左賢王,左賢王敗逃而去,徹底解決了匈奴之患,從此「漠南無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得寶鼎於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禪,始有年號「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朔,易太初歷,以正月為首(原以十月為首)。 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秋,李陵戰敗於浚稽山而投降;漢武帝殺李陵一家,腐司馬遷。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被丞相公孫賀緝捕的通緝犯朱世安誣告賀之子公孫敬聲以巫蠱咒武帝,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七月,太子劉據因「巫蠱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殺江充,被迫起兵,皇後衛子夫自殺;八月,太子自殺,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襁褓之中的孫子劉病已倖免,後為漢宣帝。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為巫蠱之禍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建「思子宮」「歸來望思之台」以寄託哀思,天下聞而悲之;發布《輪台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錯。 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漢武帝駕崩,終年七十歲,在位共五十四年,葬於茂陵,廟號世宗;遺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輔佐幼子劉弗陵(時年八歲)即位,為漢昭帝。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名臣名將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霍光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 丞相: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庄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太尉:田蚡 御史大夫:庄青翟 韓安國 公孫弘 張湯 石慶 卜式 兒寬 杜周 桑弘羊 列將軍: 霍去病 金日磾(mì)(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韓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廣 李敢 衛尉: 李廣 韓安國 張騫 路博得 太僕: 灌夫 公孫賀 公孫敬聲 廷尉: 張湯 趙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鴻臚: 王恢 李息 張騫 田千秋 宗正大農令:韓安國 鄭當時 劉受 顏異 桑弘羊 中尉少府執金吾:韓安國 趙禹 李息 王溫舒 尹齊 顏異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買臣 江充 內史:石慶 鄭當時 公孫弘 汲黯 兒寬 減宣 還有東方朔 主父偃 司馬遷 蘇武 董仲舒 司馬相如
惟才是舉、不拘一格
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 劉徹頭像
[1]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末年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官吏;而太子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太子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都不高興。皇後害怕長此下去會獲罪,經常告誡太子,應注意順從皇上的意思,不應擅自有所縱容寬赦。漢武帝聽說後,認為太子是對的,而皇後不對。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衛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群臣中,為人寬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都詆毀太子。由於姦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為太子說好話的少,說壞話的多。衛青去世後,那些臣子認為太子不再有母親娘家的靠山,便競相陷害太子。〕巫蠱之禍前,太子已數次被蘇文等人陷害。 漢代巫蠱術十分盛行。所謂巫蠱,就是人們製作木頭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後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詛咒。據他們說,這樣詛咒下去,就可以讓對方遭殃,自己得福。這種巫蠱術,也傳進了皇宮。那些怨恨皇帝、皇後和其他人的美人、宮女,也紛紛埋藏木頭人,偷偷地詛咒起來。 漢武帝對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覺,忽然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把他給嚇醒了。他以為有人在詛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江充率領胡人巫師到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並逮捕了那些用巫術害人,夜間守禱祝及自稱能見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灑上血污,然後對被捕之人進行審訊,將那些染上血污的地 劉徹石刻像
方指為他們以邪術害人之處,並施以鐵鉗燒灼之刑,強迫他們認罪。於是百姓們相互誣指對方用巫蠱害人;官吏則每每參劾別人為大逆不道。從京師長安、三輔地區到各郡、國,因此而死的先後共有數萬人。 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時任太僕,為人驕奢不奉法,擅自動用軍費1900萬錢,事敗後被捕下獄。時值武帝下詔通緝陽陵大俠(此大俠非彼大俠,是漢代的黑社會)朱世安,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請求皇帝讓他追捕,武帝允諾。公孫賀歷經艱辛,將朱世安捕獲移送朝廷,其子之罪將以赦免。孰料朱世安懷恨在心,笑曰:「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丞相把禍事引到自己家族裡了,終南山的竹子寫不盡我要告發的罪狀,斜谷里的樹木也不夠製作被牽連的人所用的桎梏。〕於是他在獄中上書朝廷,聲稱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等事件。當時的人對巫蠱深信不疑,武帝大怒,最後公孫賀父子死獄中,滿門抄斬。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相繼被牽連入內,被殺。江充見漢武帝居然可以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膽地干起來。他讓巫師對漢武帝說:「皇宮里有人詛咒皇上,蠱氣很重,若不把那些木頭人挖出來,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於是,漢武帝就委派江充帶著一大批人到皇宮里來發掘木頭人。他們先從跟漢武帝疏遠的後宮開始,一直搜查到衛皇後和太子劉據的住室,各處的地面都被縱橫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後連放床的地方都沒有了。為了陷害太子劉據,江充趁別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備好的木頭人拿出來,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里挖掘出來的木頭人最多,還發現了太子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詛咒皇上的話。