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士養生哈

道士養生哈

發布時間:2021-01-06 18:12:16

1、道士有什麼飲食習慣?

道教主要的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禁絕葷辛;而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葷的,但是他們所zd吃的是三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

此外,道教重視養生,認為要養生,須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人體節律能適應日月運轉的自然節律。因而對人體的調養,也要按照春內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日月運行規律進行。

例如當春之時,飲食之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夏日心容火盛,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氣肅殺,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日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

2、道士吃素嗎?

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zd、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凈而已。現代道士有兩種:全真教的道士是出家的,頭發和胡須都內要蓄起來,頭頂還要挽髻,大部分吃素,強調清修;正一道的道士一般不蓄發,修鍊特別強調符籙,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主要從事道教儀式活動。現代正一容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

3、道教養生思想有?

養生思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1,由此成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觀念是從古老的方仙道中繼承的思想。它的特點在於,希望通過一定的修煉,人的精神和形體都得到改造,微妙靈通,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甚至在天地毀滅的大劫到來時,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與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連結點。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之一,而養生,就是成仙理論與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成仙在於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結合。盡管對其結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體內涵,歷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變化,這也是道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個根本區別。南朝的道教理論家陶弘景曾簡明地闡述過道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在他看來,仙家與釋家,兩家的性質(體相)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形神關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何以能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假令為仙者,以葯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障無礙,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其業,修道講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2他說的形神相合,或離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點,與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認為:「從宗教理論上闡明佛道兩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為重要。」

3因此,仙學理論是道教教義和基本面貌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標志。從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學理論中的養生思想,是道教特質的表現。

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道教徒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通向長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徑,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便是他們努力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這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

所謂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事實上,道教養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學的主體和特色。

重人貴生——道教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重人貴生」既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道教既然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那就必然要對人的生命價值作出判斷,回答現實生命的意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以來的「重人貴生」的傳統思想,並以此作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來,人的生命是最為可貴的,因此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和發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義的核心是道,所謂得道,就是人們經過修煉獲得的長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們應當熱愛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4基於這樣的認識,煉養軀體、健康長壽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5因為道教將長生作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說:「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生。言長久也,得道之質也。」6人們只要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養生家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著手,注意自身的鍛煉和養護。因此,早期道教養生家提出了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
對於如何獲得長壽,《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養」的主張,所謂「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7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求得生命的長存。道教基本教義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勵人們至少要爭取盡其天年,最好能長生不死。這是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積極的養生觀。《太平經》說:「人命近在汝身,何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當清誰乎?有身不自愛,當念誰乎?有身不自責,當責誰乎?復思此言,無怨鬼神。」東晉道士葛洪說:「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遺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8概括起來,道教的上述觀點和主張,反映了這樣一個主題,即要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並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因此,重人貴生的養生觀,乃是道教養生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元氣論——道教養生觀的基礎

道教養生的基礎是元氣論。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道教在養生思想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元氣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氣功、服食、房中等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芸芸萬物眾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慾長生不老,就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故天專以氣為吉凶也,萬物象之,無氣則終死也。子欲不終窮,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9從魏晉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元氣學說,這個學說將宇宙生成論、人體生命生成論、養生論通過元氣論統一起來,其目的是論證「道在養生」的宗旨以及「養生以養氣煉氣為主」的理論。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葯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其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養生學之所以在世界同類文化中獨具持色,並在基本思想、理論、方法上自成體系,其根源在於它是以元氣論為基礎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氣論,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和實踐道教養生文化和方法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煉氣養氣是長壽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煉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養生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模型

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將人的養生實踐活動置於一個宏觀的環境中去考察和認識。人天觀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它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了道士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直接影響了道教養生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形成發展。

道教養生思想中的人天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系統是一致的,二者有著共同的生成、變化和興衰規律。這是繼承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10《太平經》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和、八方相隨,而壹興壹哀,無有解己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非常注重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季節和時間;而日常攝養衛生更是如此。這些養生方法的理論根源,都來自於道教的人天觀。

第二,人體與宇宙的結構是相同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首先利用陰陽五行八卦理論闡發這一觀點。他以黃老學說為指導,以《周易》卦爻為理論框架結構,以內外丹合修為方法,求「含精養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11的養生效果。魏伯陽發揮《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圖式,結合黃老清靜思想和自身內、外丹修煉的體驗,建立了一個納天道變化和人體養生、外丹煉制與內丹煉養為一體的養生修煉理論實踐體系。其目的和作用在於把握人體與天道自然的共同變化規律,法天地日月變化、陰陽消長來從事養生修煉,使人體精氣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運行,從而促進人的生命系統的改善和發展。《周易參同契》開創的這一內煉思想,對道教養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際曾風行於世。宋代道教養生家俞琰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也,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一鼎器,日月乃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周易參同契發揮》)12

修煉方術——養生的技術體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們指出了道教養生思想的前提、基礎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長壽的養生方術。這是一個實際操作的技術體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們對養生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並成功地將其轉化為養生實踐。

道教養生觀的特點是積極進取的,《西升經》中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13這種精神貫穿於道教養生發展的全過程。其內在實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極大的延續和發展,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這種思想使道教養生不斷獲得生命之源和動力,促使其不斷發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引《大有經》說:「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14闡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義和道教養生觀的真諦。由此出發,歷代道教徒對於養生方術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理論。

