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五行學說談五官、情志與臟腑關系
一人之身的五臟也有五行:心屬火對應五色的紅色,肝屬木對應五色的綠色,肺屬金對應五色的白色,脾屬土對應五色的黃色,腎屬水對應五色的黑色。
恨怨惱怒煩不良情志,又傷害對應的五臟。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半丸就得病,一丸就送命!
(肝肺心腎脾對應仁義禮智信,對應五行木金火水土,對應人身筋,皮毛,血脈,骨,肌肉。對應風水東西南北中。對應角jué、商shānɡ、徵zhǐ、羽yǔ、宮ɡōnɡ五音 (題外話:這就是音樂療病的原理;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甜入脾,凡是食物都有寒熱溫涼平的屬性,這也就是葯食同源,寓醫於食可以治病的原理,大道至簡,道不遠人!對應的分泌體液:肝開竅於目為淚;肺開竅於鼻為涕;心開竅於舌心血變現為汗;腎開竅於耳為唾液;脾開竅於唇為涎液!可以對照診病,辯證施治,頤養天年 ;另外肝開竅於目主神;肺開竅於鼻主魄;腎開竅於耳主志,耳聰目明,精滿神旺氣足自然事業有成,這也就是中國的相術的基礎依據。)
身家國同構,天地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智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向天學,向地學,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學,大道至簡,取象比類,把世界分成金木水火土五類,相生相剋!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
天人合一,人心靜,四海靜,人心安,眾生安,人心平,天下平!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潘守宇在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演講《五行與國粹》
2、《黃帝內經》如何論情志?
一、什麼是情志
《黃帝內經》將人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稱。《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的總稱,就是人們常說的「七情六慾」中的「七情」。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
七情和五志雖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表現形式多不一樣。七情相對五志而言,是在外來刺激作用下表現於外的情緒。五志是在外來刺激作用下隱藏於內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所以人們稱其謂「神志」。
二、情志與五臟的關系
我們知道,人的意志出自人的大腦。中醫認為腦為髓海,其根本在腎;同時,腦的活動又有賴於心供給腦所需的血液與氧氣,因此,腎與心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麼《黃帝內經》論情志不離五臟的道理所在。
我們先來看情志對臟腑的影響。情志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我們遇到開心的事情就開心,遇到恐怖的事情就害怕,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映,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情志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內傷七情」就是這么來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範進中舉。中舉對范進來說是很突然、很強烈的,受了這個刺激後,他就瘋了,這是「大喜傷心」,是情志對臟腑的影響。
人體的情志活動,是以氣血作為物質基礎的,氣血來源於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而臟腑所以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須依賴於氣的溫煦、推動和血的滋養。如《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情志致病的特點就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情志是怎樣影響到臟腑的。
1.情志可以影響臟腑的氣機。情志致病,主要影響臟腑氣機,使氣血逆亂,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其中主要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中這樣記載:怒則氣上。意思就是說,一發怒,氣就往上走。這就是為什麼有腦梗類的人忌諱發怒,發怒的話,怒氣就會往上充,腦血管就會破裂。
「喜則氣緩」,「緩」是個通假字,通「渙」,也就是渙散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過喜就會心神渙散。喜樂太過的化,氣就會散掉,這個時候就會導致人的死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傳說宋代的抗金名將牛皋聽到金兀術被殺後,就大笑而亡了。這就是他的氣一下子散掉了。
「悲則氣消」,中醫認為,一哭就神魂散亂,氣就會短。哭的時候,越哭氣越短,這就是「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就是說受到驚嚇或過於恐懼時,氣就往下走,上焦完全閉住了,下焦整個打開。那麼,在人身上會出現什麼象呢?我們常說有人嚇得尿褲子,這就是氣往下走的原因。在中醫文化里還曾經流傳過這樣的小故事:有一個孕婦要生產了,可一直生不下來。有一個叫葉天士的名醫到了那個人家裡後,抓起一個銅錢往牆上一扔,那個婦女就把孩子生下來了。人家就問那個名醫是怎麼回事,醫生是這樣解釋的:「人都是為了抓錢而來的,座椅小孩一聽見錢聲,就趕快初生了。」實際上這是笑談,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恐則氣下」,那個孕婦聽見「嘩啦」一響,一緊張,氣往下走,就把孩子給推出來了。
