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宗學派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2、明朝活了150歲的冷謙是如何養生的?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善養生,相傳活了150歲,是明代最為長壽的人。
著有《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
1、閉目冥心坐
方法:盤腿坐在蒲團(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 輕細無聲)10分鍾。坐姿要求身體正直( 脊樑挺直,腰不可軟) ,身不可向後倚靠。
2、鳴天鼓
方法: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3、撼天柱
方法:搖頭左右顧肩膊轉動24。
4、赤龍攪水津
方法: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口中津(塗抹)生,分3次咽下。
5、搓手熱
方法:用鼻子吸氣,閉之少頃,快速搓手至發熱,徐徐呼出氣
6、背摩後精門
方法:反手至背後而摩其精門(後腰)也。在兩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後,手心已極熱,即將兩掌移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
7、左右軲轆轉
方法:用左手叉在左腰腎間,然後俯首,以左手像搖轆轤般自後向前做圓轉運動36次的方法,然後右手依法行之。
8、攀足頻
方法:兩手攀足。雙腳打開,兩手放在後腰,順著膀胱經向下緩緩滑動,一直到腳跟,停頓幾秒。然後雙手放在腳尖,雙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帶動上身起身。
這套養生法,動作輕緩,簡便易學,不受條件的限制,若能堅持實施,定能強身健體、預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3、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