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梁武帝蕭衍養生

梁武帝蕭衍養生

發布時間:2021-01-05 13:18:24

1、南朝梁武帝蕭衍,三次捨身的經過,

梁武帝到了老年,決定舍棄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顯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誰說了算?大臣們急得團團轉,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們就把他接了回來,要他繼續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宮後,想想不對:「普通百姓出家後,要還俗還得拿一筆錢向寺院贖身;我是堂堂一國之君,還俗怎麼能不出錢呢!」
於是,梁武帝再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這次大臣們又來請他回宮,他說什麼也不答應了。有個大臣忽然靈機一動,說道:「皇上既然『捨身』為僧,我們就要為他『贖身』,才能請他回宮啊!」
大臣們覺得這話有道理,就化了一萬萬錢,去同泰寺為梁武帝「贖身」。寺院住持收到這么一大筆贖金很高興,十分爽快地同意這位皇帝和尚還俗。
過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虔誠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還把宮內的人以及全國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為他「贖身」的錢也要化得更多。大臣們花了一個月,湊足了二萬萬錢,又把他贖了回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們只得又用一萬萬錢為他「贖身」。
梁武帝前後四次出家當和尚,大臣們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把國庫都給折騰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當和尚,不管國家大事,朝政混亂,最後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2、如何評價梁武帝蕭衍呢?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謚號「武"。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他的一生幾乎就是梁一代,既是開國之君,也差不多在亡在他手裡,死於八十六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高壽皇帝


縱觀武帝的一生,其實很難相信這是一個人,英武,聰明,馭下之能,卓越的政治才華,文史兼通,貪小利,婦人之仁,迷信佛教,有成就志驕意滿,無遠見,這些都是他的標簽。

武帝出生於南朝門閥蘭陵蕭家,幼時便受到良好教育,史書記載其年輕時樣樣精通,還曾是"竟陵八友"之一(謝朓也是) ,後來從政,憑借家世和才華,做到給事黃門待郎。在之後,他幫助齊明帝奪位,也因其幫助之功,地位迅速上升。又在之後與北魏作戰中獲勝,升為中庶子。齊攻雍州戰敗後,齊明帝令其主持雍州的防務,任雍州刺史,他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明帝之後,其子蕭寶卷(戀足那貨),好逸樂好殺,國事荒廢,還兩次要殺蕭衍,蕭衍起兵,另立皇帝,後又廢帝自立為帝,國號梁。


梁武帝一剛上任還不錯,做了好幾件事,首先他雖處於世族高門,但他大力提拔寒門子弟,吸引了不少人才,如沈約、范雲都還不錯。其次,它為儒家五禮做注,對儒家學說進行弘揚。然後在他的任內,出現了南朝著名將領陳慶之,並在北魏內亂時輕騎入洛,雖說又被打回來了,但是確實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在梁是南朝文學最昌盛時期,比如說他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他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還有《文心雕龍》《玉台新詠》等著名著作。而且在執政的前期,每天早上五更起床批閱奏摺,從來不缺朝會,勤勤懇懇。所以,在其執政前20年左右,國家保持穩定發展,國力逐漸強盛,人民生活也日益提高,可以說是不小的成就。


但是,蕭衍乾的時間太長了,隨著國家的繁榮,武帝逐漸志得意滿。比較著名的就是佞佛,梁武帝信佛高峰時,請建康一城就將近五百寺,大量的寺廟建立,極大的佔用了勞動人口和社會財富,加重了社會的經濟負擔,同時還助長奢靡之風。隨著禮佛之風愈加盛行和梁武帝寵信奸臣朱異等人,梁朝政治逐漸腐敗,風氣萎靡,社會貧富更加懸殊,國力大衰。

那時候一個叛將的出現徹底將梁朝終結,東魏河南王候景。侯景因高氏猜忌,轉投梁武帝,梁武帝在意候景那一片地方,收納了他。結果收了他之後什麼也沒有得到,還把自己的軍隊賠上去一大批,自己的草包侄子也被俘了。東魏與梁議和,北齊提出放回俘虜,以侯景交換。之後侯景寫信詐了梁武帝一下,梁武帝的回復讓侯景十分害怕,梁武帝可以為了那個廢物侄子,把他賣了。所以,侯景反了。梁朝的部隊已經十分差勁了,侯景又是勇將,所以很快就把建康攻破了,並俘虜了武帝。武帝這時候表現的也與常人不同,隨便候景控制,但侯景的要求常常不予理會,候景把武帝給殺了,武帝死後沒多久,梁朝就亡了。

對於他的評價,我只能說,誰有英明之舉,卻非英明之主。老而昏也。

3、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怎樣的人?