「驚則氣亂」,氣亂,指氣機紊亂。大驚則氣機紊亂,氣血失其調和,出現心神不安,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狀。
「思則氣結」,意思是,如果過思的話,我們的氣就會凝聚而不通暢。氣凝聚劑在那裡,就會影響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會出現問題。有一個年輕小夥子喜歡上一個姑娘,可是它們家裡不同意,不讓它們見面,於是這個小夥子就天天四年這個姑娘,飯也吃不下,人也瘦了,這就是平時人們常說的「相思病」。相思為什麼會稱為病?就是因為它使人的氣凝結,讓人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
2. 直接傷及內臟。七情過激可直接影響內臟生理功能,而產生各種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個都很好理解,我們就舉一個例子,一位老人有一次經過一個墳地,突然間從一個墳頭的背後竄出一條狗來,一下子差點把他撲到,他兩條腿都嚇軟了,還以為是從墳裡面鑽出來的鬼,回到家後就開始天天晚上做噩夢,這就是「恐傷腎」。
3. 情志波動,可致病情改變。情志活動的異常,既然能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那麼,對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響,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前面我們了解到情志對臟腑的影響,同樣,臟腑也是可以影響情志的。正常的臟腑機能可以產生正常的情志活動;反之,臟腑功能失調也必然導致情志的異常改變。《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肝則悲,並於肺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靈樞·本神》也指出:「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現代心身醫學提供的資料表明,許多慢性病人都有一些常見而又比較固定的心理變化特點,如肺結核病人經常有很興奮的表現;心臟病人則有恐懼、焦慮、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狀態。 三、情志生克法
人們在情志上得了病該怎麼辦呢?《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地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上腎,思勝恐」。中醫認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葯來治癒的。針對情志病,中醫基本上採取情志生克法,也就是以情治情法。原理實際上還是五行相剋的原理。
「悲勝怒」,就是用悲傷來戰勝大怒。當一個人發怒時,應多想想悲傷的事,因為「金克木」,人體中肺金可以克肝木,一般來說氣到慟哭一場後氣也就消了,就是這個道理。
「恐勝喜」,這個很好理解,就是說恐懼可以戰勝過喜過散的心。再來看范進的例子,他因為中舉而開心得瘋掉,結果是他的岳父一巴掌把他扇醒了。這就叫「恐勝喜」。
「怒勝思」, 一個人思慮太過的話,激怒他就可以了。華佗曾用此方治癒久治不愈的病人。當時華佗給一人看病,得知他是因思慮過度致病的,就向他索要高額報酬,但拿到錢後又不給他看病,此人一氣之下口吐鮮血,但病也隨之好了。為什麼呢?怒則氣上,把病人惹怒後,他就可以把胃中的淤血吐出來,這樣病也就治好了。
「喜勝憂」, 當一個人心中郁結不快,常常生悶氣,悲傷心情無法排解,長此以往必將疾病纏身,因為過悲傷肺。根據「火克金」,此時須找一種使自己快樂的方法,多想些快樂的事,便可以剋制悲傷情緒。
「思勝恐」,思慮是可以戰勝恐懼的。就是說,你如果把問題想清楚了,一般來講就不害怕了。大家要記住,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就拿此次5.12汶川地震來說,對於那些倖存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疏導相當重要,不能讓他們再去回憶那個場面,不能再活在陰影中,根據「土克水」,就要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多想自己今後該如何,把事情想清楚了,也就不會再恐懼了。
3、求文章~情志與健康的關系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統稱,是人對內外環境變化進行認知評價時產生的內心體驗。中醫學將人的各種正常的情緒體驗概括為喜、怒、悲、思、恐五種,並納人了五臟系統模式,即所謂「五志」。中醫學還將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情志致病因素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簡稱「七情」。
中醫認為,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的生理活動以五臟為中心,因此,情志活動與心、肝、脾、肺、腎五臟關系密切。五臟精氣化生五志,情志活動分屬於五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五臟之中,心、肝兩臟與情志的關系最為密切。