我們應該馬上奏明皇上,辦他的死罪。」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 太子劉據召問少傅石德,身為太子師傅的石德懼怕自己受誅連,說:「丞相公孫賀一家、兩位公主、長平侯衛伉都因為巫蠱死了,現在在太子的宮里挖出桐木人,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不知是巫師放置的還是確實有,我們自己是無法解釋清楚的),且上疾在甘泉,皇後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而且皇上在甘泉宮養病,皇後和我們派去的人都被攔住不報,現在根本見不到皇上,甚至連皇上在不在了都不知道,奸臣做出這些事,難道太子忘了秦朝的太子扶蘇是怎麼死的嗎?)」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韓說懷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詔,被來人殺了。太子派人稟告皇後,又分發武器給侍衛。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當時江充另一助手蘇文逃到武帝處,向武帝控訴太子,武帝開始並不相信此說,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裡,回報武帝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髦率兵平亂。太子來到北軍軍營南門之外,站在車上,將護北軍使者任安召出,頒與符節,命令任安發兵。但任安拜受符節後,卻返回營中,閉門不出。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髦率領的軍隊,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有流言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敢依附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 守門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長安,丞相劉屈髦要殺田仁,御史大夫暴勝之對丞相說:「司直為朝廷二千石大員,理應先行奏請,怎能擅自斬殺呢!」於是丞相將田仁釋放。漢武帝聽說後大發雷霆,將暴勝之逮捕治罪,責問他道:「司直放走謀反的人,丞相殺他,是執行國家的法律,你為什麼要擅加阻止?」暴勝之惶恐不安,自殺而死。武帝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後璽綬,衛子夫選擇了自殺。武帝認為,任安是老官吏,見出現戰亂之事,想坐觀成敗,看誰取勝就歸附誰,對朝廷懷有二心,因此將任安與田仁一同腰斬,漢武帝因馬通擒獲如侯,封其為重合侯;長安男子景建跟隨馬通,擒獲石德,封其為德侯;商丘成奮力戰斗,擒獲張光,封其侯。太子的眾門客,因曾經出入宮門,所以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太子發兵謀反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太子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因太子逃亡在外,所以開始在長安各城門設置屯守軍隊。 漢武帝憤怒異常,群臣感到憂慮和恐懼,不知如何是好。壺關三老令孤茂上書漢武帝為太子申冤說:「我聽說:父親就好比是天,母親就好比是地,兒子就好比是天地間的萬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靜,大地安然,萬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愛,兒子才能孝順。如今皇太子本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將承繼萬世大業,執行祖宗的重託,論關系又是皇上的嫡長子。江充本為一介平民,不過是個市井中的奴才罷了,陛下卻對他尊顯重用,讓他挾至尊之命來迫害皇太子,糾集一批姦邪小人,對皇太子進行欺詐栽贓、逼迫陷害,使陛下與太子的父子至親關系隔塞不通。太子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太子進則不能面見皇上,退則被亂臣的陷害困擾,獨自蒙冤,無處申訴,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殺死江充,卻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為陛下的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為了救難,使自己免遭別人的陷害罷了,臣認為並非有什麼險惡的用心)。《詩經》上說:『綠蠅往來落籬笆,謙謙君子不信讒。否則讒言無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亂。』以往,江充曾以讒言害死趙太子,天下人無不知曉。而今陛下不加調查,就過分地責備太子,發雷霆之怒,征調大軍追捕太子,還命丞相親自指揮,致使智慧之人不敢進言,善辯之士難以張口,我心中實在感到痛惜。希望陛下放寬心懷,平心靜氣,不要苛求自己的親人,不要對太子的錯誤耿耿於懷,立即結束對太子的征討,不要讓太子長期逃亡在外!我以對陛下的一片忠心,隨時准備獻出我短暫的性命,待罪於建章宮外。」奏章遞上去,漢武帝見到後受到感動而醒悟,但還沒有公開頒布赦免。 太子向東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隱藏在泉鳩里。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於是消息泄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緊閉房門,自縊而死。前來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陽男子名叫張富昌,用腳踹開房門。新安縣令史李壽跑上前去,將太子抱住解下。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鬥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史書留名的是史皇孫劉進(即劉詢之父),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孫子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為漢宣帝。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於是漢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下令將江充滿門抄斬,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曾在泉鳩里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後也遭滿門抄斬。上憐太子無辜,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歸來望思之台」,藉以寄託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晚年生活
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台宮殿(並非新疆輪台)里下《罪己詔》:《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史書《罪己詔》記載:「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後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找借口處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享年七十歲。三月甲申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2、如果諸葛亮不窮兵黷武的北伐而是修養生息,蜀國結局會怎麼樣?