蕭衍是南蘭陵郡武進縣人(大致位於今江蘇省丹陽市)。其祖上也是名門望族,據記載他應該是西漢宰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他小時候就展現出了自己那份獨特的聰明才智,稍大一點師從竟陵王蕭子良,成了他徒弟中最知名的一個。而後齊武帝病重,其孫蕭昭業即位,但這位年輕的皇帝只知道貪圖享樂而不知道處理政事。這可急壞了執掌超綱的蕭鸞,他試圖廢掉蕭昭業而自立為帝但又害怕篡位會被天下人恥笑。這時蕭衍給他出了個好主意,他讓蕭鸞把蕭昭文帶回京師,隨後擁立其為帝。

此時的蕭昭文年僅十五歲,朝政大權自然是掌握在蕭鸞手中。不久後他不甘為人臣子而逼迫小皇帝退位,隨後自立為帝。登基之後他沒有忘記蕭衍曾經的指點,於是他任命其為中書侍郎,不久後又提升他為黃門侍郎,就這樣蕭衍的地位漸漸的顯赫了起來。蕭鸞在位五年去世,其子蕭寶卷即位。這個皇帝的昏庸與無能和蕭昭業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蕭寶卷濫殺忠良賢臣,蕭衍與他漸漸地開始不對付,但一直以來也沒有撕破臉面。直到蕭衍的哥哥被殺他終於沉不住氣了,而後他集結大臣試圖廢掉蕭寶卷,同時這個想法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不久後蕭衍結合南康王蕭寶融以及征虜大將軍王珍國舉兵建康滅了蕭寶卷這個昏君,隨後在他的擁戴之下蕭寶融即位為帝。蕭衍也因為擁戴有功被封了大司馬,從此掌握國事。大權在握的他有心自立為王,但他深知此時不能輕舉妄動因此長時間按兵不動。直到他的朋友沈約三番兩次勸他行動他才把上位一事攤到桌面之上。而後沈約等人逼迫蕭寶融退位,他們還利用百姓的迷信製造出蕭衍是天選之子的假象。其後寶融退位並吞金而死,蕭衍追封厚葬於他後在建康即位。

蕭衍初登帝位時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處理國家大事不分晝夜,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便起床做事。他聽人納諫並賞賜那些敢於直言指出皇帝錯誤的大臣,他勤儉治國身為帝王衣服還要縫縫補補直到不能再穿為止。他重視地方官員的任免並要求不管大小官員都要做到清正廉明。在他的統治與治理之下樑朝的江山更加的穩固,百姓的生活也更加順遂。但這樣一個皇帝後期痴迷與佛事置江山社稷於是我危難之中。

可能是因為經歷了愛子的叛變,讓蕭衍有些倦怠生活,老年時的他痴迷於佛事並且不顧朝中大事。據文獻記載,梁武帝後期都城附近有佛寺五百多所,每一個建造的都十分華麗。都城附近的僧人也有十萬餘人,他們還掌握了極大的財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梁武帝對佛事的痴迷程度以及他因為嚮往佛門對僧侶的縱容。據悉從公元527年到公元547年這二十年見梁武帝曾先後四次出家,而他幾乎每個人每次出家都需要朝廷花重金將其贖回,二十年間朝廷為了他花費將近4億錢幣。

蕭衍研究經書時不吃葷食他也要求其他僧侶不食,年老的他不近女色也要求其他僧侶不近女色,總之就是在他這里形成了僧人戒葷戒色的慣例。老年時期的他不聽大臣勸告一心修煉佛法並且不顧百姓負擔大肆修建佛寺,在此種狀態之下樑朝的國力日漸衰退,最終出現了侯景之亂一般的禍事。此事之後八十多歲的蕭衍居住在台城的宮殿之中,一日他飢渴難耐找人尋找蜂蜜。可偌大的宮殿無一人搭理他,最後這位八十多歲的老皇帝在飢餓與口渴的無奈中逝世。

縱觀蕭衍的一生,他年少成名後仗著家世謀了個高官。但他在其位謀其事而後幫助蕭鸞成就大業也為自己謀得了尊貴的地位,最終他逼迫蕭寶融退位而自立為王建立大梁。建國之初他勤政愛民、生活簡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痴迷佛門,變成了一個愛江山更愛佛門的皇帝。而後大梁王朝也在他的揮霍下變的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因為自己的糊塗落了個被餓死的下場。

4、梁武帝蕭衍不近女色嗎

有一位皇帝以長壽和不近女色聞名,他便是梁武帝蕭衍。《梁史》記載:蕭衍「五十外便斷回房室」答。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蕭衍始「不與女人同屋」。梁武帝去世時是86歲,如此算來,他竟有近40年沒有碰過女人。這樣的說法真的可信嗎?