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適度的情志反映是臟腑功能正常的表徵,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情志和悅、心情舒暢可以緩和緊張的情緒,使氣血暢達,維持臟腑功能正常。適度的情感反應不僅是身心機能正常的表現,而且能發泄不良情緒,解除氣血郁結,有助於維持和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和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當人們對認知對象採取否定或反對態度時,可引發憤怒、悲哀、憂郁、思慮、恐懼等情志反應。如果情志變化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調控能力,會產生一些難以排解的負面影響。其結果會造成陰陽氣血異常,臟腑功能失常,氣血津液損傷,從而誘發或導致疾病的產生,中醫稱之為「七情內傷」。
情志致病還與其刺激的程度強弱有關。根據情志刺激多指突如其來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擊、重大收獲、巨大的事變或災難、難以忍受的傷痛等,這些突發性的、強烈的刺激,使人氣血逆亂,導致暴病、急病的發生。漸進性刺激,多是指某些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獲得解決或實現,而在這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持續性的異常精神狀態,如精神緊張、思慮憂愁、悲傷不已等,這類精神刺激傷人精氣,引起氣機失調,致人疾病。
因此,情志和悅,動靜和諧,則氣血調和、臟腑生機盎然,百病不生;情志變動,過激過久,則氣血異常,臟腑功能失常,疾病叢生。中醫養生主張調攝精神情志、保持形神和諧統一,養生必先治神。
4、情志對臟腑和氣機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姻的菜萁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同樣的菜蔬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就可以調制內出不同的風味來容,這是最簡單的烹飪常識.比如丈夫在妻子生日那天獻上一束水靈的玫瑰花兒,在妻子的腮邊印上甜蜜吻痕的同時,再對妻子說:「老婆,我愛你」於是從妻子嘴角邊遺漏出帶有皺紋如同少女般的嗔怪:「去,怎麼還這么肉麻」的表情里,再品味一次年輕時初戀的情懷.以至能夠信心十足著進行完美愛情的接力賽,彼此相攜到老.有了這樣完美的愛情,我想即使有一天,兩個人佇立站黃昏的夕陽下,戴著滄桑的老花鏡,咀嚼著歲月的牙齒,仍能品出完美愛情那香噴噴的味道來!
---------------------------------------------------------------------------
愛情沒有誰會等誰一輩子
5、事物的屬性歸類表中五臟與形體、情志怎樣聯系?
五行學說依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歸類,從而構建了五行系統。事物和現象五行歸類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兩種。 w#b)n`a[Lg`p3=A取象比類法:「取象」,即是從事物的形象(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徵象;「比類」,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徵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事物或現象的某一特徵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將其歸屬於木;與水的特性相類似,則將其歸屬於水;其他以此類推。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東方,與木升發特性相似,故東方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特性相類似,故南方歸屬於火;日落於西方,與金之沉降相類似,故西方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之特性相類似,故北方歸屬於水;中原地帶土地肥沃,萬物繁茂,與土之特性相類似,故中央歸屬於土。 LD#B!{> !?>QDi推演絡繹法:即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歸屬,推演歸納其他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例如:已知肝屬木(大前提),由於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目皆屬於木;同理,心屬火,則小腸、脈、面、舌與心相關,故亦屬於火;脾屬土,胃、肌肉、唇、口與脾相關,故亦屬於土;肺屬金,大腸、皮膚、毛發、鼻與肺相關,故亦屬於金;腎屬水,膀胱、骨、發、耳、二陰與腎相關,故亦屬於水。 {iHowRq7Y '*$oryJ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為依據,運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而每一類事物和現象之間都有著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屬性,彼此構成了一定的聯系。 ;+el0#!c]ET^;e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表1-3)。 z--?[ sb`E~hH;:iX7G表1-3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n/BcQ_< 1HJMt?m}u)/n#s9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臟 五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五聲 ?G1T6 rKF
角 酸 青 生 風 東 春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呼 /oRFsD
宮 甘 黃 化 濕 中 長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M\oP2
6、中葯能疏導情志,讓七情調合,臟腑與情志相合達嗎?
