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根隨筆中 論拖延 的讀後感
當機立斷,行動迅速
——讀《論拖延》有感
讀完《培根隨筆》它教給了我很多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的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當機立斷,迅速行動。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抱怨機會太少,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抓住。時機不等人,從來只有人抓時機。把握時機要又快又准,要搶在別人前面把握住時機,否則,只能跟著他人後面吃別人嚼過的剩菜了;要看準時機再出手,不要隨大勢所趨,人雲亦雲,也不要盲目地亂出手,這樣往往是南轅北轍,使自己犯下錯誤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把握住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准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首富李嘉誠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後,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借巨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
扣動扳機需要智慧,扣動扳機是勝負的關鍵。讓我們為扣動扳機者而喝彩,也扣動自己人生的扳機。
2、培根隨筆 論真理 讀後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3、培根隨筆10篇400讀後感
讀《培根隨筆》有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分為《論美》、《論善與性善》、《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從 《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說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談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偽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4、培根隨筆讀後感1500字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准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裡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准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准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5、培根隨筆讀後感1000字
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
如今,小學的一切已經遠離了我而去,覆水難收了。
起初,我感到無奈,經常嘆息時光的流逝,對逝去的小學時光感到惋惜。漸漸的,我便開始沉浸在美好的回憶里,回憶以前那些美好的時光,細細回想以前那每一件事情的經過、細節,那一次次的挫折,那一次次的成功,還有那同學師生之間微不足道的往事,那些我以前根本沒去留意,更不會把精力放在上面的事情,現如今,卻總是不止一次的,在我腦海里浮現,就算是想要去迴避卻怎麼也迴避不了了。
仔細回想一下,以前總是抱怨時間過的很慢,恨不得立刻畢業。現在呢,總算是如願以償了,但卻總是有一絲懊惱、一絲無奈不時湧上心頭。我又突然覺得,過去的日子真如白駒過隙,一眨眼,六年就已經是離我而去,只允許我去回憶那一個個細微而又精緻美好的的往事的點點滴滴。
寫到這,又不知不覺地想起一件事:有一次,5歲的席慕容在一天傍晚突發奇想,想把一顆她很喜歡,很珍惜的石頭往後扔,看能不能找回來,但卻總也找不到了,以致她直到長大後還常常在回憶著那顆石頭,回憶那顆石頭的美好。這也許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故事,卻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有時,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如果假設席慕容當時就找回了石頭,那麼那顆石頭可能不會被保留多久,也或許席慕容會漸漸地淡忘它,那麼她就不會收獲對那顆石頭那麼美好的回憶了。
我現在的處境,跟席慕容十分相似,都是失去了自己很珍惜的東西,都是總去回憶它的美好。可是,現在,我已經跟5歲的她大不相同了,因為我現在已經明白,六年來美好的小學時光雖然已經離我而去,但是它將會永遠埋藏在我的心靈深處,讓我去回憶而更加懂得去珍惜。
也許,這一切的一切,正應了那句話:有時,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
6、培根隨筆論宗教的讀後感……急
從結構上看來,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源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7、培根隨筆中論求知讀後感
胸有心燈人自明——讀《培根隨筆》有感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是我幾年前從「北圖」淘來的書,通讀一遍後便束之高閣了。今年寒假期間再拿出來,發現「小別」後的它竟與我陌生起來。正所謂「好書不厭百遍讀」,我這個春節最大的收獲就是重讀細讀《培根隨筆》,並把新感悟新心得作札記41篇.。《培根隨筆》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瞭然,讀者既可以通讀,亦可按興趣按章節擇篇而讀,從題目便可選其大概,「題為文章眼」,培根把這一點運用得爐火純青。標題直白,無隱澀難懂字眼,內容卻又別有洞天,大家的自信非我輩之人可以揣摩,唯有瞻仰的份兒。《培根隨筆》為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雜感是隨筆的一種,隨筆又歸入散文,文學作品的題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詩歌和小說,雜文是後起之秀,興衰和時代有關,而培根的隨筆按照中國文學的現狀細分,應歸入雜感一類。首先《培根隨筆》的文章篇幅短小,標題明快;其次是文章內容極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運用的手法,夾敘夾議,以議為主。這三點,完全是雜文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喜愛雜文,喜歡文章說理性、思想性的讀者可讀《培根隨筆》,當代喜寫雜文(或所謂的雜文家們)讀一讀《培根隨筆》,對寫作不無裨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根隨筆》語言手法的特點,引用多,舉例多,比喻多。因時代的原因,培根的引用和舉例較為久遠,但其中仍不乏至今都琅琅上口的警句和為人熟知的故事,譬如他在《論愛情》中引用的埃辟克拉斯的名言「人生不過是一座大舞台」,如今這句話早已成為人人嫻熟的口頭語。他還多次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論天性》中,他為了論證本性難改,就舉例了「貓變成一美麗少婦安靜地坐在餐桌前,但當一看見老鼠,就情不自禁地撲了上去」的寓言故事。但亦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培根隨筆》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和例子來自於《聖經》。比喻,是培根雜感中最出色的一個特點。說理易枯燥晦澀,而形象生動地比喻恰能解決這一問題,使讀者能讀下去並能理解文章內容深意,《培根隨筆》的比喻多,篇篇多處都有,幾乎在得出每一個「理性」的觀點之後,都隨之一個比喻,且比喻的角度新穎,立意巧妙,使人難忘。在《論青年和老年》中,他這樣比喻青年人的盲目冒進,執意堅持——「那種做法簡直就像一匹稚嫩的小馬,既不知何時止步也不知何時轉彎」。培根對語言手法的掌握多麼活靈活現啊,所以我認為,中學生寫作的練習,可拿《培根隨筆》作範本。培根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睿智,文風靈動。正如《培根隨筆》前言中引用的歌德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傑出的人面對面」。讀《培根隨筆》,可使人明理明智,培根還是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處世哲學與讀者分享。《培根隨筆》所議上至國家政治,下至平民思想,中有剖析人性,適合可讀的人群廣泛,無論什麼身份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令自己感慨、自警的影子。路上有燈,眼前可避黑暗,心中有燈,人一生能自明。《培根隨筆》「論讀書」篇中言道:有的書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可仔細咀嚼,慢慢品位。《培根隨筆》便是一篇越品越美味,越讀越自明的書,當得上「心燈」一喻。最後個人小結十點人生哲學一、能自己做的事情不讓別人去做二、遇到問題學會思考三、著眼與大方面,思路要開闊四。學會聆聽了解對方的需求五、獨擋一面六、決定了對的策略,不要猶豫七、多讀書八、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九、相信自己,提升自己,告訴自己,我一直都很棒。十、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靜的心態
8、《培根隨筆》「談美」和「論拖延」的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1,「談美」的讀後感:
短文寫得十分精彩,筆墨不多,卻說理透徹;且言語優美,闡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其中,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2,「論拖延」的讀後感:
就八個字——當機立斷,行動迅速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抱怨機會太少,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抓住。時機不等人,從來只有人抓時機。把握時機要又快又准,要搶在別人前面把握住時機,否則,只能跟著他人後面吃別人嚼過的剩菜了;要看準時機再出手,不要隨大勢所趨,人雲亦雲,也不要盲目地亂出手,這樣往往是南轅北轍,使自己犯下錯誤。
9、培根隨筆讀後感400字
《培根隨筆》讀後感 (摘錄了4篇)
第一篇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第二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准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隨筆》讀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第四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庄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准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裡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准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准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10、培根隨筆說迷信的讀後感
這是抄轉載的 http://tieba.baidu.com/f?kz=21716132《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