梁武帝與乾隆皇帝一樣,是中國少有的幾位高壽皇帝之一,而且他還是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中梁的開國皇帝,智慧和才能十分出眾。蕭衍前期信奉的是道教,認為行房事是一種保健項目,對身心有益。可是晚年又信奉佛教,改食素食但還是繼續貪戀女色,身體每況愈下,因此而得了一場病。當時的名醫姚菩提判斷是房事過多,縱欲過度所致。為了能讓自己延年益壽,蕭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他開始「始知歸向」,除了食素食之外,開始斷房事,也就是說他禁慾是從晚年才開始的。而且他最小的女兒長城公主就是他50歲時生的呀,而且那時他已經信佛多年了。

蕭衍近40年不近女色的最初原因就是想讓自己長壽。也確實如此,在他不過性生活,也不殺生之後,他的健康狀況的確有所好轉,腦子變得更靈活了,不再渾渾噩噩的了。可見這是他禁慾的真正原因。

5、梁武帝蕭衍為何長壽呢?

清心寡慾,修身養性所致,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南梁的開國皇帝,其文武雙全,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不僅崇尚佛教,而且對儒家也是大力提倡,在他統治的前期,勵精圖治,廣建太學,鼓勵生產,使得南梁人才倍出,政治清明,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南朝四個朝代中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的朝代。

但在他統治的晚期,對於佛教過分的迷信,大興土木的建設寺院,鼓勵人們出家為僧為尼,並親自帶頭示範,使得南梁人人都去爭做和尚和尼姑,造成國內勞動力不足,生產力大大下降,從而國力迅速下降。

更為致命的是,梁武帝晚年時不聽群臣勸阻,接納了北齊的降將侯景,並且對其信任有加,侯景此人野心勃勃,天生就有反骨,加之梁武帝對於儲君的人選一直猶豫不定,造成兄弟間自相殘殺,終於在內亂中招致侯景的反叛,其本人最後也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壽皇帝,整整活了86歲,這與他後來整天吃齋念佛,近四十年不近女色有很大的關系,若不是侯景之亂,蕭衍的壽命說不定會超越乾隆,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但歷史不容假設,蕭衍晚年的糊塗最終讓他墜入了無底的深淵。

梁武帝蕭衍是皇帝中的“另類”,也是歷代皇帝中最“不務正業”的人之一。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從梁武帝的愛好來說說。梁武帝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信佛”。梁武帝信佛到了什麼程度,到了要出家的程度。

和尚皇帝

梁武帝蕭衍一生出家過三次,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家做和尚的皇帝。梁武帝出家,每次都是讓大臣們湊錢把自己“贖”出來。最多的一次贖金用了一億錢。大家可能好奇,有哪個寺廟如此大膽。敢拿這個勒索朝廷。其實這是梁武帝自己的主意,交的錢不夠多梁武帝自己不同意“贖身”。 

6、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怎樣的一生

喜歡做和尚的皇帝--南朝梁武帝蕭衍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是個馬上皇帝,也是個喜歡做和尚的皇帝。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蕭衍。 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人,就是現在的江蘇武進縣,生於公元464年。他原來是南朝齊的官員,後來逼齊的皇帝"禪讓",自己建立了梁。蕭衍做皇帝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博學將軍屢建功勛、運籌帷幄滅齊建梁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勛,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范雲等。沈約後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陞官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系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三年,然後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三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職有和父親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整。做官的當地的地名也不能觸犯父親的名諱。 出眾的謀略 到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時,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立自己喜歡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權。後來事情敗露,王融被入獄賜死。對於王融的如意算盤和悲慘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 齊武帝去世後,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很生氣,打算把他廢掉,另立皇帝。在和蕭衍他們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爺的反對。" 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爺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占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 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個,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 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先是廢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這個蕭鸞又乾脆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齊明帝。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7、梁武帝蕭衍的兒子