中醫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是可以的
7、情志失調如何傷五臟
我們都知道,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屬於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故善養生者,應注意情志調節。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維系。《內經》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理論。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節、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情志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肌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情志傷肺,憂和悲是和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強烈悲哀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咳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等。《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悲憂傷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證明。情志傷脾胃,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情志傷肝,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情志傷腎,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於死亡。在生活中,通過驚恐的語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嚇死的報導,已屢見不鮮。可見,怒則氣下的危險性。情志活動與內臟關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隨著臟腑功能減退,調節適應能力較弱,面對過激的情志變化,難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虛者風燭,百疾易攻」。這說明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充滿在生活之中。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復雜事情。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以自尋煩惱。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另外,平時增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尋找精神寄託,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8、何為五行,五行與五臟情志的對應關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屬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體的某種東西。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臟:心 肝 脾 肺 腎
五體:脈 筋 肉 皮 骨
五志:喜 怒 思 憂 恐
五色:紅 青 黃 白 黑
五聲:笑 呼 顏 呻 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 咸
1、肝——青色(綠色)——酸(保護肝臟應該多吃青色食品如:青菜、西蘭花等,少吃太酸食品)2、心——紅色——苦(應多吃紅色食品補心如:西紅柿、紅蘿卜等,如果心火太旺也可以吃苦瓜降火)
3、脾——黃色——甜(保護脾胃應該多吃黃色食品如黃豆、紅薯等,忌吃太甜的東西)
4、肺——白色——辣(補肺應吃白色食品如洋蔥、淮山葯、百合等,多食辣的食品,如果肺臟不好可以在胸前掛洋蔥圈)
5、腎——黑色——咸(補腎應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葡萄、茄子、紫甘藍等,而且不要吃太鹹食品)每天三餐只要保證這五色五味俱全,對身體非常好。
大足趾→金屬→肺→大腸(相表裡)秋調肺憂傷肺色為白
二足趾→土屬→脾→胃(:::)思傷脾色為黃
三足趾→火屬→心→小腸(:::)夏調心喜傷心色為紅
四中趾→木屬→肝→膽(:::)春調肝怒傷肝色為青
五足趾→水屬→腎→膀胱(:::)冬調腎恐傷腎色為黑
脾胃屬土,對應消化系統,需要黃色微甜的食物來滋養;
肺屬金,對應呼吸系統,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來滋養;
腎屬水,對應循環系統,需要黑色,微鹹的食物來滋養;
肝屬木,對應免疫系統,需要綠色,微酸的食物來滋養;
心屬火,對應內分泌系統,需要紅色,微苦的食物來滋養;
人的外貌、形體與五臟有直接的聯系,而五臟的平衡協調依賴均衡的營養。在五官當中:
肝氣上通於目,其華在爪;
心氣關聯於舌,其華在面;
脾氣上通於口,其華在唇;
肺氣關聯於鼻,其華在膚;
腎氣上聯於耳,其華在發。
9、何為七情與五志?分別與五臟有何關系
中醫學有五志說和七情說之分,五志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憂、悲: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稱五志。
七情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故稱之為七情。「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七情之中,悲與憂,情感相似,可以相合;驚亦有恐懼之意,故驚可歸於恐。如是「七情說」與「五志說」便統一了,即怒、喜、思、憂(悲)、恐(驚)。
五臟與五志的關系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是人們對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變化,是整個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志活動要通過五臟的生理功能而表現出來,故也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臟之中。
(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動的「喜」有關。喜,對外界信息的反應,一般屬於良性反應。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營衛通利,心情舒暢,有益於心的生理活動。「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醫`學教育網整理。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如,心藏神功能過亢,可出現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傷。由於心能統領五志,故五志過極皆能傷心。
(2)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一般說來,當怒則怒,怒而有節,未必為害。若怒而無節,則它對於機體的生理活動是屬於一種不良的刺激,可使氣血逆亂,陽氣升發。肝為剛臟,主疏泄,其氣主動主升,體陰而用陽。故肝的生理病理與怒有密切關系,尤以病理為最,所謂「忿怒傷肝」(《靈樞·百病始生》)。如,大怒可傷肝,使肝的陽氣升發太過而致病。反之,肝的陰血不足,陽氣偏亢,則稍有刺激,便易發怒。
(3)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醫`學教育網整理,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思慮、思考等心理活動正常。若脾虛則易不耐思慮,思慮太過又易傷脾,「思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以脾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思」有關。
(4)肺在志為憂:憂愁是屬於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動,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往往會損傷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憂愁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耗人體之氣。因肺主氣,所以憂愁過度易於傷肺,所謂「悲則氣消」。而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較易產生憂愁的情志變化。
(5)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膽怯,是人們對事物懼怕時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對機體的生理活動能產生不良的刺激。「恐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過度的恐懼,有時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導致二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