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漢國力最弱,尤其是在劉備夷陵戰敗後,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但是,諸葛亮卻對曹魏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

有人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如果不北伐,蜀漢能有更好的發展。真的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值得好好討論一下。


關羽失荊州後,劉備一半的基業一戰喪盡。為了奪回荊州,劉備出兵伐吳,卻又在夷陵慘敗,損失幾萬精銳。

這種狀況下,蜀漢面臨重大危機,亟待恢復元氣,所以從夷陵之戰結束的222年八月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春,五年半的時間,蜀漢沒有再與其他兩國發生沖突,而是韜光養晦,一面與東吳恢復關系,重新結成反魏同盟,一面平定南中叛亂,穩定內部秩序。

所以,諸葛亮北伐不是不顧一切的窮兵黷武,而是“打有準備之仗”。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呢?因為這是蜀漢立國的根本!

早年,劉備一直以漢室宗親的身份作為自己的政權基礎,而當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後,漢朝壽終正寢,劉備的身份就變得名不正言不順。

故而,劉備宣稱漢獻帝已經被曹丕害死,否認曹魏政權的正統性,自己稱帝,宣布自己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

因此,蜀漢天生就是要跟曹魏為敵的,所謂“漢賊不兩立”,劉備要為漢獻帝“報仇”,要恢復大漢的江山,這是蜀漢政權的政治屬性決定的。

諸葛亮如果短時間不打曹魏,可以

但長期不北伐的話,就等於放棄了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講嚴重點,動搖執政根基;講輕一點,面子上掛不住。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如果把這些都撇開,講的實際一點,不北伐會有什麼現實的壞處呢?

首先就是蜀漢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不要覺得蜀漢很弱了,就應該偏安一隅。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朝堂之上還基本是劉備的老班底。這些人當年跟隨昭烈皇帝打天下,一個個也是雄心不老。讓他們從此放棄逐鹿中原的偉業,大概蜀漢的臣民也要人心動盪了。

所以,北伐,其實也是諸葛亮凝聚人心的一種手段,不北伐,凝聚力就差,隊伍不好帶。

第二個現實壞處,就是蜀漢會被逐步邊緣化,無法與魏、吳一樣獲得長足的發展。

從地圖上看,蜀漢所在的益州不算小。但是,漢代分天下十三州,不是按照疆域大小劃分,而是以人口多少作為標准。

由於當時北方是經濟中心,所以北方九州較小,南方四州較大。北方九州都在曹魏手中,東吳有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分,蜀漢才一個益州。這就意味著,蜀漢的人口大概就是曹魏的九分之一、東吳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到的“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人口少,兵力就少,也意味著人才少。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沒有兵力,如何發展?