長子昭明太子 蕭統
次子豫章王 蕭綜
三子梁簡文帝 蕭綱
四子南康簡王 蕭績內
五子廬陵威王 蕭續容
六子邵陵攜王 蕭綸
七子梁元帝 蕭繹
八子武陵王 蕭紀

永興公主 蕭玉姚
永世公主 蕭玉婉
永康公主 蕭玉嬛

8、如何評價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比較奇葩的了。南朝整個下來169年,其中有四個王朝更迭,一共26位君主,要數梁武帝在位時間最長共四十七年,拋開他,南朝的皇帝們大概平均的在位時間也就四年。關於梁武帝,流傳下來的事跡中最讓人覺得奇特的一是他的「節儉度日」,一是他的「佞佛」。

先說說他的「儉省度日」,歷史上也不是沒有節儉的皇帝,樸素的皇室也不少見,但是像梁武帝這樣,一天只吃一頓菜羹粗米飯,身穿布衣,帽子一頂戴三年,被子一條兩年都不換,不喝酒不吃肉還不聽音樂。在整體風格奢靡的南朝,可以說是相當的奇葩了。

尤其是跟他的親弟弟蕭宏比起來更是突出。據說蕭宏的府邸才像是真正的皇宮,美女上千,每天吃得是山珍海味堆滿桌,吃不完就扔掉,一個月好幾十車的食物被扔掉。同時代的上流社會也是精緻奢靡,個個活得像是神仙,這一點可以參考同時代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中對於南朝上流社會的細致描寫。


但是要是就這么就認為梁武帝是個儉省愛民的好皇帝的話,也不準確。因為他在吃穿上儉省點,但是在修建佛塔上可是不遺餘力,絕對不怕耗費金錢和人命。梁武帝佞佛大家都知道,歷史上他曾經四次到寺廟里不出來聲稱「捨身為奴」,朝廷不得不拿出幾萬萬錢給寺廟為皇帝贖身。這個贖金在當時也算是天文數字了。據說當時梁都同泰寺有個九層寶塔,供奉著十方金像十方銀像,結果一次意外被燒毀了,梁武帝就又修建了一個十二層的寶塔。

實際上,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家上下的奢靡之風盛行,內部卻也是加速腐朽,他明明知道很多的官員權貴之所以能夠如此奢靡完全是因為靠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卻並不抑制,反而駁斥進諫的大臣說,這些都是人家自己賺的錢,花來奢侈也沒什麼不對。實際上百姓在當時過得卻很悲苦,比如說當時王爺簫正德當刺史的時候,把原本應當十分富庶的廣陵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揚州)百姓搜刮的乾乾凈凈,甚至有人相食的事情出現。

9、梁武帝蕭衍為何會被餓死?

因為侯景之亂的影響,在很多人印象中,梁武帝恐怕也就是一個二傻子似的昏君。但其實,如果拋開各種誇張的記載,梁武帝絕對是南北朝最優秀的帝王之一,而且無論從勇氣、智慧、政治經驗,那都是第一流的。

並且,梁武帝所建立的梁朝,也是當時最強大的利益集團之一,更是當時最穩定的利益集團,沒有之一,以至於當時北朝最強大的帝國、最強悍的君主,也都只能望長江而嘆。

至於說到侯景,如果他真能拋開一系列客觀原因,率領八百人深入南朝,把南朝攪了個天翻地覆。那以他這種本事,何以在北朝混得連個立足之地也沒有呢?從這層意義上說,所謂的侯景之亂,絕不會是像史書上記載的那樣,是梁武帝各種昏庸無能而釀成的災難。

事實上,侯景之亂的真相,有著更深層次的歷史背景。在侯景之亂前,梁武帝已經當了47年的皇帝,活到了85歲,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恐怕誰也感覺他應該死了,至少應該退休了。當時梁帝國的強勢皇族親王們,都早已等的不耐煩。

因為,這個老不死的傢伙,實在活得太長了。別的皇帝,都四五十歲就死了(翻開南朝的歷史,還真沒有一個活過六十歲的皇帝),這個老不死的,竟然活了八十多歲,還不肯死!在這種背景下,梁武帝的兒子、孫子、侄子們,都對梁武帝充滿了恨意。

更可怕的是,在侯景之亂前,梁武帝為了讓蕭氏家族江南永遠統治下去,在過去的四十多年時間里,早已把帝國主要的軍政權力,都弄到了自己兒子、孫子、侄子手裡,這些人都是割據一方,擁兵自重。

