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海參文化養生節活動組委會設在哪裡
在A大連 我以人頭擔保..
2、關於10月18日葯王養生文化節的問題。
10.18日下午三點半開始入場具體開始時間不詳,在市職業技術學院開幕式及文藝表演,門票和衣服是配套的,缺一個也進不去,在市電信局對面是展銷會。
3、求中醫節策劃書?
首屆中醫養生文化節策劃案
一、活動主題:
發揮中醫養生優勢,為打造和諧社會和人民健康服務
二、活動背景:
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中醫葯報社主辦的首屆中醫葯文化節將與2008年11月7日-9日在北京太申祥和山莊隆重舉行。此次以弘揚中醫葯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將集中展示中醫、中葯在百姓生活、人民健康中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加百姓對中醫、中葯的了解;親身感受中醫葯文化、中醫養生、中醫療法、中醫食療等;提高百姓對中醫葯養生的認識,增加中醫保健意識,共享和諧社會成果。
三、出席人員:
出席本次活動的主要領導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等;中醫葯行業專家及重要嘉賓150人;影視體育明星50人;觀眾15000人;敬老院常住高端人群500人)。
四、活動目的:
健康就是生產力,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持身體健康。但內涵比保持身體健康更為豐富。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人要經過長、壯、老、衰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測,為使人類都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須要講究「養生」。養生文化節從生活多個方面,多角度解析現代人養生理念和生活方式。
五、養生文化節活動特色:
(1)中醫養生文化論壇
(2)中醫養生保健體驗
(3)中醫養生文化展示
(4)文化節娛樂活動
六、中醫養生文化節組織策劃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主辦單位:中國中醫葯報社
協辦單位:濟葫網
支持單位:中華中醫葯學會、中國中葯協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民族醫葯學會、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媒體支持:中國中醫葯報、健康報、中國醫葯報、北京電視台
活動時間:2008年11月7日—9日
活動地點:北京太申祥和山莊
七、活動形式
1. 中醫養生文化節開幕式(領導講話)
2. 中醫高端論壇(論壇、中醫之家成立儀式)
3. 中醫體驗(診療、針灸、按摩等)
4. 養生文化節娛樂活動(展示區、娛樂區)
5. 京劇表演
6. 宴會
八、組織與實施
1. 成立活動組委會,明確責任分工;
2. 確定活動方案,明確工作任務;
3. 前期准備,監督工作進度與質量;
4. 活動招商、活動預算;
5. 活動現場執行;
6. 總結與表彰。
九、日程安排
1. 9月16日—9月23日 提交執行方案討論、修改、通過、簽訂合作協議。
2. 9月23日—9月25日 設計初稿、討論、修改、通過。
3. 9月26日 第一次工作會議:成立組委會,明確責任分工。
4. 9月26日—10月3日 相關部門聯絡與協調、活動申報工作。
5. 9月25日—11月6日 招商。
6. 10月 6日 第二次工作會議:通報工作進度,匯總工作情況。
7. 10月7日—10月17日 確認嘉賓名單、嘉賓邀請、送邀請函。
8. 10月13日—10月31日 新聞媒體的傳播、張貼海報及宣傳資料。
9. 10月17日—11月6日 門票發放。
10. 10月17日—10月31日 活動相關物料製作與准備完畢。
11. 10月20日 第三次工作會議:檢查工作情況,緊急調整方案。
12. 10月20日—10月30日 現場工作人員培訓。
13. 10月31日 第四次工作會議:動員工作會議。
14. 11月6日 現場布展、現場綵排。
15. 11月7日—11月9日 活動進行中。
16. 11月9日—11月11日 活動結束、撤展。
17. 11月11日 工作總結會議。
4、24節氣養生操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24節氣的變經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順應24節氣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防病健身,可以達劍健康長壽的目的。我們根據每個節氣的主要氣候特點,總結出每個不同時段養生要點,供大家參考。
立春
氣候特徵: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人體血液代謝旺盛。
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養生以養肝護肝為主。
雨水
氣候特徵:降水增多,氣溫回升快容易導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調養脾胃,增加運動緩解春困。
驚蟄
氣候特徵:天氣回暖,雨水增多,氣候變化大。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防寒保暖應付多變天氣。
春分
氣候特徵:晝夜平分,氣候溫暖潮濕,關節炎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熱解毒、溫補陽氣的食物。
清明
氣候特徵:氣溫回暖,陽氣升騰,高血壓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不宜進補,低鹽飲食緩解高血壓。
穀雨
氣候特徵:氣候以晴暖為主,早晚時冷時熱,易發生神經痛。
健康提醒:適度保暖,多食蔬菜調理腸胃降火氣。
立夏
氣候特徵:連續五天日均氣溫達22度以上標志著夏季到來。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
小滿
氣候特徵:氣溫明顯升高,氣候潮濕容易發生皮膚病。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飲食為主,注意清利濕熱。
芒種
氣候特徵:天氣濕熱,是一年中人最懶散的時候。
健康提醒:清熱降火,充足睡眠,運動提高活力。
夏至
氣候特徵: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最旺,適合治療冬季疾病。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增加鹽分的攝入。
小暑
氣候特徵:熱浪襲人,時有暴雨光顧,消化道疾病多發。
健康提醒:腸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飲食衛生。
大暑
氣候特徵:酷熱多雨,容易中暑,暑熱夾濕常使人食慾不振。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曬,清淡飲食。
立秋
氣候特徵:氣候漸變,人體仍感覺燥熱難忍。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養胃潤肺以備秋涼。
處暑
氣候特徵:暑熱餘威明顯,但氣溫開始慢慢轉涼。
健康提醒:調整睡眠時間,飲食偏向清熱安神。
白露
氣候特徵:暑氣漸消,白天氣溫適宜,夜間氣溫較低。
健康提醒:滋陰益氣的食品對身體大有益處。
秋分
氣候特徵:逐漸晝短夜長,每場秋雨都會帶來明顯降溫。
健康提醒:運動保健,針對性地治療冬病。
寒露
氣候特徵:熱冷交替明顯,人體陽氣漸退,陰氣漸生。
健康提醒:飲食清淡柔潤,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
氣候特徵:天氣時有反復,人體逐漸感覺季節的肅殺和蕭瑟。
健康提醒:以平補為原則,注意肺的保養。
立冬
氣候特徵:氣溫迅速下降,人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熱能來維持體溫。
健康提醒:多食用熱量較高的膳食,增加維生素。
小雪
氣候特徵:天氣常是陰冷晦暗,抑鬱症病情容易加重。
健康提醒:增加戶外活動調節心態,飲食多果蔬。
大雪
氣候特徵:氣溫持續降低,哮喘進入高發期。
健康提醒:進補的好時節,輔以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冬至
氣候特徵:冷空氣活動頻繁,人體陰氣較重。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時補充高熱量食物。
小寒
氣候特徵:常有寒潮暴發,會帶來劇烈降溫,易發生凍瘡。
健康提醒: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大寒
氣候特徵:冷空氣刺骨,氣候相當寒冷,心血管疾病高發。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注意節欲養臟。
5、有人在「京東養生文化節」上看到勁酒和毛鋪苦蕎酒嗎?
勁牌攜全線產品參加了這次活動
6、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7、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