如果蜀漢不求突破,偏安一隅,就註定會被魏、吳兩國邊緣化,越來越弱。不用別國吞並,蜀漢都會自己玩完。

所以,為了發展,蜀漢也必須拓展疆土。而東吳這邊是盟友,不能再內耗了,那就只有北伐,從曹魏手裡搶土地、搶人口、搶人才!


可能有人會說,諸葛亮北伐並沒有成功,所以實際上也無益於蜀漢的發展。

其實不然,雖然諸葛亮沒有太大的成功,但至少第一次北伐時退兵時遷曹魏境內西縣千餘家入蜀,第三次北伐時奪下了武都、陰平二郡,這都促成了蜀漢人口注入新鮮血液。

而通過北伐,也讓蜀漢獲得了原屬曹魏的姜維、夏侯霸等將領,補充了蜀漢捉襟見肘的人才隊伍。這都是北伐的實際好處。

如果不北伐,蜀漢就是在安逸中等著人員老去、暮氣沉沉。

最後,蜀漢不北伐,曹魏就會西征!有學者分析,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第五次是規模浩大,真的希望“克復中原”外,其他三次都是小規模侵擾,目的是“以攻代守”。

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要知道,中國古代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一個分裂時期,各大勢力其實都想吞並別家,一統天下。所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蜀漢不打曹魏,曹魏也會適時西征,一舉滅蜀。

蜀漢不北伐,魏蜀邊界確實會有一段時間相安無事,但曹魏一定會利用這段時間整軍備戰。而就是因為諸葛亮的不斷北伐,讓曹魏那些負責西路的將領疲於應付,防守都來不及,自然沒工夫攻擊了。


此外,諸葛亮反反復復出兵,雖然沒有大勝,但小勝還是有一些的,甚至擊殺過張郃這樣的高級將領。這就告訴曹魏,我蜀漢不是軟柿子,你不一定打得贏我!於是,曹魏內部就產生了一種厭戰情緒。

後來曹真伐蜀,以及諸葛亮死後的曹爽伐蜀,在曹魏朝中都有很大的反對聲音。也就是因為群臣不是一條心,這兩次伐蜀都草草收兵。

3、史上連續出明君最多的王朝是哪一個,到第5位明君時成最強王朝,無人敢惹?

史上連續出明君最多的王朝是漢朝,泱泱中華的正統時代由此開創。自漢高祖開始,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的史評均是明君,而且呂後也在漢朝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是漢朝開國先鋒漢高祖劉邦。歷經重重磨難與屈辱後,涅火重生,實現了從平民到帝王的巨大逆襲。從底層成長起來的皇帝有一個好處,就是理解民間疾苦。劉邦即位後政策寬松,讓百姓休養生息,輕徭役,重農桑。給幾經戰亂的國家慢慢恢復元氣,經濟和統治也慢慢恢復,可以說為漢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第二位是呂後。漢高祖離世以後,呂後為漢室撐起了門面,用女性的陰柔繼續安撫著這個還未長大的漢家天下,在北方匈奴不斷挑釁的局面下,呂後繼續隱忍不發,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不經意間為下一個盛世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隨後漢文帝出場,並開創了「文景之治」。要說節儉哪家皇帝強,就當屬漢文帝了。你敢想像堂堂一國之君,穿著有補丁的衣服嗎?漢文帝不僅生活節儉,而且還能廣開言路,同時做到這兩的歷數各個朝代就僅此一家吧。

第四位就是漢景帝了,在「文景之治」的歷史進程中,後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吏安其官,民樂其業「,「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等等,在經濟上為漢朝開疆拓土備足了銀錢。

第五位終於出場,就是漢武大帝劉徹。可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武帝將先輩們打造的大漢戰車終於開足了馬力,思想上推崇儒家思想,經濟上統一貨幣,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將匈奴驅趕出境。不愧泱泱中華的稱號。

4、漢朝舊事和漢朝的那些事兒哪本好看?