在養生手段和原則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煉觀點。大致說來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清靜養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論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其具體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15認為這十二「少」,是養生的基本法則,並以此反對「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16道士們認為:多思索則精神受到危害;多雜念則神志散逸;多嗜欲則神志昏蔽;多事累則形體疲勞;多說話則氣短神累;多嘻笑則五臟損傷;多憂愁則內心恐懼;多快樂則意氣驕溢;多喜則善忘錯記頭腦昏亂,多發怒則血脈噴張不定;多愛好則迷戀於中不可控制;多厭惡則內心慌悴沒有歡樂。如果這十二多不除,勢必傷生、喪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煉時間長了,達到無少無多,隨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於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運動養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勞筋骨》中說:「天體運轉,日月星辰皆流轉,蓋陽精主動,動而有常,唯行健自強,所以永貞而不息。」17道教養生學既強調運動養生,又主張運動要適度。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18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19又說:「夫流水不腐,戶摳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20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搏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21這一運動養生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教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養生健身價值。「生命在於運動」就是其實質的集中體現。

第三,性命雙修的思路。宋代張伯端開創的南宗重命,主張先命後性,即從命功下手,以性功為圓滿。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即從性功下手,然後及於命功。但兩家區別僅限於修煉方法的次第,並不偏於一功。其實質都是主張在養生實踐中,將有形的形體器官和精神意識合而為一,將其視為在養生實踐中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修煉對象。全真道的開創者王重陽在《五篇靈文》中指出:「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22這種性命雙修的思想對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將道教養生推向了一個層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體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體保健修煉,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識和思想道德的修煉;元代道士李道純在《性命論》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認為:「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生無死,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眾術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眾術之共成長生」的觀點,認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25他反對並抨擊那些「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葯餌可以無窮矣」26的養生偏見,提出了眾術合修,取長補短的科學養生主張。他說:「養生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27葛洪眾術合修的理論,是他對道教養生學的一大貢獻,並對後世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陶弘景繼承了葛洪的傳統,在《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自上古以來的養生理論和養生術,對行氣、導引、煉丹都有所研究。這種兼收並蓄的傳統一直被後代卓有成就的養生家們所繼承,從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養生著作中都廣收行氣、導引、服食等養生術。

從上面提到的各種思路看,每一種思路都可以引導出不同的方法,同時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對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養生思想不僅是一個智慧的寶庫,也是一個具體方法的無窮資源。

註:

1《道藏》第11冊334頁。

2《答朝士訪仙佛兩教體相書》。

3《湯用彤學術認論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142頁。

4《太平經·樂得天心法》。

5《抱朴子內篇·勤求》。

6《道藏》第22冊第2頁。

7《太平經·經文部數所應訣》。

8《抱朴子內篇·對俗》。

9《太平經·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

10《素問·寶命全形論》。

11《道藏》第20冊91頁。

12《道藏》第20冊199頁。

13《道藏》第14冊594頁。

14《養性延命錄·並序》,《道藏》第18冊474頁。

15《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6《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7《藏外道書》第25冊444頁。

18《道藏》第28冊221頁。

19《道藏》第18冊477頁。

20《道藏》第18冊478頁。

21《干金翼方·養老大例第三》。

22《五篇靈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5《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6《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7《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4、道士,真的能幫人延長壽命嗎??

搬家到農村 空氣清新 還要心態好 個人衛生 運動等等結合 壽命就有所延長了

5、看道教經典怎麼論飲食養生

道家養生的飲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素食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鹼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
總之,道教徒素食既體現了道教和慈善愛的精神,又暗合養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到:「食戒過多」。其它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
曾有人試驗:一個堅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為百分之七十五。堅持午、晚兩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當我們飯飽後,往往都想睡覺。因為大量血液都要供應消化系統,相對腦部供血減少,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飯飽神虛」。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辟穀
辟穀是指不吃穀物,並非不吃食物,所以「辟穀」又稱「休糧」或「絕谷」。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屍」,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若經過「辟穀」修煉,便可除「三屍」,以達到「長生不死」。辟穀時,仍食葯物,並兼做導引等功夫。道教辟穀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
當今社會,人們的養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返序運動。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穀」法頗為相似。不妨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餓透,說白了,就是一日或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腸胃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據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餓透對神經官能症、早期高血壓、低血壓、單純性肥胖、神經性厭食、異咽症都有一定療效。
四不吃
在這里,順便介紹一下天師世家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
究其原因據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烏魚。人們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個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6、道士,晚年是如何生活的?

寂靜無為 ,深居簡出。

7、請問道士的養生術到底有什麼用?

?

8、道教那個派能學習道德,養生,驅鬼厲害點,推薦

正一派的驅zd鬼異常厲害,自茅山衰敗後正一派的驅鬼,奇門遁甲就是道家最強了,而且正一的最高部門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師府。養生道德嘛就是全真了,現在見的那些道觀道士大部分是全真的,他們就是主修養生,修道。最高部門是北京白雲觀,也是中國道教協會的總部。注 要找正宗正一派道士很難,因為回正一派是居家,可娶親,可食肉。而且真正高手沒幾個很張揚的。另外還有就是五雷派,總部是五雷山。還有五奶派在福建為主。香港的還有狐仙派,黃大仙派。都是很強答的。

9、所有的道士都會算命看風水嗎?

道士的終極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當然過程就有很多了想煉丹、練功這些都是,這些就發展成了養生之類的東東,像算命和看風水因人而異的,術業有專攻,每個人不一樣的

與道士養生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