但同時,梁武帝為防止太子提前上位,就處處打壓太子,結果造成太子蕭綱的實力太過弱小,根本無力駕馭他的他的兄弟、侄子們。

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沒有侯景這個人,只要梁武帝一死,梁帝國也會大亂的。只不過,因為侯景的意外到來,讓梁武帝的這些早已經蠢蠢的兒子、孫子、侄子們,可以提前布局,可以提前將梁朝的局勢攪亂。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皇子皇孫懷著這種野心,所以當他們和侯景眉來眼去時,侯景自然就能夠憑借區區八百人,把整個江南攪得天翻地覆!最後更是輕易越過長江,攻破了帝國都城。

當然,也因為侯景的真正嫡系只有八百多人,所以等到侯景把梁武帝逼死,把梁朝的局勢攪亂後,他自己也很快就被這些皇子皇孫給聯手淘汰出局。

從這層意義上說,梁武帝失敗的原因,與當時普遍帝國的滅亡,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換而言之,都是因為皇族內哄造成的。只是,人們喜歡完全從侯景身上尋找原因,所以這段歷史就變得像童話一樣了。於是,梁武帝變成了傻子,江南變得軟弱不堪了,侯景變得神秘莫測。

當然,這是題外話,繼續言歸正傳。等到侯景攻入梁朝都城後,據史書上記載,侯景特意帶著五百甲士去威脅嚇唬梁武帝。梁結果梁武帝見到侯景來後,卻是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

這時候侯景反而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最後還是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 其後,梁武帝還不失天子儀態而安慰侯景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

侯景見完梁武帝後,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 “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隨後,侯景就將梁武帝囚禁在台城皇宮凈居殿,並不斷減少他的日常飲食。

不久,飢餓不已的梁武帝嘴裡發苦,索要蜂蜜不得,在發出了兩聲”嗬!嗬!”的聲音後便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也正因為這段記載,所以很多人覺得梁武帝是被餓死的。但其實,梁武帝被餓死的說法,更多應該是文學化的產物。因為,梁武帝死前欲喝蜂蜜而不得,袁術死前也是欲喝蜂蜜而不得,還有齊桓公據說也是這樣,都是似曾相識的筆法,都是同樣雷同的情節。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梁武帝餓死的說法,更容易讓人對梁武帝產生尊敬和同情的感覺。比如梁武帝成為傀儡後,依然頑強的維持著自己的尊嚴、威嚴。換句話說,梁武帝雖然被人打敗、害死,但是並沒有被人打垮,所以才被侯景給活生生餓死。

這樣讀者讀起來時,就更會覺得侯景完全就是個卑劣而殘暴的小人形象,而反觀梁武帝,雖然也昏庸無能,卻最後卻仍然不失天子儀態,一方面讓人對梁武帝產生同情和尊敬,另一方面也能夠維持住皇權的神聖。

再者,根據史書上記載,侯景只是裁減了梁武帝的飲食,並沒有明確記載是斷絕,而且還有記載說是後來侯景還派人送了數百枚雞蛋給梁武帝。更重要的時,從情理上來說,侯景如果真想讓梁武帝死,有很多方法,最好就是下毒,實在沒有必要活活餓殺。 

所以,梁武帝真正的死因,應該是心力憔悴而病逝,屬於正常死亡。因為,在梁武帝最後的四五個月當中,他親手創建的國家被侯景攪得天翻地覆,都城也被攻破,自己更是從一代帝王淪為傀儡,而他的兒子、孫子、侄子對他也是不管不顧,甚至巴不得他早點死。

面對這樣的打擊,不要說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就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還能堅強的活下去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因為,這種打擊實在太大。也正因為此,梁武帝正常死亡並沒有什麼奇怪的;相反,如果他還能活下去,那才是怪事。

10、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武進)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開國君主。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也是漢初三傑之一蕭何之後。蕭衍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人生分為兩個明顯的階段,前一階段,他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明君,勤奮和賢明,超過了歷史上大多數君王,但是到後期,他又成了一個昏君,重用小人,偏聽偏信。尤其是崇尚佛學,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甚至幾度拋下皇位,跑去寺廟出家。而他最後,也被叛臣圍攻,一代帝王,活活餓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一、初勤於政務,後荒廢朝政