各有千秋,都不是正史。《漢朝的那些事》趣味比較大,可以先讀這個。

5、漢朝那些事兒寫得怎麼樣啊,想找關於漢朝歷史的書看,不知道那些好看呀?

當作課外書閱讀一下是不錯的,語言通俗,把大致的故事講的有聲有色。回不過如果你想看正史答的話(估計是沒興趣,而且比較多),有這么幾本書:《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
《史記》有通俗版,但是個人認為,古文的文采更是飛揚。仔細閱讀的話,也能發現即使是相同的歷史,在這三部書中,由於作者的時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記述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漢朝中後期,讖緯發展的比較迅速,很多事情都會和這種迷信掛鉤。雖說是迷信,但是說的神乎其神,也是蠻有意思的。^ ^

6、漢朝「一漢當五胡」 ,但卻為何長期無法徹底壓制匈奴?

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漢朝能力不夠,無法長時間壓制匈奴第。二、匈奴的反抗能力也不弱,所以自然無法長期控制匈奴。對於漢朝來說,匈奴畢竟離得遠,要打壓匈奴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匈奴本身是游牧民族,所以他們的反抗也很隨意且方便,自然不好控制,畢竟人家也是個嚮往自由的民族。

漢朝前期壓根兒沒有制約匈奴的實力,所以只能韜光養晦然後積蓄能力。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終於有了能力把匈奴打趴了,但是要知道漢武帝能有這樣的實力,跟他的前幾代人做出的努力是分不開關系的。畢竟進入草原打仗,代價是很大的。首先來說,糧草供應很麻煩。其次,騎兵訓練也是困難重重,加上培養戰馬,這都是大消費。

而漢武帝前面好幾任皇上的勤儉節約和奮發向上,才換來了漢武帝這一代的英勇出兵。而漢武帝雖然收服了當地並且設立了相對應的管理官職,但是因為離得遠加上本地居民不好控制,漢朝對於匈奴的統治本就不是很穩定。而且,人家匈奴也是積極防抗,畢竟誰也不想被外族人統治。

對於匈奴來說,騎馬打仗本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在草原上打仗匈奴本就占著很大的優勢。所以,只要漢朝一表現出頹廢一點的樣子,匈奴人立馬就會當場起義。所以說,要想徹底控制匈奴,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顯然漢朝沒有這樣的實力。

7、樓蘭和漢朝並無仇恨,為什麼唐詩宋詞愛對准它開火?

提起歷史上曾經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是叫人印象深刻的,它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大漠小國,但卻讓中原人"念念不忘";哪怕它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常被人提起,"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我們這樣說的證據就是,樓蘭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

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宋代辛棄疾的《送劍與傅岩叟》),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唐.王昌齡《從軍行》)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讀了這些詩詞,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看出,中原人對樓蘭不是愛憐,而是充滿深深敵意和滿腔仇恨。

那麼,中原人跟樓蘭什麼仇什麼怨,在樓蘭消失幾個世紀還不放過它呢?

樓蘭之名始見於《史記》的所載,又名鄯善國,它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古代小國,國都就在上面提到的樓蘭城,該城的遺址就在今中國新疆的羅布泊西北岸。

這么小的國家,又如此偏遠,怎麼會招惹了當時的漢朝,讓漢朝的子民對它咬牙切齒?

其實樓蘭跟當時的漢朝好像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在漢朝和匈奴兩個強人夾縫之間艱難生存的小可憐。

西漢是中國最強大的王朝,那些小國家對西漢政權都是畢恭畢敬的。當時唯一敢挑戰西漢權威的,就是北方草原上的巨無霸匈奴了。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侵襲中原,頻繁跟秦軍過招,惹得秦始皇大怒,派出精兵強將橫掃匈奴。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名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變成乖乖虎,再也不敢招惹秦始皇。

到了西漢前期,匈奴經過休養生息,又迅猛發展,軍隊強大了起來,開始多次招惹西漢,把西漢邊境鬧得雞犬不寧。

當時漢朝剛剛奪取政權,百廢待興,還沒有站穩腳跟,國內發動勢力還沒有真正擺平。於是漢高祖在白登山吃過大虧之後,漢朝初期的皇帝就採取了韜光養晦政策,對匈奴是又哄又拉攏,用和親政策來換取邊境平安。

這種尷尬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漢朝出現牛人,不,是牛皇——漢武帝的時候有了徹底改觀。

這時候不僅皇帝牛,手下的大臣也牛得不要不要的。

漢武帝的時候,飛將軍李廣算一個,皇帝的小舅子衛青算一個,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也算一個。

這三個牛氣哄哄的大將齊聚一朝,可謂是所向無敵,戰鬥力爆棚,對匈奴還用韜光養晦嗎?

所以漢武帝對匈奴的挑釁,撕掉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剩下只有一個字——打。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兩個大咖掐架,中間的樓蘭就為難了,誰也得罪不起,只能採取不結盟政策,在兩家周旋。

漢武帝初通西域之時,使者往來都要從樓蘭地盤經過,大漢使者根本就不把蕞爾小國放在眼裡,所以使者在樓蘭就受到怠慢。這些使者回國後添枝加葉在漢武帝跟前訴苦,漢武帝一怒之下就在元封三年發征伐樓蘭,樓蘭國君好漢不吃眼前虧,就舉手投降,表示服從大漢天子領導,為了表示誠意,最派遣樓蘭王子到漢朝作為人質,但同時為了不得罪匈奴,也送了一個王子到匈奴為人質。

可是漢武帝對於樓蘭腳踩兩只船的態度非常不滿,尤其是聽說樓蘭跟匈奴還有軍事交流,兩軍還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就擔心樓蘭泄露自己的軍事機密。

於是漢武帝勃然大怒,再次發兵討伐,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驚恐萬狀,馬上打開城門謝罪,漢武帝並未將樓蘭滅亡。

此後,漢樓關系又成為戰友加兄弟的關系。

但不久之後,兩國關系又起波瀾。

我們說過樓蘭在大漢和匈奴都有王子做人質,後來樓蘭王駕崩,兩個王子都有做繼承人的資格。

可是匈奴情報工作做的好,最早得知國王死訊,就搶先一步,把在匈奴為人質的王子送回國繼任樓蘭王。

這時候漢武帝也死了,其兒子漢昭帝咽不下這口窩囊氣,就派傅介子暗殺當時的新樓蘭王,扶植在漢朝為人質的樓蘭王子(即被殺樓蘭王之兄)當了國王,並借機駐軍樓蘭,成為其保護國。

後來樓蘭改國名為鄯善,主動請求漢庭駐軍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進行屯田。從此樓蘭便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跳板。

樓蘭國此後一直是中原政府的屬國,後來在北魏時期被徹底吞並,在唐代屬於唐朝領土,唐置柳中、蒲昌兩縣,隸屬西州。

由此可見,樓蘭一沒有在中原屠城,二沒有對邊民大規模擄掠,最多隻是小摩擦。樓蘭並沒有欠下中原人什麼血債,反而是中原政權“入侵”人家,“干涉”人家內政。

可是唐宋詩人紛紛把樓蘭當成了假想敵,他們也許連樓蘭在哪都不清楚,難不成歷史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地理課是音樂老師教的?是他們把樓蘭誤以為是匈奴,這才讓作古多年的樓蘭躺槍,鬧了一個大烏龍?