不管是《梁書》還是《南史》,皆記載梁武帝在統治前期“性甚恭儉,亦能勤政恤民”。他冬天四更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手都被凍裂了。而且他“不飲酒,不聽音聲,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登基後不久,梁武帝就下詔遣散後宮樂府人員。在免除了一系列的娛樂活動之後,他開始勵精圖治,完善國家的行政法制。

在完善了法律之後,梁武帝很自然地把重心轉移到整風肅紀上來。他曾經在南齊當過官,認為齊國的官場不良風氣為行政體制混亂、部門交叉、權責不清、互相推諉、貪污腐敗、執法不嚴。因此,他採取了明察暗訪的形式,了解國家詳情。在梁武帝統治前期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下,朝廷官治日趨清明,社會秩序有條不紊,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就在國家的政治根基日趨鞏固,梁武帝本可以穩穩地做一個流芳百世的明君之時,他卻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梁武帝崇尚佛學,到後期更加嚴重,甚至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既不傳位於子,也不託付於人,孑然一身入佛為僧。

據《資治通鑒》記載,梁武帝20年內有三次在同泰寺出家。雖每次都被贖回,但即使還俗,他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心向佛。他不僅讓僧人做官,而且把佛學慈悲為懷的思想引入行政法制之中,由此造成貪污腐敗、賞罰不明,廉潔的人自進無途,貪污的人懲治無法,直言的人受害,諂媚的人陞官。

二、初崇尚儒學,後佞信佛教

梁武帝因為統治後期佞信佛教而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在統治前期,他卻是推崇儒家思想,致力於發展教育和改善民生。他認為,漢朝的興盛源於崇尚儒學,而魏晉以來社會動盪不安的原因多為儒學不興。

因此,梁武帝總結歷史教訓,於天監四年(公元 505 年)下詔建立五館,招收學生,發展儒學。在梁武帝的推動下,全國的儒學教育被推廣開來。眾所周知,儒學倡導仁政,以人為本。但因魏晉以來,國家賦稅繁重,加之戰亂,民生凋敝,人丁不興。鑒於此,梁武帝圍繞富民養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舉國上下的努力下,梁武帝統治前期,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庫殷實,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梁武帝推崇儒學、振興國家的種種努力,都在他佞信佛教後付之東流、功虧一簣。他雖自身佛學造詣甚高,但因痴迷佛學、廣建寺廟,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景象。

這些寺廟不僅建造得富麗堂皇,僧尼眾多,而且在梁武帝的影響下,這些僧尼的社會地位頗高,和尚有白徒(勤雜人員),尼姑有養女,並都有資產,幾乎占總人口數的一半。國家的財政大多投入於此。此外,梁武帝幾次於同泰寺出家,每次都需重金贖出,有兩次都多達一億萬錢。這些無不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使國庫虧空,賦稅加重。

而且,梁武帝不僅自己捨身事佛,還倡導平民百姓和文武大臣同樣信奉佛教,致使全國上下空談之風盛行,比西晉有過之而無不及。長此以往,梁的國運日益衰落,為以後的亡國埋下了伏筆。

三、初任人唯賢,後任人唯親

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寒門子弟多入仕無望。梁武帝建國之後,主張不論出身,設官分職,惟才是務。除了通過招募、舉薦賢能,梁武帝還將通經與利祿、仕途聯系起來,使儒學重新成為利祿之途、進身之階,這不但提高了儒學的地位,而且為寒門學子提供了入學和試吏的途徑。比如,他開設五館,建國學,由國家供給食宿,寒門學子多求學於此。

通過一系列任人唯賢的舉措,梁武帝在統治前期培養了一批棟梁之材,鞏固了江山社稷。其實,在南朝時期,各代君主為了平衡宗親和門閥大族的勢力,往往起用寒門庶士和外姓大臣參掌機要。這樣雖強化了皇權,但也增加了君主與宗親之間的芥蒂,導致宗室之間互相殺戮,其中宋齊兩代最為突出。且梁武帝曾親身經歷了齊朝的皇室紛爭,因此他認為只有優待宗室,才能避免自相殘殺。

特別是到了統治後期,他的猜疑之心集中到外姓大臣身上,因此更加任人唯親,軍政大權多交於宗親之手,不管宗親是否算得上將才,他都任命他們為北伐的主帥,結果雖兵精糧足,但無不以失敗告終,而且這些宗親主帥中不乏臨陣脫逃、投敵叛國之輩,但他均未特別降罪。除了過度相信宗親,梁武帝還過度放縱宗室胡作非為,如蕭正德。

與梁武帝蕭衍養生相關的內容