亦或是這些詩人有點專揀軟柿子捏的作風,要不然他們的詩為什麼不寫成"不踏匈奴誓不還"?

答案個人覺得其實很簡單,樓蘭的“蘭”字韻腳屬於詩句、戲曲中的“言前轍”,與“發花轍”一樣,非常常見,易於編寫、唱和,至少比匈奴的“奴”字的“姑蘇轍”常見的多,編起來不那麼拗口。這才是樓蘭屢屢“躺槍”的重大原因。

當然,要說詩詞也表達了古代漢人對“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狐假虎威、兩面三刀、朝秦暮楚、左右逢源”等這些自帶貶義的歷史成語的靈活運用,對侵略者的幫凶有予以嚴厲警告的成分,這樣理解倒也毫不為過。

8、西漢為什麼會有如此多明君?

西漢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漢太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旬,都是千年一遇的明君,再加上少年天子漢惠帝劉盈,漢昭帝劉弗陵相當難得,只有少帝和廢帝時間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西漢多明君的原因的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1,客觀原因

西漢前期中期的局勢有三個字概括就是??不太平!

南有趙佗的南越,北有匈奴三大單於,都是久經考驗的老政治家。內部先有異性王,後有宗室王,中間還有諸呂之亂。強悍如呂雉面對單於的調戲也只能婉言拒絕。

文景兩帝說好聽是休養生息韜光養晦,說難聽就是忍氣吞聲縮頭烏龜。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不過是把動亂推遲了而已,饒是如此,漢景帝不得不聯合對皇位威脅更大的梁王劉武來應對。

漢景帝建立大漢騎兵,漢武帝滅南越,逐匈奴,100年的草原霸主被打的俯首稱臣。漢武帝選擇霍光和金米迪當託孤大臣,可惜劉弗陵8歲登基21歲去世,繼承人都沒有。若不是劉病已25年治理,也不容易守住漢武帝的勝利果實。

漢朝前150年這樣的形勢,如果出一個昏君,分分鍾亡國。可惜宣帝之後的劉?],劉騖都是多情種子,長期的和平安定讓皇帝失去進取之心。劉騖開始的三次皇帝無子立儲危機給了王政君王鳳王莽機會,漢朝就這么滅亡了。

2,主觀原因

明君多不多關鍵是立儲問題。

劉邦的立儲危機是劉盈和劉如意,劉盈背後的商山四皓和呂雉是保障,同時也是劉盈本身有才的體現。劉如意和戚夫人慘死,卻保障了漢初政權穩定。

劉盈和呂雉死後,周勃陳平迎立文帝,無意中為大漢挑選了明君。

漢景帝劉啟廢劉榮立劉徹,與其說廢長立幼不如說立儲以賢。

霍光是個堪稱周公的名臣,昭宣之治一多半功勞屬於他。漢武帝選的繼承人問題解決的很完美。

也就是說,漢朝明君多,一是形勢嚴峻不得已,二是立儲問題處理得好,尤其是周勃和霍光兩次選皇帝。真的很厲害。

9、那是漢朝、漢朝的那些事兒、漢朝舊事那本最好看?

當然是漢朝舊事好看,漢朝那些事兒,那時漢朝文筆不好,寫得太過簡略

10、那時漢朝有沒有明朝那些事好看?

沒有,復那時漢朝明顯是制在明朝那些事一炮打響後跟風跟出來的,文筆沒有特色可言,材料組織也只是抄來抄去的老料。明朝那些事我看過,的確很不錯,一個80後能把艱深的明史寫的那麼生動又有自己的思想,實屬不易。其他類似的所謂暢銷書,所謂能與之媲美的新銳寫史之書都是垃圾!如果是有意學史,還是得拿一些諸如吳晗之類的大家的嚴謹的作品來讀,明朝那些事也只是普及讀本。

與漢代休養生息 韜光養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